秀丽的塔儿山 襄汾
山不算高,有塔则名,登临崇山宝塔之巅,顿觉天高地阔
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有座闻名遐迩的塔儿山,顾名思义,叫人渴慕神牵。此山属太行山支脉,海拔1493米。山不算高,有塔则名,名播千里,激起了我的游兴。
戊子暑假,拨冗排繁,偕友人畅游仙境,拜谒宝山,阅不尽的美景,看不完的山色,竟在山中、塔上浏览了几近一天。虽跋涉倦怠,却心胸如洗,分外欣然。
据康熙《平阳府志》载,塔儿山原名崇山,又名大尖山,相传隋时有千尺大蛇卧于其上,故称卧龙山。主峰之巅建有一座20.08米七级佛塔,由三部分组成,顶部圆形代表天,底座方形代表地,天圆地方,中为八卦,塔形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稀世珍宝,天、地、人和谐,凝三位一体之精华于一塔。
登临崇山宝塔之巅,顿觉天高地阔,万千气象。俯视一周,襄汾、临汾、浮山、翼城、曲沃历历在目,真是登一塔而览五县,临崇山如阅画卷,足见塔儿山魅力无限。明人李浒曾题诗赞曰:“雨过东山翠欲流,平阳雄镇几千秋。群山远近知多少,仰止谁能出一头。”若非此山彼峰钟灵毓秀人间仙境,诗人能讴歌这1300多年前建起的七级浮屠?
美哉,秀丽的塔儿山,缘路而上,山路逶迤,景丽山秀,野花点缀山崖路畔,山花缀锦,色彩缤纷,峰回路转,蝶舞蜂飞,烟绕云飘,景色奇观,叫人目不暇接。再看山中石景,或拙或憨,千姿百态:拙如石龟探路,憨笑石牛耕田,森森石洞通幽,跃跃石脚蹬天,玲珑石盆参差,潺湲石泉吐水,好一派石族系列大观园。更有引人神思飞越千年的寺庙建筑,古朴典雅:普救寺、留侯祠、三乡贤祠、卧龙神祠、黄石公祠、轩辕庙、祖师庙,寺寺庙庙处处都是一本大字典,娓娓历数那常说常新的老典故。山巅七级浮屠,建在海拔1493米的主峰之上,凛然独尊,巍峨雄伟。极目环视,近看群山起伏,远眺尧都风光,东观日出朝霞,西望汾水烟波,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塔儿山应叫文化山,一山拥有67处名胜古迹,足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有张良、邓伯道、夏侯惇等先贤陵墓,有灵光寺塔、李世民驻跸碑,更有闻名于世的丁村文化和陶寺遗址。《国语》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山海经》载唐尧葬于崇山,可见塔儿山地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祥地之一。
塔儿山是座革命的山。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军事屏障。远在抗日战争期间,襄汾的党组织以塔儿山为依托,组织游击队,建立县政权,成立了襄陵独立团(雷锋生前所在团),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全县人民乘胜前进,参加了解放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进军大西北、大西南,荣获“支前模范”“功在西北”的光荣称号,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为塔儿山增光添彩。
塔儿山是宝山。山中矿藏极为丰富,金、银、铜、铁、煤、石膏等,人称“金头、银尾、朱砂腰”,浑身上下都是宝。
我们沿着秀美的山径慢慢地走,细细地品,我们读着塔儿山,愈读愈奋然。10年前襄汾的老干部们为重建宝塔奔走呼号,呕心沥血的场景跃然眼前,他们的功绩刻在50万襄汾儿女心间。瞻仰着1998年重新修建的宝塔,我们拾级而上,一级一景,步移景换,愈高景愈美,美景牵引思绪飞,卫俊秀老先生90高龄时题写的 “崇山宝塔”愈加遒劲,灿灿生辉。真是时代在前进,宝塔永不老。
“不见塔儿山,两眼泪不干。看见塔儿山,好似进家园。”这首歌谣从沃野那边随风飘来,那么轻柔亲和,那么撩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