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奇瑞会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
很喜欢车,自然走到哪里也关注车。去年的5月赶上了伯明翰车展,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和朋友一同驱车前往。令我垂涎三尺的并不只是参加车展厂商丰富的车型,吸引我更多的是能够近距离的和顶级品牌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不知不觉踱到了保时捷展台前,展台的一侧有人在排队,原来这个展台允许车迷进去随意试坐、触摸、拍照。在国内虽然参加过不同的车展,也参观过北京保时捷专卖店,可是能如此自由随意的与车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里面的车型很全,911 GT、卡宴、boxter , 甚至还有2002年参加法国勒铓24小时拉力赛的赛车。不停的在各款车看来看去,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看看旁边法拉利、迈巴赫、莲花等品牌的展台,没办法,加快拍照的速度,赶快跑去其他展台了。一天过去了,收获颇丰,mini Cooper现场特技表演
FORD梦幻般的站台和夸张的概念车、经典却不常见的Aston Martin、集绅士和休闲于一身的XC 90……,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感慨英国汽车文化积淀之深,展台精彩设计的人性化和观众的丰富汽车水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伯明翰车展上,我抽空和福特的工程师闲聊起来,我告诉他,中国产的福特Mondeo刚刚上市不久,他很惊讶,因为他对中国的汽车市场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年之前。在他看来,在中国只能买到进口Mondeo,没想到这款车已经有了中国的血统,而且还在中国生产。
从车展回来,我开始留意英国媒体对于中国汽车的关注。自从2005年初有新闻爆出上海汽车集团有意收购MG ROVER汽车集团之后,英国媒体对此有了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因为MG ROVER汽车集团是英国本土厂商,很多英国国民民族感情很浓,所以MG ROVER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厂商的站出来就此事和MG ROVER汽车集团进行商谈让英国国民以及媒体很是吃惊,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汽车厂商发展速度之快,以至于有能力出击价竞购MG ROVER汽车集团。最新一篇媒体报道的题目是:MG ROVER是如何以中国“外卖”的方式结束的!标题中的“中国外卖”很明显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早期的中国到了英国好多都是通过开“中国外卖”的餐馆赚钱,“中国外卖”也遍及英国各地,但是它是处在英国社会等级的下层,和所谓的英国大餐、法国大餐、意大利餐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用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汽车集团,带有一丝不屑,毕竟“外卖”怎能登上大雅之堂呢?文中简单的介绍了上汽集团购买MG ROVER的过程,同时指出中国人并不是想买MG ROVER整个集团,事实上引起他们兴趣更多的则是技术和知识产权。25和75系列成了他们的首选,25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很适合中国低成本制造商投入生产并出口到东南亚,而75更具诱惑力,它是由BMW设计的新系列,自然这是个从BMW基因库得到知识产权的极好机会。另外上汽集团也得到了MG ROVER在欧洲分销的网路,给中国ROVER的出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可以看的部分英国媒体对于MG ROVER的落败抱有很强的同情心,但是面对中国汽车厂商则并不认同,在他们眼里中国汽车厂商的做法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而不是为了拯救MG ROVER集团,因此他们并不看好MG ROVER集团能够通过此次的收购摆脱困境,反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垫脚石。
同时也有其他媒体持其他意见:MG ROVER的落败又很多因素,当初BMW集团试图挽救ROVER,但并没有取得成功,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民众对此事表达不满。而当中国汽车制造商有相同打算的时候,大家并没有公正的评价。有人说要政府增加支持,来扶植这个英国最后的本土品牌,可是事实上这是行不通的,成本太高且对英国经济没有促进,为何不让其他厂商来经营,哪怕是中国厂商。
我看了这些报道后,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中国汽车工业还没有被英国所接受?中国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有些和当年的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像,速度极快的向前发展。当在进军欧洲市场的时候,同样遭遇了欧洲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表现出了相当的警觉,毕竟这是来到自己的市场要和自己分一块蛋糕。英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服务行业,很多工业已经开始转向了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去谋求发展。把工业企业留在本国的成本投入要比把它挪到成本低廉的国家要多出很多,比如Jaguar就把自己的工厂由英国本土转移到了迪拜,成本比在本土下降了很多。英国的媒体和公众应当摆脱过分的国家主义,如果对本土的企业发展有利,何不让它到海外发展,无论是中国厂商提出竞购,还是其他国家的厂商,都应当给予公平的“对待”。
Chery在英国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一度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Chery是一家非国有汽车制造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同时通用公司一度闹得的沸沸扬扬侵权事件也给英国媒体提供了爆料的素材。多数媒体纷纷报道了关于通用起诉Chery 旗下的QQ有侵权行为,并和中国政府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还不够结合起来。在陈述事情经过的同时,也对通用在中国的处境表示了同情。尽管通用是否胜诉还未有定论,但给Chery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了这一小段时日,媒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Chery快速发展的上面,有文章的标题为:中国车来了!文中的焦点是纽约汽车经销企业家Malcolm Bricklin先生与Chery公司签约,从2007年开始他将从Chery进口25万辆大陆产轿车、跑车等。这个消息可以说是枚重磅炸弹,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媒体竞相报道。有篇报道更加详细报道了签约的细节,而标题更有意思:三重威胁-中国、奇瑞、Bricklin!尽管这次影响的只是美国的汽车市场和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但是英国媒体对此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在这片文章中详细列出了即将出口到美国的奇瑞车型、价格、质量担保等。
2005年10月英国媒体又纷纷报道Chery打算在欧洲开设工厂,推创自己的新车。车型包括 SUV , MPV, 大型轿车等等,并在欧洲销售。英国媒体估计,多年前,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厂商花费了大概10年,才在欧洲建立起了被大家认可的品牌,中国Chery的时间有可能会是5年。有关Chery的报道很多,可以看出Chery的崛起已经引起了英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在他们潜意识中,Chery会是一个有力竞争者,尽管英国本土没有自己的品牌与之抗衡。
可以看出,英国媒体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一开始对某个企业的关注,也开始了对多个企业的关注。引起关注最大的原因既来自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也来自企业自身的问题。同时,英国媒体抱有比较复杂的心态,会把中国汽车制造商当作当年进入欧洲市场的韩系、日系厂商,另外不难看出,英国媒体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工业水平比较低,尽管高速发展,但是还处于模仿阶段,对其他欧美、日韩品牌构成实际威胁还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