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民居
来源:金玉米 编辑:精品宝石
时间:2011-03-26

民居
|
|
|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北京四合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多有外、内二院。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称“青龙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也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迎面有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在外院有客房,男仆房、厨房和厕所。由外院向北通过一座造型玲珑,相当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为全宅主院。北面正房称堂,最大,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正房左右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耳房前有小小角院,十分安静,也常用作书房。正房前主院两侧各有厢房,是后辈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和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廊边常设坐凳栏干,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或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正房以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是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遇婚丧大事可在院内临时搭建大棚,以待宾客。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创造了亲切的生活情趣。
实际上,格律精严的北京四合院所显现的向心凝聚的气氛,也正是中国大多数民居性格的典型表现。院落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格局,也可以说是两种矛盾心理明智的融合: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家庭需要保持与外部世界的某种隔绝,以避免自然和社会的不测,常保生活的宁静与私密;另一方面,根源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深刻心态,又使得中国人特别乐于亲近自然,愿意在家中时时看到天、地、花草和树木。
|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
祁县在山西太原南面,位于晋中。祁县城中竟有40多个多进豪华院落留存,而这里民居之所以品质高,是因为从明朝起,许多祁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自己的故里纷纷大兴土木,营造住宅。
祁县城里的民居完全具备山西民居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这是黑漆门扇上一幅鲜亮的铜对联。乔家大院的建筑装饰到处浸透着治家之道。乔家大院并非想象中的那种普通的院子,它实际上是一座城堡。乔家大院的大门像一个城门,门上悬挂着的灯笼还是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时留下的。乔家大院其实是在一个方形的城堡内,中间有一条巷道,巷道的一头是大门,对准大门的另一头是祠堂。巷道的左右各有3个大门,共有6个院落,每个院落中又是两三进的小院,院子左右两侧还有侧院,房屋共计313间,这样一个复杂的平面,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

党家村明清住宅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古村寨。位于韩城市东北9公里。其范围为:东自泌阳堡,西至西坊塬边;南起南塬崖畔,北至泌阳堡北城墙,面积1.2平方公里。已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
党家村已有660余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姓先人党怒轩以种田谋生,定居于此。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经商,生意兴隆,货船直抵汉口、佛山。据家史记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富冠韩塬,这里的四合院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御匪盗,又集银1.8万两筑土寨泌阳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村里全是青砖灰瓦的大房子,这些高大的门楼,神态灵动的脊兽,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诉说着党家村往昔的富足。党家村的民居建筑坚固,木框架结构,一砖到顶,保存完整,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带有风火墙的浙江东阳庐姓住宅群
中国南方盛行一种天井民居。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多建天井民居。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说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山墙,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徽州民居
天井民居以皖南赣北徽州地区最为典型,最基本的平面呈“口”形或“Π”形;若正房后再加一个天井,布局即成“U”形或“H”形,堂屋充满穿堂风,更加凉爽。或在后天井后部再加楼房,布局即呈“日”字形或“R”形。
|

南方中小型院落民居多由一个或两个院落合成,各地有丰富的式样。如浙江东阳及其附近地区的“十三间头”民居,通常由正房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组成三合院,都是楼房。各楼底层向内都有前廊,上覆腰檐。三座楼都是两坡屋顶,两端高出“马头山墙”。院前墙正中开门,左右廊通向院外也各有门。此种布局非常规整,简单而明确,院落宽大开朗,给人以舒展大度堂堂正正之感。东阳木雕是著名的木雕之乡,这个地区的民居通常在柱头、檐廊等处有非常精美的木雕。
南方富家的大型院落民居由多个院落组成,典型的布局分左、中、右三路,中路由多进院落组成,左右隔纵院为朝向中路的纵向条屋,对称谨严。如台北安泰厝,是大型院落民居比较典型的代表。台湾的建筑,不但民居也包括如文庙、佛寺等,都与福建同一风格,屋坡凹曲及屋脊两端高起十分明显,保持了曾在中原流行过的较古老的风格。木雕繁复,灰塑华丽。绝大多数的台湾居民都是几百年间从大陆迁去的,尤以福建最多,两地建筑风格的相同,正说明文化的一致。
|
|

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自由式民居多数规模较小,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不特别强调礼法制度,一切在其他民居中特别重视的尊卑上下亲疏的区分,在这里都不太受重视,设计思想近于“功能主义”。但它们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为冲脱了礼制的约束,思想解放,组合灵活,所以更加多样。自由式民居的造型特点为:
1,多数是在平面和屋顶都相连的一栋建筑上,施展多样手法,创造出内部上下左右都可走通的丰富空间,外向则开敞显露,不用院墙,和自然溶成一体;
2,形式自由,不求规整对称。或屋坡前小后大,或楼房与平房毗连,或屋顶上又部分高出为阁楼,或在外墙某处局部挑出悬楼,上覆披檐;平面有一字形、曲尺形或各种无以名之的形状。内部空间富于变化,常在屋顶下铺板为阁楼,阁楼或在前坡、后坡,或在中部。地面随基地标高的不同,不同室可以有高有低,同室也可不在同一平面,或房屋一面和另一面的层数不同。总之,与规整式民居比较,处理无所成见,完全依据现场情况而定,极尽变化之妙;
3,这些变化多是使用称为“穿斗架”的一种民间轻便构架完成的,仅只作一些简单的处理,便可巧变万端,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
4,所用材料都是土生土长最易得最经济的产品,以小青瓦或茅草铺顶,以小青砖、编笆抹灰、木板、乱石、块石或泥土筑墙。木不加彩,墙圬而已,随宜而用,形成了色彩、肌理、质感的自然对比。墙面上自然暴露木结构,显出其结构穿插之美,另有一种单纯天真的趣味。
|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合用的空间。窑洞流行在西北及其邻近地区的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

岭南客家集闭民居是流行在闽、粤、赣南、桂东等岭南地区称为“客家”的人群中的一种大型民居。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汉族大迁徒,都是自中原而华南,一次在两晋,一次在两宋,全是因于北方战乱,望族大姓被迫大举合族南移,并不断南进,辗转定居于当时还相当落后的岭南,聚族而居,形成为客家。
客家恪守南迁前的文化传统,特别遵行儒礼,崇拜祖先,珍视家族团结,重土爱国并重视风水,形成为特殊的客家文化。客家集闭式民居就是客家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更多体现了晋唐中原汉族文化的原貌。
例如,客家集闭民居即可认为与东汉至魏晋时中原盛行的“坞壁”有很大关系。
“坞”字原指边塞用于屯兵的小型城堡。从乐汉中期开始,中原战乱频繁,数百年来动乱不安,各地豪族纷纷筑坞自保,一时坞壁之筑大兴,传承至今,就是客家集闭民居。它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五风楼和上楼两种,还有因龙屋,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巨大,围合严密,作向心对称布局,居住同一家族的十几至几十个家庭。

五凤楼沿全宅中轴线内前至后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合称三堂。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家族聚会大厅,都是单层;主楼大多为三、四、五层,底层正中为祖堂,供祖先牌位,左右及以上各层为各家居室。三堂之间隔以天井,左右各有厢厅,并有通道通向横屋。所谓横屋,指与中轴平行的条形长屋,也是各家居室,由前至后层数递增,最后与主楼高度接近。以主楼为重心,两横楼如大鸟之冀左右拱卫,气势舒展若凤凰展翅,所以称为“五凤楼”。

五凤楼选择在前低后高的山脚地带,屋顶多为歇山式、屋坡舒缓,檐端平直,明显保留了较多的汉唐风格。
土楼又有方楼、圆楼两种,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

福建永定遗经楼外观
方楼可以福建永定遗经楼为代表。永定遗经楼是方楼中气势最大和设计最为杰出者,后楼五层,其他三面围以四层楼,方约45米。方院内再建平房三合院,以中轴线上的祖堂及堂前天井为核心。在方楼前方附建前院,衬托出主院的雄伟,对比强烈。

承启楼外观
圆楼和方楼差不多,只是整体为圆形,可以福建永定承启楼为代表。外环四层,直径63米,各层为内通廊式。二环以里都是平房,在核心圆院里有祖堂。
|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桐乡市境内,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形成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格局。镇上民居多依水而建,现存有大量明清建筑,尤其是位于西栅老街的古建筑群,保存相当完好。位于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现已辟为茅盾纪念馆。镇中景点主要有茅盾故居、昭明太子读书处、乌将军庙、汇源当铺、修真观戏台、林家铺子等。乌镇依河道而建的廊棚极富水乡韵味,是古镇上典型的建筑。
|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 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
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它吸引了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内外专家接踵而来精心研究。
西 递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 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

同里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 “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圩),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到过同里的人,都说同里“老房子”多。这种老房子大多建于明清时代,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组古老建筑就好像是一件可以让人长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艺术品,风雨沧桑,兀然独立,它们是同里的精华所在,也是来往游人最感兴趣的地方。
首先,同里的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因五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于中,因此镇上的老百性几乎择水而居,为洗涮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既简单又实用。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和面的小阁楼,并专门备好吊捅,随时可以取水。盛夏季节,在阁楼里一边品茗小酌,一边欣赏河上风光,实为其乐无穷。在四五十年代,同里镇内很多地方都有过街楼和过街棚,当时蒋家桥一带和饮马桥一带,同里人称之为严家廊和凌家廊下,其他地方也断断续续有过这种过街楼棚,给出门在外的行人带来方便。
同里名门望族多,楼宇稠密,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至今保存完好的有40余处。砖雕是同里民宅的一大景观,一般又分为绘画与书发两大类,其技法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现存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和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尤以大量的砖雕门楼为多。其中,以朱宅五鹤门楼最为状观,五只雄鹤侍立盘旋,飘逸中显露出一种仙风道骨,此门楼堪称江南砖雕艺术之精品。木雕则以“崇本堂”、“嘉荫堂”为最。同里民居是同里一道耐看的风景线,它散落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散落在古镇每一个有碧水流过的地方。
“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是同里留给大家的深刻印象,而“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则是这些别有风味的水乡民宅给予我们的美好回忆。到同里不能不看同里民居,这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又一部大书。
|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的西部。古城四面青山环抱,风景秀丽。古老的建筑坐落有致;青石板的街道纵横交错。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山寺晨钟、龙潭渔火、奇峰挺秀、兰径樵歌、梵阁回涛、溪桥夜月等“八大景”造就了山城的灵气和秀色。山城边的吊脚楼,依依我我,北门码头,锤衣的杆声,阵阵乡情,牵肠挂肚。自然景观美的山光水色、闻名遐迩的南方长城、特色鲜明的楚巫文化和风格独异的民俗风情,处处都会使游览者感到,情在其中、趣在其中、乐在其中而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尤其是这里先后出现了郑国鸿、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李振军等文化名人,使这个小小的古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
|
|

民居
|
|
|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北京四合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多有外、内二院。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称“青龙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也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迎面有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由此西转进入外院。在外院有客房,男仆房、厨房和厕所。由外院向北通过一座造型玲珑,相当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为全宅主院。北面正房称堂,最大,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正房左右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耳房前有小小角院,十分安静,也常用作书房。正房前主院两侧各有厢房,是后辈居室。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和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廊边常设坐凳栏干,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或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正房以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是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遇婚丧大事可在院内临时搭建大棚,以待宾客。抄手游廊把庭院分成几个大小空间,但分而不隔,互相渗透,增加了层次的虚实映衬和光影对比,也使得庭院更符合人的日常生活尺度,家庭成员在这里得到交流,创造了亲切的生活情趣。
实际上,格律精严的北京四合院所显现的向心凝聚的气氛,也正是中国大多数民居性格的典型表现。院落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格局,也可以说是两种矛盾心理明智的融合: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家庭需要保持与外部世界的某种隔绝,以避免自然和社会的不测,常保生活的宁静与私密;另一方面,根源于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深刻心态,又使得中国人特别乐于亲近自然,愿意在家中时时看到天、地、花草和树木。
|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
祁县在山西太原南面,位于晋中。祁县城中竟有40多个多进豪华院落留存,而这里民居之所以品质高,是因为从明朝起,许多祁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自己的故里纷纷大兴土木,营造住宅。
祁县城里的民居完全具备山西民居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4、5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是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的乔家堡村。“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这是黑漆门扇上一幅鲜亮的铜对联。乔家大院的建筑装饰到处浸透着治家之道。乔家大院并非想象中的那种普通的院子,它实际上是一座城堡。乔家大院的大门像一个城门,门上悬挂着的灯笼还是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时留下的。乔家大院其实是在一个方形的城堡内,中间有一条巷道,巷道的一头是大门,对准大门的另一头是祠堂。巷道的左右各有3个大门,共有6个院落,每个院落中又是两三进的小院,院子左右两侧还有侧院,房屋共计313间,这样一个复杂的平面,组成了一个富有变化的建筑空间。
|

党家村明清住宅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古村寨。位于韩城市东北9公里。其范围为:东自泌阳堡,西至西坊塬边;南起南塬崖畔,北至泌阳堡北城墙,面积1.2平方公里。已被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
党家村已有660余年的历史。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姓先人党怒轩以种田谋生,定居于此。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在河南驻马店地区经商,生意兴隆,货船直抵汉口、佛山。据家史记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富冠韩塬,这里的四合院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御匪盗,又集银1.8万两筑土寨泌阳堡,村寨合一的格局得以形成。村里全是青砖灰瓦的大房子,这些高大的门楼,神态灵动的脊兽,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诉说着党家村往昔的富足。党家村的民居建筑坚固,木框架结构,一砖到顶,保存完整,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带有风火墙的浙江东阳庐姓住宅群
中国南方盛行一种天井民居。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多建天井民居。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说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山墙,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徽州民居
天井民居以皖南赣北徽州地区最为典型,最基本的平面呈“口”形或“Π”形;若正房后再加一个天井,布局即成“U”形或“H”形,堂屋充满穿堂风,更加凉爽。或在后天井后部再加楼房,布局即呈“日”字形或“R”形。
|

南方中小型院落民居多由一个或两个院落合成,各地有丰富的式样。如浙江东阳及其附近地区的“十三间头”民居,通常由正房三间和左右厢房各五间共十三间房组成三合院,都是楼房。各楼底层向内都有前廊,上覆腰檐。三座楼都是两坡屋顶,两端高出“马头山墙”。院前墙正中开门,左右廊通向院外也各有门。此种布局非常规整,简单而明确,院落宽大开朗,给人以舒展大度堂堂正正之感。东阳木雕是著名的木雕之乡,这个地区的民居通常在柱头、檐廊等处有非常精美的木雕。
南方富家的大型院落民居由多个院落组成,典型的布局分左、中、右三路,中路由多进院落组成,左右隔纵院为朝向中路的纵向条屋,对称谨严。如台北安泰厝,是大型院落民居比较典型的代表。台湾的建筑,不但民居也包括如文庙、佛寺等,都与福建同一风格,屋坡凹曲及屋脊两端高起十分明显,保持了曾在中原流行过的较古老的风格。木雕繁复,灰塑华丽。绝大多数的台湾居民都是几百年间从大陆迁去的,尤以福建最多,两地建筑风格的相同,正说明文化的一致。
|
|

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自由式民居多数规模较小,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不特别强调礼法制度,一切在其他民居中特别重视的尊卑上下亲疏的区分,在这里都不太受重视,设计思想近于“功能主义”。但它们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为冲脱了礼制的约束,思想解放,组合灵活,所以更加多样。自由式民居的造型特点为:
1,多数是在平面和屋顶都相连的一栋建筑上,施展多样手法,创造出内部上下左右都可走通的丰富空间,外向则开敞显露,不用院墙,和自然溶成一体;
2,形式自由,不求规整对称。或屋坡前小后大,或楼房与平房毗连,或屋顶上又部分高出为阁楼,或在外墙某处局部挑出悬楼,上覆披檐;平面有一字形、曲尺形或各种无以名之的形状。内部空间富于变化,常在屋顶下铺板为阁楼,阁楼或在前坡、后坡,或在中部。地面随基地标高的不同,不同室可以有高有低,同室也可不在同一平面,或房屋一面和另一面的层数不同。总之,与规整式民居比较,处理无所成见,完全依据现场情况而定,极尽变化之妙;
3,这些变化多是使用称为“穿斗架”的一种民间轻便构架完成的,仅只作一些简单的处理,便可巧变万端,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
4,所用材料都是土生土长最易得最经济的产品,以小青瓦或茅草铺顶,以小青砖、编笆抹灰、木板、乱石、块石或泥土筑墙。木不加彩,墙圬而已,随宜而用,形成了色彩、肌理、质感的自然对比。墙面上自然暴露木结构,显出其结构穿插之美,另有一种单纯天真的趣味。
|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合用的空间。窑洞流行在西北及其邻近地区的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

岭南客家集闭民居是流行在闽、粤、赣南、桂东等岭南地区称为“客家”的人群中的一种大型民居。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汉族大迁徒,都是自中原而华南,一次在两晋,一次在两宋,全是因于北方战乱,望族大姓被迫大举合族南移,并不断南进,辗转定居于当时还相当落后的岭南,聚族而居,形成为客家。
客家恪守南迁前的文化传统,特别遵行儒礼,崇拜祖先,珍视家族团结,重土爱国并重视风水,形成为特殊的客家文化。客家集闭式民居就是客家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更多体现了晋唐中原汉族文化的原貌。
例如,客家集闭民居即可认为与东汉至魏晋时中原盛行的“坞壁”有很大关系。
“坞”字原指边塞用于屯兵的小型城堡。从乐汉中期开始,中原战乱频繁,数百年来动乱不安,各地豪族纷纷筑坞自保,一时坞壁之筑大兴,传承至今,就是客家集闭民居。它有多种形式,主要有五风楼和上楼两种,还有因龙屋,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巨大,围合严密,作向心对称布局,居住同一家族的十几至几十个家庭。

五凤楼沿全宅中轴线内前至后布置下堂、中堂和主楼,合称三堂。下堂即门厅,中堂为家族聚会大厅,都是单层;主楼大多为三、四、五层,底层正中为祖堂,供祖先牌位,左右及以上各层为各家居室。三堂之间隔以天井,左右各有厢厅,并有通道通向横屋。所谓横屋,指与中轴平行的条形长屋,也是各家居室,由前至后层数递增,最后与主楼高度接近。以主楼为重心,两横楼如大鸟之冀左右拱卫,气势舒展若凤凰展翅,所以称为“五凤楼”。

五凤楼选择在前低后高的山脚地带,屋顶多为歇山式、屋坡舒缓,檐端平直,明显保留了较多的汉唐风格。
土楼又有方楼、圆楼两种,特点是以一圈高可达五层的楼房围成方形或圆形巨宅,内为中心院,祖堂一般设在楼屋底层与宅院正门正对的中轴线上;或在院内建平房围成第二圈,甚至第三、四、五圈。祖堂设在核心内圈中央,是祭祖和举行家族大礼的地方。外围土墙特厚,常可达2米以上。一、二层是厨房和谷仓,对外不开窗或只开极小的射孔,三层以上才住人开窗,也可凭以射击,防卫性特强。

福建永定遗经楼外观
方楼可以福建永定遗经楼为代表。永定遗经楼是方楼中气势最大和设计最为杰出者,后楼五层,其他三面围以四层楼,方约45米。方院内再建平房三合院,以中轴线上的祖堂及堂前天井为核心。在方楼前方附建前院,衬托出主院的雄伟,对比强烈。

承启楼外观
圆楼和方楼差不多,只是整体为圆形,可以福建永定承启楼为代表。外环四层,直径63米,各层为内通廊式。二环以里都是平房,在核心圆院里有祖堂。
|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的桐乡市境内,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形成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格局。镇上民居多依水而建,现存有大量明清建筑,尤其是位于西栅老街的古建筑群,保存相当完好。位于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现已辟为茅盾纪念馆。镇中景点主要有茅盾故居、昭明太子读书处、乌将军庙、汇源当铺、修真观戏台、林家铺子等。乌镇依河道而建的廊棚极富水乡韵味,是古镇上典型的建筑。
|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 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宏村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以“承志堂”最为杰出,它是清代盐商营造,占地二千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房。此房气势恢宏,工艺精细,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据史料记载,“承志堂”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到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无不为之倾倒。
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它吸引了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内外专家接踵而来精心研究。
西 递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座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 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

同里镇位于江苏吴江市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 “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圩),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到过同里的人,都说同里“老房子”多。这种老房子大多建于明清时代,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组古老建筑就好像是一件可以让人长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艺术品,风雨沧桑,兀然独立,它们是同里的精华所在,也是来往游人最感兴趣的地方。
首先,同里的建筑大都贴水而筑,临水而建。因五湖环绕于外、一镇包涵于中,因此镇上的老百性几乎择水而居,为洗涮方便,镇内家家户户都在临水的一面建成石阶,作为水河桥,既简单又实用。也有人家搭建了伸向和面的小阁楼,并专门备好吊捅,随时可以取水。盛夏季节,在阁楼里一边品茗小酌,一边欣赏河上风光,实为其乐无穷。在四五十年代,同里镇内很多地方都有过街楼和过街棚,当时蒋家桥一带和饮马桥一带,同里人称之为严家廊和凌家廊下,其他地方也断断续续有过这种过街楼棚,给出门在外的行人带来方便。
同里名门望族多,楼宇稠密,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至今保存完好的有40余处。砖雕是同里民宅的一大景观,一般又分为绘画与书发两大类,其技法可分浮雕、深雕、透雕、堆雕等多种。现存砖雕大部分在旧宅和园林的门楼、照墙、脊饰等处,尤以大量的砖雕门楼为多。其中,以朱宅五鹤门楼最为状观,五只雄鹤侍立盘旋,飘逸中显露出一种仙风道骨,此门楼堪称江南砖雕艺术之精品。木雕则以“崇本堂”、“嘉荫堂”为最。同里民居是同里一道耐看的风景线,它散落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散落在古镇每一个有碧水流过的地方。
“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是同里留给大家的深刻印象,而“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则是这些别有风味的水乡民宅给予我们的美好回忆。到同里不能不看同里民居,这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又一部大书。
|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的西部。古城四面青山环抱,风景秀丽。古老的建筑坐落有致;青石板的街道纵横交错。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山寺晨钟、龙潭渔火、奇峰挺秀、兰径樵歌、梵阁回涛、溪桥夜月等“八大景”造就了山城的灵气和秀色。山城边的吊脚楼,依依我我,北门码头,锤衣的杆声,阵阵乡情,牵肠挂肚。自然景观美的山光水色、闻名遐迩的南方长城、特色鲜明的楚巫文化和风格独异的民俗风情,处处都会使游览者感到,情在其中、趣在其中、乐在其中而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尤其是这里先后出现了郑国鸿、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李振军等文化名人,使这个小小的古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