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尸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1.“保卫和平”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蓝琉璃瓦顶的汉白玉石坊,由郭沫若题写。
2.千年古柏:社稷坛南门外,巍然屹立着七棵参天古柏,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20多米,盘曲苍虬的粗干周长有四棵达6米。这里原是辽代兴国寺遗址,这七棵古柏是当年的遗物,距今已一千年了。人们称为“中山辽柏”,或俗称“七柏”。这其中最东边的一棵古柏很是奇特,在它粗干的裂缝中,竟又生长出一棵高大的国槐来。槐柏两树,枝繁叶茂,青黛交映,情趣盎然。它们已天然共生三百多年,是园林中罕见的珍品,人称为“槐柏合抱”,是北京著名的“古柏奇观”之一。
3.宋代石狮:社稷坛南门外,一对雄俊的石狮把守着南大门,此对石狮是1918年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在河北大名一座古庙废墟中发现并捐给中山公园的。二石狮重8800余斤,为蹲坐式,直背、挺胸姿态,雄伟。1956年经考古“鉴定”为宋代遣物.
4.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给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
5.来今雨轩饭庄始建于 1915年,现座落在北京中山公园内西侧,此处景点名曰:杏花村。主体建筑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内花草环绕,假山、小桥、喷泉、瀑布相映成趣,庭、台、楼、阁、榭组成一幅完美画卷。沿叠翠廊拾阶而上,凭栏远眺,只见古树参天,故宫等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风景极为优雅。”来今雨轩“这个名字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秋述》,诗前小序中写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表达了交朋友应重在友谊,从此“旧雨”、“今雨”便成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称。“来今雨轩”就是取朋友之间应怀着真挚的友情来此欢聚一堂之意。
6.水榭景区。水榭建于1916年夏秋间,在唐花坞前一片荷塘南岸建北厅3间,东、西厅各建3间,环厅内外建游廊,均为砖木结构,卷棚筒瓦屋面。南面建垂花门1座,左右筑花墙,独成一庭院。北厅地基一半座于水中,有地下室2间,北半部环厅游廊以水泥柱墩支架于水面之上,为三合院式水榭。1928年春,将南面垂花门及花墙拆除,增建南厅5间,歇山式灰瓦顶,砖木结构,内外走廊,四面厅房与廊连接,扩建工程于192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818.7平方米。外廊南面沿廊柱设坐凳,东、西、北三面沿外廊柱设靠栏坐凳。由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东面山脚下有六角亭一座,单檐攒尖,水泥地面,柏木为柱,紧邻山腰朝阳的山坳处,坐西朝东,取名为“迎晖亭”。沿石阶而下一座青石桥与小岛相连,此桥取名为“听雨桥”.小岛上建有一座“工”字型建筑,现称四宜轩。原有房舍4间,砖木结构,硬山黑瓦顶。1919年夏改建时与后檐衔接横建房屋3间,整组建筑面积38.20平方米。据朱启钤先生讲,建园时此处供奉关帝,故称关帝庙,原供神像6尊.
7.唐花坞。始建于一九一五年,一九三六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唐花坞是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
8.南极岩石:游客服务中心门前安放有一块南极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南极石下设青白石雕筑的须弥座,上饰云纹,高1米,长1.6米,宽1.1米。
9.名石“搴芝”:系圆明园遗物,高六尺,围八尺。1914年,修缮宰牲亭时置于此处,“搴芝”二字为清乾隆帝御题。
10.名石“青莲朵”:乾隆帝六下江南,对于太湖石之类的峰石情有独钟。当时在杭州南宋德寿宫旧址有一块天竺石(类同太湖石),是宋高宗时期的遗物(一说为南京御苑之物),石高 1.75米,径3.3米,色泽白润,纵横包络,百孔灵通,宋高宗赐名"芙蓉石",乾隆帝看后十分钟爱,地方官投其所好,将此石辗转运至北京,乾隆并亲题“青莲朵”三字于石上。此石后被收入圆明园中。圆明园遭八国联军劫火后,此石没有损毁,于20年代初被运到今中山公园供置。
11.名石绘月石:原属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四宜书院后石刻,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焚毁后,1914年移置于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南侧和水榭北侧。此石为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由乾隆御笔题名,右上有两个半圆型的洞孔,其正中的石洞犹如一轮明月悬挂天际,故称“绘月石”。石形若灵芝“绘月”,高约200厘米、宽140厘米、厚50厘米。配有体量较大的长方形须弥座,座高100厘米。
12.名石“青云片”:茶社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青云片”和“青芝岫”原都是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的爱物。米万钟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孙子,家中十分阔绰。米万钟喜欢画石,也喜欢到处寻找奇石。“青云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多年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将“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乾隆对“青云片”十分喜爱,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亲自为“青云片”题写名字并做御诗八首。诗中云:“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应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晴。”圆明园因遭八国联军焚毁而荒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石1925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今雨轩长廊以西路旁。1971年后移至今天的位置。石上的刻字大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名石依旧身姿秀美,空穴明晰,结构奇巧,玲珑剔透,似烟云缭绕,是北京园林名石之一.
13.愉园:意谓赏鱼之园。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愉园西邻中山堂,北倚音乐堂,远望五凤楼,东衬古柏苍松。整个园子古色古香,庭院内遍植花木,绿草,环境清静,令人心旷神怡。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是全国第一个陈列金鱼的公园。最初是公园董事捐献,由祖上曾在清宫养金鱼的师傅饲养。1917年规模扩大,添置了水泥鱼池,购买金鱼饲养,到1987年撤展时已有34个品种1200尾。中山公园的金鱼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14.格言亭:位于社稷坛北门外,是一座八根石柱的石亭。1915年,在现保卫和平坊所在地建造了一座德式风格的亭子,亭子的每根柱上都刻着古代名贤格言。1918年格言亭迁到现址。在文革时期,格言亭柱子上格言被毁。八柱上格言分别是:
- 朱子之言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 孟子之言曰: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子思之言曰: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 阳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成
- 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
- 武穆之言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 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
- 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兰亭八柱:刻于乾隆44年(1779),置于圆明园文源阁。圆明园被毁后,1917年将兰亭碑及碑亭石柱移入北京中山公园,现存该园兰亭碑亭内。乾隆44年(1779年)春,弘历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帖》墨迹六帧(唐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摹》《兰亭序》,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并后序,明董其昌临柳公权《兰亭诗》,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原本),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及乾隆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合为“兰亭八柱社”。弘历为了“一永其传”,即将坐石临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并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册,此即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至1914年,将北京城内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1917年将该文物运到中央公园,并在“绘影楼”前建前厅三间,四出廊,作为陈列碑石之用。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重要文物,于1971年,利用这八根石柱,在中山公园内建起了“兰亭”,同时也将原来的石碑置于亭中。今天,兰亭碑仍完好,字迹图像清晰,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观之一,同时也成为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历史的一件重要文物.
四.雍和宫:
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始建于清康熙33年(1694年)。乾隆9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南北长近400米,占地约6.6万平方米.由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必看点有三:
1.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三进院雍和宫永佑殿内主供佛背后的紫檀雕五百罗汉山.该木雕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姿势生动,神态各异,造型逼真,布满了山间的每一个地方,犹如仙境一般。
2.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二:五进院万福阁内的一尊木雕弥勒佛,这尊巨佛是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的,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径8米,全重约100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1750年乾隆皇帝平定了藏王朱尔默特的叛乱,将治藏大权交与七世达赖喇嘛,从那时起西藏开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达赖为报答皇恩,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这棵巨大的白檀树。由西藏经四川,历时3年之久运至雍和宫。据说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弥勒像采用的是全身贴金、头戴五佛蘑的菩萨装站立姿态,举世罕见,1990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3.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三: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金丝楠木佛龛.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约十几米。照佛背后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并涂以黄色,黄铜镜镶嵌在背光中,夕照时,佛像生辉,蔚为壮观。同时,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99条立体金龙翻腾于云海之中,栩栩如生,形态逼真。
(二)可看点:
1.铜鼎:位于天王殿后,它铸造于乾隆年间,上方六个火焰喷门,雕着六对云龙戏珠,底座雕着三狮戏珠,三足雕着多么狻猊,图案精美。它与北海九龙壁和团城大玉瓮,号称京城三绝.
2.具有唐至辽金建筑风格的飞阁复道的仅存实例:25米高的万福阁与两旁的永康阁和延绥阁峥嵘崔嵬,中有飞廊连接,华丽俊秀,宛如仙宫楼阙。
3.永佑殿正中三尊高2.35米的檀木佛像.
4.法轮殿正中一尊高6.1米的铜制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像,造于1924 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其殿顶有一组金刚宝座塔.中国金刚宝座塔是受印度佛陀迦耶大塔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而来。其基本形制是于方形高台之上建筑五座塔,象征金刚界五方佛,中间的塔最为高大,象征大日如来;四隅四个小塔分别象征: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驼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宝座分别为狮、象、马、孔雀、金翅鸟王。
5.永康阁(万福阁的东侧)阁内有一八角塔形的楼阁,叫转轮藏,地下有一个大于转轮藏的圆形土坑,坑内竖立着一根插在轴槽内的巨大的铁柱。转轮藏就套在这个巨大的铁柱上。铁柱的最上端,直达转轮藏顶部藻井中的轴槽内。坑内有一靠齿轮相衔转动的机关,当铁柱转动时,转轮藏也跟着旋转起来。
6.延绥阁(万福阁的西侧)阁内中央是一座巨型狮子座的大莲台,莲台上有一朵木刻金色的大莲花骨朵。莲花台下地道内,设有一枢纽机关,转动这个机关,大莲花骨朵即刻开放成一朵多层的莲花.在那千层万缕的花蕊中的莲蓬上,端坐着释迦牟尼佛像,人们把它叫做开莲现佛。
(三)顺看点:
1.琉璃牌坊
2.一进院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
3.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4.铜须弥山:雍和宫大殿前的庭院里,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达一点五米的青铜须弥山。
5.嘛呢杆.
6.主殿雍和宫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7.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8.万福阁一层的北、西、东三面墙壁上,悬挂着七世达赖喇嘛为祝贺雍正行宫改为喇嘛寺庙赠送给乾隆帝的珍贵礼物41幅唐卡.
9.万福阁内东西墙前还摆放着供奉十八罗汉的六座精致的大佛龛,为元代制作,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佛龛造型体现着三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上部为藏式佛塔;中间为尼泊尔佛阁造型;下部为汉式莲花佛座。
10.关羽塑像,相传乾隆帝将雍正行宫改为喇嘛庙时,因赞赏关羽的“忠、义、勇”品格,于是旨令请关羽老爷作为雍和宫的护法佛,所以在雍和宫西跨院内曾设有供奉关羽塑像的“关帝殿”。修建雍和宫大街时,将雍和宫的西跨院拆除了,于是便将关羽塑像移供到雅木达嘎楼内,以保持雍和宫寺庙的传统。
五.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现辟为“故宫博物院”。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朝(公元1368~1912年)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四面由筒子河环抱。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自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于是于1406年(永乐4年),明成祖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动用工匠23万、民夫百万,至明永乐18年(1420年)落成,历时14年,是在元大都宫殿基础上兴建的,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人称“蒯鲁班”。故宫又名紫禁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是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十五颗恒星,被认为是“运乎中央,临制四方”的宫殿,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名之。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传说,玉皇大帝有10000个宫殿,而皇帝为了不超越神,所以故宫有只修建了9999个宫殿),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站在高处看故宫,根本看不到一个窗户,是为了防止刺客找路。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1.城墙及角楼: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72个屋脊,多角交错,结构奇丽,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
2.午门:俗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其平面为凹形,宏伟壮丽。有1组建筑。正中有重楼,是9间面宽的大殿,重檐庑殿顶,在左右伸出两阙城墙上,建有联檐通脊的楼阁四座,明廊相连,两翼各有13间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这组城上的建筑,形势巍峨壮丽,是故宫宫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午门有五个洞。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3.太和门及广场:在午门以里,有广阔的大庭院,当中有弧形的内金水河横亘东西,北面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左右各有朝房、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桥梁,装有白色汉白玉栏杆,随河宛转,形似玉带。在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叠,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叠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4.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2377.00㎡。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5.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也是外廷三大殿中面积最小的,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再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6.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是故宫最大的一块石头。
7.乾清门:前朝与内廷宫殿的分界线.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是清朝“御门听政”的所在地。太和门和乾清门虽然名字上都是门,但是殿的形式,明代皇帝上朝处理政事都是在太和门,清代皇帝上朝处理政事改到乾清门。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
8.乾清宫: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保和殿的后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这块匾在清雍正以后,成为放置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地方,雍正为防止皇子之间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采用秘密储位的方法,即生前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单写在纸上放在匣子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待皇帝死后打开匣子当众宣布皇帝继承人。在乾清宫的两头有暖阁。是皇帝读书、就寝之地。在乾清宫的西暖阁上下两侧放置27张床,由皇帝自由选择,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刺客行刺,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乾清宫周围的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
9.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3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皇后在此接见嫔妃命妇。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25枚“宝玺”(印章)也曾收藏在这里(现藏于珍宝馆)。代表皇帝权力的莫过于宝玺。清朝二十五宝自乾隆厘定后,其数目和使用范围再没有变更过。其目录为:
(1)大清受命之宝 白玉质 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 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宝 碧玉质 面1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纽高11.5厘米 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宝 鎏金质 面7.9厘米见方,通高7.6厘米,纽高5厘米 以章继绳之用
(4)皇帝之宝 青玉质 面12.5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6.3厘米 以布诏赦之用
(5)皇帝之宝 栴檀香木质 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6.6厘米,纽高11厘米 以肃法驾之用
(6)天子之宝 白玉质 面7.8厘米见方,通高6.4厘米,纽高4.2厘米 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亲之宝 白玉质 面6.8厘米见方,通高6.1厘米,纽高4.3厘米 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亲亲之宝 白玉质 面7.2厘米见方,通高7.7厘米,纽高4.2厘米 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宝 碧玉质 面15.6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7厘米 以颁锡赍之用
(10)皇帝信宝 白玉质 面10.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纽高5厘米 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宝 碧玉质 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3.8厘米,纽高7.8厘米 以册外蛮之用
(12)天子信宝 青玉质 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5厘米 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宝 白玉质 面10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3厘米 以饬觐吏之用
(14)制诰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 以谕臣僚之用
(15 敕命之宝 碧玉质 面11.3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5.5厘米 于诰敕谕旨上钤用
(16)垂训之宝 碧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5厘米,纽高5.9厘米 以扬国宪之用用
(17)命德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 奖励忠良之用
(18)钦文之宝 墨玉质 面11.7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5厘米 专钤于有关文教之谕旨
(19)表章经史之宝 碧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2厘米,纽高7厘米 以崇古训之用
(20)巡狩天下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3厘米,纽高7.3厘米 以从省方之用
(21)讨罪安民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9厘米,纽高7.5厘米 以张戎伐之用
(22)制驭六师之宝 墨玉质 面17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6.6厘米 以整戎行之用
(23)敕正万邦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7厘米,纽高6.3厘米 以诰外国之用
(24)敕正万民之宝 青玉质 面12.6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 以诰四方之用
(25)广运之宝 墨玉质 面19厘米见方,通高15.6厘米,纽高9厘米 以谨封识之用
10.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11.坤宁门:为坤宁宫后台阶下正中面北之门,北通御花园。门面北,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明间设门,中一间安装宫门两扇。两次间隔为值房,后檐设两抹头方格槛窗,中配方格风窗,前檐为墙。门两侧山墙斜出八字琉璃影壁。两侧接坤宁宫东西庑房。清代选“秀女”时,秀女们在此门候选。
12.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占紫禁城面积的1.5%。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藻堂从乾隆时起,排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间舒广。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御花园地面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丰富多彩。著名的堆秀山是宫中重阳节登高的地方,叠石独特,磴道盘曲,下有石雕蟠龙喷水,上筑御景亭,可眺望四周景色。御花园是供帝王家眷休憩游览的场所,一些重要的·节庆都有活动在这举行。五月端午粽子节,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九九重阳登高,皇帝率领后妃们登临御花园最高处的堆秀山御景亭,望远祈福,祛邪避秽等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宫中要祭祀牛郎织女,拈香行礼,举行乞巧活动。御花园又是后宫的汇合点:北面绕过大影壁是顺贞门,出此门即是神武门广场,到达紫禁城北门。南面是坤宁门,通往后三宫的入口。西南角是阆苑右门,由此进入西六宫;东南角是阆苑左门,由此进入东六宫 .
13.神武门:故宫后门.明朝时为“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间因避讳改称“神武门”。神武门也是一座城门楼形式,用的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但它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神武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现神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14.养心殿:西路建筑群(包括养心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佛堂体顺堂燕喜堂东西围房)即西六宫南端,其位置与内东路的斋宫、奉先殿相对称。在清宫中,除太和殿外,此处亦为最重要的地方。康熙以前,皆以乾清宫为寝殿,雍正以后,即以此殿为寝宫,并在这里处理政事,召见大臣。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米,进深3间,通进深12米。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咸丰五年(1855年)文宗与僧格林沁在此殿举行最隆重的“君臣抱见礼”;同治七年(1 868年),曾国藩由南京来,在此殿被召见三次,商讨镇压太平军之事;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隆裕太后在这里颁布逊位诏书;“复辟”时的张勋在此受赏。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隔扇里面为寝宫。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西暖阁是批阅奏折、处理重要文件之地,并经常在此召见军机大臣。阁内有许多套间,弯弯曲曲,光线很暗,陈列着许多佛像、佛塔。初一、十五喇嘛来此念经极富神秘感。进门迎面壁上有一幅雍正与乾隆的汉装像,画后为一暗门,以防不测。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绚的《伯远帖》。乾隆将此三件稀世珍宝藏此,故名“三希堂”。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可随意居住.后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西边五间(坐北朝南)叫体顺堂,为皇后住养心殿时之寝宫。东边五间(坐东向西)叫燕喜堂,是妃殡陪伴皇帝的临时住所。同治年间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时,慈安住在东侧的“体顺堂”,慈禧住在西侧的“燕禧堂”,随时登临前堂,处理政务,确是十分方便。养心殿前有琉璃门,曰“养心门”.养心殿南院是皇帝的厨房御膳房。
15.西六宫(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每宫有正殿一座后殿一座东西配殿四座,其中翊坤宫后殿为体和殿,储秀宫后殿为丽景轩,长春宫后殿为怡情书史,咸福宫后殿为同道堂]:为皇帝妻妾之居所。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和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西六宫因为是慈禧太后在主政时所居住的宫区,因此为了配合她个人的需要,西六宫区在体制上,并未和与之相对应的东六宫般的完整,相反的,西六宫区依慈禧太后之命在清末多有改建.这六座宫殿,因整齐有致的坐落于紫禁城的子午线西侧,与子午线东侧的东六宫,像两腋般夹挟著中央的后三宫,因而与古代所谓的掖廷相对应。
永寿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14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44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清朝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永寿宫为两进院,前院正殿永寿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外檐装修,明间前后檐安双交四菱花扇门,次间、梢间为槛墙,上安双交四菱花扇窗。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令仪淑德」,东壁悬乾隆《圣制班姬辞辇赞》,西壁悬《班姬辞辇图》。乾隆6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内廷东西11宫的匾额「俱照永寿宫式样制造」,自挂起之后,不许擅动或更换。正殿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东西有耳房,殿前东西亦有配殿各3间。院落东南有井亭1座。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明孝宗的母亲淑妃纪氏曾在这里短暂居住,后突然暴死,成为明宫疑案之一。后因乾清宫发生火灾,万历皇帝也曾住此宫。顺治皇帝恪妃,嘉庆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13(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庆皇太后,即孝圣宪皇后居永寿宫。清代的永寿宫因为距离慈宁宫、养心殿最近,所以屡次作为筵宴场所,在公主下嫁时宴请女眷。乾隆皇帝最心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后,就是在此宫举行的筵宴,而且还设了中和乐器.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二,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嘉靖14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太极殿西侧有延庆门,内为延庆殿,立春时,皇帝在这儿九叩迎春为民祈福。北面是广德门.
长春宫,内廷西六宫之三,明永乐18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14年(1535年)改称永宁宫,万历43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清康熙22年(1683年)重修。咸丰9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体元殿”。长春宫、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长春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前出廊,明间开门,隔扇风门,竹纹裙板,次、梢间均为槛窗,步步锦支窗。明间设地屏宝座,上悬“敬修内则”匾。左右有帘帐与次间相隔,梢间靠北设落地罩炕,为寝室。殿前左右设铜龟、铜鹤各1对。东配殿曰绥寿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间,前出廊,与转角廊相连,可通各殿。廊内壁上绘有18幅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属清晚期作品。长春宫南面,即体元殿的后抱厦,为长春宫院内的戏台。清光绪10年(1884年),为庆慈禧50寿辰,曾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屏门一道,与后殿相通.后殿曰怡情书史,与长春宫同期建成,面阔5间,东西各有耳房3间。东配殿曰益寿斋,西配殿曰乐志轩,各3间。后院东南有井亭1座。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四,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14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光绪10年慈禧50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清代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体和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五,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14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光绪10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50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储秀宫前廊与东西配殿前廊及体和殿后檐廊转角相连,构成迴廊。迴廊墙壁上镶贴的琉璃烧制的万寿无疆赋是众臣为祝慈禧寿辰所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储秀宫的庭院宽敞幽静,两棵苍劲的古柏耸立其中,殿台基下东西两侧安置一对戏珠铜龙和一对铜梅花鹿,为光绪10年慈禧50大寿时所铸。东西配殿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3间的硬山顶建筑。后殿为丽景轩,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有东西配殿曰凤光室、猗兰馆。咸丰2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6年3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后殿为丽景轩。
咸福宫,内廷西六宫之六。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初名寿安宫。嘉靖14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清沿明朝旧称,清重修。咸福宫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黄琉璃瓦门,内有4扇木屏门影壁。前院正殿额曰「咸福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与西六宫其它五宫不同,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相同。前檐明间安扇门,其余为扇槛窗,室内井口天花。后檐仅明间安扇门,其余为檐墙。殿内东壁悬乾隆皇帝《圣制婕妤当熊赞》,西壁悬《婕妤当熊图》。山墙两侧有卡墙,设随墙小门以通后院。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硬山顶,各有耳房数间。后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阔5间,硬山顶,东西各有耳房3间。前檐明间安扇门,设帘架,余间为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殿内东室匾额为「琴德簃」,曾藏古琴;西室「画禅室」,所贮王维《雪溪图》、米之晖《潇湘白云图》等画卷都是董其昌画禅室旧藏,室因此而得名。同道堂亦有东西配殿,堂前东南有井亭1座。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明朝在此居住过的后妃有万历皇帝的李敬妃。乾隆年间,改此宫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嘉庆4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下令不设床,仅铺白毡、灯草褥,以此宫为苫次,同年10月才移居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道光帝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30年(1850年),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16.东六宫(包括承乾宫延禧宫钟粹宫景阳宫景仁宫永和宫))[每宫有正殿一座后殿一座东西配殿四座,其中景阳宫后殿为御书房,永和宫后殿为同顺斋,延禧宫不存,原址上建有宣统末年的未完工建筑-灵沼轩(水晶宫)以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文物库房]:为东一长街,有一组由六个相同形式的院落组成的建筑,人们称其为东六宫,该处各院落中均有主殿一座,而殿前是一座与殿名相同的门,门外左右又各有一门。
景仁宫,东六宫之一.该宫在东六宫的最西南方,原名长宁宫,明末更名景仁宫。顺治12年(1655年)重建。迎门的汉白玉石屏据说是元代遗物。清末为光绪帝的珍妃寝宫。珍妃死后,无人居住。主殿五楹,南向。前为景仁门,门外东为景暇门,西为咸和左门。
承乾宫,东六宫之二.该宫在景仁宫北,原名永宁宫,明末改为现名。顺治12年重建,为清世祖董后所居,后为养鱼鸟之所。宣统时已满院棒芜,后重修缮。殿前承乾门,门外东为履和门,西为广生左门。
钟粹宫,东六宫之三. 该宫在承乾宫北,原名咸阳宫,为太子居住。明隆庆年间改名钟粹宫,顺治12年重建。清末为光绪隆裕皇后所居。宣统初入宫时,亦曾住过此处。主殿五楹南向,前为钟粹门,门外东边凝瑞门,西边大成左门。
延禧宫,东六宫之四.该宫在景仁宫东,康熙25年(1686年)重建。道光30年(1850年)及咸丰5年(1855年)两次遭火,遂改名水晶宫。此后殿房未修,只建花洞数楹,作培植御园蔬菜用。民国6年张勋复辟时,又为炮弹所毁,此后把余殿全部拆除,改建了一所新式库房,成为宫中第一处钢筋水泥建筑。前边是延禧门,门外东边是昭华门,西边是凝祥门。
永和宫,东六宫之五.该宫在延禧宫北,原名永安宫,崇祯时改为现名。康熙25年(1686年)重建。光绪时瑾妃居此。殿前为永和门,门外西边德阳门,东边仁泽门。
景阳宫,东六宫之六.该宫在永和宫北,原名长阳宫,明嘉靖时改为现名。明孝靖皇后(神宗后)曾居此。康熙25年重修,为贮图书之处。殿外景阳门,门外东为衍瑞门,西为昌棋门。
17.重华宫建筑群(包括崇敬殿重华宫淑芳斋重华宫戏台重华宫厨房):原为“乾西五所”的“东二所”,是清高宗(乾隆)的旧邸,即位后升为重华宫。东房葆中殿,是高宗书斋,叫古香斋,西房浴德殿。每年新正在此宫侍宴太后及赐宴廷臣,联句唱和以为常例。同治的增妃居此。崇敬殿:在重华门内,重华宫前,和重华宫是一组建筑。额曰“乐善堂”。乾隆中期,于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中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戏、赐茶、联句,将文稿贮于宝座旁的红漆盒内。东、西暖阁供佛,西暖阁有藏经. 漱芳斋:在重华宫之东,有戏台,台前对漱芳斋。五楹,穿堂通后殿。东为随安室,同治漱妃之印存此,西为芝兰室。
18.建福宫建筑群(包括建福宫惠风亭等)位于内廷西路西六宫西侧,清乾隆7年(1742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7年(1802年)重修.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和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建福门是建福宫正门,位于南端宫墙正中,门内即第一进院落,抚辰殿居中而立。抚辰殿后即建福宫,其间以宽阔的甬道相连。抚辰殿后檐廊与建福宫前廊东西各接转角游廊9间,围合成廊院。建福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檐下施斗拱,前后檐明间各安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梢间前檐为槛窗,后檐为砖墙。室内明、次间以槅扇分隔,形成“一明两暗”的格局。明间后檐金柱间亦设槅扇,槅扇前设宝座,上悬乾隆御书“不为物先”匾。所有槅扇均为黑漆描金,槅心为双层灯笼锦棂条,中间夹纱,裙板、绦环板均绘五彩吉祥图案,工艺十分考究。东、西两次间后檐分设红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间落地罩内供奉神位。房顶设软天花,顶棚及墙壁通贴团花图案银花纸。建福宫内装修色彩丰富,做工精致,是紫禁城建筑室内装修的代表作。由建福宫两侧游廊穿行可至第三进庭院,院中央即惠风亭。亭之北以红墙隔出最后一进院落,院中的静怡轩、慧曜楼后来划入西花园(建福宫花园)内。建福宫初建时拟为乾隆皇帝“备慈寿万年之后居此守制”之用,后因故未行。乾隆帝十分喜爱建福宫,时常到此游憩,吟咏亦颇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宫赋》、《建福宫红梨花诗》等。后清宫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腊月初一)皇帝御此宫开笔书福,以贺新禧。咸丰皇帝曾奉皇贵太妃在此进膳;孝德显皇后、孝贞显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设于此宫。
19.建福宫花园:始建于1740年(乾隆5年),坐北朝南,东西长67米,南北长64米,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散布有玉壶冰、凝晖堂、妙莲花室、碧琳馆、敬胜斋、吉云楼、慧曜楼、积翠亭等十几处古建筑,集宫、殿、楼、阁、斋、堂、亭、轩于一体,它们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内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山石树木,幽邃曲折,虚实得当,是紫禁城内空间变化最丰富的院落,堪称融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于一体的佳作。建福宫花园深受乾隆皇帝的钟爱,喜欢在这里休息、游乐,也常在此吟诗,高兴时就召见能文能诗的近臣在此一唱一和。不仅为其作了大量诗赋,并将众多自己喜爱的珍宝玩物存放此处,1771年修建的宁寿宫花园就是以建福宫花园为蓝图。1923年6月26日晚,建福宫突然起火,大火由静怡轩一直烧到延春阁。延春阁宏伟高大,倒塌时正在燃烧的椽梁又倒在别的宫殿上,周围的宫殿一齐燃烧起来,化成一片火海。庭中数百年的参天松柏,也变成一棵棵的火树,大火一直烧到28日凌晨2时许。共烧毁房屋三四百间,损失的物品,除延春阁里收藏的全部古物都被烧毁外,还有慧曜楼的全部藏文大藏经,吉云楼、凝辉堂的数千件大小金佛与金质法器等。其中最宝贵的是金亭四座,都是钻石顶、景泰蓝座;还有敬胜斋所藏的明景泰年间刻制的大藏经版数千块、中正殿雍正时制作的大金塔一座、全藏真经一部和历代名人书画等等。1999年,在时隔75年后,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复建工程主要得益于香港企业家陈启宗先生为主席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基金会通过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为复建工程提供了400万美元的捐助。复建工程包括建福宫花园及建福宫后半部分建筑,占地面积3850㎡,复建建筑面积4000余㎡,由故宫博物院承担施工,2005年完工。延春阁为方形,体量虽大但不觉孤立,加之阁为重檐四角攒尖式顶,所以虽高不呆,虽广不疏。阁北有敬胜斋相伴,南有叠石相依,西有碧琳馆、妙莲华室、凝晖堂,东与静怡轩相邻,形成了以延春阁为中心的向心型布局,突破了宫廷花园对称布局的格式。
20.中正殿建筑群(包括中正殿宝华殿香云亭等)中正殿是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36年(1697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在这一区域的最南部,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外加抱厦一间).立面为阶梯形三层.内里四层,其中第二层是夹层.一二层腰檐铺葺的是蓝绿二色琉璃瓦,屋顶四角攒尖,顶尖上耸立一座鎏金的覆钵式喇嘛塔,四条金龙跃于殿脊之上,殿顶之上满覆鎏金铜瓦,鎏金屋顶下没有斗栱.檐口装饰华丽繁复,其彩色立体方块,兽面梁头部位都有着鲜明的藏族建筑艺术色彩,它是汉式宫殿建筑与藏式建筑的巧妙结合.这种藏汉合壁的独特建筑形式,在整个故宫建筑群中仅此一例,也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最高的一处。雨花阁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对于研究藏传佛教具有重要的意义。阁前有二座东西配楼,阁后是西部是梵宗楼,阁北部院内有宝华殿.
宝华殿位于雨花阁后昭福门内,是清宫中正殿佛堂区中主供释迦牟尼佛的一处佛堂,今殿内明间尚悬咸丰皇帝御笔「敬佛」匾额。宝华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1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后檐明间接抱厦一间,与北面前檐出厦的中正殿遥相呼应,成南北对称格局。宝华殿前为一广场式院落,院中央洁白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大清乾隆乙巳年造」款三足宝鼎青铜大香炉一座,靠北东西各竖汉白玉石基座幡杆一根。清代,这里是宫中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如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扎」等。今宝华殿建筑完好,陈设尚在,格局有变。
中正殿原名叫玄极宝殿,明世宗在这里供奉道教的三清神.玄极门前是宝华殿,是明世宗和众道士研究道教的导引吐纳之所,再往前是宝华门,宝华门的前面是雨花阁.雨花阁的前面是凝春门.这三层殿是一座大道庙,雨花阁是前殿 ,宝华殿是中殿 ,玄极殿是后殿,在明朝时俗名叫"玄宫三大殿 "这三大殿是明成祖永乐21年(1423年)建成成的.春华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每座均安双扇实榻大门,每扇门纵横各9颗门钉,是进入中正殿区的入口。
梵宗楼位于雨花阁西北,为一座倚墙而建的3开间卷棚歇山顶二层小楼。建于清乾隆33年(1768年),是中正殿一区佛堂中修建最晚者。将大威德金刚作为战神奉祀。
香云亭等已毁于大火,不知修复没有.
21.英华殿建筑群(包括山门英华殿碑亭):位于故宫的西路,是皇太后、太妃们的佛堂,也是故宫的两个主要佛堂之一。在大殿甬道的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它们夏季开花,是金黄色的,很是耀眼,数百年来都是如此绽放。与我们见到的南方的菩提树种是不同的,它的种子要比南方的菩提籽小一些,颜色是咖啡黄色(棕色),并且每粒种子上面还带有清晰可辨的五条线纹,线纹是呈开瓣状的,故有“多宝珠”之称。这两株菩提树是万历皇帝的生母圣慈李太后亲手所植,其中碑亭东边的一棵,长的特奇主干弯曲后延又沿水平方向上张出了九条大干,因此被人们称为九莲菩提树 ,皇太后死后被万历皇帝尊称为“九莲菩”。清乾隆写有《英华殿菩提树诗》,并刻在碑上立于殿内,今诗碑仍在。
22.寿安宫建筑群(包括宫门春禧殿东西配殿寿安宫东西配楼等)寿安宫位于内廷外西路寿康宫以北,英华殿以南。始建于明代,初名咸熙宫,嘉靖4年(1525年)改称咸安宫。寿安宫南北长107米,东西宽78米,总占地面积8400平方米,前后分为三进院落,东西各有跨院。正门寿安门为随墙琉璃门3座,当中门内设四扇木屏门照壁1座,上覆黄琉璃瓦顶。第一进院正殿为春禧殿,旧建筑何时被毁不详,现有建筑为1989年重建。此殿南向,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明间开门,其余为槛窗。殿左右辟穿堂门,与第二进院相通。中院正殿寿安宫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退进1间,设步步锦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设槛窗。后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设槛窗。殿两侧山墙各出转角延楼,环抱相属,向南与春禧殿后卷殿两山相连。寿安宫后为第三进院,院中叠石为山,东西各有3开间小殿,名为福宜斋、萱寿堂。寿安宫是皇太后及太妃、嫔等人的居所。明代仁圣太后、天启年间乳媪客氏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间,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及七十岁圣寿节,乾隆帝都亲率皇后、皇子、皇孙等人至此跪问起居,进茶侍膳,于堂前跳“喜起舞”贺寿,并于宫中设宴,王公、大臣及王妃、公主分坐于东西两侧延楼中,陪同赏戏。乾隆41年(1776),畅音阁戏台修建完毕,次年皇太后逝世,寿安宫戏台便逐渐荒废。嘉庆4年(1799)奏准,拆去寿安宫戏台,在原戏楼位置建春禧殿后卷殿.
23.寿康宫建筑群(包括宫门 正殿 后殿 东西配殿东西围房等):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侧。清雍正13年(1735年)始建. 寿康宫南北三进院,院墙外东、西、北三面均有夹道,西夹道外有房数间。院落南端寿康门为琉璃门,门前为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是徽音右门,可通慈宁宫。寿康门内正殿即寿康宫。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明间、次间各安三交六菱花扇门4扇,梢间为三交六菱花槅扇槛窗各4扇,后檐明间与前檐明间相同,其余开窗。殿内悬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辟为暖阁,东暖阁是皇太后日常礼佛之佛堂。殿前出月台,台前出三阶,中设御路石,月台左右亦各出一阶。寿康宫东西配殿面阔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前出廊。两配殿南设耳房,北为连檐通脊庑房,与后罩房相接。寿康宫以北是第二进院,后殿为寿康宫的寝殿,额曰:「长乐敷华」,有甬道与寿康宫相连。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安步步锦扇、玻璃风门,次、稍间安窗,上为步步锦窗格,下为玻璃方窗。室内以扇分为5间。后檐明间开扇门,接叠落式穿堂,直达后罩房。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乾隆朝 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嘉庆朝颖贵太妃(颖贵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孝静成皇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孝圣宪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圣诞令节及上元节前一日至寿康宫拈香礼拜,瞻仰宝座,以申哀慕之情。
24.慈宁宫建筑群(包括慈宁门慈宁宫大佛堂徽音左门徽音右门):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34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且直至今时,中间再没有过大型的修缮和改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慈宁宫正是二百多年前,清中期的原建筑。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慈宁门位于广场北侧,内有高台甬道与正殿慈宁宫相通。院内东西两侧为廊庑,折向南与慈宁门相接,北向直抵后寝殿(即大佛堂)之东西耳房。前院东西庑正中各开一门,东曰徽音左门,西曰徽音右门。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大佛堂,即慈宁宫后殿,为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可能因其是清宫众多佛堂中体量最大者,俗称为“大佛堂”。大佛堂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殿前月台陈设香炉、香筒。殿内装修考究,佛龛、供案、佛塔、佛像、经卷、法物、供器等陈设众多。其中传为元代干漆夹纻三世佛与十八罗汉像艺术价值极高,为传世塑像中的精品。殿内原悬清康熙皇帝“万寿无疆”御书匾和乾隆皇帝“百八牟尼现庄严宝相,三千薝蔔闻清净妙音”、“人天功德三摩地,龙象威神两足尊”御书联两副。大佛堂东庑也是佛堂,内原悬康熙皇帝“四星客华”御书额。皇帝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作是宫内的托老所,大佛堂后面的一个个小院便是这些老太妃们终老的地方。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7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朝顺治10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不过道光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当时的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才逐渐失却往日的辉煌.
25.慈宁宫花园(包括临溪亭含清斋咸若馆吉云楼宝香楼等):位于内廷外西路慈宁宫西南,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嫔们游憩、礼佛之处。花园中原有临溪观、咸若亭等建筑,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名为临溪亭、咸若馆。清乾隆34年(1769年)进行大规模改建,此后虽“颇有更动”,但花园总的规模和布局始终没有大的变化。花园南北长约130m,东西宽50m, 总占地面积6800㎡。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花园入口揽胜门设在东墙,为一朴素的随墙门。门内叠有山石,起了“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山石之后,花坛上万紫千红,衬映出跨池而建的临溪亭。池亭周围,又有含清斋、延寿堂和东西配房相向而立,使临溪亭自然地成为花园南部的观赏中心,花园的东南、西南两隅原各有井亭1座,绿云亭内流杯渠之水即从东南井内引出。临溪亭南花坛,高1m,6.5m见方,须弥座式,与北花坛相对称。花园北部的咸若馆,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馆北有慈荫楼,东厢是宝相楼,西厢为吉云楼,围成半封闭的三合院。吉云楼面阔7间,东与宝相楼相对。明代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30年(1765年)改建为二层楼阁,36年(1771年)悬满汉文“吉云楼”匾。楼上下室内正中均供有大尊佛像。佛像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底座及多层台阶的金字塔式供台,供台顶部是一道长墙式的千佛龛。供台上层层摆放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四壁、屋梁各处满做千佛龛,内供相同的五彩描金擦擦佛母像,共计一万余尊,是为宫内一处名副其实的万佛楼。这种专供擦擦佛的宽敞殿堂可能是内地藏传佛殿中仅存者,西藏亦未见有实例,故为极其珍贵的佛教遗迹。主殿为咸若馆,面阔5间,前出抱厦,黄琉璃瓦顶。馆前有花坛一座,东西两侧有宝相楼和吉云楼,三座楼形制相近,皆为两层,覆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馆后正北为慈荫楼,底层东梢间开一小门,与慈宁宫前广场相通。宝相楼和吉云楼正南各有小院一座,名为含清斋、延寿堂,是乾隆皇帝侍奉皇太后汤药之处,亦为苫次之所.慈宁宫花园由于受礼制、宗法、风水等多种因素制约,建筑按照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安排,布局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主要依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种繁多的花木来烘托浓厚的园林气氛。园中树木以松柏为主,间有梧桐、银杏、玉兰、丁香,集中分布在咸若馆前和临溪亭周围,花坛中则密植牡丹、芍药。其春华秋实,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礼制森严的紫禁城中,慈宁宫花园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们寻得心灵慰藉的轻松所在。
26.武英殿建筑群(包括武英门武英殿后殿东西配殿浴德堂恒寿斋等):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占地约12000m2,主要建筑60余间,约6500 m2。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于崇祯17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4月29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19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40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38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20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19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同治8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断虹桥位于太和门外、武英殿之东,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m,最宽处达9.20 m。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桥之建造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但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
27.咸安宫建筑群(现存咸安门,咸安宫不存,在原址上建有民国时期的宝蕴楼):位于西华门内,清内务府在宫内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之优秀者而开设的官学设于此,称咸安宫官学。康熙时废太子允礽曾禁锢于此。清雍正7年(1729)在宫内设官学。乾隆16年(1751),咸安宫改建后称寿安宫,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将咸安宫官学移至西华门内、武英殿西,尚衣监处,新建校舍依官学的名称仍命名为咸安宫。1912年,咸安宫被火烧毁,后民国政府拨银建造古物陈列所在咸安宫址上,名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今仅存宫门3楹,南向开门,匾曰咸安门.
28.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为一独立的院落。殿面阔5间,黄
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是明朝遇册封大典时中书官篆写金宝、金册的地方。明崇祯3年(1630年),命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14年(1749年),高宗检阅库中积储,发现所藏画像多斑驳脱落,乃命工部将内府所藏的历代帝王后妃、圣贤名臣肖像重新装裱。其中帝后像用黄表朱里,臣工像则朱表青里,以此来区分尊卑不同。再命大学士会同领内务府王大臣等详定次序,竣工后进呈御览,仪礼极为庄重。高宗观看后饬令将这些图像改贮于南薰殿中,由内务府管理,每逢夏月负责检曝。事后高宗还亲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以志其事。古代帝王圣贤图像改贮此地后,南薰殿成为专门保存这批画像的宫殿。因此这批图像也被称作“南薰殿图像”。殿内明间有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卧碣,文中详细记载殿内尊藏:自太昊、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贤臣画像(卷、册、轴)共121份,所绘大小人像共583名。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每轴画像均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木色小匣,按阁之层次分别安放。殿之东室安奉历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贮明代帝后册宝。殿内木构及彩画均为明朝遗物,十分珍贵。
29.西东华门:东华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皇帝死后其灵柩就从东华门运出,故俗称“鬼门”。
30.斋宫建筑群(包括斋宫门斋宫东西配殿诚肃殿等):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9年(1731年)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斋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3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殿内正中上悬乾隆御笔"敬天"匾。室内浑金龙纹天花,正中为八角形浑金蟠龙藻井。东暖阁为书屋,西暖阁为佛堂。东西各有配殿3间。正殿左右转角廊与配殿前廊相连,形成三合院带转角的格局。后寝宫初名孚颙殿,后改为诚肃殿,面阔7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各设游廊11间,与前殿相接。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斋于此。遇皇帝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日,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饮酒,忌辛辣。
31.乾东五所(俗称北五所,有如意馆 寿药房 四执库等建筑):位于内廷东路、千婴门以北,西临御花园。因其位在东六宫之北,故亦称“北五所”。乾东五所始建于明初,与内廷西路乾西五所对称,通常认为东西五所合为“天干”之数,与东西六宫合为“地支”之数相应,体现了阴阳五行思想对紫禁城总体格局的影响。清代乾隆初期将乾西五所改建为漱芳斋、重华宫、建福宫及花园,明代的格局已不复存在,而乾东五所却基本保持着明代的格局,只在乾隆39年(1774年)进行了重修。乾东五所由5组建筑构成,从西至东分别称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有南北3进院落,前院南墙正中开黄琉璃瓦歇山顶门1座,门内1座木影壁屏门。前院、中院均为“一正两厢”式的三合院格局,中院东南隅有井亭1座,后院进深较浅,只有正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除主要建筑之外,各所还分别有一些配房,位置和数量因各所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从而使其布局整体相同中又略具变化。各所之间有矮墙相隔,彼此独立;矮墙上开设小门,又使其互相连通成一体。三所后宫墙西北隅开随墙小门1座,为乾东五所通北横街的唯一通道,平日关闭,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进行打扫或有事时才开启。清初,乾东五所为皇子居所,乾隆30年(1765年)前后,自头所到五所分别改为如意馆、寿药房、敬事房、四执库和古董房。乾隆39年(1774年)皇帝谕旨将三所、四所的装修拆挪到头所、二所,并将后两组建筑修缮见新,供皇十五子(即嘉庆皇帝)成婚后居住。乾隆40年(1775年)皇十五子移居撷芳殿,头所、二所仍作为皇子居所,直至嘉庆年间。目前在三所内还完好地保留着慈禧太后的御笔“敬事房”匾额,正殿明间脊檩上尚有清代晚期的彩画。
32.奉先殿(包括奉先门奉先殿后殿等):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14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前为正殿,后为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开门,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接穿堂,余皆为槛窗。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00㎡。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亦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接穿堂,余为槛窗。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为“同殿异室”规制,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在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时,须将供奉于后殿的已故帝后牌位移至前殿,这些牌位即安设于宝座的木座上,故宝座数目与后殿所供牌位数相一致。前殿内还有各类供桌、供器、祭器等物。奉先殿后殿内原分有隔间,每间供奉一代帝后神龛,神龛内各有金漆宝座一个,帝后牌位安置其上,每个牌位均附有锦被一床、枕头一个,至清亡时,共有牌位33个。在隔间外亦设置有宝座,数目也与牌位数一致,至清亡时共有33把。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联,形成内部通道。室内皆以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殿前月台宽40.00m,深12.00m,总面积500.00㎡,陈设日晷、嘉量。须弥座及月台四周设栏板、龙凤纹望柱。无配殿、庑房,仅在殿前奉先门外正南有群房13间,为神库、神厨。东一小院,内有一座3间的小殿,为明嘉靖帝朱厚熜为奉其父兴献王朱祐杬而建。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目前奉先殿内部已改为钟表馆,清代时使用的状况已不存在。其行走路线为:游览完延禧宫,东六宫游览结束。从延禧宫的延禧门向回走,穿过景仁宫前的胡同回到东一长街。从东一长街向南过近光左门、内左门到乾清门广场的东侧朝房。这时你看到标示钟表馆和珍宝馆的指示牌,钟表馆就是奉先殿。或从乾清门广场穿过广场东门——景运门,景运门的对面有座门叫诚肃门(无匾)。门旁标有钟表馆三个大字。
33.毓庆宫(包括前星门祥旭门惇本殿毓庆宫后殿后罩房东西配殿东西围房等):毓庆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18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乾隆59年(1794年)添建大殿1座并游廊、抱厦,嘉庆,光绪年间均有修缮。毓庆宫是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四进。正门前星门,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有值房3座,西墙开阳曜门与斋宫相通。过院北祥旭门为第二进院落,正殿惇本殿,东西配殿各3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围房20间,直抵第四进院,正殿即毓庆宫,建筑为工字殿。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明间接穿廊与后殿相通。穿廊面阔1间,进深3间,东西两侧均为槛窗。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与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均为槛窗。后殿室内明间悬匾曰“继德堂”,西次间为毓庆宫之藏书室,嘉庆皇帝赐名“宛委别藏”,东山墙接悬山顶耳房1间与东围房相通。东耳房内悬嘉庆皇帝御笔匾曰“味余书室”,其东侧围房内“知不足斋”匾亦为嘉庆皇帝御笔。毓庆宫内装修极为考究,尤其是后殿内以隔断分成小室数间,其门或真或假,构思精妙,素有“小迷宫”之称。最后一进院内有后罩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悬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东西两侧有耳房,与东西庑房转角相接。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雍正以后不再预立皇太子,改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嘉庆皇帝5岁时曾与兄弟子侄等人居于此宫,后迁往撷芳殿,乾隆60年(1795年)退位后又迁回毓庆宫。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的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宣统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对他在毓庆宫随英文老师庄士敦学习的情况有较细的记述。现不对外开放.
34.宁寿宫建筑群[中路: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西路:衍祺门古华轩 矩亭 抑斋 遂初堂 旭辉庭碧螺亭云光楼三友轩符望阁倦勤斋珍妃井等;东路:畅音阁 扮戏楼阅是楼庆寿堂寻沿书屋景福宫佛日楼等 ]
(1)九龙壁:位于皇极殿前。我国现存有三处九龙壁,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和山西大同九龙壁。故宫的九龙壁,是其中最精美的一座,堪称我国古代城市雕塑的典范。故宫九龙壁建于乾隆38年,是一座长20.40米,高3.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龙壁的正面共由270块烧制的琉璃塑块拼接而成,照壁饰有九条巨龙,各戏一颗宝珠;背景是山石、云气和海水。九龙壁上面的九龙,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之分,每条龙都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为了突出龙的形象,工匠们采取浮雕技术塑造烧制,富有立体感;并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得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有关专家认为,故宫九龙壁之所以看起来活灵活现,是因为工匠们在配制色调的时候,采用了色彩补偿的原理,十分令人赞叹。
(2)皇极殿:为宁寿宫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28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当时的宁寿宫有一个后殿,当年宁寿宫的牌匾就挂在现在太极殿的位置。乾隆37年(1772年)至41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挂成为《皇极殿》,而把《宁寿宫》的牌匾挂在了原来的后殿位置。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其造型与乾清宫相仿。如果皇极殿和宁寿宫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可能也会加建一个正方形的亭子(殿),就和乾清交泰坤宁的结构相同了。虽然结构仿建乾清坤宁二宫,但是功能上却是太和保和殿相似。也和乾清宫相似两侧同样有短墙把这个院落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皇极殿坐北朝南,是九间重檐的宫殿,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殿前有露台和御路,同乾清官相仿。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大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正前方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达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月台之上陈设的石座两个.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殿两侧接短墙连接两侧庑房,中间开设垂花门,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23至正月15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皇极殿的两侧对称庑房。东庑房:南侧靠近宁寿门处的庑房5间,中间开门,拐角1间,共6间。东庑房中间设院门门叫凝祺门。凝祺门南侧6间,每三间设有一门。目前这个区域是珍宝三室。凝祺门北侧庑房6间,每三间中间设门。和宁寿宫东庑房9间相连,目前的东庑房是石鼓馆。西庑房中间设院门叫昌泽门:昌泽门以南至宁寿门之间的庑房目前是珍宝一室。昌泽门的北侧有庑房6间,连同宁寿宫院落西庑房9间,目前是珍宝二室。这个院落共有东西庑房36间。宁寿宫是为乾隆皇帝退休后作为太上皇的宫殿,宁寿宫的级别不亚于皇帝的居所。它也分为前朝和内廷,各种配套设施样样俱全,几乎就是一个微缩的紫禁城。据说宁寿宫的造价达到130多万两白银。仅宁寿门前的一对镀金铜狮,就用了黄金334两。然而宁寿宫完工之后,乾隆一天也没有住过,他在退位后,依然住在养心殿内控制着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他89岁时去世。宁寿宫自乾隆以后一百年间,一直无人入主。因为这座宫殿是专为太上皇准备的,乾隆皇帝以为本王朝会万世延续,他在谕旨中说:“若为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图日久,寿届期颐,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故而乾隆以后的百年间,没有哪位皇帝能荣膺此福,但是到了光绪15年(公元1889年),载活亲政,慈禧太后本应移居慈宁宫养老,但这位不可一世的太后却住进了宁寿宫。同治和光绪初年,慈禧经常在宁寿宫为自己庆寿和听戏,移住宁寿宫之后,慈禧为庆祝自己的60大寿,拨银60万两,修饰此宫。慈禧晚年,在宫内的住所就是宁寿宫内的乐寿堂,间或住在中南海、颐和园。“庚子拳变”(公元1900年)后,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就是从宁寿宫出逃的。“辛丑回銮”(公元1901年)后,慈禧经常在皇极殿接见外国公使。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农历10月21日,慈禧太后死于中南海仪銮殿(今怀仁堂)。明清两朝的制度规定,太后死后,梓宫均停放在慈宁宫,并在该宫举行丧礼,而慈禧太后临终遗命,要在皇极殿治丧。于是,慈禧的梓宫便由中南海移到了皇极殿。由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臣参加的丧礼,便在这里举行。
清朝有两个长寿皇帝,第一位康熙,9岁即位,69岁驾崩,执政长达61年,葬于清东陵景陵。但这还比不了他的孙子乾隆,乾隆皇帝25岁即位,在位60年,终年89岁,葬于清东陵裕陵。乾隆在即位不久就宣布:为了不超过在位61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将在执政60年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儿子。估计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执政60年,或者希望自己能够活过85岁,最终好梦成真。皇位交接方式的这一改变,意味着紫禁城中将首次出现退休的皇帝。乾隆皇帝在执政满60年之后,迎来了新一年的元旦。元旦这一天,太和殿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禅位仪式,乾隆皇帝亲自将皇帝玺印授给嘉庆皇帝。这标志着一个时代、即中国帝制时期的最后一个盛世结束了。新的一年便是嘉庆元年。虽然钦天监预先制定的时宪书,仍写着乾隆61年字样。皇极殿的御案之左,陈设着太上皇帝之宝,御案之右陈设着十全老人之宝。授玺之礼后,宫廷的庆典由太极殿移到皇极殿。乾隆太上皇帝坐在皇极殿的御座上,嘉庆皇帝为太上皇献上衮衣彩舞,进上万万寿酒觞,并率天下老叟8000余人,山呼万岁,欢欣拜舞,一时丹墀上下,紫垣内外欢声若雷。授玺礼成之后,元月4日,清官在皇极殿举行盛大的千叟宴。当时有106岁老人熊国沛和100岁老人邱成龙参加,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这次千叟宴参加人数3065名,得诗3497首。千叟宴首创于康熙晚年,乾隆50年也举行过。乾隆皇帝以85岁高龄退居太上皇的同时,再举千叟宴,成为乾隆盛世的最后一笔。
(3)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28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37年(1772年)至41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四周以黄绿琉璃砖围砌透风灯笼矮墙。
宫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堂皇富丽。内外檐装修及室内间隔、陈设皆仿坤宁宫。东次间开门,置光面板门两扇,上为双交四椀亮子,门左右下砌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余各间均为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上部各安双交四椀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为门,每道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4扇,余各间砌墙。室内吊顶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后檐设一小室,内置煮肉锅灶。西侧3间敞通,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为祭祀之所。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东山墙辟门,可通庑房。宁寿宫两侧建庑房及南转角与东西两庑相连,两庑各9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殿后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乾隆皇帝《宁寿宫铭》补记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宁宫,祖宗时祀神之所,祭毕,召王公大臣进内食祭肉。国初定鼎燕京,则于乾清宫后殿坤宁宫行祀神礼,一如清宁宫之制,至今仍循旧章。余将来归政时,自当移坤宁宫所奉之神位、神竿于宁寿宫,仍依现在祀神之礼。”说明了宁寿宫改造的原因。宁寿宫原为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遂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失去了庄严的风格。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现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陈列室。
(4)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37年(1772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养性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原为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重修,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它均改为苏式彩画.明间前后开门,中设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尽间仿养心殿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西山墙外耳房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观宁寿宫花园一角。养性殿前同样设置了日晷和嘉量,不过嘉量已不知何处:
乾隆花园,再穿过乐寿堂院落到畅音阁,从畅音阁出来就回到了养性殿院落,再沿中路向后分别到乐寿堂、颐和轩。
(5)乐寿堂:位于养性殿之后,清乾隆37年(1772)建成,计划用作乾隆归政后的寝宫。为此,乾隆皇帝在寝宫内题写了联语,东暖阁联"亭台总是长生镜;鹤鹿皆成不老仙"。西暖阁联"智者乐兼仁者寿,月真庆值雪真祥"。乐寿堂上高悬"与气和游"之匾,两旁联语是"座右图书娱昼景,庭前松树蔼春风",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柱网结构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米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平方米。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殿之后阶旁两侧各有四个露陈墩,御道旁两侧有铜缸两对和香炉一对。
(6)畅音阁: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建成。后多次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畅音阁三重檐,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总面积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楼后则是庆寿堂。
(7)庆寿堂:是宁寿宫后部东路一组建筑的总称,位于阅是楼之北。清乾隆37年(1772年)建,由前后4进院构成南北狭长的院落。主入口为垂花门1座,门内第一进院正殿额曰“寻沿书屋”。第二进院正殿即庆寿堂,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硬山顶,前后檐明间安步步锦槅扇门,余为槛窗。第三、四进院之格局与庆寿堂之院大体相同。第四进院正殿西侧有小院,内有水井,小院北墙开琉璃门,可通景福宫。庆寿堂院落东倚宁寿宫宫墙,东北辟随墙门,可至北十三排。庆寿堂各院正殿均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明间前后开门,殿之间以高出地面的甬道相连。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主要建筑均为水磨砖墙,室内青砖墁地,外檐绘以苏式彩画,风格素静淡雅。屋顶交替使用黄绿两色琉璃,若前院为绿瓦黄剪边,后院则为黄瓦绿剪边,利用简单变化的手法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
(8)宁寿宫花园(后称乾隆花园):位于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乾隆36年到41年(公元1771—1776年),共用6年时间才完成。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花园分为四进院落,结构紧凑、灵活,空间转换,曲直相间,气氛各异。花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旭辉亭、抑斋、遂初堂、竹香馆、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碧螺亭、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园内共有建筑物二十几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的处理,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尤其显得灵巧、新颖.
露台亦称仙台,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东侧。台座落于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之上,面积为7㎡,以白石栏杆相围。栏板高0.42m,宽0.84m,南北相对各两块,西为三块,东为两块,中为入口,栏板间以石望柱相接。台内地面铺米黄色斑石。台外顺山北下有木石栏杆相拦,南北两侧有石阶通至台下石洞。洞的正面与南面各辟洞门,正面为朱扉金钉宫门,南为朱漆板门。门洞口皆宽0.8m,高1.9m,素白石券。南门券顶上方为半圆形木雕透窗。洞内有佛龛座北面南,东壁上嵌有石刻的乾隆御书经文,冬日的阳光经透窗可直射在经文上,字迹清晰。露台不仅可登高远眺,还与同一院落的轩、亭建筑组合,丰富了院内的建筑空间。
园内主体建筑古华轩,坐北居中,山石亭台,构成一个自然院落。古华轩建于乾隆37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古华轩的装修古朴素雅,尤其轩内天花别具一格,摈弃通常的彩绘装饰方法,采用以卷草花卉为图案的楠木贴雕,典雅高贵,气度不凡。由于图案凸起于天花板之上,在光影的变化中产生很强的立体感,虽不如彩绘贴金般光灿夺目,但其艺术韵味和装饰效果却独具一格,别出心裁。
西面禊赏亭抱厦中设“流杯渠”,仿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颇有雅趣。遂初堂是典型的三合院。垂花门内,仅立几块湖石为景,环境幽雅别致。粹赏楼为卷棚歇山顶的两层楼,满院山石,耸秀亭居高临下,挺拔秀丽,三友轩深藏山坞。最后一进,居中为园内最为崇高、华美的符望阁,以整座山石围其前院,又用庑廊联系阁后斋馆,形成不同的景致和趣味。符望阁前山主峰上有碧螺亭,是个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形状别致,图案全用梅花,且色彩丰富,是极少见的亭式建筑。花园内的楼阁轩堂,不但在外观上富丽堂皇,而且室内装修也极为讲究。花罩隔扇都用镂雕、镶嵌工艺。符望阁内装修以掐丝珐琅为主,延趣楼的嵌瓷片,粹赏楼的嵌画珐琅,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准。三友轩内月亮门以竹编为地,紫藤雕梅,染玉作梅花、竹叶,象征岁寒三友。倦勤斋的装修更精,挂檐以竹丝编嵌,镶玉件,四周群板雕百鹿图,隔扇心用双面透绣,处处精工细雕,令人叹为观止。宁寿宫花园布局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色,梁枋彩绘大量使用了金线苏式彩画。中轴线布置有变化,后半部轴线略东移。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
(9)佛日楼:清乾隆37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慧曜楼而建,北依宁寿宫北宫墙,东有石梯与梵华楼相连。楼为2层,上下各3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卷棚歇山顶。佛日楼一层间隔成数室,供奉藏传佛教五大密教主尊(密集金刚、上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五方佛和释迦牟尼佛。二层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北、东、西三壁设长供案,上供无量寿佛小铜像378尊。楼前以虎皮石饰面墙围成小院,开月洞门,门外即景祺阁东院,西行可至景福宫。该建筑现保存完好,但没有对外开放。
(10)梵华楼,清乾隆37年(1772年)建。位于宁寿宫区最北端,倚北宫墙而立,坐北朝南,7开间,二层楼,卷棚歇山顶。梵华楼按照藏传佛教显宗、密宗四部供设佛像、唐卡、供器,将显、密两宗集于一体,体现出格鲁派显密双修的修持特色。楼中所供佛像全面系统地塑造出藏传佛教中诸佛菩萨及护法的各种形象,是研究藏传佛教造像的珍贵材料。楼下明间供旃檀佛铜像,高210cm。东西各3室,分别供乾隆39年(1774年)造掐丝珐琅大佛塔6座,造型各异,豪华精美。塔周围三面墙挂通壁大幅唐卡,画护法神54尊。各室中央均为天井,直通二层。二层绕天井设紫檀木围栏,珐琅塔顶正在天井中央。二层明间供木雕金漆宗喀巴像,其余6间隔为6室,由西向东依次布置为:一室般若品(显宗部),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父续),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无上瑜伽部母续),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室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每室主供密宗、显宗主尊铜像,各9尊,供于北墙长案;东西壁为紫檀木千佛龛,内供122尊小铜像。6室供佛合计786尊。梵华楼的建筑、陈设形式是清宫廷佛堂的一种重要模式,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六品佛楼”。
(11)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37年(1772年),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槅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12)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北端,为二层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四面出廊,前檐明间开门,接穿廊直抵颐和轩后檐,次间开槛窗,上为方格玻璃窗,下为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设小戏台,西梢间山墙辟小门与阁后小院相通;东次间内以槅扇分成小室数间,东梢间有楼梯通二层。一、二层之间设平座,寻杖栏杆施于二层擎檐柱间。二层前檐明间开步步锦槅扇门,裙板饰夔龙纹;次间、梢间均为步步锦支摘槛窗。东面明间开门,余皆为步步锦支摘槛窗。檐下原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17年(1891年)修缮时为迎合慈禧太后之喜好改为苏式彩画,现已恢复为乾隆时期原貌.景祺阁前西侧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符望阁相通,东侧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紧贴景祺阁东侧有假山一座,山顶原有翠环亭,后于道光年间拆除。山顶平台与景祺阁二层之间飞架汉白玉小石桥一座,山下有洞名曰“云窦”。景祺阁后小院内有房屋遗址,清末光绪皇帝之珍妃曾幽禁于此,小院西墙外即为珍妃井。
(13)景福宫: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区东北部,是宁寿宫东路的主体建筑,其北为梵华楼,西与中路景祺阁相望。宫与周围建筑之间灵活安插游廊与虎皮石墙,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连通的建筑环境。始建于清康熙28年(1689年),为康熙皇帝孝惠皇太后(顺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37年(1772年)仿照建福宫后的静怡轩加以重建,以待乾隆皇帝归政后宴憩之用.景福宫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5间,四周环以围廊。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东梢间开门,其余4间为槛墙、支摘窗;两山面亦皆为槛墙和支摘窗。景福宫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檐柱柱础雕刻精美的覆莲花纹,为宫中少有。屋顶绿琉璃瓦黄剪边,采用三卷勾连搭歇山卷棚顶,曲线优美,坡度平缓,檐下饰苏式彩画。景福宫占地面积较大,由于屋顶形式处理得当,建筑并无突兀之感,造型灵巧舒展,与周围园林式环境协调和谐,体现了宁寿宫作为归政后居处的建筑意匠。宫外檐下悬匾曰“景福宫”,室内明间悬匾曰“五福五代堂”,为乾隆皇帝御笔。乾隆年间曾在宫内陈设西洋仪器。西窗外仿静怡轩植梅树,冬天设毡棚护之。景福宫前东、西两面皆为游廊,与景福宫前廊相通,围合成半开敞的小庭院,院内植松柏。西侧游廊当中设垂花门,即景福门,门外为一小院,院的正中有一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南北长4.2m,东西宽2.5m,高约1m,座口环以高约30cm的铜质栏杆。座上安放一块高达4.5m的巨石,挺拔隽秀,纹理清晰,此即紫禁城内著名的山石--文峰。石峰东面下部镌有乾隆皇帝御制《文峰诗》,说明其具有“景福宫前镇枢纽”的重要点景作用。过文峰向北再穿过两重月亮门,即至佛日楼。
35.天穹宝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小长街北段钦昊门内,东临东筒子路,西邻景阳宫。始建于明代,初名玄穹宝殿。清顺治朝改建,后避康熙皇帝讳更名为天穹宝殿。天穹宝殿的院落为长方形,南墙正中开琉璃门1座,名天穹门。门外有横巷,东抵东筒子西侧宫墙,西端为钦昊门。院中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悬乾隆皇帝御笔楹联“无言妙化资元始,不已神功运穆清”。东西配殿各3间,南院群房9间。此处乃祭祀昊天上帝之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并与钦安殿、大高玄殿同为贮藏宫中道经之处。殿内原悬挂玉帝、吕祖、太乙、天尊等画像,每年于此举办天腊道场(正月初一)、天诞道场(正月初九)、万寿平安道场(皇帝生辰)等活动,平时由景阳宫太监负责洒扫。清代同治皇帝、光绪皇帝曾到此拈香祈雪、祈晴。现建筑完好.
36.南三所(包括影壁三座门宫门四座正殿三座后寝殿三座后罩房三座东西配殿十余座等):南三所位于外朝东路文华殿东北,为一组殿宇的总称。明朝这一带有端敬殿、端本宫,为东宫太子所居。其中原有殿名“撷芳殿”,清康熙年间太子允礽之宫人于此居住。乾隆11年(1746年)在撷芳殿原址兴建三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也称“阿哥所”或“所儿”,嘉庆朝以后多以“撷芳殿”代称整组建筑。南三所共用宫门1座,面阔3间,进深1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当中开门,内外设礓磋慢道。门内有一东西窄长的小广场,广场北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3所,每所皆为前后3进,形制完全相同:南端有琉璃门1座,前殿面阔3间,中殿、后殿皆面阔5间,绿琉璃瓦硬山顶。殿前都有东西配殿各3间,中殿前有井亭1座。此外还有耳房、顺山房、值房、膳房、净房等殿宇。整个南三所共有房200余间。乾隆19年(1754年),三所又各添盖后罩房1座,黑琉璃瓦顶。南三所位在紫禁城东部,按阴阳五行之说,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故屋顶多覆绿琉璃瓦,并安排皇子在此居住。同时,依封建礼制,南三所建筑的屋顶皆为单檐硬山顶或歇山顶,形制较皇帝所用的殿宇等级稍逊。南三所建成后,嘉庆皇帝颙琰曾于乾隆40年至60年(1775-1795年)在中所居住,乾隆60年(1795年)受封太子后移居毓庆宫。嘉庆年间,皇子幼年时先住在毓庆宫,成婚后移居南三所。此后道光皇帝、咸丰皇帝都曾在此居住。宣统年间,这里曾作为摄政王载沣的起居所。
37.内阁大堂:故宫太和门东庑外东南内阁大堂为清代大学士直舍,亦称大学士堂,位于故宫太和门东庑外东南。大堂南向3间,东西两厢各3间,皆硬山顶,覆黄琉璃瓦。坐东面西者为汉票签房,中1间为侍读拟写草签处,北1间为中书缮写真签处,南1间为收贮本章档案处;坐西面东者为蒙古堂。汉票签房之南、南向面城垣者为汉本堂,3间;蒙古堂之南,南向面城垣3间为满本堂,满本堂之西为祝版房,缮写大祀祝版之处。大堂前安屏门4扇连垂花门,有墙垣与东西两厢相隔。堂之东西各有耳房4间,皆灰瓦硬山顶,东为满票签房,西为稽查房。堂后为内阁大学士斋宿之所,其东为满票签档子房、典籍厅。
38.文华殿(包括文华门文华殿后殿东西配殿文渊阁东西碑亭):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15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17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22年(1683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穿过文华门,是一条青石青砖铺砌的丹陛桥,高1.5米,两侧武汉白玉石栏杆。文华殿的级别低于武英殿。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目前两座殿内为公共瓷器展览。文华殿有两座配殿,东侧叫本仁殿,西侧叫集义殿,目前也是瓷器展馆。在主敬殿之后就是故宫大名鼎鼎的文渊阁。文渊阁是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的。现不开放。
39.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经筵”前祭祀孔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 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2500平方米。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东墙较高,西墙与文华殿院墙相邻,墙体稍矮,故西门楼高于院墙,为整式琉璃门楼。东门与东华门遥望,西门与文华殿东角门毗邻,中隔夹道,相错而开。穿过文华殿东角门,经传心殿可至文华殿前庭院,经传心殿西门又可由文华殿到达传心殿院内,整个院落好似文华殿的一个跨院。传心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黄瓦硬山式屋顶。“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和秋季的八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开讲期间由学识广博的大臣轮流侍讲,精选名篇阐释其义,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传心殿的规建始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殿东周公位,殿西孔子位。祭礼所用祭器与帝王庙等制,其中正位九案:爵各三,鉶各一,均用铜;笾各二,用竹;豆各二,用铜;篚一,用竹;尊三,用铜。传心殿祭告礼仪,分皇帝亲告和遣大臣代告两种。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传心殿院落由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附属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为倒座房,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屋面为两坡硬山式顶,覆黄色琉璃瓦,两山面饰琉璃博风,铃铛排山脊,脊首为仙人,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5种珍异,其后为截兽。景行门面宽三间,仅于中部明间开门,黄瓦悬山式屋顶露明五花山面,饰旋子彩画,脊兽规制与治牲所相同。
40.箭亭: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清朝顺治4年(1647年)初建,当时该殿名曰射殿。清雍正8年(1730年)改为箭亭。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没有窗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扇门,南5北3共8扇。比武时,前五后三的八扇大门全部打开,皇帝坐在居中的宝座上检阅比武者的技艺。到了清朝第四帝乾隆时候,满族的一些王公贵族已不精通弓马技艺,也不会满语。乾隆皇帝忧虑江山社稷及其武力保障,遂于乾隆17年(1752年)颁布谕旨,要求八旗臣仆,时时不忘本族习俗,以清语骑射为务。并镌刻于碑石之上,置于箭亭内宝座东侧,以使子孙后代时刻铭记。箭亭前宽敞开阔,为殿试武进士阅技勇之处,届时需考试马步、射弓、刀石。每当皇帝及其子孙在这里跑马射箭时,亭前则摆起箭靶,列队两边的武士摇旗擂鼓助威,情景壮观。
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
十大珍宝
1.金瓯永固杯 2.云纹盘 3.青玉云龙纹炉 4.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5.《清明上河图》 6.《平复帖》 7.钟表之宝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8.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9.青铜之宝酗亚方樽 10.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常设展览
《珍宝馆——故宫藏珍贵文物展》—皇极殿庑房养性殿 乐寿堂 颐和轩 《石鼓馆——秦国石鼓专题陈列》—皇极殿东庑 《钟表馆——故宫收藏钟表展》—奉先殿(馆内11点和14点有钟表演示) 《青铜器馆》—承乾宫 [现不开放] 《清宫戏曲展》—畅音阁阅是楼 《溥仪生活展》—丽景轩 《清代妃嫔生活展》—永寿宫 [现不开放] 《皇朝礼乐展》—弘义阁 [现不开放] 《清宫卤簿仪仗展》—太和门西庑 《天府永藏展》—保和殿西庑 《清代武备展》—弘义阁迤南西庑 《万寿庆典展》-乾清宫西庑 [现不开放] 《皇帝大婚展》-乾清宫东庑 [现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