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万国建筑精萃
1、德华特别高等学校旧址。朝城路2号,1905年由德国人建。平面呈“L”字型,长边为教室,短边为小礼堂。建筑正面设计为德国式山墙,立面采用德国建筑厚重、严肃的格调。
2、青岛火车站。泰安路,1900年由德国人建。三座拱顶式大门为入口,上部为窗出式山墙。塔楼为八角式屋顶,墙身上方则四面再起山墙,并在其顶部放置四部大钟。建筑华贵而秀丽,反映了当时德国国内新艺术运动建筑流派的影响痕迹。原建于1991年拆除,1993年平行南移数十米后按原貌重建。
3、车站饭店旧址。兰山路28号,1913年建。是典型的欧式建筑。转角处为条边塔形,上部高耸复曲线状尖顶。山墙为新巴洛克式风格〔1〕,阳台栏杆上的花纹属晚期哥特式风格〔2〕,素有鱼鳔纹的雅称,它在后来德国新文艺复兴式建筑中也常用作装饰图案。
4、德国警察署旧址。湖北路29号,1904年由德国人建。构图中心为一钟楼,上端结合屋脊四面起复曲尖顶式小山墙,并附以外露砖砌花纹。立面采用东高西低不对称设计手法,仿“半木构”装饰,是一栋德国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的建筑。
5、礼和商业办公楼旧址。太平路41号,1902年建。对称而向,立面中间的二层部分都采取了内凹的形式,作成宽大的阳台,以很好的观赏海景。主体在以后略有改动。
6、金城银行旧址。河南路17号,1935年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为主设计建造。顶部设一座高耸的仿欧洲古典式钟楼,形成构图中心。二、三层立面转角处墙面上设五根爱奥尼亚石柱,顶部为三角山墙,并做了细部处理。整组建筑华丽俊秀,属仿欧洲古典复兴式风格〔3〕。
7、东莱银行旧址。湖南路37号,1923年建。正立面为对称式三段设计手法,中间的顶部起硬山墙,两侧上端设观光台,四根圆柱支撑着屋檐。除正大门上部起拱劵外,其他窗户均为直线式设计。大量使用了规矩的花岗岩方石,显得庄重典雅,属当时的精品之作。
8、青岛俱乐部旧址。中山路1号,1910年由德国人建,属德国青年派风格〔4〕,并带有一定的田园情调。
9、胶州旅馆旧址。中山路17号,约1908年建,欧洲商业古典复兴式建筑。整栋楼设计精细,装饰华丽,局部处理巧妙,位于湖南路与中山路路口,有很强的地标性作用。
10、水师饭店旧址。湖北路17号,1901年由德国人建,又名德国海军俱乐部。临街的两侧面有殖民式木构柱形成的虚廊,属德国新文艺复兴式。
11、义聚合钱庄旧址。中山路82号,1930年建,仿商业古典式风格。入口两旁设仿罗马石柱,上部为方型辅柱形式直达屋檐。
12、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中山路93号,1929年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庄俊创作。采用早期美国“商业古典式”风格,中心部位设计为标准的科斯林高大立柱直通三层。一、二层窗户采用整体式处理,顶部起圆拱,上部设方窗,但在三层窗套底部出悬挑瓢形阳板,其下又作山花状处理。含有极强的仿罗马建筑手法。
13、栈桥回澜阁。太平路10号,1932年中国人修建。座落在由清朝人1892年建造、后又经德国人扩筑的栈桥南端。中国古典形式,但并未完全按中国古建筑之营造法式操作。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
14、侯爵饭店旧址。广西路37号,1906年建。极具城堡格调,角楼采用圆顶,顶部内收为三层状的圆尖。墙体中,在层与层之间设计了横向线条,将二层临近转角的一个房间改为凹廊。
15、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浙江路9号,1899年由德国人建,欧洲商业复兴式建筑。该楼曾为北洋军阀“辫帅”张勋的私宅。
16、刘子山旧宅。浙江路26号,1918年建。房主为东莱银行的创办者。建筑每层中部都设计了四根方柱,衬显门庭,悬挑阳台。顶部起山墙,用叠错式内收,两端做小装饰柱头。楼层间做了许多欧洲古典式的精美线条。整栋楼格调庄重典雅,属欧洲商业古典式流派风格。
17、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旧址。曲阜路与浙江路路口,1899年由天主教神甫弗兰茨·白昭德设计。其东北侧外墙有文艺复兴风格〔5〕的八角窗,顶部罩独立式锥形尖顶,体现教会建筑特有的高直风格。
18、圣弥爱尔教堂。浙江路15号,1930年由德国人建,属天主教堂。立面采取欧洲后罗马式风格,两侧两个高耸尖峙的塔楼高56米,上各设一高4.5米的尖顶十字架塔,内有四口大钟。外墙放弃了中世纪教堂繁琐的装饰手法,仅局部加以凹凸线条。由于正门广场较小,人们只能近前仰观,愈显建筑之高大,空间之压抑,以图增加威严感,使人肃然起敬。
19、圣灵女修道院。德县路10号。位于圣弥爱尔教堂西侧,属于天主教圣方济教会。
20、福玛·蒂瑞森·杰森旧宅。德县路23号,1905年由德国人建。中部高大的山墙,做仿木构式装饰线条,构成构图中心。使用大量华丽繁琐的装饰,属欧洲古典田园式风格。
21、医药商店旧址,曾名橡树饭店。广西路33号,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德国药剂师拉尔茨经营,建筑面积约1939.9平方米,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上用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属欧洲青年派风格。一战时期,拉尔茨被日本人抓到日本,再也没有回来。之后“红房子”作为商住两用的建筑存在,解放后归青岛一轻局,后来还开了一家红房子餐厅。
22、亨利王子路理发厅(巴特曼商厦)旧址。广西路23-27号,1905年建。新艺术运动造形,东南呈折角,各层设不同形状的角窗、角门。广西路侧山墙设塔楼,下方为景观阳台,其顶覆三面坡瓦,屋顶上有三个有着漂亮坡顶的老虎窗。建筑造型及色彩优美别致。
23、亨利王子饭店旅馆部旧址。太平路31号,1911年由德国人建,属德国青年风格派。1912年孙中山曾下榻于此。
24、德国胶州邮政局旧址。安徽路5号,由德国人建。立面采用红砖墙体,二、三层设计为凹廊形式,转角处耸立起方尖的塔楼式屋顶,整栋建筑精细华美。
25、德国公寓旧址。湖南路22号,1903年由德国人建。两翼设计为巴洛克式花墙,中间嵌有“1903”字样,中部檐下有向日葵石刻花饰,为罗马式建筑〔6〕。
26、路德公寓旧址。德县路4号。
27、总督牧师旧宅。德县路3号,1901年由德国人建。正面顶部采用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的形式,侧面山墙顶设计为折角式,墙面上做了仿木构装饰处理,整个建筑给人以奢侈豪华的感觉。
28、德国总督府旧址。沂水路11号,1904年由德国人建。立面采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段分隔法,属古典对称手法,二、三层采取凹廊式,顶部为拱券,其两侧采取直角形式卷纹的爱奥尼亚石柱。
29、胶澳帝国法院旧址。德县路2号,1912年由德国人建。门庭入口设花岗岩石柱并雕以精细的花纹,转角采用弧状形式,蘑菇状粗石置于窗套贴脸和转角处。红瓦蒙莎屋顶,采用不同角度的折坡式。属欧洲流行的“分离派”建筑风格〔7〕。
30、亨利亲王街公寓旧址。广西路9号,1903年由德国人建。为罗马式建筑,中部设五个开间,二层用花岗岩双石柱分隔。
31、开冶酒店旧址。青岛路2号,1913年由德国人建。主立面呈规则的前后叠错式,墙面开启条形木窗,东侧悬挑雨斗,属德国商业建筑风格。经2011年的现代化修缮和装饰,原有风貌丧失殆尽。
32、德国领事馆旧址。青岛路1号,1912年由德国人建,最初为德国人奥尔嘎亚卜典斯基的私宅。结构为砖石木,转角处设计为塔楼式,折叠的尖顶选用墨绿色,与墙面颜色形成异常鲜明的对比。沿路立面采用大面积山墙式。窗户采用长条形式,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衬显建筑的高度,手法极为高明。整个建筑构图均衡和谐,虽不算宏伟高大,但比例尺度运用合理,不失为当时的经典建筑。
33、天主教会会宅及学务委员会旧址。湖南路8号及江苏路2号,互为一体,1899年建。建筑形式追求结构主义的风格,墙体采用剁斧花岗石镶嵌转角,屋面采用折坡形式。
34、黒氏饭店旧址。湖南路11号,约1924年建。入口两侧分别设双圆柱,挑起上部的外突墙体作门廊。二层墙面做折角塔形处理,中间设拱窗。屋面转角处各有一个尖顶饰柱,整体建筑经典、典雅。
35、古西那辽瓦旧宅。江苏路8号,1899年由俄国人古西那辽瓦建造。采用矩形布局,东南角塔楼的复曲线形塔顶形成构图中心。入口上部设山墙,屋顶抹角处理。
36、总督府童子学堂旧址。江苏路9号,1901年由德国人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37、柏尔根旧宅。江苏路10号,1899年由德国人建。采用不对称布局,入口处起山墙,顶部抹角,上设有一小塔尖。窗上起拱,窗下做栏。设计严谨,细部处理得当,是当时的经典之作。房屋的主人原系美国牧师。
38、二提督楼旧址。江苏路12号,1904年由德国人建。建筑东大门为欧洲古堡式塔楼,六角形。墙体多雕饰。立面属德国新艺术运动青年派。自由式布局平面,追求变化的屋顶,使建筑具有了田园风格和集仿主义〔8〕的影子。其最初主人是德国海军青岛司令的副官,所以该建筑被称为总督副官官邸,俗称“二提督楼”。
39、基督教福音堂。江苏路15号,1908年由德国人建,为专供欧洲人使用的基督教堂。建筑含德国古堡式的格调,留有很深的欧洲建筑文化印记,建筑风格中留存着拜占庭时期的遗风,是德占时期建筑中的精品。
40、英国领事馆旧址。沂水路1号。
41、德国盖尔普克亲王别墅旧址。沂水路3号,1901年由德国人建。它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的塔楼。平面为正方形,上部用复曲线形式逐渐内收,然后向上立起正方形柱体,冠方尖塔顶,产生高直向上的感觉。
42、迪德瑞希旧宅。沂水路7号,1907年由德国人建。墙面中大量采用了木构装饰线条,属欧洲18世纪乡村别墅风格,给人以丰富的动感。
43、德国海军第二营营部大楼旧址。沂水路9号,1899年由德国人建。建筑立面用石条作为主要装饰材料,还大量使用于转角、套窗、山墙面等处。临街处设木质敞廊。
44、圣保罗教堂。观象二路1号,属基督教堂。1938年由俄国人尤里甫设计、鲁东信义会兴建。平面呈不规则自由式,整组建筑给人以清新的欧美乡村建筑情调。建筑风格属摩登式礼拜堂的处理手法,仍含德国建筑意趣。
45、德华银行旧址。广西路14号内西南一隅,正门临太平路。1899年由德国人建。其大坡度蒙莎顶堪称是青岛德国建筑的一绝。外墙配以劵拱式窗套,为剁斧花岗石嵌缝的处理,转角处采用石料镶边,华丽中带着沉重的色彩,建筑中印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
46、山东矿物公司总部旧址。太平路与江苏路路口,1899年建。山墙的顶部原设有石雕的两把交叉的铁锤图案,象征着矿工行业。东墙上突起一处花岗岩挑窗。
47、坂井贞一旧宅。太平路23号,1930年由日本人建。采用仿木构和西洋结合的手法,不对称式立面。南向两侧设有阳台,栏杆选用了典型的日本式图案。
48、天后宫。太平路19号,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重檐歇山建筑形式。
49、胶澳监狱旧址。常州路25号。整栋建筑采用了不对称设计,分东西楼。西楼为德国古堡式,主体顶部悬挑很大的斜屋面,其西侧与主体相连的圆状塔楼上部为锥形屋顶,有着鲜明的南欧式建筑风格,约在1900年由德国人修建;东楼在日占时期由日本人修建。
50、总督府学校教学楼旧址。广西路1号,1905年由德国人建。采用对称式轴线布局,顶部起拱劵,分组密排长方形窗户,窗框由花岗岩条石装饰,似坚固的城堡。
51、高示甫旧宅。龙山路18号,1933年由中国人建。大门巧借山势,以山墙为照壁和引梯,建筑地势高并掩身于密林中,环境十分幽谧。西南角有塔楼式木制敞廊观景阳台,上罩中国亭式顶。
52、德国总督官邸旧址。龙山路26号,1905年由德人建,典型的花园式高级别墅。平面为不规则式,西北角设有欧洲19世纪此类建筑常用的塔楼,墙身和顶部色彩鲜明,每处细部都有精心设计过的痕迹。风格为“新艺术运动”流派形式,装饰繁冗、复杂、富华、奢侈,是青岛别墅建筑的典型代表。1957年毛泽东曾下榻于此。
53、青岛红“卐”字会旧址。大学路7号、鱼山路37号。大学路7号是1933年青岛建筑师刘铭法设计的一组中国古典式宫殿型建筑和藏经楼。1940年教会又在其南侧鱼山路上,由中国建筑师王翰设计建造了一所仿欧式建筑,主入口由四根仿科林斯石柱构成虚廊,柱高达三层,顶部配以装饰线条,由于是对德国建筑的模仿,所以许多细部处理得较生硬,属折中主义风格〔9〕。
54、日本教工宿舍旧址。鱼山路36号内北侧的两幢建筑,1931年由日本人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童第周、陆侃如、冯元君都曾在此居住。建筑采用了欧洲风格的技巧和手法,但细部仍透着日本作品的意味。
55、朝鲜总督府青岛出张所旧址。鱼山路36号内南端的一栋。其东北角为复曲线形尖顶的塔楼。正面立墙不对称,一侧呈半圆形凸出。北面立墙上半部有粗石和桁架饰面。
56、俾斯麦兵营旧址。鱼山路5号内东北侧五幢建筑,1900年由德国人建。入口处设附柱形式屋顶,正面突出山墙面的细部设计,并配以窗花、柱头等繁琐的修饰,具有巴洛克早期建筑风格,而礼堂建筑则含有浓重的高直式风格。这组建筑可称为德国建筑在青岛的典型作品之一。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系教学楼。
57、日本中学旧址。鱼山路5号西南侧两幢建筑,1921年由日本人建。风格为同期日本的公共建筑形式,塔楼屋顶采用局部突起的山墙,西部和檐口处蕴含了集仿主义的特点。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食品工程教学楼。
58、小青岛灯塔。莱阳路8号,青岛湾内小青岛上,1900年由德国人建。塔高15.5米,塔身白色,塔门采用花岗岩镶嵌门套,上部为圆柱状,覆钢质尖顶。用作航标灯塔,成为青岛的符号和特征。
59、鲁迅公园牌坊。莱阳路,1930年由中国人建。最初为木结构,40年代初木柱腐烂,改为花岗岩细柱。匾额正面刻有“鲁迅公园”,是集鲁迅先生手迹。
60、水族馆。莱阳路4号,1931年由中国人建。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绕以周遭宛如城堞的仿中国古城式建筑。
61、宁文元旧宅。莱阳路5号内西侧,1931年由中国人建。中部在二层设半圆式阳台,由两根爱奥尼克石柱托起,显得华丽庄重。入口两边有弧形十二级引梯通往敞廊平台。
62、早稻本善德旧宅。殷声桐旧宅。莱阳路5号内东侧(原莱阳路3号),1931年建,建筑设计师为徐缅唐。主楼有两座,一座是黄色的,一座是绿色带塔楼的,两楼相连如鸳鸯交颈故名“鸳鸯楼”。殷声桐生于光绪16年,卒于1942年,曾任职华北政务委员会。历史上“鸳鸯楼”曾由林耕宇、葛覃和早稻本善德租住。
63、胶奥海关副税务司旧宅。鱼山路2号,1900年由德国人建。建筑立面选择了较为严谨的风格,近于欧洲同时期的办公建筑类型,一层转角处设角窗,辅以粗花岗岩柱。
64、阿里文旧宅。鱼山路1号,1899年由德国人建。在房子的一块基石上写着“光绪二十五年阳月造:陡坡高岗,濒临南海。筑室于此,宜其遐福。胶奥海关税务司阿里文”。由他自己设计,坐落在鱼山南麓坡地上,面对时称维多利亚湾的汇泉湾,其二楼向海的阳台足有60平方米,可谓得天独厚,享尽自然。
65、德国总督副官宅第旧址。福山支路5号,1899年由德国人建。康有为1923年迁居青岛后购下,取名“天游园”,1927年病逝于此,而此便为“康有为故居”。造型极具西洋海滨别墅风格。后来进行过改造,虚廊变成实墙,外貌破坏很大,但主体保存尚好。
66、伯恩尼克旧宅。栖霞路10号院内2号楼,1905年由德国人建,牛舌形坡顶自西向东由四层直舐一层,其线型优美流畅,长长的木檐饰以雕花,南侧立面在二、三层窗户之间有一眉形雕件,造形独特,美轮美奂,被誉为青岛最精致的别墅之一。“西侧立面设计了尖形塔状挑楼、阳台、平台、木制敞廊、粗石饰面、桁架结构”的描述给这栋建筑做了极高的评价,使其堪与德国城市的任何一处别墅相媲美。
67、海滨旅馆旧址。南海路23号,1907年由德国人建。初为亨利王子大酒店,又名新大陆旅馆。平面为“一”字形设计,三座并排拱劵式大门洞。敞廊露柱,造型别致,属中世纪田园式公共建筑格调。
68、维多利亚湾浴场旧址。汇泉湾,1901年由德国人建。号称亚洲第一海水浴场,以后不断扩建和改建。
69、亚细亚饭店旧址。汇泉路7号,1936年由中国商人张烔伯与美国亚德姆斯资美洋行兴建。是一座典型的美国式现代摩登派建筑〔10〕。
70、玛丽达尼列夫斯基旧宅。汇泉路22号,山海关路21号,1934年由俄国人建,为仿德式三段式混合建筑。墙体变化丰富,西面突出为半圆形,两根石柱撑起挑台。长方形木窗有压条石,檐下有外露小方石装饰。造型美观,线条流畅。
71、八大关小礼堂南门。山海关路17号与19号之间,临第二海水浴场,1959年中国人修建,是青岛规格较高的、中西合璧的接待场所,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和外宾曾在此活动。
72、高桥丑吉旧宅。山海关路17号,1940年由中国人建。为近代混合式建筑。平面呈折角式,门台上四根彩色小方块釉瓷贴面石柱支撑挑台。右侧为半圆凸面裙楼,劵状窗,花岗岩条石嵌套,屋顶平台环周砌堞状女儿墙。现为八大关宾馆所用。因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等六位元帅曾下榻,故有“元帅楼”之称。
73、韩复渠旧宅。山海关路13号,1935年由中国建筑师张景文设计,仿德三段式。对称主入口为双进式,折坡两翼。
74、谭抒真旧宅。居庸关路11号,1940年建,系西班牙式建筑〔11〕,由尤里甫设计。入口处六根陶立克花岗岩石柱撑起半圆形敞廊挑台,上为露台。扶手、檐台及凉台镂空石扶手均为细红纹瓦装饰,构思精巧、工艺精湛。
75、公主楼。居庸关路10号,1941年俄国建筑师尤里甫设计。传说丹麦王子游青岛时令驻青领事为公主建造度假别墅而得名。东南侧耸起的一处坡度超过60°,高达15米的尖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欧风格〔12〕,因丹麦冬天多雪,以此避免过多的存雪,其实为使用功能的需要。
76、宋家花园。居庸关路14号,欧式建筑。建于1937年,帕士霍夫设计,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宋家的度假别墅,因在此拍摄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故有“宋家花园”之称。
77、约翰·高尔斯登别墅。山海关路1号。。建于1932年,俄国建筑师拉夫林且夫设计。整体上呈现出文艺复兴晚期风格,既传达了古典建筑特有的庄严之美,亦弥漫着一种优雅的浪漫气息。
78、花石楼。黄海路18号,1930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宸、王去臣、方信、王义明等设计。系白俄人涞比池的私人渡假公寓。墙面完全以花岗岩石料砌筑。西北角设置了圆型塔式眺望楼,东南角又有圆锥形尖塔。屋顶塔楼及其它叠落部位采取雉堞式女儿墙,为欧洲古堡式建筑〔13〕。其风格融合了古罗马、哥特式等艺术元素,其内部装饰则有巴洛克、洛可可〔14〕艺术的痕迹。
79、坡濮旧宅。正阳关路21号,1935年建。斜坡屋面,拱窗。南面立面有一精致小巧铁制雕花阳台。铁制接水管及二层门气窗均有雕花,二层一隅有半圆形露台。局部装饰虽带有西洋化,但整体朴素简单。后门设在正阳关路,正门设在宁武关路。
80、克雷格旧宅。荣成路34号,1931年由俄国人拉福林夫设计的文艺复兴式别墅。
81、伯尔曼别墅。韶关路22号。北欧乡村风格别墅,左右山墙呈对称式。建于1935年,中国建筑师徐设计。
82、白少夫旧宅。韶关路26号,1941年由中国人建造,系折中式西洋建筑。屋面采用不对称多折坡变化设计,主建筑阁楼呈等腰三角形尖耸塔式,新奇别致,与公主楼称姊妹楼。
83、雷华士旧宅。韶关路28 号,1937年建。引台上有钢砼挑台,二层露台上配有隆起的尖顶红瓦面山墙。
84、周钟岐旧宅。荣成路19号,1933年由中国人王节尧设计。欧式别墅,局部呈现阿拉伯风情。
85、嘉峪关路4号私宅。1939年建。德国田园风格,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立面呈“山”字形,凸出墙面的正门由大块花岗蘑菇石砌门套,上覆尖顶折坡瓦面,左右平分各有露天敞廊。耳门上用小石柱撑起覆瓦挑台。整体造型变化丰富,庄重美观。
86、美国驻青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旧宅。嘉峪关路6号。1934年由俄国人尤里甫设计建造。立面设计为自由式,高耸的烟囱与立面和谐有序,二层东侧作山墙状,墙面饰仿木构形式的浮凸线条。属于欧洲乡村别墅的形式,活泼轻巧。
87、杨朔吾旧宅。嘉峪关路8号,1930年由中国人建,系日本近代建筑风格。平面呈不规则形,墙体变化丰富,南向正门上有露台,东面为半圆形耳楼。
88、林寿卿旧宅。嘉峪关路7号,1935年建,系南欧建筑风格。檐口伸出墙外间距大。南面外墙有错落式小木窗,别具一格。原为日伪华山烟草公司林寿卿所有。现为八大关疗养院所用。
89、马哈大力·安大斯旧宅。函谷关路12号,1940年由中国人建。混合式庭院别墅建筑,正门左右各一椭圆形翼楼,西南角为二层,东向角为一层,封闭式,墙面从上至下有凹槽线条装饰。
90、《民生报》报社社长小谷节夫旧宅。函谷关路30号。1936年建,西班牙田园风格别墅,中国建筑师苏复轩、孙荣樵、翟克振设计。
91、伊尔底斯兵营旧址。香港西路11号,1899年由德国人建。屋面是大斜坡式顶部,具有典型的南欧建筑风格。中间与东西两侧起塔楼式尖顶,门窗顶部起拱劵,山墙做复曲式山花。
92、积善堂别墅。太平角一路1号,1941年建,英国田园风格别墅。“怕马与丹拿公司”设计,1948年美国驻青岛总领事署使用,建国后,朱德元帅曾居此楼。东南部一层花岗块石砌有四个劵门,内为敞廊,柱石贴墙角,整栋建筑玲珑美观,呈现坚固灵动相结合的美感。
93、天主教会修女院。黄海路8号院内冠“康复部”的楼座。正门入口有四根方柱挑起二层的阳台,左右两翼分别呈梭形和半圆形。
94、英国领事馆及傅道孚旧宅。太平角一路9号,英国乡村风格别墅,建于1940年,由中国建筑师张新斋设计,1946年做英国总领事馆使用。
95、太平角一路29号旧宅。1936年建,系仿德一段式建筑。一层四周都有门入室,正门有挑檐拱门,两根釉瓷贴面石柱上有石条山花。现为太平湾宾馆所用。
96、挪威、芬兰领事馆旧址。太平角一路12号。欧式别墅,1934年建,由俄国建筑师尤里甫和中国建筑师张少闻设计。
97、湛山二路一号。欧式别墅。建于1931年,俄国建筑师尤里甫设计。建国后,诗人柳亚子及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居此楼。
98、青岛市第三海水浴场。位于太平角三路南端的小海湾,水域面积3万平方米,沙滩面积2万平方米,因有太平角做屏障,浴场内水平如镜,是一处优良的露天游泳场。
99、丹麦领事官赵亨生官邸旧址。太平角六路2号。1929年建,欧洲乡村风格别墅。
100、周学熙〔15〕旧宅。香港西路14号。南立面呈自由式,其西侧一层为半圆凸形,二层为不规则形,似“帽”状,三组窗户呈现不同的造形。后门设在香港西路,前门设在太平角四路。
101、湛山四路5号别墅。1932年建,法国建筑师白纳德设计。其门窗造型各不相同,小巧玲珑,装饰细腻。每层建筑的细部均有独到,富含法兰西的浪漫。
※按此顺序号可于所附手绘地图及照片集对应索骥。
〔1〕巴洛克(Baroque)风格滥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支派——矫饰主义。“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barucca”,本意乃畸形的珍珠,也指形状不规则和怪异的事物,引申为一种偏离古典正统的艺术潮流。其特征第一是曲线性和动态性;第二是世俗性;第三是装饰性;第四是虚境性。采用强烈鲜明的色彩和拉伸变形不规则的线条。此风格主要流行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后期,米开朗基罗是其开创者。
〔2〕“哥特式”的概念来源于意大利16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史家瓦萨里(Vasarl)的论述,最早出现在12世纪卡佩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北部,脱胎于罗马式建筑,是“野蛮的”哥特人的艺术形式。哥特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是总体形式上力求升腾向上的垂直性和装饰上富有细节和色彩,使得建筑成为一座纷繁的塔林,这在晚期哥特式建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独特形式语言包括束柱尖拱形门窗、扶拱垛、十字肋拱和玻璃彩花窗。
〔3〕古典复兴风格(Classical
〔4〕青年风格(Youth
〔5〕文艺复兴风格(Renaissance),词的原意是再生或重生。再生的是古典黄金时代的造型方法和审美情趣,重生的是人类原初的活泼、健旺的生命力。这种始于14世纪的建筑风格明显偏爱古典建筑语言——柱廊、圆拱、穹顶。
〔6〕罗马建筑(Romanesque),公元1000年—1250年由日耳曼人创出的一套完整而独立的建筑风格语言,字面上的原意是“罗马风格建筑”或“罗马式建筑”。清晰地表现了该风格与罗马建筑的渊源——继承了罗马建筑的拱券技术和古典柱式。其自身特点是墙体沉重厚实,开窗开户均为圆拱形,采用西面建构。
〔7〕 “分离派”建筑风格,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8〕集仿主义,折中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历史为蓝本,却不专注于任何一种建造风格,常常是将几种风格集于一身,故又被称为“集仿主义”。
〔9〕折中主义(Eclectic)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自由大胆地模仿各种旧有建筑风格,取其特征元素加以自由组合,用剪接拼贴的方法来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的同时也追求比例均衡和形式美观。
〔10〕现代摩登派是20世纪后出现的现代主义风格(Modernism),采用新材料新结构的同时,倾向于灵活的非对称构图和简洁纯净的形式,以便充分实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其特征包括平坦的屋顶、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或者完全不用装饰脚线等。到20世纪中叶,该风格在世界建筑风格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1〕西班牙式建筑(Spanish
〔12〕北欧风格的建筑,设计现代简约,强调生活简单化,注重天然,室内空间顶、墙、地六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北欧建筑设计的精髓在于产品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体现生活情趣,而是处处以使用者为主体,采取人性化的设计。色调以浅色系为主:白色、米色、浅木色等;而材质多为木材、石材、玻璃或铁艺等,而且都保留着这些材质的原始质感。
〔13〕欧洲古堡式建筑,公元9世纪中期,在欧洲后查理曼的黑暗时期,战争频发,为了让百姓们在危险降临时免受伤害,地区领头人开始修建设防的建筑,这便是最早的城堡。最初为木材搭建,11世纪改用石头。这些古堡有的是一个家族的居住地,有的是一个小王国,有的纯粹是军事堡垒。无论其性质如何,均由主堡和塔楼构成,前者用于居住,后者则用于瞭望,因此建筑上力求厚实坚固。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威胁日益减少,这些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在功能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高重的城垣变为矮墙,塔楼也变得小巧透气,并逐渐向装饰性发展。
〔14〕洛可可式建筑,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15〕周学熙,晚清财务总长,两江总督周馥之子。他于民国时期在青岛开办了最大的民企华新纱厂。他在蒙阴路与湖南路口及安徽路都有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