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寺庙中最有名的是“三山”和“内外八刹”。
先说三山,分别是:
位于太行山余脉宝珠峰南麓的潭柘寺;
位于门头沟马鞍山麓的戒台寺;
位于房山区石经山的云居寺(亦称西峪寺)。
潭柘寺 戒台寺 云居寺
再说八刹,分为内八刹与外八刹。内八刹位于内城,包括:
柏林寺,创建于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位于雍和宫东边胡同里,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
嘉兴寺,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位于厂桥: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全部拆除,于旧址兴建
了北海宾馆;
广济寺,创建于金代,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年间重建,成化二年(1466)赐名“弘慈广济寺”,位于西
四路口;
法源寺,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李世民敕建,原为“悯忠寺”,位于牛街附近,现为佛学院;
龙泉寺,创建年代无法考证,明代重建,位于陶然亭西侧龙爪槐胡同内,已成居民大院;
贤良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位于金鱼胡同,寺内建筑多被拆除;
广化寺,创建于元代,位于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原来什刹海附近就有十座寺庙,现在只有广化寺
尚存。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和北京佛教音乐团所在地;
拈花寺,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位于大石桥胡同西口的拈花寺,今尚存,由中国人民大学印
刷厂占用,因缺乏维修,显得破旧不堪。
广济寺 法源寺 广化寺
外八刹位于外城或近郊区,包括:
觉生寺(大钟寺),始建于清雍正二十一年(1733年),位于北三环,现为古钟博物馆;
广通寺,始建于元至元年间,位于西直门外高粱桥西北,今为北下关小学;
万寿寺,创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河北岸,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
善果寺,创建于梁乾化元年(911年),位于广安门内,今已荡然无存;
南观音寺,创建于金代;位于大兴区黄村,现已无存;
海会寺,创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位于永定门外大红门路,现已无存;
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位于广安门外滨河路,现只剩下中路院落;
圆广寺,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17年),位于阜成门外南营房,今剩大殿五间,为该地居委会使用;
觉生寺 万寿寺 天宁寺
还有一些寺庙不在上述名录中,但也很有名,有些保存的也还算好:
大觉寺:始建于辽代,位于北京西郊阳台山(旸台山)南麓;
碧云寺,创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位于香山,内有一座印度风格的金刚宝座塔;
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位于香山北麓寿安
山脚下,内有元代铸造的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
八大处,指的是北京西山的八处寺院:
一处长安寺,又名善应寺和善应长安禅林,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后经清顺治十六年、清康熙十年两
度重修;
二处灵光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曾被“八国联军”炮火彻底摧毁,建国后重建;
三处三山庵,创建于金天德三年;
四处大悲寺,原名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
五处龙泉庵,明末清初时此处并存着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龙王堂。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间,后
者建于清顺治二年,清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
六处香界寺,创建于唐代,始称“平坡大觉寺”,后经历代重修,先后更名为“大圆通寺”、“圣感
寺”和“香界寺”;
七处宝珠洞,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欢喜地",为
乾隆皇帝御笔。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
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珍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固此该洞
以"宝珠"命名。
八处证果寺,初创于唐天宝八年,是京城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崇效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位于白广路西侧崇效胡同内,现为白纸坊小学,只存藏经阁;
鹫峰寺,创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位于复兴门内,现已无存;
报国寺,始建于金代,位于广安门内报国寺前街,现为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
护国寺,创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位于新街口。护国寺有三个正殿,配殿按金、木、
水、火、土等排列。清末的一场大火将护国寺烧得仅剩下土配殿和附近的金刚殿,几年前的又
一场大火将土配殿烧毁了,现在护国寺遗址已成了宾馆;
永泰寺,创建于元代,位于西直门内;
大慧寺,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建,清修。位于海淀区大慧寺路。寺内大悲殿是标准的明代建造物。
殿内大佛两旁的明代塑像极精美。现在只剩大殿,隐藏在海洋局预报中心和钢铁研究院之间,
不开放。
五塔寺(真觉寺),约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河北岸,寺内有一座印度式“佛
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现为石刻艺术博物馆,还有“今风古韵”食府;
白塔寺,始建于元朝,位于阜成门内,寺内建有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
计建造的白塔。现在此寺也有“今风古韵”食府;
智化寺,兴建于明代,位于朝阳门到建国门之间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是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的
家庙。智化寺的转轮藏和藻井很有名,转轮藏在藏殿内,至今尚存,智化寺原有三个藻井,智
化殿与万佛阁的藻井已流失到美国,至今只有藏殿的彩绘藻井尚存。智化寺现为北京文博交流
馆,《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照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称之为“京音
乐”;
长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明神宗的母亲孝定李太后下令敕建的。位于牛街,现为宣
南文化博物馆;
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位于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里面的壁画具有高度艺术
价值,保存基本完好;
承恩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位于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翠微山南麓。承恩寺有“不受香
火、不做道场、不开庙”的传统,从建庙初始就有几分神秘。据进过此庙的舒乙先生所记,此
庙的院墙有两层,一层为高高的虎皮墙,另一层才是庙墙,两墙之间还有夹道。更奇怪的是虎
皮墙的四角还各有一座碉楼,据说碉楼之间还有地道相通。这那里还是寺庙,俨然是座军事设
施!难怪有一种传说称此寺为东厂的一个特务据点呢。现在此庙已经修缮一新,但不知为何还
没开放。
大觉寺 五塔寺 白塔寺
智化寺 承恩寺 法海寺
长椿寺 碧云寺 卧佛寺
八大处灵光寺 八大处三山庵 八大处证果寺
大慧寺
清朝统治者为了团结蒙藏民族,在北京建了不少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这些寺庙有的保存得比较完好,有的在外国军队进入北京时被毁,近年来大部分得到了修复。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雍正驾崩后,
乾隆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喇嘛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
永安寺,建于清代,位于北海琼华岛上,美轮美奂,富有皇家气派,所有殿顶以黄绿两色琉璃瓦覆盖,
殿脊上雕龙形图案,寺中山石亭台的配置,亦如皇宫御苑,与园内别处景致浑然一体。
西黄寺,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位于安定门外黄寺大街。原有东黄寺和西黄寺,故称双黄寺,现东黄
寺已毁,西黄寺内有班禅六世的衣冠经咒塔(班禅塔),现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不开
放。
正觉寺,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位于圆明园里面。是火烧圆明园后唯一剩存的建筑,现已修
复;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故世人称之为班禅
行宫。位于香山公园内见心斋以南,仿西藏札布伦布喇嘛庙建造的。该庙先后两次遭到英法联
军的焚毁,庙内建筑残存无几,只留下红墙、琉璃牌坊和琉璃塔等遗迹,现已修复;
小西天,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位于北海公园内,是乾隆为母亲祝寿所修。建筑是藏传佛教的坛
城形式,内有巨大的彩塑神像;
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原为明代西天禅林喇嘛庙,清代于 1759 年重修,位于被海北岸;
四大部洲,建于建于乾隆年间(1755年左右),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这是是一组庞大的藏式宗教建
筑群,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包括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台等十九座古建筑。庙的总体
形式和承德外八庙的普林寺后半部相同,是仿西藏最早的桑耶寺而建。正在修复之中。
有一些寺庙过去很有名,但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
白马寺,创建于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位于南横西街路南。辽金时极其繁荣,可至元代因都城北
移而沦为郊野,门可罗雀;明代虽重振旗鼓,至清初又再度颓废,惟余残碑断壁。白马寺最
终被夷为平地,连一砖一瓦皆未留下。
隆福寺,邻近东西牌楼,有东庙之称;而距西四牌楼不远的护国寺,也相应地被叫作西庙。隆福寺毁于
唐山大地震,如今已无影无踪,只有隆福寺藻井现存于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庆寿寺,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65年),原址位于西长安街上电报大楼西。至元四年新建二塔,
故又俗称双塔寺。明正统又重修,改名为大兴隆寺,或称慈恩寺。 庆寿寺从金代即受重视,当
时是金朝的庆寿宫,元时又赐给皇太子作功德院。明代慈恩寺始为西藏僧人修持之所,明宣德
年间,和尚觉贵在庆寿寺创建高数十丈的毗卢阁,可 以俯看皇宫,因而获罪,阁毁。到了清
代,除双塔还保存外,寺早已毁掉了。 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建西长安街时才拆掉双塔,今已无
存。
隆福寺藻井 庆寿寺双塔
道教道观
东岳庙,始建于元朝,位于朝阳门外;
白云观,始建于唐,位于复兴门外;
吕祖祠,始建于清代,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北顺城街。山门内西为火神殿3间,北为文昌殿3间,南为吕祖阁3间,火神殿后有娘娘殿3间,这是一座现今保存较好的小型道教宫观。
大高玄殿:建于1542年,是明朝嘉靖皇帝修建的斋宫,清朝时期,大高玄殿继续被用做皇家道观。1949
年后大高玄殿被军事单位占用。门外原有东西习礼亭及牌楼三座,其中习礼亭构造独特,结
构类似故宫角楼,但更为精美。1950年代,为拓宽马路需要,习礼亭及牌楼被拆除。据说
近期要修复。
东岳庙 白云观 吕祖祠
大高玄殿
伊斯兰教清真寺
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位于广安门内;
花市清真寺,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西花市大街;
通县清真寺,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1313—1320年),位于通县城关镇
清真寺胡同。
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元至正六年(1356年)建成,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1920年改建,位于在东四南大街。
古代人们一切靠天,所以对天神所管的“风雨雷电”和“水火”特别在意,在北京各地都建有寺庙祈祷神明保佑。但这些寺庙现在大多已经无存,少数正在修复之中。
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什刹海旁,是个道观。该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 63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年间,因宫廷连年发生火灾,于是下令扩建火神庙,并赐琉璃碧瓦以压火。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建国后此庙沦为居民大杂院,近年来重修了火神庙,但还不开放。
龙王庙,过去北京有很多龙王庙,现大多已经无存,只有颐和园里的龙王庙还算是硕果仅存了。颐和园的龙王庙叫广润灵雨祠,位于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上。每年夏季,皇帝会亲自或者派遣大臣到此求雨。
明代及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每年祭祀云雨风雷四神都是统一在天坛祈年殿举行。但到了雍正年间,为了更好地进行祭祀仪式,表示更大的诚心,就修建了宣仁庙(风),福佑寺(雨),昭显庙(雷),凝和庙(云)。这四座神庙除福佑寺保存良好外,其它三座庙只剩遗迹。
福佑寺,亦称雨神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康熙皇帝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雍正元年1723将这
里赐给宝亲王弘历做府邸,但他并未居住。后又被雍正皇帝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乾隆登基
后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福佑寺自古至今不接待香客施主,也许是庙内的菩萨诸神真有仙
气,寺庙才得以避过从八国联军,到文革的一场场浩劫,竟平安无事,毫毛未损,真是奇迹!现为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会址;
宣仁庙,亦称风神庙,是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乃专门祭祀风神之所,俗称“风神庙”,位于北池子大
街,已经残破,正在修复中;
凝和庙,亦称云神庙,与宣仁庙并排,坐其之南;
昭显庙,亦称雷神庙,坐落于紫禁城外西侧北长街路西。解放后至今为北长街小学,现仅存影壁及后殿;
宣仁庙、昭显庙、凝和庙、福佑寺四座庙宇和真武庙(已无存),普度寺,万寿兴隆寺(北长街39号,现为民居),静默寺(北长街81号,昭显庙南,现为民居)统成为故宫外八庙,分别位于南北长街和南北池子。这八间庙宇建筑都有严格的规制,皇帝每年定期祭祀,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万民安居、励精图治、百战功成。据说故宫外八庙,早年间其名气可与承德的外八庙相当。如今这八座庙中,除了福佑寺外,其余七座庙宇,均失去了原有的格局和规制,或被拆除或被改建。
关帝庙,据说明成祖朱棣曾被关羽显灵救了命,所以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在北京的
九个城门内都建有关帝庙,现在北京的城墙都没了,更别提关帝庙了。在鼓楼西大街上有一座关岳庙,现在是西藏驻京办事处,历代帝王庙里倒是有一座完好的关帝庙。
北京的庙多,王府也多,但是由王府改建成寺庙
的并不多。雍和宫是一处,普度寺是另一处。
普度寺,位于南池子大街东侧,其实早在明代普度寺这地界就已经是皇家园林东苑的一部分,当年这里树木苍翠、风景宜人,永乐皇帝经常带皇子皇孙来此游玩,还为皇太孙朱瞻基在此修建了皇太孙宫。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德皇帝,他登基后,当年的皇太孙宫自然也就成了“龙兴”之所,于是在此大修宫殿,称之为“南内”也称“小南城”,这就是明南宫的起源。“土木堡之变”之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并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在北京城下击败瓦剌军队。一年后,英宗被瓦剌放回,景泰帝将其尊为上皇并软禁在小南城中。当然,后来英宗又复辟了。下台后的朱祁钰也被囚于小南城,不久后死去。
英宗复辟后将其曾被软禁过的小南城进行了重新整修,增建、改建了大量殿宇,使南内成为与大内(紫禁城)、西内(西苑三海)并称的皇宫“三大内”。
普渡寺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椽共3层,为建筑法式中少见。
清朝进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就住在这里,所以清初一度将这里称为“摄政王府”。多尔衮死后此处被改为玛哈喇嘛庙。
新中国成立以后,普度寺一带逐渐成为一片杂乱无章的人口密集区。普度寺大殿曾长期作为学校的教室和仓库,人为和自然风蚀等种种因素致使这座珍贵的古代寺庙损坏严重,周围的配殿也不知在何年何月荡然无存。
现在这里已经修复,为北京税务博物馆,但好像并不开放。
据说基督教在唐朝时就进入我国,那时叫“大秦景教”,当时建过教堂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西方教会在明朝后期再次进入我国,在北京建的教堂不少。
北京的天主教教堂有几处:
西什库教堂,俗称北堂,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它的前身是建于康熙年间的蚕池口“救世主堂”,是北京最大
的天主教堂。西什库教堂是一座典型的西欧哥特式建筑,仿照巴黎圣母院的式样而设计,但是
教堂院内有两座中式亭子,所以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教堂;
宣武门教堂,俗称南堂,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由利玛窦所建。宣武门教堂是北京的主
教教堂,它的历任神父与清王朝皇帝的关系密切,顺治皇帝就曾与当时的神父汤若望情如朋
友,曾24次莅临南堂;
西直门教堂,俗称西堂,又名圣母圣衣堂,建于清雍正年。过去西堂直接隶属于罗马梵蒂冈;
王府井教堂,俗称东堂,建于清顺治年间。原来的教堂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后由法国和爱尔兰两国用用
“庚子赔款”重建,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
东交民巷教堂,建于1901年,是传教士在中国修建的最后一座教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
基督教教堂:
崇文门教堂,是基督教会教堂,始建于1870年。它是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所
建的第一所礼拜堂。因为是纪念美以美会第一位奉赴南美洲传教的Asbury主教,所以定名为
亚斯立堂;
缸瓦市教堂,由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于1863年所创建 ,是现存的北京市最早的基督教
会。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与缸瓦市基督教堂的中国牧师宝乐山一起在北京地区首先发起了一场
“教会自立运动” ,从英国伦敦会手中夺回了缸瓦市教堂和教会的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