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一个多元文化的天堂
瑞士被很多人誉为“梦想中的国度”,也是我一直憧憬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瑞士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国家,经济上的发达和政治上的中立,给人和蔼可亲的感觉
真正驾着车在瑞士开开停停的逛了一周之后,我更加真切地感觉到她的温和和包容。这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周边国度的语言和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她,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诸多的不同而不合,却因这诸多的不同而多彩。在蓝天白云、雪山平湖之间,有一种远离尘世的豁达;在国际组织、银行酒店的背后,有一个民族的自信。
在风景如画的瑞士驾驶是非常享受的事情,打开车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美妙的音乐,驾驶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
日内瓦- 瑞士风情之法国风
日内瓦是我瑞士之行的第一站。下了飞机,刚从机场内的赫兹租车柜台办妥了租车提车的手续,还未走出机场,法国文化对瑞士这一地区的影响就扑面而来。机场里满眼望去都是法语的广告,听到的都是法语的广播。日内瓦地区很像瑞士伸往法国的一只小脚,三面都被法国包围。机场就坐落在边境上,分为瑞士和法国两个部分,对于持有中国护照的人来说,如果没有法国签证,就一定要看清楚路标,不小心跑错地方被警察抓住,就会落下非法入境或者偷渡的罪名。走出机场,将在未来几天陪伴我的座驾宝马正在停车场等待我的召唤。日内瓦的天气很好,暖暖的阳光带给我无限的温情。在阴湿的地方待到快要发霉的我,在明媚的阳光下感觉一切都是一种恩赐。在约好的地点,看到我的奥地利旅伴Markus微笑着走来,我知道美好的旅程又将开始。
瑞士是世界上最佳安全驾驶的地方,每年的交通事故率都是全球最低。这和瑞士政府的严格管理分不开,另外也与瑞士人对安全驾驶的透彻理解息息相关。瑞士的交通著称于欧洲。纵观瑞士国家版图,南北220公里,东西350公里,铁路有5300公里,公路有7万多公里,铁路和公路几乎通到每一个村镇。这样的交通密度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瑞士的公路质量很好,极少有国内到处出现的路面断裂和暗坑,路面都非常整洁和平滑。连接各个城市的除了主干道外,还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都是单向3车道,行使规则也和国内一样,全国限速120KM/小时,公路上摄像机遍布各个地点,如果想要超速驾驶,就等着收罚单吧。
日内瓦是瑞士西南部最大的城市,因为是世界贸易组织,红十字会和联合国总部等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所以显得更为重要。整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洁和井井有条。背靠阿尔卑斯山,面朝日内瓦湖,有山有水,非常秀气。城市并不大,从市中心往南或往北步行半个小时都可到达瑞法边界。主城被日内瓦湖分成南北两区,北部是新城,是主要国际组织的办公大楼的所在地。南部是老城,遍布着教堂、老屋和各式餐馆、咖啡店。
到达日内瓦已经是中午,到了旅馆小休息了一会儿,就去城北看联合国总部。从市中心的火车站,沿Rue de Lausanne开车一直往北开,BMW X5 4.8i的V8发动机以灵敏、动力和精密为基准。Valvetronic电子气门、Double-VANOS双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和可无级调节的进气装置等技术改进使得能够输出最大功率,从而获得最佳SAV性能。261千瓦 (355马力)最大功率,0-100公里/小时加速只需6.5秒,动力输出无比轻松和流畅,开起来实在是一大享受。约10分钟后,看到 Avenue de la Paix向左拐就到了可以看到UN欧洲总部的大门。门口站着几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戒备森严的样子。Markus 说在911之前,气氛并没有这么紧张,但是现在很多UN的机构从纽约搬到了日内瓦,所以这里加强了安全措施。瑞士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日内瓦一直都是非常安全的城市。Markus开玩笑说,瑞士人只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做银行家,另一个就是捍卫世界和平。在UN 总部门口看到的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那几排世界各国的国旗。各种颜色,林林总总,在阳光下色彩斑斓。站在它们面前,感觉世界很大,但是有种莫名的温暖。肤色、人种、宗教等等一切的差异和纷争似乎在这些飞舞的国旗面前显得不再重要,这一刻,所有的国旗都随着风向同一个方向飞舞。除了国旗,UN欧洲总部门前的广场上有一个高12米的断腿木椅也很有震撼力。它是由瑞士艺术家Daniel Berset按照国际残障组织主席Paul Vermeulen的设想设计的,意在警示人们战后遗留地雷对无辜受害者的伤害。蓝天白云下,在这个远离战火硝烟的中立国,这张断腿的木椅,仿佛让人更加难忘战争的遗痛。离UN不远的是世界红十字组织博物馆,主要介绍了红十字的由来和它对世界人民的贡献,让人感到瑞士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权和充满仁爱的国家。
走到Pant du Mont Blanc桥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著名的喷泉Jet d’eau 已经打开了。这个高达140米的水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壮观。这个喷泉几乎成为了日内瓦的代表,所有的旅游介绍或者明信片上都有它的标志。昨晚还和Markus说为什么Jet d’eau没有开,今天刚走过一个街区,它就一下子映入眼帘,我们都不禁惊喜地大叫:“Oh, Jet d’eau, Jet d’eau!”。沿路往南走到老城的中心Place du Bourg-de-Four,这里的标志性建筑是圣彼得大教堂。它新古典主义式的外墙非常有味道,而被列为日内瓦必去景点是因为它的北塔是观看日内瓦全景的最佳地点。虽然有157阶台阶,我们还是一鼓作气地爬了上去。站在北塔顶,日内瓦城尽收眼底。这时候接近中午,阳光正好,蓝天白云映衬着远处阿尔卑斯山的淡淡踪影,日内瓦湖波光粼粼,Jet d’eau喷泉从远处看去更加气势雄伟,近处老城旧屋红色的屋顶在阳光下非常鲜亮。微风中,感觉心情异常舒畅,整个城市给人生生不息的感觉。
在商业街上闲逛,手表、军刀和巧克力是瑞士的招牌产品,大街上四处可见这些专卖店。手表、军刀是非常国际化的产品了,但是别致的巧克力店很是一道风景。巧克力被做成各种形状,各种人物,精致、可爱,让人很难忍心下口吃掉它们。最有名的一家店是在Rue du Mont Blanc上的Chocolatier Geneve, 走进店里就像进入巧克力艺术馆,老板娘很热情地拿出自家手工制作的巧克力让我们品尝。我让她推荐一个瑞士最好的巧克力品牌,她很自豪地说,我们瑞士的巧克力无论哪一家公司的都是精品。我们吃着香浓的巧克力,走在热闹的街头,看路人来来往往,听他们唧唧哑哑地说着法语,想象他们在这里的生活……
苏黎世-瑞士风景之德国风
离开日内瓦,沿A1公路往东北方向开大约3个小时就到了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和日内瓦一样,苏黎世也坐落在湖边,似乎水总是给一个地方带来灵气。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湖泊,加上一个大城市的繁华,苏黎世拥有了一切梦中城市所必备的条件,也难怪它7次被评为“全球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
在琳琅满目的商业街Langstrasse吃了点东西,走到Lindenhof。这里是一个安静的小公园,也是老城的正中心。这个小山丘上曾经坐落了一个罗马城堡,18世纪的时候还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公元2世纪的罗马墓碑,似乎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历史。站在山头,老城的风景映入眼帘,这个是一个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城市。大概是受到德语和德国文化的影响,这里的建筑和城市的布局给人一丝不苟,井井有条的感觉。各式的摩登大楼夹杂着古老的教堂,加上精心规划的绿化带,让人感觉这个城市繁华而不嘈杂。从Lindenhof下来,我们沿河走到Augustinergasse,这条街被苏黎世最美丽的街道,两边都是14到18世纪的古建筑。装饰华丽的飘窗让我叹为观止,要是由这个机会,我大概可以坐在窗口看上一天的街景。走过Augustinergasse,映入眼帘的是苏黎世的圣彼得大教堂。
教堂的钟楼拥有欧洲最大的教堂钟面。这个钟直径8.7米,果然很有气势,作为世界著名的精品手表产地,瑞士拥有这个奇特的钟,也是当仁不让的吧。Markus开玩笑说大概是多年生产手表的原因,瑞士人都非常的有时间观念,参加瑞士人的会议或者聚会要是迟到是很尴尬的。连火车、汽车也都非常的准时,他从来都想不通他们怎么可以做到这么的精准。绕过教堂,我们沿Muensterbruecke 桥走到Limmat河北岸,首先看到的就是苏黎世的标志行建筑Grossmuenster。这个罗马式的大教堂有个双塔,高耸入云,气势不凡,几乎成为了苏黎世的地理坐标。教堂边有一个泰迪熊的纪念品店,似乎比教堂更加吸引眼球。连我这个不喜欢娃娃的人都忍不住跑去看了半天,泰迪真是非常可爱的形象,难怪它要风靡全世界。Markus和店里的人闲聊,结果很郁闷。他说瑞士德语还真是难懂,连他这个母语是德语的人都听不懂苏黎世的方言,早知道还不如和他们说法语。对我来说,他们说什么语言都是一样,但是听起来德国真的比法语的生硬很多,感觉他们很努力的要把每个字母重读。Markus说瑞士人把单词的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他听起来很费劲,但是瑞士德语比德国德语要柔和很多,大概是被法语和意大利语软化了。想想这个国家的还真是非常的有意思,可以让三四种语言同时使用,瑞士人个个都会至少3国语言,实在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不知不觉,夜色降临,开着车在湖畔公路上离去不禁有些眷恋。我们在这个城市总是车轮匆匆,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体会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就要开车离开了。
Lago Maggiore – 瑞士风情之意大利风
第四天,我们离开苏黎世,开车沿A3公路向南约18公里,到达Horgen后转道E35,然后沿A4公路一直向南,约2个半小时就到了Locarno。沿路雪山林立,四周的一切除了天空的湛蓝和雪山的亮白,找不到别的色彩。冬季是瑞士的滑雪季节,几乎每个雪场都是爆满。而我和Markus不喜欢赶热闹,所以跑到瑞士冬季最温暖的地方去享受阳光。Locarno坐落在Maggiore湖边,是一个非常秀丽的小镇子。一进去就让人耳目一新,四处是鲜花和棕榈树,很有夏天的感觉。如果不是远处的雪山时刻提醒着我们,恍惚中还以为自己在地中海边的某个小城。
这里是瑞士的意大利语区,所有的路标和各种照牌自然也换成了意大利语。意大利语没有法语那么优雅柔和,但是非常的抑扬顿挫,很多单词都以e, a, o结尾,听起来就像在唱歌。Markus说意大利的歌剧之所以世界闻名,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非常有乐感。这个会说5国语言的家伙,到了这里好好地过了一把说意大利语的瘾,而我只能很可怜地仰仗他把一切翻译成英语。几乎所有的重要标示都用意、法、德三国语言标注,如果只会英语,那就只能到处问人,想自己看懂一切基本不大可能。不只是语言,所有的建筑也极具意大利风格,木制的窗户,精致的外墙,随处可见的都是意式餐馆、咖啡店。小镇非常的幽静,但是诸多的餐馆、旅馆让人不难想象夏日的热闹景象。
瑞士的山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所以大部分道路全年有一半时间都盖雪,这个时候根据不同地方的天气,政府会会根据时间来强制性要求车辆换上冬季胎,无冬季胎的车辆是不允许上路的。每当下雪的时候,扫雪车就开始工作了,因为瑞士是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公共设备也是最好的,当然扫雪车也是全球最强装备。
镇上的居民并不多,只有1万5千人左右。这个季节,他们都忙忙碌碌地在为圣诞节做准备,集市上都是各式各样,古色古香的圣诞节装饰品。小镇依山而建,我们沿着小路往山上走去,沿路都是当地居民的小屋。这里的人似乎非常爱花,家家户户都把花园装饰地很精致,虽然是冬天,花园里显得有些萧瑟,但是每家的窗台上都必然放着鲜花。山顶是一个教堂,意大利语区的瑞士人受到意大利的影响,有很多虔诚的天主教徒,四处有很多纪念圣母玛利亚的神龛。这里最著名的景点是一个12世纪修建的古堡Castello Visconteo,但是经过历史的冲刷,现在只有五分之一的建筑还健在。夜幕慢慢降临,远处的雪山,映衬Maggoire湖和小镇的灯火,让人感觉有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平静。
汽车旅行的第八天,从Lugano开车回到日内瓦。在机场还车后,我和Markus坐飞机各自离开,回到不同的国家,继续各自的生活,然而我们留给彼此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旅者的步履总是匆匆,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会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些事而和你的生活有了交集。从此,一切变得有意义,或者一切变得没有意义……
旅行贴士
签证及护照
除了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他酉欧国家前来瑞士的游客须持有效护照而不需要签证外,其他国家的游客都必须申请签证。
美食
因丰富多样的瑞士文化,所以根据地区的不同食品种类也很丰富。大致可按语言分成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几个地区具有各自的特色饮食文化。奶酪火锅Cheese Fondue (瑞士全国,特别是法语语区和 ’Fondue de fromage’ 及山区),先往锅里放入2到3种奶酪(Cheese),用白葡萄酒烧热化开,然后将化开的奶酪沾在切成小块的面包上吃的一种美食。按地区、奶酪种类、和配合方式不同,其味道也有很大差别。吃奶酪火锅时,适合饮用有助于消化的白葡萄酒。Meat Fondue (法语语区),先烧热锅里的油,再用刀将牛肉切成骰子般大小,放入油里炸,然后沾着自己喜欢的调味汁吃的美食。Raclette (瑞士全国, 特别是法语语区和山区),将直径40厘米的奶酪切成一半,用火化开切开的一面,然后将化开的部分用刀刮出来,将奶酪和煮熟的土豆放入碟子里一起吃的美食。同时配食醋淹的小黄瓜和小洋葱,一般奶酪可要多次。Rosti (特别是德语语区),将煮完的土豆去皮,切成小块,用平底锅适当地煎烤的土豆饼。这种土豆料理即是同 Geschnetzeltes 或烤火腿肠一同吃而著名的美食。
购物
瑞士丰富的产品使之成为购物的天堂。在大多数的商店和百货商店购物讲英语。选购一 块著名的瑞士手表才不虚此行。精美的手表,各式各样,价格一般低于其他国家。巧克力的 种类亦很多,规格大小、式样及口味各异。BUCHERER是瑞士最大、最有名气的手表零售店, 手表的价格从50—100000瑞士法郎不等。在瑞士值得买的商品还有纺织品、刺绣、精制手 帕、亚麻布制品、精密仪表、制图仪、瑞士军刀、八音盒、木雕、陶器和其他手工艺品以及 漆器和艺术画册。你可在商店申请你的免税购物发票、要求收回增值税。在苏黎世、日内瓦 等主要机场,免税商店可向你提供快捷的及不花现金的返还系统。所有主要的信用卡在精品店和大多数百货商店均可使用。每年的一月和六月是商店大减价的季节,这可是你购物的大好机会。
特别提示
瑞士海关的限制规定如下:每位欧洲游客可以携带 200 支香烟,50 支雪茄或 250 克烟斗烟丝。来自非欧洲国家的游客的允许携带量是欧洲游客的两倍。酒类限量如下:每人许可带进一升烈性酒或两升低于 15 度的其它酒类。注意:只有年满17岁或以上的游客方能携带烟酒。此外,每位游客可携带价值 100 瑞朗的礼品,和一天的自用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