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惜字亭
古时能读书识字是不容易的事,因此,对有文字的纸充满敬意;又有人想念万物皆有灵,有字的纸则更具灵性,不得随意毁弃,必须以火将之送上天界,便有了焚烧字纸的敬字亭的设置,成为儒家思想在常民生活中最淳厚亲切的表现
明清之际,惜字、敬字的风俗随着先民垦荒的脚步逐渐入移,一座座的亭塔也陆续在各地出现,其中以书院、文昌庙以及文人雅士所居的园林等处最常见字亭建筑,而客家人重视文风,讲究耕读持家,聚落里也常设字亭。此后,随着知识普及与废纸回收观念兴起,字纸已不具神格,而字亭也移斑驳倾圮,昔日风光已不复见。
目前桃园县境内尚存有4座保存良好的敬字亭,数量及形制皆冠绝全台,分别位于庐竹乡南崁五福宫前、中坜市新街国小前、龙潭乡圣亭路旁、以及大溪镇斋明寺后方,大体而言,这些亭子仍保有旧貌,深具历史意义。
南崁五福宫圣迹亭
五福宫圣迹亭又称敬惜字亭,为红砖建的两层亭子,上书圣迹二字,亭腰及顶以泥塑方形宫殿屋檐,样式简单而古朴,旁边有两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娓娓道出五福宫及圣迹亭的历史,相传郑成功讨伐北台时,曾于驻兵此地时安奉玄坛元帅,后来四方安靖,乡民遂于此立亭建庙。
中坜圣迹炉亭
中坜圣迹炉亭位于新街国小前的福德祠旁,由于位处交通繁忙的1号省道旁,鲜少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据推测此座亭塔创于道光年间,已有160余年的历史,原本搭设在新街溪畔,日据时期为建造纪念碑,才迁于现址。今日形貌为3层亭塔,高约7公尺,立面以洗石子所砌成,状似古代的宝塔,亭身有着大正时期仿巴洛克的雕花,亭顶采中式飞檐,上隽圣迹二字,为4座字亭中最华丽者。
龙潭圣迹亭
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的龙潭圣迹亭,列属三级古迹,为全台规模最大的敬字亭。圣迹亭高约1丈8尺,亭座呈八角形,列有麒麟及白鹤图案;亭座之上为四角形的焚炉,再上呈八角形,亭身以花岗石砌成,雕工细致,外形朴素而独特。圣迹亭亭身完整,门楼、台阶、护坡等均美轮美奂,与亭园四周苍劲古朴的老松、挺立的相思林相互辉映,益增圣迹亭幽远的古意。
大溪敬字亭
大溪敬字亭建于同治5年(1866年),亭身以砂岩建造,上隽敬字亭及圣迹等字,清楚地标示出其身分。亭身采四方造形,顶檐饰有瓦当、筒瓦、滴水、飞檐等古建筑纹样,雕工细腻,但因岁月的侵蚀而略为模糊,最高处为葫芦造形的烟囱,在桃园几座的敬惜字亭中最是苍劲。
乘车风向标:
1、由桃园火车站前搭往猫尾崎的桃园客运,于南山路口下车,循仁爱路、北平路可抵五福宫;由桃园市复兴路搭1路市公车,于新街国小下车即抵中坜圣迹炉亭;由中华路搭往龙潭的桃园客运,于斋明寺下车可抵大溪敬字亭。
2、由龙潭或杨梅搭两地对开的新竹客运,于圣迹亭站下车即抵龙潭圣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