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话里的外国语
青岛话里挠痒叫‘kuai’,我一直相信是从英文的scratch来的
青岛称下水道为“古力”是音译德语的“Gully”,意为集水沟。
德语里面女士、小姐,“Dame”(单数)(念嗒么),复数就是(Damen)念“大曼儿们。老青岛话管女孩就“大曼”,就是这几年不知怎么出了个“小曼”
马达姆(德文Madam)青岛旧时的小商贩对德籍侨民妇女的尊称,有太太或阿姨的含义。
过去用烧煤、烧柴的炉灶烧饭、取暖的岁月里,每当炉灶倒烟、出烟不畅、炉火烧不旺的时候,就要打打“伏台”。于是就有年轻力壮的男人爬上屋面,用一根长绳拴个大秤砣,缓缓放入“伏台”,反复上下提放,疏除“伏台”内的堆积物。“伏台”,道地的青岛叫法,我接触的外地同学、同事、朋友,几乎都不知其为何物。它源于英文vent一词,本意是通风孔,出烟孔。
金银戒指,青岛方言曰,金镏子、银镏子,金嘎子、银嘎子。镏子,所谓镏金镀银,还能有那么点意思。嘎子,想来想去,不明白。后来在江浙沪一带供事多年,逐渐熟悉吴越方言。街道之’街’、世界之’界’、应届之’届’、戒严之’戒’......,我们的'jie'音,他们均发'ga'音。戒指,他们也叫'嘎子'。所以,我觉得这应是青岛方言中借用吴语的外来语。
金银叫嘎子。可能因为德语的金=Gold/Geld。。。e发英文A的音所以就ga了
对于一块不锈钢,本地市民称其为'尼根儿',重音在'尼'。这当然是外来语,这是英文镍nickel的发音。外地方言中,也有这个外来语,但他们的发音,类似'聂格尔',重音在'格'。和青岛方言的卷舌'尼根儿'不同。青岛的自有青岛品味。
青岛人把计量单位米称为“米达”有人认为“米达”是英语中meter音译过来的,其实这个计量单位也是英国从法国“进口”的。米达就是法语中的mètre。 青岛人管钢卷尺叫“米达尺”的“米达”就源于此。
青岛人将白铁皮小桶称作米达罗,这个词源于俄语中的“水桶”一词。
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岛生产一种有名的白酒,俄得克,这应是源于俄罗斯白酒伏特加водка。当下酒类市场竞争激烈,俄得克销路还好吗?
青岛有一个名牌,当年叫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源自德文。利勃,德文lieb,可爱的,可亲的。海尔,德文herr,先生,绅士。利勃海尔就是好好先生的意思,它也是一家德国公司的名字。这几个字和青岛很有些渊源,也算是青岛话中的外来语吧。
青岛人把拉响警报俗称为“拉牟”,就来自德语中“警报”一词alarm.
老青岛人把一些四轮车称为“轱辘马”,这是日本发动“日德青岛之战”时就带到青岛的词汇了,为了快速推进,当时日军在青岛战场大力普及使用了新式的四轮车以资后勤。我在青啤博物馆参观时也看到了一种标有“轱辘马”名称的老车子,曾经是青啤工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这个词源自日语单词“车”,日文写法与汉语繁体字相同,写作“亘”,日语的读音近似kuruma。
很多青岛人喜欢把拳击比赛称为“铆克斯”,这个词来源于英语中的box,在这里就是拳击的意思。据一些老人讲,这个词是从美国引入的。这又是一个音译和意译完美结合的例子,因为青岛方言中的动词“铆”就有用拳头猛力打击的意思,真是独特的“中西合璧”型词汇。
青岛人把大面包被称为大列巴,列巴来自俄语中的 就是面包的意思。
哈弄凯(有流氓之意)。
据黄桂五氏《德占时期见闻麟爪》一文中说:“闻德人侵占本市之初,有部分中国士兵起而反抗,德人呼之为‘哈弄凯’(有流氓之意)。”这是较早的德占时代的德国外来语。见诸文字的记载,后来《青岛日报》连载的长篇小说《情双好》中,也提到了这个名词,被译作“哈弄开”,按哈弄凯,德文为Halunke,其原意为“无赖”、“恶棍”、“骗子”、“捣蛋鬼”。是一种粗劣的下流语言。
德律风(德文Telefon,电话)
此字的实际语源,是由希腊文的“远方”和“声音”两字合成,其他一些国家也用来作为电话的称谓,因之其译法不少。如“独律风”、“德利风”、“爹利风”等。在青岛当时的群众中用当地的语音呼为“地律风”。这个由德文衍化出来的外来语,其使用寿命较其他外来词汇较长。其主要原因,是它能溶于民间语言里。在青岛市井间流行的“四大快”是归纳四样最快的东西,其辞如下:“雕翎箭,铁弹弓,电线杆子,地里风。”这样由德文流传下来的德律风,便在井市间的语言中保存至今。这字英文为telephone,亦译作德律风。原字系美国电话发明人在1876年开始采用的术语。现在已被汉化了的名词“电话”所代替,德律风已经没人再用了。
海洛英(德文Heroin商标名的音译)
原为医药上镇静、麻醉剂,成分为二乙酰吗啡的白色晶体,又作海洛因、安洛因。味苦有毒,为流行各国的著名毒品,至今屡禁不绝。解放前,青岛吸毒而死者,常有所见。
啤酒(德文Bier)
用大麦和啤酒花酿成的酒,又有作“皮酒”、“比酒”的。日本人由荷兰语Bier译作ビ—ル,更有全部作为音译的“啤露”。20年代的青岛,有人叫作“比露”。现在已很少知道这个译名了。据考察,目前英语中的Beer(啤酒)其语源也是由德文演化而来,而在青岛的德文外来语中,“啤酒”,是一个最普及的词汇。
什葛列特(德文Zigarette Herr)香烟,今已不用。但现在仍有人称雪茄烟为“什葛子”,仍沿用了这个语源。
油气灯叫“嘎斯灯” GAS
青岛人看德国人管母亲叫妈妈,于是也学会了叫妈妈,这一点与其他中国人是不同的
青岛市南区(不包括现在的东部)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渔村,当时人的人讲话发音和周围差不多,但德国人来了以后,市南区现在位置上的人全赶走,然后就是德国人的地方,当时德人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德人里有大批会汉语的人,但却是带德语发音的汉语,来与中国人沟通,由于德人是最精细的人,当时来德国地域工作居住的人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一些老实,能干,聪明,健康的年青中国人,不是能随便进的,由于长期交流,这些聪明的中国人便能听懂一些德语,最初青岛的各行各业,是在德人的领导下建设,德人走后,这帮人留了下来,成了主力,由于德人的独特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人,国人,都请教这些在德人时期的中国人,所以都以德人为骄傲,英语与德语是一个语系,所以青岛市南区的发音,汉语内容,英语发音,例英语:HELLO!SCHOOL!再用地道的市南区西部话说,你好!学校!依次类推!所以青岛市南区西不话的发音与汉语发音有本质上的区别。青岛话在中国是很另类的!其他地方的话表面上不同,但大致上差不多!青岛话是真正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