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部分家庭艺术馆介绍
白大成鬃人艺术
作为北京唯一的鬃人继承人,他的鬃人继承了王家鬃人的传统特点,又大胆地对鬃人进行了改造、创新。白大成的鬃人造型栩栩如生,玲珑神气,尺寸间盈溢着豪放。白大成的作品《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三英战吕布》、《钟馗嫁妹》、《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几组鬃人已被首都博物馆选中收藏。其创纪录作品《美猴王》为3只80厘米的“美猴王”更为中外艺术爱好者叹为观止。
鬃人家庭艺术馆
馆长:鬃人艺人白大成,制作鬃人40多年。
地址:什刹海街道东官房胡同1号
建筑面积:110平方米,5间平房。其中用于布展的房间为西房和北房,面积约40平方米。
展品:分为三大主题。“鬃人”系列展出的100多件艺术品是白大成先生自己的作品,其中最大的鬃人“美猴王”约60厘米高。“专题收藏”系列分为戏曲艺术品收藏、不同历史时期玩具收藏等,有北京老艺人的民间工艺品、面塑、毛猴、皮影、草编、民间玩艺等展品400多件。戏曲艺术收藏品主要是上千件与戏曲有关的民间艺术品,比如画有“三顾茅庐”、“群英会”的紫砂壶,画有整套三国人物与四大名旦戏曲故事的年画、刺绣、木雕、瓷器等,同时展有宋代、明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动物玩具上千件。
提醒:暂不接待散客,不作为正式接待场所,公开展出还须待时日。
介绍一下:
鬃人:北京鬃人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于铜盘中,轻轻敲打铜盘,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此为北京民间工艺中的绝活儿。
张宝琳面塑艺术
张宝琳致力面塑艺术研究已有36年时间。 其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造型准确,形象传神。代表作有微型核桃面塑《一百单八将》,仿象牙塑《八仙》,仿翡翠塑《千手千眼佛》,彩塑《观音百态》等。特别是近年潜心创作的题材宏大,气势非凡的大型彩塑《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塑造了133位名杰的形象,被誉为“面塑珍品”。他的面塑艺术曾得到当代名人的欣赏和称赞:溥杰先生曾赞笔题词:“绣心匠手”,谢添先生赞其作品:“美不胜收”。
面人家庭艺术馆
馆长:面人艺人张宝琳,1970年起从事面塑艺术创作。
地址:金融街街道羊肉胡同120号
建筑面积:16平方米的客厅成为展室。
展品:作品除表现传统题材外,还涉足难度极高的名人塑像。其面塑作品最大的特色是解决了面的保存问题。馆长最钟爱的作品,是一套56个民族大家庭的集体面塑作品,当初创作这套作品的时候,光查阅资料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群像》被誉为面塑珍品,堪称面塑艺术史上的创举。
门票:在提前预约的情况下可以有少量的爱好者参观。
介绍一下: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脱手而成。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为旅游者所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刘韧剪纸艺术
刘韧9岁迷上刻纸,20岁开始尝试剪纸创作,并潜心于剪纸的研究和探索。1991年开始在国内外刊物及展览上发表剪纸文章、作品,著有剪纸技法书《手工剪纸练习与装饰用图样》。刘韧热爱剪纸近乎“痴迷”的程度,她用剪纸述说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她愿将剪纸艺术的快乐与享受,与天下热爱剪纸艺术的朋友共享,也愿意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而竭尽全力。1992年及1998年刘韧先后入典《中国民间名人录》及《中华人物辞海》。
剪纸家庭艺术馆
馆长:剪纸艺人刘韧,1999年创办北京第一家私人剪刻纸博物馆性质的“刘韧剪纸屋”。
地址:金融街街道受水河胡同16号
建筑面积:126平方米
展品:几百件精美的剪纸作品随处可见,有的线条简洁,充满动感;有的小巧精致、刀法细腻;表现内容也极为丰富,成语故事、人物肖像、风景名胜、花鸟鱼虫等等应有尽有;特别是那些烘托喜庆气氛的剪纸,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比如“抓吉娃娃”:公鸡象征着阳性,男性;兔子象征着女性,阴性,它表现的是阴阳结合、生生不息的理念。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这么一折一剪一琢磨,变幻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成了登堂入室的艺术品。
门票:5元
介绍一下: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
陈耀华蛋雕艺术
蛋雕就是在各种禽蛋的壳体上雕刻各种类型的人物小肖像、动物画面、撰写书法作品等,小巧美妙。陈耀华先生是从1992年开始从事蛋雕艺术品的制作研究,作品内容丰富,如“金陵十二钗”、“历史名人”、“花鸟鱼虫”、“戏曲脸谱”、“福禄寿喜”等。2004年被北京电视台选中,作为北京地区最有特色的55个家庭之一,参加了庆祝建国55周年文化活动。
丁月华核桃雕刻艺术
山核桃香炉是以山核桃为原料粘贴而成,制作工序为切片、粘贴、打磨、抛光等。成品工艺精巧、考究,千奇百态、美观大方,特别是炉内的香烟透过自然镂空的缝隙,散发出幽幽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丁月华自幼酷爱美术,对民间工艺更是情有独钟。1989年,他开始着重于山核桃工艺制品的研制,其作品种类繁多,精美别致,多次参加北京市和全国民间艺术展,并获得“亚运会艺术展览荣誉证书”,“第四届中国艺术博览会荣誉证书”。
杜康民堆绫艺术
杜康民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从事职业及专业设计30余年,擅长堆绫工艺艺术品设计,以工笔重彩为功底。数十年来,他广泛查阅资料,刻苦研制,将古老的堆绫艺术推陈出新,制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其代表作品有《宫廷雅乐佳女图》、《老寿星》、《敦煌飞天》等。此外,他在绢贴画、缕贴画、雕塑等方面也颇有成就。曾设计出京剧艺术脸谱,博古双狮滚绣球、大八仙、民族六吉祥娃。
贾绍菩绢人艺术
贾绍菩从事绢人设计与制作已有35个春秋。她制作的绢人作品有近300件,题材丰富,精致灵动。如《红楼十二钗》、《贵妃醉酒》、《唐乐》、《霸王别姬》等。其中代表作有《贵妃醉酒》,此作品具有鲜明的京剧艺术效果。绢人按真人的比例缩小五倍塑造人物,从人物的眼神、动态、服饰、发饰全部根据戏剧制作。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中国民间工艺不可言状美术家”称号及荣誉证书。
靳鹤年剪纸艺术
靳鹤年自幼喜欢绘画和剪纸,1975年参加区文化馆素描色彩学习班、美术创作组的活动,逐渐从业余爱好转变为专业创作。靳鹤年的创作灵活多样,且偏重于西北窗花的风格:纯朴、大器、浑厚,讲究构图美、形象美、动态美。他试图把书法、绘画、雕塑与剪纸艺术相结合,主要艺术作品有堆绫挂件《龙娃》、《圣诞树》;剪纸《舞蹈人物》、《舞鹤》、《十二生肖紫砂壶》等,并曾获“中国剪纸大奖赛金奖”。
李钉绳艺编织艺术
绳艺立体编就是用绳子编出立体的具体形象,俗称“软雕塑”。故而要求作品可以多角度审视,每个角度都有绘画效果,并具有美感,是造型美与绳艺结构美的结合统一。有着“中国立体编第一人”之称的李钉女士,自幼学习美术和刺绣,1975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公社半边天》四扇屏画。目前,李钉制作的绳艺彩绘挂蛋已有100多个,并且还保持着每年制作20个的速度。
刘志贤传统雕刻艺术
刘志贤自幼喜欢美术,特别是木刻一类,并经过多年美术学校的专业学习。5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和传统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作品包括玉雕和石雕等,题材广泛,多种多样,但更主要偏向于民族仿古和佛教艺术类。作品集合了古典美术与雕塑的艺术特点,风格古雅,而又有人体的灵动感。
双起翔泥塑艺术
双起翔的彩塑作品造型稳重大方、纹饰笔锋流畅、繁中求简、组色协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点睛”是双起翔的突出技艺。双起翔在继承“泥人李”的点眼方法的基础上,在眼神的聚焦上下功夫,他所点的脸谱的眼睛,能够具聚焦作者或观赏者的眼睛上,让人感觉彩塑人物仿佛正在和自己说话。由于他非常喜好京剧,因此其作品主要为戏剧脸谱,并能鲜明地体现各种京剧流派的艺术特点,具有静中求动、个性突出的艺术效果。
孙宝玲、李春华卵石画、彩蛋、铁板画艺术
不同形状的不起眼的鹅卵石,经过孙宝玲的想象和描绘,都变成了不同风格与内涵的艺术作品。画卵石画是孙宝玲的生活乐趣,她在不断学习和创作中坚持探寻独特的画风。李春华从1978年开始从事民间艺术工作。他的绘画作品类型广泛,如彩蛋、绢帘、彩纸、铁板画、卵石画等,尤其擅长绘画玻璃灯片,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魏清忠根雕艺术
魏清忠创作根雕已有30多年时间,退休后他结合自己对根雕、玉雕的浓厚兴趣,开始研究并制作根雕艺术品。他逐渐掌握了水泡、去皮、选型、打磨、定型等工艺程序,并进行了大量的根雕艺术创作。魏清忠的根雕艺术品内容广泛,主要以人物造型和动物造型为主,具有自然美、形象美、神似美的艺术特点。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北京神龟》、《小鹿》、《只生一个好》、《双胞胎》、《钟馗》等。
俞伟顺面塑艺术
俞伟顺师从著名面塑艺术家“面人郎”——郎绍安。他在继承老师精湛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塑风格。俞伟顺的面塑作品题材广泛,做工精细,人物造型和表情生动传奇,喜用夸张,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作品有《门神》、《京剧武将五虎将》、微型面塑《八仙》等。1995年,俞伟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北京:家庭艺术馆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