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访古名胜
六家古厝群
六家位于竹北市东平里,地处新竹平原边缘,自清代以来即为林姓客家聚落,200多年来,六家同姓聚居的形式不曾改变,连绵的稻田间,至今仍可见一座座矗立的林家大厝,其中尤以问礼堂、大夫第以及林家祠三家古厝最具代表。
以宗族为主轴的六家聚落,设有问礼堂、大夫第以及林家词,是维系宗族的最大力量,也是聚落里最具特色的古厝。传统四合院建筑的问礼堂,系由林家第三代武举人林国实于道光年间所建,当昔日家族审判的法庭,由于此项制度在台湾极为少见,因此已被评列为三级古迹。
位于问礼堂右侧的大夫第,为林先坤发迹后所建的旧宅,燕尾式的建筑与问礼堂南北相对,被当地人并称为“南北双厅,文武双举”,可见其重要地位。古朴的大夫第,大厅里悬挂着林氏先祖的遗像以及事略,贡元、文魁等功名分列两旁,彰显林氏家庭辉煌的历史,其中林先坤受封为官的报喜单,至今还保存完整,放于案桌上。大夫第作为林家的宗教中心,历久不衰,至今林家后裔每年还于此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慎终追远的习俗流传百年。
林家祠则维持完整客家古厝形式,正门“林家祠”三字笔法苍遒有力,正厅里供奉着列祖列宗牌位。祠堂现为林氏宗亲会所在,维系着世世代代的林家人。
乘车风向标:
自新竹火车站前搭往芎林的新竹客运,在六家站下车,前行过双桂桥左转即抵。
采田福地
台湾土地公的信仰普遍,各地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庙不胜枚举,其中竹北新社所拜的土地公庙——采田福地,是相当特别的一座,因为它不仅是由乾隆皇帝钦赐所兴建,背后更蕴藏了一段原住民归化的故事,在台湾开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被评列为三级古迹。
采田福地建筑朴素,是一座没有护龙的简单建筑,门楣上写着“采田福地”四字。走进采田福地,可见“义勇可嘉”匾额,惟原匾早已遗失,今日所见乃仿制品;正厅中央供奉着土地公,卫黎等七姓祖先牌位则陪祀其右,整座祠堂不见富丽堂皇的藻饰,处处透着古朴。
身处僻静巷弄中,采田福社平时除了祭拜的居民外,不见鼎沸的嘈杂声,素朴幽静,令人发思古幽情。
乘车风向标:
自新竹火车站前搭往新港的新竹客运,在新社站下车;或搭纵贯线铁路于竹北站下,沿中正东、西路步行约1.3公里可抵。
湖口老街
位于湖口乡老湖口的湖口老街,是台湾目前保存最完善的老街之一;两旁街屋皆为二、三落式的狭长店铺住宅,二楼紧邻街面,没有留设阳台,骑楼采拱形亭仔脚设计,正立面则雕有各式动物及花鸟图案,其上并有刻镂精细的商家店号,为日据时期商业街屋的精采之作。
老街的兴起与台湾铁道的兴筑息息相关,老街采用当时最时髦的红砖建材,建筑形式则为繁复华丽的巴洛克式样,可见其繁华景象。老洋楼的幽然古意,及精雕细琢的墙饰,依然散发风华,而古朴有味的亭仔脚,圆拱形廊道呈现层层的秩序美感,更引人流连。
乘车风向标:
由新竹火车站前搭往湖口、新屋的新竹客运,在湖镜村下车,往杨梅方向行约200公尺,由加油站旁右转即抵。
枋寮义民庙
枋寮褒忠义民庙系奉祀在清朝数次民乱中,组织义军保卫家园而身殉社稷的客家先民,原本只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但20多年来,由于祭祀范围不断扩大,如今不仅已成为桃竹苗客家人最高的精神信仰中心,全省各地的义民庙也多由此分香而来,堪称台湾义民庙的香头庙。
枋寮义民庙历史悠久,今日所见乃1971年重修之貌。义民庙貌宏伟典雅,沿着庙前石阶,拾阶而上,可见横写着“褒忠亭”三字的朱漆牌坊,庙前有双龙、抱石狮、一马一虎等塑像,其中双狮为乾隆年间的古物,庙后即是义民冢,墓冢左方为杨梅金字塔。
正厅中央供奉着义民神位,两旁合祀三山国王和观世音菩萨,庙中高悬着清同治年间台湾道徐宗干赠献的“同心救国”匾,以及光绪年间台湾巡抚刘铭传所提的“赴义捐躯”匾,皆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古物。
义民庙香火鼎盛,尤其每年农历7月20日义民节,由桃竹附近15庄轮值祭祀的盛大祭典,更将义民庙烘托得热闹非凡。大体而言,祭典之内容、精神与中元普渡相似,其中最特殊者为赛神猪及羊角竞长活动,百余年来,其盛况始终不减。
乘车风向标:
由新竹火车站前搭经义民庙往新埔的新竹客运,于义民庙下车即抵。
竹东古厝
竹东位居新竹县中央,上坪溪与头前溪流经东侧,自古水利丰足。竹东才逐渐发展成为新竹县主要的客家聚落之一。
其中竹东三大古宅——信好第、上陇西堂与苏宅武功堂都位在这里;此外,还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老庙——惠昌宫,为曲型的客家庙宇,庙内供奉客家移民所尊崇的三山国王,是竹东居民的信仰中心。
当年彭开耀开发竹东,共兴建了五座华宅,分给五个儿子,历经时代变迁,如今仅余信好第与陇西堂两座,见证过去彭家富裕的繁华景象。位于东宁路三段111号的信好第,夹杂在各式水泥建筑中,目标并不明显,但保存完好的四合院里,木雕、交趾陶雕饰精细,古意盎然;信好第原为土角厝,后改建为融合中西风格的宅第,当时聘请了台北名匠凤梨师重建,并由关西师傅施以雕刻,其木雕细致而不繁琐,泥塑色彩华丽却不俗艳。
由东宁路转进康宁街,可见上下陇西堂。位于135巷的上陇西堂,为彭开耀二儿子的宅第,原为燕尾起翘的三合院建筑,但左右护龙因严重腐朽已改建,只正厅仍保留传统样式,厅内总牌位上书有“陇西”二字,显得相当气派。而新竹客运竹东站后方、康宁街199巷,还有另一座古宅陇西堂,为与前者区分,当地人习称之为下陇西堂;该宅规模广阔,尤其包括正厅及左右各护龙,就运用了木水火土等不同类型的马背样式,在古朴中展现其细致之美,可见建筑之用心。
位于长春路三段103巷的苏宅武功堂,为福建省汀州府苏家后代所建。武功堂占地1000余坪,属三合院,左右各有三道护龙,埕外有两道围墙,规模宏伟。其虽紧邻马路,但幽静的院落里遍植花木,环境清幽,虫鸣鸟叫声不绝于耳,对照着正厅左右花窗上所题“鸟语”、“花香”,以及门厅上“听莺歌”、“看舞鹤”等字句,益显幽致典雅。
乘车风向标:
1、自新竹火车站搭内湾支线铁路,在竹东站下,沿东林路右转长春路三段,可分抵信好第、武功堂;由长春路二段右转兴农街、康宁街可分抵上下陇西堂。
2、自新竹火车站前搭往竹东的新竹客运;或自台北市台汽北站搭台汽客运亦可直抵竹东。
注意事项:
目前竹东各座古宅皆有后人居住,游客前往参访时,宜保护安静;其中信好第不对外开放,游客勿予打扰。
关西客家古宅
关西位于新竹县东北部,三面环山,凤山溪及其支流流经,青山绿水环抱,古称美里庄;这里空气清新,高龄人瑞多,故有“长寿之乡”的美誉。
关西一带原是原住民的聚居地,清乾隆年间,客家移民由广东海丰、陆丰等地陆续入垦,才改写了关西的开发历史。关西镇的路旁、田野间,矗立着一座座传统客家古厝,散发出悠然古味,其中又以郑氏、罗氏家祠以及坪林的范家古厝最具代表。位于明德路56号的郑家祠堂,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一座燕尾式的四合院传统建筑,正厅上高悬着“带草衍派”匾额,是郑家祠的代表。相传郑氏祖先赴大陆参加科举考试时,正逢祖宅四周“书带草”生长茂盛,祖先一举中第后,郑家子孙便以“带草衍派”自称。
走进郑家祠,幽静的庭院里散置着古朴的陶瓷及石磨;而祠堂宅舍除两侧厢房稍显凌乱外,大致保留完整。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郑家祠,曾因道路拓宽,险遭折除,后在子孙奔波陈情下,祠堂才被评为三级古迹而保存下来;这一段历时达20余年的陈情过程,连同祠堂历史,被制成大事记列于祠堂大厅。
穿过郑氏家祠右侧的小巷,即可来到北门口2号的罗家祠堂。罗家祠堂正厅所保留的木雕及交趾陶,较郑家祠完整,雕工也更精致,相当具可看性。客家人建筑讲究风水,据传罗家祠就建在关西台地的正脊上,为堪舆学上的宝地,子孙可因此受到庇荫。
范家古厝位于镇郊坪林49号,燕尾式的正厅,加上左侧四道护龙及右侧三道护龙,规模宏伟,远处即可望见其古朴身影,衬着远处葱笼青山。创建于道光30年(1850年)的范家古厝,系由范家第13代范汝舟所建,历经100余年,已传至第20世,可见其悠久历史。
此外,沿着118县道往锦山方向,还有江夏堂、彭屋,由竹16乡道往坪林范家的途中则有豫章堂,均值得一一探访。尤其豫章堂装饰华美,誉为新竹县内最华丽的民宅,不容错过。
乘车风向标:
自新竹火车站前搭往关西的新竹客运,或搭竹东、中坜对开的新竹客运,在关西站下车,沿中兴路右转明德路可分抵郑家祠及罗家祠,沿正义路、中正路右转竹16乡道,过南山大桥可抵豫章堂;若自关西搭经坪林往新埔的新竹客运,于南和站下车,则可抵范家古厝。
特别提醒:
关西各座古宅皆有后人居住,参访时请保持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