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探秘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示意图
美国新使馆 全球“第二大”
8月8日,布什总统和他的家人在北京上演了“全家福”:现年84岁、曾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后又担任总统的乔治·布什,提前在8月6日抵达北京。陪同老布什抵达的,是他的女儿、现任总统小布什的妹妹多罗·布什。
现任总统小布什则在夫人、女儿的陪同下,于8月7日晚间乘坐美国“空军一号”抵达北京。同机抵达的还有布什总统的弟弟马文·布什和他的夫人。
剪彩仪式上,老布什最先讲话,他说:“每次到北京,我都有回家的感觉。”众所周知,在中美两国尚未建交期间,老布什曾担任美国第二任“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此后,老布什不论是担任总统还是卸任之后,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对北京的关注。
老布什在京任职的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十三个月(1974-1975),但他的儿子、现任总统小布什第一次抵达中国,就是探望在北京任职的父亲。那一年,小布什在北京度过了他的29岁生日,并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过自行车。
对新馆启用,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先生同样感慨万千,他说:“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时刻。经过美中双方15年的商讨,历时4年半的修建,宏大的美国驻华新使馆终于正式启用……”他说,“热切盼望奥运会结束之后,我们能搬至新馆办公。”
美国驻华新使馆耗资4.34亿美元,占地约4公顷,其规模在美国驻外使馆中名列第二,仅次于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按照雷德大使的说法——这座新馆,象征着美中关系乃是“21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新馆的启用,对美国驻华机构来说意义确实重大。它标志着,美国驻华政府机构的千余名工作人员,将首次聚集在同一个场所办公。
雷德大使介绍说,2001年,当他被布什总统任命为驻华大使时,美国驻北京的政府机构总计有10个,有500多名员工分散在北京的8个地点办公。
雷德大使,恰好是驻华时间最长的美国大使,七年时间过去,目前,美国各类驻京机构已增至26个,美国派遣来京的工作人员总数,已达1100多人,但是,上述1100多人在“搬家”之前,却不得不分散在北京的22个不同地点办公。
新馆的中心建筑,是一座(地面以上)8层的主办公楼,与其相邻的是一座3层高的中庭办公楼,一座全新的领事签证办公楼和一个多用途的附属办公楼。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在与中国政府多年交涉、反复强调、征得中方同意之后,还特别为此前在北京一直“隐姓埋名”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修建了一座独立的警卫楼。
这座小楼,堪称美国武装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之上的唯一“飞地”。这支神秘部队于2008年8月8日再度在使馆院内亮相,同样是中美外交史上一件新鲜事(详见《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进驻北京秘闻》)。
充满“中国风”韵味的走廊装饰画
美国驻华新使馆效果图
馆内核心区 纯粹“美国造”
美国驻华使馆新馆闹中取静,地处北京东北的中央商务区,背靠亮马河黄金地段,距机场高速入口仅4分钟车程,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8分钟车程。
新馆位于北京的第三使馆区,周边不仅有日本、印度、以色列、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驻华大使馆,且附近的五星级酒店长城、昆仑、凯宾斯基等和著名的燕莎商城全部近在咫尺。
在华盛顿,同步建设的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新馆设计者,是著名美国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和他的儿子。“棋逢对手”,美国驻华新馆的主要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协会会员克雷格·哈特曼。担任使馆园林设计的,则是纽约“世贸中心纪念馆”的设计者、著名设计大师彼得·沃尔克。
从远处眺望,美国新使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座带有巨型玻璃幕墙的8层主楼,幕墙之后的蓝灰色护板上,镶嵌有“美国驻华大使馆”中英文标识。
据使馆内部人员介绍,8层高的主办公楼是整个新馆的核心区,楼内不仅有大使办公室,还有使馆的其他重要部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外人进入。
正是基于主楼的这种“重要性”,因此大楼外侧用美国最新研制的特殊透明材料“从头到脚”包裹了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内向外看,能够充分采集自然光;从外向内看,则可以充分保守大楼之内的所有机密。艳阳之下,整座大楼就像是“玻璃城堡”一样闪闪发光。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这栋8层主楼的玻璃外壳的颜色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到了晚上,在楼内灯光的映照下,整座楼看起来更像一个大灯笼。
据悉,新馆内的这座主办公楼是“百分百”的美国原装货,楼内的基础建筑和装修装饰,都是由美国工人完成的,办公室内的全部家具和大型办公用品,也全部由美国本土运至北京。有个对比数据很有趣:参与新馆外围建设的中国工人数为1500,而美国工人数(含工程师)最高时超过2000。
原因不难解释。1985年,美国驻前苏联新使馆舍接近竣工之际,美方的工程监理赫然发现,此前美国人委托苏联人建造的莫斯科大使馆的基建部分——包括新馆的柱子、墙壁和天花板里,居然有众多的监视器、窃听器。为此,美国国会只得再拨2.4亿美元,重新修建了一座新大楼。
自那以后,美国驻外使领馆的建设——其核心部位——全都改由美国人自己承担。建筑公司是美国公司,建筑工人是美国工人,建筑材料也必须远渡重洋运抵驻在国。
来而不往非礼也。今年7月29日落成的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新馆,其核心区域的建筑工人和建筑材料,自然也全部是从中国派去、运去的。
园林重设计 中式风格浓
说完了中美之间“相互戒备”的一面,还要说说中美之间相互融合的一面。新馆的四周,是三米多高的外墙,浅灰色的混凝土外墙看上去非常厚实,也非常严肃——当然,这首先是基于安全的考虑。“9·11”之后,美国驻全球的使领馆都加强了安全戒备。
但是,只要你绕过高墙,踏入大门,便会立即发现,高墙内侧为实施安全保护的环形缓冲带内,满是绿树绿草和潺潺流水。一座巨大的岩石被命名为“沉思石”,一座黑色的内墙叫称作“龙之墙”。
除了中式设计,较为抢眼的还有人造水面上的七朵艳丽雕塑郁金香。这些钢铁雕花,据说是由Jeff Koons亲自设计的。中国读者对于Jeff Koons 或许并不熟悉,但他却是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在世艺术家。馆内的这些郁金香,据说是作者租借给新使馆的,为期10年。
如前所述,新馆总计有五座建筑物,把五座建筑物串联在一起的,则是荷塘、假山、小桥,倘若有人蒙着眼睛被带入这里,摘去眼罩,或许会以为自己进入了中国的江南园林。翠竹掩映、绿草环绕的竹林小径,把五座混凝土的坚固建筑连接在一起,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四字精髓:曲径通幽。
中庭办公楼里,陈列了至少18位美国和中国杰出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开放式的休憩场所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让人叹为观止。所有办公椅是专门按照人体构造设计的,而办公室门口、高度可以让人手触及的指示牌上,甚至还刻有盲文,便于残障人士使用的无障碍设备,通向了使馆的各个场所。
美国大使馆新馆项目工程师韩文杰(John Holleran)介绍说:“为外交事业服务的使馆建筑群很严肃,色调偏灰,设计复杂。因为外交是一件严肃的事。而属于美国的个性的一部分有一些异想天开。可能放上郁金香造型是希望偶尔跳开严肃的气氛,加上一些戏谑的色彩吧。”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中国的风水理念也被考虑在使馆的设计方案中。韩文杰说,“我们认为,风水是一些有道理的微妙的原则。例如,在北半球,太阳从来都是从南边升起,而非北边。因此我们会在朝东和朝南的方向安装许多玻璃。而在建筑物的北侧,则大量使用混凝土,窗户也比较小。这可以说是风水,也可以说是为了高效使用宝贵的太阳能源。”
有记者问:有这么多中国元素,美国使馆的工作人员会不会因此更想家呢?“应该不会吧,他们是因为喜爱中国才到这儿来工作的”,韩文杰说。
谨防受袭击 还须防地震
美国常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也因此常常受到某些恐怖分子得憎恨和袭击,有鉴于此,美国驻世界各国的使领馆都会把防止恐怖袭击放在第一位。
美国新馆的项目总监 William Prior说,使馆的设计在确保建筑拥有现代和活力的同时,充分汲取了历史经验,因此在安全防护上,充分考虑了炸弹攻击、恶意人群聚集攻击和来自街道的武器袭击等各种可能,同时,使馆的基础设计部分,也加强了抗震功能。
美国使馆的韩文杰则进一步解释说:使馆区入口处即是小桥流水,除了观赏的需要,也有基于安全的考量。此外,新馆设计上要求使馆建筑物距离使馆外街道,至少相隔100英尺,以避免来自外侧马路上的可能得汽车炸弹袭击。当然,围墙内侧用流水、假山、木桥、花朵与灌木丛覆盖的这100英尺环绕空间,也就是保护使馆安全的缓冲带了。
韩继续说:在使馆的正门,还埋伏有一个汽车拦截装置,以防止恶意车辆的擅自闯入。一旦有汽车未经允许进入使馆区域,该装置会瞬间弹起1.2米,自动拦截车辆。
北京地处华北地震带,上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曾发生著名的唐山大地震,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风险,美国驻华新馆还预设有复杂的抗震系统。其一,五座建筑物的地基连为一体,很深很扎实;其二,五座建筑之间,设计并预埋了柔性抗震连接;其三,馆内所有重要设备和装置,都做了防移动的永久性抗震安全保护。
另据记者了解,与中国公民打交道“最为密切”的美国大使馆签证处,其工作大厅也将从现在的雅宝路新秀水市场北侧——转移到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馆。
据悉,新签证处的办公环境更宽敞,椅子和饮水机数量也会增加,但手机以及一切电子设备仍不允许带入厅内。安保和安检将一如既往的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