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错觉经典之法国国旗
色彩有着诸多“物理效应”中的尺度感,让我们看一下下图中的法国国旗:
图片一:当今法国国旗
旗子中的三条色彩条纹是严格相等的,
蓝-白-红的比例为1:1:1
关于法国国旗的色条宽度改变有两种说法:
一种来自维基百科
长期以来,法国国旗旗中的三条色彩条纹不是严格相等的,蓝/白/红三色的宽度比是30:33:37,和早期法国革命时的巴黎市市旗的比例是一致。这样来划分比例是有道理的。最初的法国国旗是按蓝、白、红三色同样宽窄的尺寸做成的。后来发现,由于中间的白色较两旁颜色明亮,使人眼产生一种错觉,看上去总觉得两旁的红色带没有蓝色带宽。后来,为了克服这种错觉,才把蓝色条带缩窄,把红色条带加宽,直到人眼看上去非常自然、匀称,从而成为当时的比例。可是法国革命后于1853年5月17日,这面旗又被拿破仑下令改为相等宽度,但海军军旗没有改动,继续使用 30:33:37 比例的三色旗至今。
一种来自网间传言
一般情况下,波长短的冷色光成像焦点往往在视网膜前,这就造成了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较波长长的暖色光成像小。波长长的暖色光往往成像焦点往往在视网膜后,这造成了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较波长短的冷色光呈像大。故波长长的红橙色有迫近感与扩张感,而波长短的蓝紫色有远逝感与收缩感。进行各种色彩设计时,为了达到各种色块在视觉上的一致,就必须按色彩的膨胀和收缩规律进行调整。
据说法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条纹,开始设计宽度完全相等,但当升到空中后,感觉显得不等了,为此专门招集色彩学家们共同研究,最后才知道这与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有关,当三色比例调整到蓝37、白33、红35时,才感到宽度相等了。
对比上段加粗的文字就知道,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矛盾的。第二种说法感觉更科学一些,可是得出的结果却是不对的;第一种说法符合史实,可是我们很难感觉到30:33:37的比例更匀称。
真实情况是什么呢?让我们慢慢分析一下!
膨胀色与收缩色:
你听说过膨胀色和收缩色吗?像红色、橙色和黄色这样的暖色,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大。而蓝色、蓝绿色等冷色系颜色,则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比实际小。
色彩对物体大小的作用,包括色相和明度两个因素。暖色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扩散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大,而冷色和暗色则具有内聚作用,因此物体显得小。不同的明度和冷暖有时也通过对比作用显示出来。
应用:红色系中像粉红色这种明度高的颜色为膨胀色,可以将物体放大。而冷色系中明度较低的颜色为收缩色,可以将物体缩小。像藏青色这种明度低的颜色就是收缩色,因而藏青色的物体看起来就比实际小一些。
明度为零的黑色更是收缩色的代表。例如,看到有女同事穿黑色丝袜,我们就会觉得她的腿比平时细,这就是色彩所具有的魔力。实际上,只是女同事利用了黑色的收缩效果,使自己的腿看上去比平时细而已。可见,只要掌握了色彩心理学,就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完美。
更科学的分析:
我们都在初中物理中学过,同一种透光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折射率是不同的,所以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时,其集点并不全都落在视网膜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长波长的暖色影像似焦距不准确,因此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似乎具有一种扩散性;短波长的冷色影像就比较清晰,似乎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我们平时在凝视红色的时候,时间长了会产生眩晕现象,景物形象模糊不清似有扩张运动的感觉。如果我们改看青色,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如果我们将红色与蓝色对照着看,由于色彩同时对比的作用,其面积错视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色相)有关,而且还与明度有关。任何光学成像系统,包括眼睛,都不可避免得会产生球面像差(简称球差),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左面的影相是在焦点内成像,右边是在焦点外的成像。
如通电发亮的电灯钨丝比通电前的钨丝似乎要粗得多,生理物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光渗”现象。歌德在《论颜色的科学》一文中指出: “两个圆点同样面积大小,在白色背景上的黑圆点比黑色背景上的白圆点要小1/5。”
应用:宽度相同的印花黑白条纹布,感觉上白条子总比黑条子宽;同样大小的黑白方格子布,白方格子要比黑方格略大一些。超市中,小商品、小包装若要使它显眼一些,宜采用鲜艳的浅色;如果要它显得高贵精致,宜采用沉着的深色或黑色。为了扩大建筑或交通工具的室内空间感,色彩设计宜采用乳白、浅米、象牙等淡雅明快的色调,像卫生间等特别狭小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镜子作墙面,利用镜子的反射来增加面积的宽畅度和明亮度。
结论猜想:
其实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在“面积”上的感觉并不够明显,更多的体现在“体积”上。色条宽度相等的国旗看起来比例不一样,与观察距离、国旗的飘动也有关系,甚至跟色块的位置(蓝色靠近国旗杆)也有关系。法国曾用国旗的宽比其实是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