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旅游>国内>

千年同里 名桥一览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3-12

 思本桥:又名思汾桥,位于镇西南郊潦浜村的桥港裏。据旧志记载,为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年)裏人叶茵建造。该桥至今已历七百多年,为全镇保存最完善、最古老的拱桥。思本桥架于桥港中段,东西走向,系单孔拱形桥。桥身皆用武康石砌建。桥全长22.5米,宽为1.8米,桥面长为5.4米,略呈弧形,桥跨度达9米,矢高4.5米,其矢跨正好为1∶2,拱圈呈半圆形。该桥独特的形体结构和架桥技术为:在桥东西两边斜坡和桥面之北侧,由三块大型的条石衔接而成,条石每块长为4.4米,宽0.73米。两侧石条则凿成阶沿,与相并石阶高低宽狭一致。如此构造,不仅显示其形体特色,更对维护整座桥梁免致坡侧倾斜,起到极好的固定作用,致使至今未经修葺而保存完好。而在当时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情况下,要架起如此巨大的石条,确乎难度很大。但历经近八百年风雨的古桥,至今两旁遍披青藤枝蔓,微露半轨桥孔,而仍屹立在盈盈绿水之上。该桥1986年7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市境内今存最古老的桥。

 



南板桥:跨西柳、西珠两圩,古名水竹墅桥,为南宋宝佑年间裏人叶茵建造。是在叶宅水竹墅别业内架桥以通市裏,该桥自建造至清嘉庆十七年,即已有560年之久(1253年—1812年),原为木架桥,几经修理或重建,后改建为石拱桥,更名称南板桥,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同裏导报》元旦特刊载:“本镇裏仁桥年久失修,且有高耸,阻碍交通……拟改造平桥,以便行人……”遂将所拆之石构件,运至水竹墅桥边,改造南板桥,解放后,为发展交通运输,南板桥由原石拱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在拆桥面石条中,赫然凿有“裏仁桥”三字。这些能佐证沿革变迁的桥面石,如今仍残留在桥西堍草丛中。 

 

富观桥:跨秜字、禾弗字两圩,为通往古镇北郊之要道,建于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裏人甯成建。初名为庆荣桥,明成化中(1466年)裏人顾宽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裏人沈敬宇募资修建易名富观桥,裏人陆云祥撰记刊石,该桥拱圈中部,有一幅“鲤鱼跳龙门”的浮雕画面朴实无华,刀法简明利落。除此之外,尚有明、清修建时留下的三块石刻,嵌砌在南北金刚墙上。桥历代多次修建,各次修建中均利用一部分原来石料。如元代建时的紫石(武康石)明代修建时的石灰石(青石),清代则留下花岗石(金山石),集历代石料之大成 ,斑驳的桥石,历经沧桑,在阳光照射下,仍熠熠生辉绚烂夺目。此桥有两传说:早期传说,神话“鱼化龙”故事,三月“桃花雨”的发水季节。一鲤裏奋力跳龙门,想脱离凡间,不想桥上走来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动了凡心,结果一瞬间鲤鱼定在桥上,跳过龙门的鲤鱼头变成龙头,没过龙门的下身仍旧为鲤鱼身,并永远上不着天,下不着水。规劝人们做事要意志坚定。至清代中期,又有另一传说:读书人走过富观桥,就能鲤鱼跳龙门,带来好运。 

渡船桥:跨存字、南基两圩,桥为拱形,东西走向,又名西津桥,初建无考,明代崇祯间,裏人陈元善建渡船庵后,又重建该桥,迨清顺治掖县知县裏人陆云祥为之撰《募修渡船桥疏》,嗣后,康熙中裏人倪兆鹤,乾隆三十七年裏人王铨、王延锦等募资几经修建。该桥所跨之港两侧,即为长纤路,北接九裏湖、吴淞江,南流则汇于庞山湖东注入主航道,形成“此地流广而疾,为行旅必由之要津”,亦为裏中西陲要冲,清代于此置兵设防。解放后,渡船桥仍为由镇北而西去吴江的必经之地。迨1986年7月,因铺设机垦路在原桥北面百米处新建钢筋水泥平桥,仍名为渡船桥。遂将原渡船桥及桥堍之凉亭一并拆除。兹附原渡船桥桥联于下:南侧:一线晴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汤家桥:又名上元桥,永兴桥,跨西柳、南荒两圩,初建无考,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建,正统十三年(1448年)道士戴志渊重建,易名汤家桥,清康熙初(1663年)裏人程汝端,乾隆五十五年裏人募资重建,嘉庆年间又重修。现在桥梁,两边为条石踏步,中间桥孔为钢筋砼,栏杆为铁栏杆。 

普安桥:俗名小东溪桥, 跨东禾会 禾即 、果字两圩,位于镇东北端,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弘治中裏人顾宽、沈达重建。正德元年再建,清道光三十年又再行修葺。桥为单孔石拱桥,系花岗石构置,拱圈框边,北侧有弘治修建石碑一块,龙门石有轮回石雕一方,桥面东西两侧用石条作栏石。该桥长21.15米,桥宽2.5米,桥堍宽3.5米,矢高3.62米,跨度7米。该桥虽然几百年风雨仍然结构完整,石质上乘,不留维修痕迹,无任何不协调之处,是本镇古桥 保存最完美的一座桥。该桥为后港注入同裏湖主水道出口处,至湖口之罗星洲仅半裏许。后港之北,有创于明弘治间的义学,有建于清乾隆十二年的同川书院,河港之南,有创于清光绪三十二等奖年的丽则女学,且元代名画家倪瓒寓居同裏时,留有诗句“借书市药时来往,不向居人道姓名”。清代名儒沈德潜曾教授于裏中,文风之盛甲于一时,因此裏人称该桥为读书桥,此桥至今保存完整,列市级文控单位。该桥桥联,东侧为“古塔摇红迎旭彩,罗星晕碧锁溪光”。西侧为“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泰来桥:跨冲字、秵禾兼 两圩,明末(1640年),裏人马而锡,出资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修,2003年,由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该桥是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梁式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已不作为主要通道,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对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鷁,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 

升平桥:跨秵禾兼、洪字两圩,初建无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裏人项祥甫等募资重建,20世纪末曾两次重建为钢筋水泥桥,单孔拱桥,石贴面,桥跨度为6米,矢为2.5米,宽为4.8米(其中间是斜度宽1.2米,两边是踏步,各宽1.8米,这样中间便于车辆行驶,两边便于人步行,桥东西两边各有6根方形石柱,且有石栏板护着。桥两面有两副对联,东为“风清云淡升明月,浪静波平映玉盘”,西为:“南抵茶楼闻箫瑟,北去书苑看评弹。”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