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五座金代佛塔
银山塔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是由6座密檐式佛塔、1座密檐式覆钵塔及11座覆钵式塔组成的佛塔群。该佛塔群建于金代至清代年间,是周边寺庙的僧人的墓塔。1941年,周边寺庙被日军全部拆毁,佛塔也受到严重损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将银山塔林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维修。1988年,银山塔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山因“冰雪层积,色白如银”而得名,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故称“铁壁银山”[1],明代曾列为“燕平八景”之一。唐代时,有僧人在银山一带隐居建寺,使得银山成为幽州最大的寺院所在地之一。金天会三年(1125年)时,该地始建大延圣寺(即延寿寺),至大定六年(1166年)当地已有五百余名僧尼。除去大延圣寺外,周围还有铁壁寺、松棚庵、清凉庵等七十二座茅庵,以及大量的僧尼舍。这些高僧、和尚、尼姑等死后就在此修造灵塔。此外,辽、金、元、明各个时期的高僧、和尚及尼姑的灵塔也大量散布于银山各处。明正统二年(1437年)司礼太监吴亮重修,敕名法华寺。银山在鼎盛时期最多有72座草庵,也因此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胜地,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并称“南金北银”,而山上的墓塔之多也使得民间传有“卢沟桥狮子数不清,银山佛塔数不尽”的说法。
明代以后,银山诸多寺院逐渐衰败,清代时周边寺院还曾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有过修葺,至民国年间塔林已经因为年久失修而出现大批自然损毁。1941年,日军在围攻八路军的平北根据地时拆除了法华寺及其周边寺庙,并对塔林进行了大规模破坏,在这次破坏之后仅剩辽金时期的5座大塔和元明清时期的十几座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