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具古韵的赏梅地:杭州超山
位置:余杭区临平、塘栖之间,靠近京杭大运河
交通方式:临平汽车北站乘319路公共汽车,或者自驾车
看点:古:晋,隋,唐,宋,元五大古梅,超山就有其二——唐梅和宋梅。
奇:别的地方的梅花只有五瓣,惟独超山梅花却有六瓣,甚是稀奇。
广:最有特色的是,超山广植梅花,最兴盛时期浩浩十里梅花,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美誉。
吴昌硕纪念馆:著名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一生钟爱梅花,尤以超山梅花为其最爱,不仅留下了“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的千古绝唱,而且还把超山作为长眠之地,可见先生对超山梅花的喜爱之情。
(吾家住临平,雪后江南天青气朗,明日约了三两好友,前往超山探梅。人总是向往远方,却错过身边的美景,吾当珍惜这大好时光。)
二、最原始自然的赏梅地:苏州邓尉山
位置:苏州光福乡,太湖边
交通方式:人民南路汽车站坐中巴到光福,自驾车最佳
看点:
香雪海:梅花在邓尉山一带,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若雪满地。清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生情,题下千古绝名“香雪海”,其石刻今存崖壁。
康熙六下江南数度于此驻跸,乾隆也曾六至邓尉访梅,于是声名大盛。邓尉梅花历史人文气息浓厚,有“登楼观梅、入园探梅、进廊揽梅、登山赏梅”四大景点。且名品荟萃,栽有白梅、红梅、绿梅、墨梅等。最佳赏梅处:半山腰的“梅花亭”,举目四望,弥漫数十里,正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
司徒庙:相传东汉光武帝时,司徒邓禹隐居于此,他官至太尉,故名邓慰山。邓尉山的梅花似海、似雪,人称“香雪海”。有诗赞曰:“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贪爱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梅海边上有古刹,名司徒庙。庙中生长着四棵大柏,相传为邓禹所栽。这四棵古柏姿态各异,被分别誉为“清”、“奇”、“古”、“怪”,则一大奇观。
(很多很多年前,还在念大学,同学们相约去香雪海。上得邓尉山,那扑面而来的花的波浪,至今留香。司徒庙那四棵古柏,令人难忘,某班四个男生在树前留影,分别以“清、奇、古、怪”代称,而今他们一个个变成心宽体胖的老男人,而那树,依然如故。)
三、最使人受启发的赏梅地:无锡梅园
位置:距市区7公里,位于无锡市西郊东山、浒山和横山。
交通方式:公交2、88、91、206路、旅游观光巴士可达。
看点:
赏梅花、观太湖:
园始建于1912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所建。在锦绣的太湖之滨,点缀上大片梅花,实是“锦上添花”,赢得了江南赏梅胜地的美名。1955年,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将园献给政府。
现有面积812亩,其中梅林占56亩。梅树5000多株,梅桩2000多盆。它前临太湖,北倚龙山,以梅饰山,山翠梅艳,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四时风光旖旎。
老歌《小小无锡景》唱到:“春天去游玩啊,顶好是梅园,顶顶惬意坐只汽油船,梅园么,靠那个太湖边哪,满湖呀珍珠啊真呀真奇观啊。”
赏对联、学做人:荣毅仁最喜欢的那句名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正是其父自创的座右铭,现在这副对联还在无锡梅园。
资料闪回:1886年,14岁的荣宗敬(荣毅仁的伯父)由于家境贫寒被迫离开学堂,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学徒。3年后,15岁的荣德生(荣毅仁之父)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摇进了喧闹的大上海,在给另一家钱庄当学徒的兄长的引荐下,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几年后,两兄弟一起在上海开了广生钱庄,两年盈利6000元,随即在1901年开了一家面粉厂,拉开荣家白手创业第一步。
到1937年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有14家,远销英法东南亚,占全国总产量29%,是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因面粉厂发展需布袋子,1915年,兄弟俩又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在上海、无锡、武汉等地共衍生9家棉纺织厂,鼎峰期拥有全国24%纱锭量,又成“棉纱大王”。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子弟纷纷离开上海,大量资金外流。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决定留下。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但在国家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新的复苏。
(很多年前,早春二月,逃课,从苏州坐火车到无锡,半个小时就到,换乘公共汽车,去了梅园。傻丫头一个,花丛里转了半天,一无所获。
再见梅园,就是老女人啦。经常带团从门口过,大门越来越漂亮,去旅游的人似乎不多。我每年带那么多团队经过无锡,从没有进去过。
团队常住荣园大酒店,地处无锡荣巷,这里正是荣氏故里。据说这酒店后面的老房子正是荣德生家的。
梅园去不了,但总不能不讲荣家。
去鼋头渚、三国水浒城,一定要经过蠡湖之上的宝界桥。桥边亭子已经完全被树木遮蔽,亭子里是一块碑,荣毅仁所书“宝界双虹”。双虹指相邻的两座桥,一座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荣德生六十大寿,为回馈乡亲,拿出寿礼捐建,名宝界桥。而另一座,乃其孙荣智健于九十年代捐建。又唤“爷孙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荣家则不然,大概跟荣德生先生的为人处世有关么?)
四、最具有历史感的赏梅地:南京梅花山
位置:钟山风景区
交通方式:公交车
看点:
赏梅花、读历史:梅花山为市区著名的岗地之一,位于中山门外明孝陵御河桥的南侧,原名孙陵岗,因岗上多梅花,故被称为梅花山。
相传朱元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将位于钟山的前朝帝王陵墓尽数迁走,唯独留下孙权墓。据说,朱元璋说,孙权是一位好汉,把他的墓留下来,给我看大门吧。这样,孙陵得到完整保存。另有说法,明孝陵背有靠山,左右小山包拱卫,前方的梅花山,正是风水学所说的案山,他当然不会破坏。
梅花山因梅花闻名,山上植梅数千株,品种繁多。春天梅花盛开时,遍山梅花争芬斗艳,游人如织。南京市民喜欢探梅、赏梅。梅花迎雪怒放,百折不挠,被人们誉为高洁的化身。1982年,南京市将梅花定为“市花”。
今日梅花山上的“观梅轩”所在地,原是汪精卫的坟墓。1946 年1月,何应钦派74军工兵炸墓开棺,平掉墓地。1947年春,陵园在此建亭,名日“观梅轩”,上有一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
五、最具有文化品位的赏梅地:杭州孤山
位置:西湖北部
交通方式:过断桥或西泠桥后步行
看点:成语“梅妻鹤子”:北宋处士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的名气就更大了。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可说是开了咏梅诗词先河,此后能够超越他的,只有陆游和毛泽东。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赏梅地:扬州梅花岭
位置:扬州城北
交通方式:公交车或者步行
看点:
史公祠:“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今开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602年)。在他出生前10年,扬州知府吴秀浚深护城河,将淤土堆积在北岸,聚土成岭。后来在土岭上下种满梅花,又配上太湖石。梅开季节,土岭淹没在花海之中,非常壮观,当地民众便称之为梅花岭。不过梅花岭真正闻名,却是因为同史可法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史可法27岁中进士后在多处任地方官,勤政爱民,颇得善誉。明末史可法督师扬州,抗清殉城。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全祖望《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刀,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