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县景点补充
达观山自然保护区
达观山原名拉拉山,在泰雅族语中为“美丽”的意思,位于桃园县复兴乡与台北县乌来乡交界,本区为针、阔叶树混合之原始天然林,尤以红桧巨木群最为著名。素有“北台湾氧气最多的地方”之称。
据统计,目前台湾千年以上的神木,以达观山分布最多,其树龄久远、造型奇特,颇有可观之处。林务局在神木集中的区域辟有全长3.7公里的山林步道——桧香小径,串连起22株古老神木,并设有解说牌。沿着林间步道绕行一圈约需1.5~2小时,即可一一尽赏。众多巨木中年龄最长者为2800年的5号神木,最粗的是18号巨木,18.8公尺的树围需11人方能合抱,而21号神木高达55公尺,以鹤立鸡群之姿傲视群雄。
区内其他树种也很丰富,如青枫、红榨枫、山毛榉等变色叶木,以及林相整齐、树形修长的台湾赤杨等,是享受森林浴及植物观察的最佳场所。由于林相丰富,本区也拥有种类多元的中海拔山鸟,为北台湾首屈一指的中海拔赏鸟圣地。
乘车风向标:
由大溪搭往巴陵的桃园客运,或于宜兰火车站前搭往巴陵的宜兴客运,皆于下巴陵下车,再转搭计程车前往。宜兴客运车班极少,行前务必确认开车时刻,电话(03)950-1169。
角板山公园
角板山位于复兴乡大汉溪上游,海拔636公尺,此地四季气候温和,群峰罗列,空气清新,故有“台湾庐山”之美称。
角板山公园位于角板山西南侧,园内古木参天,十数棵高大的枫树,在深秋时常以凄艳的枫红,引人驻足遐思。
公园一隅有石阶可抵大汉溪畔,并有吊桥联系对岸的溪口台地。台地外观为四层台阶式的地形,四周陕谷高峰林立,大汉溪蜿蜒在侧,自石阶处远眺,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乘车风向标:
由大溪搭往巴陵、复兴、小乌来的桃园客运,于复兴站下车即抵。
观音风景区
观音乡观音村位居桃园海岸线中点,与接邻的新屋乡同为开发已久的乡镇,有甘泉寺石观音、白沙岬灯塔等名胜,虽居海角一隅,却颇负盛名。
甘泉寺原名观音寺,光绪年间,庙旁忽见涌泉,泉水甘甜清冽,据闻可治百病,乡民竞相至此取水饮用,观音寺遂改名为甘泉寺,乡民并在泉水涌出处设有甘泉井,并兴建小亭,供奉观音大士像;其后神迹远播,寺宇不断翻修,而成今日宏伟的规模,长久以来便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自甘泉寺往海边遥望,可以看到白色圆形的白沙岬灯塔拔地而起,灯塔完工于1901年,塔身以砖材建造,高36.6公尺,为全台第二高的灯塔。塔基巍峨耸峙于一片绿野之中,若循梯登临其上,四野景致尽在眼下。
由甘泉寺往海滨而行,可见一座高达20余公尺的观音巨像立于中兴路底,巨像系仿基隆中正公园观音像外形,慈眉善目,呵护脚下的乐土。
乘车风向标:
由桃园火车站前或中坜市搭往观音的桃园客运,于甘泉寺下即抵甘泉寺;由此循信义路、光明路行约850公尺可抵白沙岬灯塔;循中兴路行约1.2公里可至海滨。
李腾芳古宅
李腾芳古宅建于清咸丰10年(1860年),由李金兴家族起造,百余年来,一直是大溪最为豪华显赫的传统宅院,因年代久远,保存完整,同时在大溪开发史上扮演关键地位,现已列属二级古迹。
古宅座落于青翠田野中,红砖黑瓦与绿野相辉映,十分醒目。由前落的三合院及后落的四合院所组成的二进二护龙的宅院,前有内外埕及一方半月池,四周竹林环抱,形成内方外圆的配置,围墙共有内外两层,两侧各设门楼一座。内部为木质架构,用材多、雕饰细致精美,是古宅最大的特色,而梁间挂满了传家训子的对联题匾,一派书香门第的风范。此外,在第一进正门门额上高悬“大夫第”横匾,厅内亦有为数众多的官衔匾额,埕外则留有两座石雕旗杆座,官家宅第的威望展露无遗。
乘车风向标:
由桃园市中华路或中坜搭往大溪的桃园客运,于新街尾站下车,经和平路老街42号旁的月眉通路,再循李金兴古宅指标前行即抵。
<%beginrecord%><%endrecord%> 斋明寺位于大溪往龙潭的3号省道旁,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大溪镇内最古老禅寺,已列为三级古迹,全寺占地约2~3甲,隔着大汉溪与大溪街道相对,环境幽雅,夹道幽篁绿林,远眺近观皆成美景。
景福宫
桃园在屯垦之初因瘟疫盛行、械斗激烈,乡民为避祸求福,乃倡建开漳圣王庙——景福宫,嘉庆18年(1813年)庙成,不仅成为当地漳州人的信仰中心,也成了此后城区发展的中心。
莲座山位于大溪镇中正公园南方,为一独立山头,山高虽仅数十公尺,但因山峰秀丽,形似一朵莲花浮于水面,故名莲座山。清嘉庆3年(1797年),当地邑绅募捐建佛寺于山岩,奉祀观世音菩萨和十八罗汉金尊,乡人习称观音亭,现为三级古迹,建寺以来虽历经多次整修,但仍维持着200余年前的风貌与规模,成为珍贵的文化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