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文化地标
文化,就像城市的DNA,关于成都,我们有太多的文化气息可追寻,因为它们一一记载着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古城的沧桑岁月,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古老的建筑,无不见证着成都的发展历史。川西明清风格的巴金故居,夏看荷塘,秋赏银杏的华西钟楼,还有那焕然一新的菱窠,会让你感受到儿时的世外桃源在眼前复活……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吸引人们的不仅是她特有的风景名胜,更是那许多令世人瞩目的自然文化遗产。
【巴金故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故居,原是一所深宅大院,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大院里靠墙处,有一口双眼井。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19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成年后的巴金离开了故土,但他对故乡仍念念不忘,曾先后五次回到成都。如今,巴金故居原址文化地标在成都市青羊区正通顺街98号设立,也是成都首个文化地标标识。
【华西钟楼】
华西钟楼,又称为钟塔,是美国纽约柯里氏捐建于1925年的纪念物,是成都华西坝建筑的精华,与直冲云霄的哥特式建筑相比,它呈现出中国式的温柔敦厚。塔基厚重,飞檐纤巧秀丽,典型的中国南方风格,它里面的大钟为美国铸造,这又为她抹上了西方背景。1954年,在古建筑专家左平南的主持下,对它的塔基以上部位进行了改建,现在人们所见的华西钟楼和荣杜易的风格略有不同,但是,他们所传递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历史意蕴却让人久久思索。
【成都原点】
原点,即一个城市的地理坐标点,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成都“原点”诞生在1956年,是由当时建设部的专家到成都协助建立的。建立这套城市坐标体系,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技术人员首先运用天文知识,根据星座的方位确定北方向,再有一个坐标原点,东西南北的方位就可以确定了。2005年以前,原点只是在地上埋着的一个大铁钉,2005年重新打造原点的时候,为了保证“原点”的稳固,技术人员将孔钻到了地下21米深。而最外面的正方形,每个边正好对准了正北、正南、正东、正西。成都的原点就位于青羊区文武路与锣锅巷交叉的路口,却少有人知。
【成都老邮局】
位于成都暑袜街与兴隆街转拐处的百年老字号的成都市邮政局,有着许多成都市民无法抹去的记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成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邮政局,当时的名称叫做“大清邮政成都分局”,而邮政局的指挥中心就设在暑袜北一街。就在新邮政大楼修建之前,成都邮政总局的局房曾两度被大火焚毁,而正是这两场大火催生了这座新邮政大楼。新楼建于1937年,历时五年建成,全称为“西川邮政管理局”新楼。新邮政局房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叶溶清负责设计以及筹划、指挥、监造,是成都当时一座相当考究的建筑。它所选用的木料大多都是远道运来,所用的红瓦全部由汉口买进,奠基基石则是龙泉驿坚硬石条,即使是红瓦与红瓦之间的连接,也全部用从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买进的铜丝进行串连。此外,新邮局大楼的装修也是煞费苦心:包裹房基脚经过特殊的防潮处理,监造人叶熔清没有忘记他寒冷的北美家乡的痕迹,卧室、起居室都设计了壁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邮局大楼的厕所内就已经安装有抽水马桶,这也算得上是成都建筑装修史上的“老资格”了。新邮局于1999年开始在老局房原址重建,重建后的新局房营业区面积为原有营业区总面积的五倍,成为四川省最大的邮政旗舰店。
【努力餐】
位于成都金河路口的“努力餐”是车耀先烈士于1929年在祠堂街创办的著名餐馆,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川军出身的车耀先在加入共产党后,以经商为掩护在三桥南街创办了“努力餐”,并于次年5月搬迁到祠堂街。从此,这里成为中共四川省委一个秘密的党组织联络点,车耀先在这里创办救亡刊物,宣传抗日,传播革命。1946年车耀先被捕就义之后,出身贫寒却深明大义的妻子车体先仍坚持打理一切,一直到1954年去世。1984年,由于人民公园面临扩建,有关部门将祠堂街上的老“努力餐”拆除,按照原来的规模和风貌在不远处的金河路上整体重建。1985年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努力餐”酒楼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唯一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餐馆。
【古城墙】
成都最早的城墙,是春秋末期的古蜀五世开明帝在迁都成都后构筑的城池□,自先秦张仪“龟划芙蓉城”以来,成都老城墙经历了2300多年的风霜雪雨。如今,成都的老城墙已基本消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和人们的视线,只有四段遗迹分布在四个地方:第一段位于城西,下同仁路的成都水表厂附近,是一面布满青苔的青砖老墙。城墙高约6米,长约50米。第二段是位于老成都北门的北较场城墙,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城墙长约15米,宽约15米,高约10多米。最底部3层用红石条砖砌成,近20厘米厚,上面81层是青色城墙砖,最上面用镂空砖砌成。也是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址。第三段位于成都华兴路8号,远处看去,有一处高约十五六米的土垒,依稀可以辨出古城墙的影子。第四段城墙遗迹位于城东北跑马道街居民院墙中,这里依稀可辨认出城墙最高的地方有几丈高。
老成都的城墙在战时一直起着抵御强敌、保卫家园的作用,在老成都的心目中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如今,它却成为了历史,永存于成都人的回忆中。
【张大千故居】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大师。
张大千故居是张大千在大陆最后的居所,位于金牛区金泉路2号金牛宾馆内,其大隐于市,是成都市主城区仅存的、最重要的名人故居,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成都市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张大千故居建于1947年,占地约600平方米,典型的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整套建筑的构建手法较为简练,大门、柱头、栏杆、房檐都只以简单的线条作修饰,凸显大家风范。庭院房间一字排开,整齐划一,门窗造型简洁,方正有力。门前走廊宽阔,青砖垒砌的柱子稳稳地将屋顶托起,格外典雅大气。
张大千离蓉之后,故居得到了妥善保护。1957年,在筹建金牛宾馆时,故居没有因大师的离去而被拆。后来,随着金牛宾馆逐渐扩大,大千故居最终被包含进去,并因其身份与构造成为其中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
【薛公馆】
位于解放路一段15号的薛公馆属川西民居风格,它继承了川西民居的建筑特点,又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表现手法,还融入了部分西方建筑符号,是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文化的罕有遗存,也是成都市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
薛公馆的前身是一个陕西会馆,叫露泽寺。刘存厚占领成都后,1929年江冀州斥资4000大洋修建,这座年近86岁的280平米的老宅子,做过皮鞋厂,办过火锅店,开过茶馆,几经流转,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变迁。
【四川机械局碉堡】
四川机械局碉堡位于三官堂街33号,是成都现存的修建时间最早的近代建筑。这里原先是四川机器局,抗日战争时期,几十万川军出川抗日,部分枪支、弹药就是在这里生产和修理的。
四川机械局碉堡于1877年落成,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至今已138年。整座碉堡有3层,外墙下两层留有射击孔、瞭望孔等,第3层设有炮台。如今,类似四川机械局碉堡这样典型的保护建筑在成都已经很少见到了,它将作为历史永远封存于成都人的回忆中。
【怀德堂】
成都是文化之都,华西坝可以说就是“成都之都”。走进华西坝,你会被这儿匠心独运的园林布局和建筑布局深深吸引,中式的外观、西式的内容,加上融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宫廷花园于一体,是成都唯一保存完好又大气磅礴的建筑博物群。
怀德堂——华西校区办公楼,这是华西坝建筑中最著名的一幢,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为原华西协和大学事务所,由美国纽约罗恩莆为纪念白槐民所捐建。青砖、黑瓦和红砖石构筑,在世界上别的任何地方人们再难见到这种把不同风格包融于一体的房子,唯华西坝能够见证。
【驷马桥】
驷马桥,旧名升仙桥,古时位于成都北门,它见证了“凤求凰”的千古爱情佳话。相传汉代成都文人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途经此桥进,在桥廊上大书立誓“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天遂人愿,司马相如到长安后名动京师,汉武帝十分赏识其才华,委以重任,派期返回成都出使西南夷。如此,司马相如果然乘着驷马高车重过此桥,印证了自己的豪言壮语。后来,他与临邛(今邛崃)才女卓文君结缘,功成名就,青春结伴,衣锦还乡,传为佳话,升仙桥也就改名为驷马桥了。
【红星路35号】
红星路35号,这里原本是军区7234印刷厂的旧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经过一番改造和修葺,目前已成为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的核心区域。园区以原军区7234印务工厂为建筑原型,外形上继承了军印厂硬朗的工业气息,并通过德国MV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设计方案,采用“空间折点”理念对建筑物进行外观改造,以三角体为延展点整体建筑浑厚不拘一格,完成了传统工业形态与创意设计的相互融合,在成都市形成了地标性景观建筑。
【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祖籍湖北黄陂,四川成都人。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很多人知道李劼人写了《死水波澜》,却不知他也是著名的翻译家、美食家;很多人知道李劼人曾是成都市第一任副市长,却不知他以一己之力延续了抗战时期的文化。
位于菱窠西路70号一条不起眼小巷中的“菱窠”,便是李劼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居,最初的“菱窠”是一座土墙草顶的房子,坐北朝南,隔为三间,东为客厅,西为卧室,中间书房,书房中一张书桌,数架图书,几幅宋画。1959年,故居进行了翻修,将草顶换成小青瓦,阁楼升高为一楼一底,楼上楼下均以走廊环绕。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再次对李劼人故居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将故居、博物馆、公园融为一体,成为成都市文化地标之一,也是成都唯一一处近代文化名人故居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楼】
熟悉成都的人都知道,在府青路立交桥下,一大片俄式建筑群就像一个红色的标记一样,安插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称它为“红楼”,它曾是东郊地标,一度被称为成都最漂亮的建筑。
红楼是由原苏联专家设计修建于1956年的,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原属于成都量具刃具厂,2007年,红楼被列入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也是四川省第一次将近现代工业文物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
【四川美术馆】
在天府广场的西北侧,我们可以一睹四川美术馆的时尚造型,形似如意,气势恢宏,这是西南最大的专业美术馆,也是成都又一文化地标的诞生。新馆于2010年动工,2015年5月23日正式开馆,占地11亩,总建筑面积19779平米,高38米,内设 6 个展厅,展览面积共计2646.46平米,固定展线613.01米,移动展线1000余米。
它将和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新馆一起,承担起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
【博物馆新馆】
成都博物馆新馆在建筑设计图“出炉”之时,就被市民亲切地称为“金镶玉”,源于新馆大部分采用赤铜色的金属外壳,馆体下部则采用玻璃墙,阳光下闪着熠熠金光,远看的确像一尊精致的“金镶玉”。新馆预计在2015年年底开放,这是成都又一文化地标的诞生,它将和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美术馆新馆一起,承担起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
【四川省图书馆】
和博物馆新馆相望的,便是新建的四川省图书馆,新馆外形酷似汉代宫殿门阙,象征着四川的悠久历史,新馆占地17亩,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是现在旧馆的3倍多,建成开放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预计在2015年开放。这是成都又一文化地标的诞生,它将和博物馆新馆、四川美术馆新馆一起,承担起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
每一处文化地标,浓缩的都是一段成都历史。一幢幢建筑、一条条街道,似乎都在向世人们诉说这座古城历经3000余年沉淀下来的丰厚文化,如今,成都已经有将近300处文化地标,我们更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地标会遍布蓉城的每一个角落,共同勾勒出成都的全景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