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历史经典酒店:上海浦江饭店









从浦江饭店来翻看上海的历史
到过上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外滩,在外滩的北面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外白渡桥的北堍有一座古老的饭店——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当时有一个叫Astor House?Richards的英国人,在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称作Richards Hotel(即礼查饭店)的现代饭店,从而标志着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的诞生。
1856年苏州河上建造起了一座巨大的木桥,称之为“韦尔斯桥”,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外白渡桥”(1907年)的雏形。当时那位礼查先生看中了苏州河北岸、黄浦江边上一块供渔民晒网的荒地,于是便以低廉的价格买下。礼查于1857年决定将饭店新址迁于此,第二年美国人亨利?史密斯——一位早期快船的船长又从礼查手中买下了这块地。1860年,一幢为两层楼外廊式建筑(南部和东部两座房由长廊连接起来)的西式饭店竣工建成,更西名为Astor House Hotel(至今仍沿用),中文名称仍为礼查饭店。
迁址后新建的礼查饭店,其设施和服务在世界各地的同行中占据先进地位。1907年适逢现存的外白渡桥建成通车,饭店董事会委托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机构新瑞和洋行担任设计,于年底开始动工,至1910年建成一幢6层楼高、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浦江饭店。
这是一幢钢筋混凝土与砖木混合结构的六层楼房,高31米,占地面积4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外观采用英国古典主义形式。立面系竖三段式,底层门窗采用半圆形拱券,三、五层窗亦有券形,二、四层窗则为方框形,而三、四层之间(中央部分)又贯以陶立克式立柱。三层有挑出的阳台,宾客凭栏可以近观苏州河,远眺黄浦江。整幢建筑的外观设计凹凸多面,线条繁复,在变化中寓凝重,于流动处见深沉。
当时的礼查饭店是中外政要名流、文化巨子的汇聚地;是西方先进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接入口;是展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舞台;是管理与服务已达到当时先进水平的“华夏第一店”,因而具有很高的国际地位以及声望。
浦江饭店虽然经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昔日的辉煌不免黯淡,然而,正是因为流水年华的无情消逝,反而为浦江饭店积淀起厚实的历史文化氛围,使她氤氲在云山雾罩般的人文气息中间,令中外游客留恋徘徊,一咏三叹。于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为浦江饭店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成为欣赏性、怀旧性、功能性极强的热点、亮点和兴奋点。
孔雀厅是19世纪整个远东地区最具盛名的舞厅。当时的孔雀厅美轮美奂,集纳了巴洛克、维多利亚等多种欧洲建筑风格,汉白玉的罗马立柱与楼上包厢的扶栏上,满是精致的浮雕,阳光透过花玻璃制成的屋顶洒在厅内,五彩斑斓,如同孔雀开屏。晚上,巨大的水晶灯亮起,外交使节、寡头巨商、军阀政要都以在这500多平方米的弹簧地板上起舞为荣。据记载,1897年11月5日,为庆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当时的上海署理道台蔡钧在孔雀厅举行中国最早的西式交谊舞会,自此交谊舞在上海、在中国肇始。
在老上海,很多人愿意将孔雀厅与百乐门舞厅作比较,两者都是那么洋派、那么华丽、那么摩登,那么让人倾倒,孔雀厅与百乐门都曾是上海舞客的首选。然而,两者的不同也是明显的:一是硬件差异,孔雀厅是古典的巴洛克风格,典雅高贵;而百乐门是金碧辉煌的阿黛可风格,渲染的是纸醉金迷的妖娆;二是服务方式的悬殊,孔雀厅是高档的社交处所,并不提供舞女,每有舞会,出现在这里的是挽臂而入的绅士淑女,而百乐门完全是娱乐性的,舞女、舞客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上海的“孤岛”时期,百乐门曾被汉奸占据,平民百姓不敢问津。
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选址在浦江饭店“孔雀厅”正式挂牌成立,国务院和市政府的有关领导,海内外著名的经济专家参加了剪彩仪式,这标志着上海证券市场的新生。
1990年证券交易所改造的时候,饭店方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的原貌,内部格局可以稍作改变,但不能破坏本来的结构。所以,改造工作并不鲁莽,不动大手术,一切都在小心翼翼中进行。为了不破坏原来带有孔雀开屏花纹的地板,施工人员就在上面覆盖了一层新地板,把原物很好地保存了下来。穹顶也是如此,只是在玻璃层里面又覆盖了一层顶而已。还有包厢,汉白玉罗马柱、浮雕都没有更动,维护了原样。为了做好保护工作,饭店在一些细节上也不忽略。罗马立柱上的汉白玉烛台被拆了下来,以后可以将它再安装上去。如今恢复改造后的孔雀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貌,成为饭店经营的一个主要亮点。
如果说你惊叹于孔雀厅内的完美,从而对浦江饭店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想来一次“时空穿梭”回到过去,回到那个使人如痴如醉的老上海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到浦江饭店的中厅走一走、看一看。
三楼中厅是浦江饭店的又一个亮点,三楼和四楼的客房共享这个能见日月的空间,红色的砖墙以白色线条勾勒,四楼走廊由木栏围成,它完好地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复兴式旅馆建筑的原貌。如果说在现代建筑中,波特曼首先提出了“空间共享”这个理念的话,那么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的这里已经体现了。在这里,你还可以静静地品味浦江饭店的发展史和欣赏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古董”。
当年礼查于咸丰七年(1857年)六月初八,永远租赁浦江饭店现址的“大清钦命监督江南海关苏松太兵备道监”批准的出租地契贰百拾肆号,就呈列在这里,这是上海近代对外开放和殖民化的见证。
电灯能引起我们一连串的联想:爱迪生、光明、还有浦江饭店。1882年7月26日晚7时,在上海首批试燃的15盏电灯中,浦江饭店就被安上了7盏:饭店内4盏,后花园内3盏,被称之为“奇异的自来月”,当晚上海街头奇光异彩,盛况空前。第二天的《申报》是这样记载这空前一幕的:“电灯光灿”、“竟可夺月”、“内外各物历历可睹,无异白昼”,市民踊跃赏灯,人流如织,对此叹为观止!
中厅的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所显示的就是当时人们争先恐后观赏电灯的场景。如果你晚上来这里,在冷光灯的照射下,你再来细细欣赏这幅画,肯定会增添许多遐想……这油画共有两幅,大的一幅现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而这幅小的则挂在浦江饭店中厅内。
在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你也许无法想象在120多年前电话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1882年夏天,上海始有简易电话,据《上海之最》记载“当时电话名为德律风,……传递方法,不用字母拼制,只须向线端传语。当时上海人为之惊奇:“德律风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定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闻声音。”
查阅上海市电话局档案资料保存的1901年“华洋德律风公司行名薄”,礼查饭店是1901年上海最早使用自动电话的单位之一,电话号码为200号,而这最早使用的电话现就存放在浦江饭店中厅展示。
浦江饭店是值得骄傲的,有很多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眷顾着“礼查”。除了第一盏灯在这里亮起;第一批电话在这里使用;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本题为《上海及周边地区指南》的英文书,这是由礼查饭店编撰的中国近代旅游史上的第一份城市旅游指南;第一部西方半有声露天电影也在这里播放……这些珍贵的资料及图片都在浦江饭店中厅向游客展示。
如果你在冬日的下午,站在与中厅空间共享的四楼倚木栏而立,抬头仰视上面的玻璃顶时,阳光透过顶层的玻璃静静地洒下,你是否会感到自己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
围绕可见日月的中厅则是一排名人房。在整整一个世纪中,礼查饭店门前车水马龙,中外名流,寡头巨商,军阀政要,外交使者川流不息,都以出入“礼查”为荣,包括查理?卓别林、爱因斯坦、格兰特总统等世界名流,来到上海也都慕名来礼查饭店下榻,名人房就是这些世界名流当年所住的房间,至今还保留着他们下榻时的足迹。时至今日,这些房间都是宾客指名预订和入住的饭店新卖点。
爱因斯坦,因其发表的《相对论》两次问鼎诺贝尔奖,并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推开他曾经住过的304号房门,迎面墙上挂着“爱翁”的仿制烟斗,家具、灯饰、电话都是仿古制品。小木块拼成的地板是150多年前的原物,如同踩在厚厚的历史积淀上。地板上一个个火烫的痕迹,形成了古朴的花纹。令人不禁遐想,那或许是“爱翁”大烟斗的创作?
影坛巨匠卓别林,他拍摄的电影《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淘金记》成为传世佳作。他似乎对浦江饭店情有独钟。1931年,卓别林作环球旅行时,来上海住在礼查饭店。1936年2月5日,卓别林在拍完《摩登时代》后,携新婚妻子宝莲?高黛乘邮轮蜜月旅行时,再度入住礼查饭店,成为这里的回头客。
尤里西斯?格兰特是美国第18任总统,五星上将,美国南北战争中著名的军事家。他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奇特的、命运起伏最跌宕的总统。“他是很诚实的人,但是围绕在他身边的很多人却是骗子,他领导的行政分支在美国历史上属于最不廉洁的行政分支之一,也是被评为“失败”的两个总统中的一个。”——译自《美国历届总统》。他卸任后环球旅行中的一站是北上天津与李鸿章会晤,会晤前先到礼查饭店落脚。他这一来搞得老李在17年后(1896年)访美时,不得不进行一次礼节性的回访,但那时格兰特总统已经去世。李鸿章便只能“回访”了他的墓地了。这一天纽约约有50万余人目睹了中国总督李鸿章的风采,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加以跟踪报道。
1973年9月,身怀绝症的周恩来总理由邓颖超随行,全程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最后一站是看望那座能够引起他们无限回忆和怀念的城市——上海。在陪同外宾登上上海大厦鸟瞰市容的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周恩来亲口讲述了一段久远和珍贵的记忆。
那一天上午,周恩来较早地来到上海大厦18楼等候外宾,在贵宾室小憩片刻,周恩来呷了几口茶,信步走上休息室外边的阳台,这里一南一北有两个阳台,可以俯瞰苏州河,远眺黄浦江。
周恩来神情严肃,目光凝重,扫视着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他的目光掠过外白渡桥,最后停留在桥堍一座英国式的古老建筑上,这便是当年苏联领事馆对面的浦江饭店。周恩来告诉上海陪同人员说:“过去这里叫礼查饭店,是公共租界里一座比较豪华的饭店,我在这里住过,那还是在1927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周恩来陷入了深沉的回忆之中,讲起了一段尘封40多年的往事:“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以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当时的形势很紧急……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我和邓颖超住进了礼查饭店……”。
第二天,邓颖超向一位上海陪同人员证实了周恩来和她一起住过礼查饭店的事,她用那清晰的嗓音说道:“对!对!那可是一个高级的饭店呐,当时住的都是外国人和‘高等华人’。我们住进去以后也要充阔老:恩来穿的是西装革履,我呢,身上穿的是旗袍,脚上着的是高跟鞋,冒充阔太太。我们在礼查饭店足足住了两个多月,不能出门,靠地下党组织派人来联系。真把我们给憋死了!”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礼查饭店隐蔽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又转移到江西,领导了震惊中国和世界的“八一”南昌起义。
关于周恩来与礼查饭店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礼查饭店作为当时上流人物出入的场所,也曾充当过掩护危急中的周恩来的“避风港”。
浦江饭店在抗日战争以后,多次错过了发展的机会,一度成为上海第一家国际青年旅馆。浦江饭店隶属于衡山集团,1995年曾经有人提出“钻石地段要产生钻石效益”,建议拆掉浦江饭店建筑重建一个高星级宾馆,集团领导历经8个月考证之后决定,重塑老饭店特色,体现“历史加功能”,将老饭店的历史文化与满足现代客人住宿和服务的功能进一步有机结合。
发展是硬道理,无论礼查饭店的过去有多么的辉煌,如今的浦江饭店作为一个百年老店,正在逐渐显现出她的魅力。在浦江饭店的保护性修缮中,饭店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力恢复十九世纪欧洲建筑的原貌。走进饭店的大堂,宾客仿佛置身于欧洲古典城堡。大厅内矗立的爱奥尼克式立柱,犹如数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向您致意。柚木的护墙板以深褐色为主,折射出古典庄重的氛围。无论从房间的布置、客用品的配备,还是装饰材料的选择和服务流程的制定等等,都考虑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又用老饭店的元素点缀,体现了饭店的整体性、协调性,增加了客人的满意度、舒适度。
特别是近三年来,衡山集团“观念更新、市场接轨、重新定位、引入竞争、走‘高规格接待基地、高星级酒店集团’的发展战略之路”,为浦江饭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集团内“最具历史文化、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特色价值”的企业,始终不渝地坚持“注重四个结合、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四个跨跃”,“四个结合”即注重“老”与“新”的结合;注重功能性与历史性的结合;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与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结合;注重借鉴高星酒店发展经验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四个转变”即“思想观念主导由计划经济接待型向接待经营双高目标转变”;“大统铺式的主流产品向特色、多元、高档的客房、餐饮产品转变”;“招待所式的服务管理模式向星级酒店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单一封闭的客源市场定位销售向开放多元全球化市场转变”。“四个跨越”即实现了经营规模与经营质量的跨跃;实现了产品结构与服务质量的跨跃;实现了销售手段与销售模式的跨跃;实现了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跨跃。今天,浦江饭店正以出色的业绩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