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恒河
恒河简介
从历史上看,文明总是从有水的地方产生的。恒河之于印度正如黄河之于中国,是印度文明的摇篮。
恒河(梵文:Ganga)位于印度北部,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恒河源头巴吉拉蒂河(the Bhagirathi R.)和阿拉克南达河(tAlaknanda)发源自印度乌塔兰契尔邦的甘戈特里(Gangotri)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Yamuna),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Hoogli,而主要的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Padma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Jamuna),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Meghna)。恒河全长2,510公里,流域控制面积达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许多印度人出于一种信仰相信恒河发源于印度人称之为玛纳斯湖(Manasarowar)的西藏的圣湖玛法木错湖,因而将之奉为圣河。他们认为浸在恒河中能把一个人的罪洗去;把人火葬后的骨灰撒入河中能帮助他得到更好的来世,甚至能更早获得“解脱”(Moksha)。很多虔诚的教徒都会往恒河朝圣,并于河中浸浴及在河岸冥想。
数个对印度教徒神圣的地点都位于恒河两岸,包括哈里瓦(Haridwar)及瓦拉纳西(Varanasi)。与恒河同样神圣的亚穆纳河(Yamuna)是恒河一大支流,它于阿拉哈巴德(Allahabad)附近与主河汇合。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
恒河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冉辑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
圣河传说
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的世界名川。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乡就在对门山飘渺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加姆尔在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了。
而根据宗教传说,恒河之为“圣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来源于“神山圣湖”。恒河的上游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淡水湖,叫玛法木错湖,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为“神山”。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徙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千百年来,虔诚的印度教徙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
而另一个传说则说印度历史上某国王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来世,请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汹,大地难以承受,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游,让水从他的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既可以洗刷掉国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于人类。由此,印度教徙认为恒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赎罪之源”。
恒河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她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标高七千米以上的根哥德里冰河,自印度北部连绵蜿蜒流向孟加拉湾,全长两千五百八十公里。也许她太过妖饶美丽,印度教徒才情愿相信这条河是由他们最崇拜的湿婆神头发上的水滴滴落脚边后,汇流而成。河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恒河,英文名字是“Ganges”,在印度则称为“Ganga”。
恒河朝东南方缓缓流过恒河平原,却在瓦拉纳西(Varanasi)突然转弯向东北方奔去。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传奇和神秘的地理资本。信徒们觉得伟大的恒河都要在这里拐弯,那肯定是一处不同凡响之宝地。于是,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成了印度教徒心目中最向往的宗教圣地,至今依然。据说司雨女神英迪拉从天堂洒下四滴甘露,其中一滴就落在这里。因此印度教教义宣称恒河是最神圣的河流,而瓦拉纳西则是最神圣的城市。印度教徒的人生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几乎都需要在瓦拉纳西实现,因此你便不难理解这座圣城在信徒们心中的位置。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要到的极乐西天指的也就是瓦拉纳西。
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条清净的圣河,虽然事实上河水相当混浊。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腌臜吧。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时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举行大型宗教集
会。
恒河晨浴
每天河岸的石阶上都有许多沐浴祈祷的信徒,不过,尤以清晨人数最多。每当黎明时分,瓦拉纳西幽深狭窄的街巷里便响起细碎的脚步声,无数支圣浴者的队伍如细流一般汇集到岸边,这时的沐浴场,更是呈现出一种奇特而神秘的壮观景象。
恒河水面宽阔,河水凝滞,像印度奶茶般混浊,自然谈不上清澈透明,不过也没传说中那么肮脏。浸泡在冰冷河水里的,有男有女,女人身上裹着纱丽,男人则几近全裸。什么年龄都有,不过以老年人居多。有的人是将身子浸入恒河中,恭敬地掬起河水,然后将水从头顶淋下来;有的人则是整个潜入水里;有的人还会以河水漱口、清洗耳朵,甚至有些父母还会将不懂事的幼儿按进水里,接受圣水的洗涤,品尝圣水滋味。 这个时刻,场面极其庄重,大家都保持虔诚的静默,只是不断地浸水、喝水和祈祷。所有人对“沐浴”——尤其是到瓦拉那西——十分重视;因为他们坚信恒河之水可以洗去现世的罪孽,来世会过得更加安乐。
也许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所以对于现世的苦难便可以这般消极和坦然。恒河岸边,横七竖八栖宿着许多等死的老人,他们饥寒交迫、肮脏不堪,却默然承受,不争取、不哭诉、不埋怨,只是等待可以死在恒河岸边。因为按照惯例,这样可以免费火化,实现他们把骨灰倾入恒河的愿望。不过,这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地方常称之为“Manikarnika Ghat”。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焚烧过程中,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号”的意思。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这个过程一般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岸上的人们和河里的小船纷纷靠了过去。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显得更加苍凉和神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像五岁以下的孩童,没钱的人,自杀身亡者的尸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
对于恒河的虔诚和信赖,教徒们早已超越了某种宗教情结,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和生理满足,这绝非迷信一言能蔽之。很多人相信这河水可以治疗麻风病和皮肤病。据说恒河水质呈弱酸性,含硫磺成分,因此具有疗效倒也不是毫无根据。曾经,这河水自净功能非常良好,饮用自然也没问题,当年印度皇子远赴英国,还专地用一个特大号的银瓶(现收藏于杰普皇宫与艺术博物馆)运载恒河圣水供其饮用。如今这些沐浴后的人们,也多会用水壶汲些水带回故乡去,对于无法亲自来此地的人来说,这应是最贵重的礼物了。只不过,这时的水已非彼时的水了,只怕这圣洁之水早已变成病菌浓汤,不是心理解药,而是生理毒药了。
他们对卑贱的自我无动于衷,他们对肮脏的环境无动于衷,他们对发臭的河流无动于衷,他们对现世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也许是因为在他们混沌的来世中,人者自贵,河水自清。
恒河流域
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作为印度第一大河,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内,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国。
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两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时聚会一堂,地势再降至120米。由于恒河到此已沙多水浊,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结果褐色的恒河水与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混合。恒河接着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圣地瓦腊纳西,又集纳了许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达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宽阔,水流浩荡地奔向下游。进入孟加拉国后,恒被称为帕德玛(意为荷花)河,分成数条支流,并汇合大拉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就在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它的面积达56980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仅10米。这里河网密布,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是南亚次大陆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重要种植区。布拉马普特拉河长约2900公里,水量充沛,河道亦极其稳定,上游即雅鲁藏布江。恒河河口部分是大片红树林和沼泽地,称“松达班”,梵文意为“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