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旅游>北美洲>

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

来源:金玉米 编辑:小河流水 时间:2014-05-04

旧金山这个地名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听到它总使人有一种浮想联翩的感觉。好像联想到一件散发着旧木漆味儿的旧古董,一个年代久远、仍在流传的传奇故事,一首带点广东腔、歌词听不清楚的老歌谣,一段不知什么时候拍摄的老旧黑白纪录片的片断......。
   
“旧金山”这个名字实际上也真的很特别,特别在于它是美国的地名,却是中国人给起的。
   
旧金山的英文名是San Francisco(中文译做圣弗朗西斯科),来源于西班牙文,因为旧金山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国人简称为加州)在150多年前还是西班牙人统治的墨西哥领土。后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战争,美国打赢了,就把包括加州在内的大片墨西哥领土划到了美国。现在所说的“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原来都是属于墨西哥的领土。
   
说到“美国西部”,很容易首先让人联想到加州。一是因为加州本身就是美国最“西部”的一个州,沿太平洋有大约两千公里的海岸线。二是加州的人口占了美国人口的1/10,是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大州。三是加州长时间以来都是美国经济的“火车头”,以刚跨过2000年的这几年为例,加州一个州每年的国民总产值若独立计算,就跟中国一个国家的国民总产值相当,可以排到世界前六名之内。

美国总共有五十个州。东部沿海地区是美国的发源地,也是美国传统上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但是该地区密密麻麻有十几个州,在美国历史上都抹有浓重的笔触,说不清谁最厉害。而西部沿海只有三个州,除加州外还有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加州的名气显然比另两个州要大得多。
   
美国的高科技中心“硅谷”在加州,拍了无数“西部”电影的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洛杉矶也在加州。所以,说加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的“西部”是不夸张的。
   
很少有人知道加州的首府在哪儿,但是很少有人不知道加州的两个名声很响的城市,一个是地处加州南部,靠近墨西哥边境的洛杉矶。另一个就是位于加州北部的,拥有一个内陆海湾的旧金山。旧金山海湾周围的地区统称为“湾区”(英文为Bay area),有几百万人口,因拥有著名的金门大桥和高科技中心“硅谷”而闻名于世。
   
19世纪40年代加州发现金矿开始淘金热的时候,一些中国人做为契约劳工在加州的金矿做矿工。稍后开始修建从中部芝加哥到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太平洋中央铁路”,美国政府又从中国引进了大批的中国劳工修铁路。当时这条铁路从两头修起,从芝加哥往西修过来的劳工主力是爱尔兰人,从旧金山这边修过去的劳工主力就是中国人,最后铁路在犹他州合拢建成。由于这个时期加州刚刚加入了美国联邦,变成了美国的第31个州,所以历史上这些矿工和修铁路的劳工被认为是最早来美国的中国人。他们大多来自广东各地,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老华侨几乎全是说广东话的原因。
   
当时旧金山还只是一个沿海的小渔村,人口只有几百人,由于淘金人口的大量涌入,几个月之内变成了一个两万多人的城市。当时的华人可能觉得象“San Francisco”这么长的西班牙语发音太过罗嗦,就简单地称这里为“金山”。一是因为当时人们都是为了淘金而来,二是这个城市就建在一片起伏的山丘上,所以把它叫做“金山”还是很恰如其分的。直到现在旧金山的中国城内还能买到一份叫《金山时报》的中文报纸,这份报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发行量很有限,内容偏重本地侨社的动态消息,读者主要是一些老华侨。如果你不懂广东话,你还真的很难看懂这份报,因为上面的汉字很多都是按广东话来发音的,字你可能认识,却不一定知道是什么意思。比如当你看到报上说“罗省”发生了什么事,你却不知道“罗省”在哪里,其实“罗省”指的就是洛杉矶,因为洛杉矶的发音用广东话发出来就是“罗省”。还有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广告:“柏文出租”,“柏文”是什么?柏文就是公寓,因为公寓的英文是apartment,按广东话的发音翻译,就是“柏文”。
   
当加州的金矿快挖完的时候,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一带也发现了金矿,很多华人淘金客都赶去那里接着挖金子,并把那里称作“新金山”,加州的这个“金山”也就变成了“旧金山”,虽然只是中国人这么叫,但后来却演变成了一个很正式的地名。现在只要是在中文地图上,这座城市的名字大都被标为“旧金山”,或者按San Francisco的发音译成“三藩市”,“圣弗朗西斯科”反而有时只是出现在括号里,成了一个“副”地名。而且在中文的航班时刻表上一般都是使用“旧金山”这个地名,比如“北京--旧金山”的航班几点起飞等等,很少看见有“北京--圣弗朗西斯科”的写法。所以说“旧金山”这个地名很特别,在通常都使用音译的中文世界地名翻译史上恐怕还不太好再找到第二个。
   
当时前前后后大概有十来万的廉价中国劳工加入美国西部开发的矿工和修路大军的行列,英文中“coolie”一词就是这个时期从中文“苦力”一词音译而得来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因疾病和工伤造成的死亡率相当高,光运回中国的死亡劳工的尸骨就上千具。后来美国政府禁止中国人邮运尸体回国,不少人都就地埋在了这块土地上。
   
挖完金矿,修好铁路,不少中国人想在这块为之流过血汗,拼过性命的大陆上留下来,但是却不受美国政府欢迎,有当时的立法为证。比如在修完铁路之后加州政府马上就颁布法律禁止更多的中国的劳工进入美国。当时的法律还规定中国人不能在美国购买土地和房产,不能与美国人通婚,不能入美国籍,中国人的亲属不能来美国团聚等。虽然有这些苛刻的歧视性法律,还是有不少中国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在美国留下来继续生活。美国政府于是限制中国人居住的地区,就在旧金山的一处海边划了一块地方让中国人集中居住,这就是中国城(英文叫China town)最早的由来。而当时这块地方是无数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淘金客临时中转歇脚的地方,草棚帐篷遍地,赌客抢匪横行,流莺**满街,被称为“Barbary Coast”(流氓海岸),直到现在“流氓海岸”仍是外地游客访古探幽的一处历史遗迹,只不过现在除了在古旧的街道上镶了一些说明原来历史的铜牌以外,其他景物早已面目全非了。
   
虽然中国城的形成是早期美国政府歧视性政策的产物,但后来旧金山的版图经过填海扩大,现在这块地方却正处在旧金山的市中心,一边是寸土寸金的金融区,另一边是旧金山传统的富人区“Nob hill”(中文称为贵族山)。中国城的主要街道“市德顿”大街与旧金山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联合广场”仅以一条长百多米的隧道相连,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地带。

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华人成了旧金山最早的居民族群之一。在1850年时候居住在旧金山的华人就已有4000多人,旧金山被华人称为“大埠”,也有一部分华人居住的加州首府Sacramento(中文译为萨克拉门托)一带被称为“二埠”。后来由于华人开始经营制鞋,制衣,卷烟等手工业,引起白人失业工人和工人组织的不满,引发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并促使政府制定了更多的排华法例。比如1870年代旧金山市政府颁布的法例中包括:行人禁止使用华人担挑,禁止上演粤剧,留辫子要交“辫子税”等专门针对华人的奇怪条例。加州的宪法中甚至明文规定华人为不受欢迎的人,教育当局不允许华人上白人子弟的学校,华人社区只有自己开设中文学校,教材全部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现在有些地方仍保留有当年中文学校的建筑遗址,并被政府辟为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保留里面的桌椅板凳和教具课本等供人参观。
   
经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变迁,现在的旧金山是美国西海岸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洛杉矶)。2000年时旧金山市人口为76万,华人占了大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中国城也比刚开埠的时候扩展了很多。曾有一段时期意大利人的聚住区跟中国人的“唐人街”紧相毗邻,但是中国人不得越雷池一步,误入意大利区的中国人轻则被打骂出去,严重的就被开枪击毙。但是现在“中国城”横跨一二十个街区,餐馆和各种店铺不下千家,中文招牌林立。而意大利人被挤得仅在中国城的边缘保留了一条“哥伦布街”,沿街也就开了三几十家意大利餐馆和咖啡店,也号称为“小意大利”,跟“中国城”并列为旧金山的“黄金旅游点”。
   
旧金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本身沿海以及拥有一个很大的内陆海湾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当然很重要,而且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也举世罕见,但是最吸引人之处应该是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有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所赋予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每年在评选美国最受欢迎和最具魅力城市的排行榜上,旧金山不是位居榜首就是名列前茅,中国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功不可没。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以百万计,中国城是游客的必游之地。

从最早留在美国的一批华人开始,就有不少人从事农业。原来由于法律禁止华人拥有美国土地,所以只能给白人农场主打工或租别人的地耕种。后来此法律被废除后就有不少华人有了自己的农场,所以中国城里也有不少卖农产品的超市。除了老美超市里的水果蔬菜样样齐全以外,不少中国人特有的菜果如韭菜、韭黄、豆芽、豆腐,大白菜和荔枝、鸭梨、大枣之类的什么都不缺。尤其是传统中式食品,烹调材料,中草药,从万金油、牛黄解毒丸到茅台酒、老陈醋应有尽有,货源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和本地的华人公司,花样之多更是无可挑剔。商店里不仅货色齐全而且几乎任何东西都比其他地方便宜,比如柑桔,在老美的超市一美金能买三四个,在这里就能买七八个。所以大街上的行人大多数都提着装满瓜菜的大袋小袋,步履蹒跚地走向公车站或停车场。有的家住很远也专门来这里采购,一次买很多,回家慢慢消受。
   
其他消费中国城也比别的地方低价。比如理发,中国城以外的地方剪一个头一般是10美金到15美金,在中国城只要6、7块美金,而且剪得也不差。
   
中国城里也有几家中文书店,门面虽不太大,里面却是中港台出版的书刊杂志和音象制品俱全。很多店里从早上开门到打烊都不停地放着中文流行歌曲或粤曲,店里贴着中港台明星的招贴画,中港台流行的影视节目光碟和影带基本上都能买到或租到。有的书店甚至有卖大陆的中小学教材。
   
中文报纸在书店和一般商店里都可以买到。市面上的中文报纸有十几种以上,发行量最大的是香港的《**》(比较受讲广东话人群的欢迎)和台湾联合报系的《**》(主要读者是台湾来的和讲国语的移民),两者都号称是全美发行量第一。还有一家有中国大陆背景的《侨报》,历史比较短,发行量也明显不如前两家,但是由于该报报道大量的中国新闻和消息,也很受不少大陆来的新移民的欢迎。这三家报纸都是全美发行,每天美国和中港台的重大新闻报导以及财经消息之类的都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星岛》侧重报道香港和广东一带发生的新闻,《世界》则大量报道台湾和有关两岸关系方面的消息,而侨报的主要特点是大陆新闻和面比较广的体育新闻。有的店里还可以买到国内的《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中国城里的邮局和银行以及医院等服务机构全都提供英语和华语双语服务。说是“双语”,实际上是“三语”,因为在这里“华语”(Chinese)分成了“广东话”(Cantonese)和“国语”(Mandarin)两种。
   
说到“Cantonese”这个词,来美国之前恐怕没有几个人听说过吧?这个词单讲字面的意思也就是“广东话”、“广东人”或“广东的”,相当于“Chinese”等于“中国话”、“中国人”,“中国的”一样,单看字面好像并没什么特别的。问题是在英文里没有再把另外一个中国地区性的语言单独列出来加上一个“ese”的后缀而成为一个常用的单词,这就显得特别了。你想想,这等于是把中国和广东两个地名并列,成了“平级干部”,英文里也只有“Mandarin(官方的,北方的,北方话,北方人)能跟“Cantonese”平分一下“秋色”。
   
这是因为在百十年前在美国“中国话”就是“广东话”,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讲广东话的,大多数广东籍的老移民连“国语”听都没听过,如果他们碰上讲国语的中国人会把你当成外国人。除了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个别国民党有权势的大佬从大陆经台湾香港跑到了美国以外,大概从六七十年代起台湾才开始往美国大量派留学生,而大陆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批量往美国派留学生,同时有一小部分广东省以外的亲属移民来美,等于是最近这三几十年来讲国语的移民才慢慢多起来。这以后在美国的华语就分成了“粤语”派和“国语”派。经常在一些场合会有一些英语不熟练的人想寻求讲中文的人帮忙,如果你问:“有谁会讲中文吗?”几乎没有人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就算有人接你的话,多半也是反问你:“广东话还是国语?”因为同时会讲广东话和国语的人还是少数。
   
小林有一次目睹一起车祸,因现场没看到有人帮忙,就打了紧急电话“911”。一大堆英文录音过后等接线员一接电话,小林第一句话就是用英语问:“有人讲中文吗?”对方说:“请等一下。”过了大概十几秒钟,小林以为找到人了,谁知原来的接线员又出来问:“广东话还是国语?”你说多耽误事。小林只好耐着性子说:“国语。”然后才有讲国语的接线员出来答话,讲的国语一听就不是在中国学的,一些词反复问,从几个角度解释才能理解,唉,早知如此,跟英语接线员直接讲,困难度也差不了多少。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