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河北>旅游景点>

保定周边旅游景点介绍及路线指南

来源:金玉米 编辑:雪茄 时间:2011-03-20

一.满城柿子沟
二.满城车厂沟

三.满城龙潭峡谷
四.满城汉墓
五.满城抱阳山
六.满城曹仙洞
七.满城龙居卧龙山
八.易县狼牙山
九.易县蚕姑陀
十.易县千佛山森林公园
十一.易县荆坷塔
十二.易县南湖
十三.易县清西陵
十三.易县望龙水库
十四.易县云蒙山
十五.易县南管头龙门源头
十六.易县的卧龙山
十七.易县白龙涧
十八.易县紫荆关
十九.涞水野三坡
二十.涞水百里峡
二十一.涞水宋各庄水库(天鹅湖)
二十二.涞水白涧(西进野三坡必经之路)
二十三.涞源乌龙沟长城
二十四.涞源野长城简介
二十五.涞源白石山
二十六.涞源十瀑峡
二十七.涞源仙人峪
二十八.涞源空中草原
二十九.顺平龙潭湖
三十.顺平伊连山(桃花节)
三十一.顺平杏唐沟
三十二.顺平王氏庄园
三十三.顺平盘古村现叫富有村(更新详细路线)
三十四.唐县青虚山
三十五.唐县大茂山
三十六.唐县西胜沟
三十七.唐县六郎碑
三十八.唐县花盆村
三十九.唐县大石峪
四十.唐县白求恩纪念馆
四十一.唐县西大洋水库
四十二.曲阳聚龙洞
四十三.曲阳虎山
四十四.曲阳王快水库
四十五.阜平天生桥
四十六.阜平天昭奄
四十七.阜平神仙山
四十八.阜平玫瑰坨
四十九.涞源狼牙口


满城柿子沟
    神星柿子沟景区位于保定市满城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神星镇境内,面积约30平方公里。柿子沟全长18公里,柿树16万株,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县柿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满城县磨盘柿的主产区。生产的磨盘柿以“个大、汁浓、味美”享誉海内外,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磨盘柿之乡”。
  神星柿子沟内,群山环抱,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春季山花烂漫,生机盎然;夏季柿林如海,凉爽宜人;秋季万山红遍,果实累累;冬季银装素裹,柿树负晶,为满城县新开发的生态观光旅游景区。千年柿树王,百年柿林,景观难得。景区内推出了休闲林、采摘林、认养林等特色旅游活动项目,开设了特色农家风味小吃。试想三五好友或一家老少趁着双休日、节假日,暂时脱离喧闹的都市,走进柿子沟,回归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一吃特色农家饭,睡一睡久违的土炕,收获认养柿树的果实,不愧为一趟幽雅的生态之旅,诱人的农趣之旅,一趟值得回忆的休闲之旅。从2002年起,满城县委、县政府都要在每年的金秋十月举办隆重的“柿子节”活动。  
  到神星柿子沟除可领略优美的柿林田园风光外,还可以参观游览周围的龙潭景区、木兰溶洞、曹仙洞景区,领略华北平原峡谷奇观和喀斯特地貌、溶洞奇观。
  交 通:神星柿子沟距保定市33公里,距满城县城15公里,从保定乘10路公交车或保定到易县长途客车至满城转乘县内城乡10路班车直达景区。自驾车从保定出发,出城沿保涞路经满城至石井、或经满城转满易公路至神星镇进入柿子沟。用时约50分钟,沿途两侧有路标指示牌、加油站。
  门 票:暂无
  游览时间:柿子沟景区田园风光秀美,霜降节气前后为采摘季节,游客最多,游览柿子沟景区用时1天。

    走保涞路过了石井镇前走几华里注意公路右面有个下道,有个牌子“柿子沟”便是,一直开从神星出去。路窄,开车的朋友注意会车。距保定市35公里。

[满城抱阳山

    满城县城西5公里,有山峰十余座,拔地而起,直插苍穹,北峰挺立于群峰之间,其余由北峰两翼向西南和东南伸展,象巨人摊开双臂,拥乾坤,抱日月,呈环山抱阳之势,故名“抱阳山”。 抱阳山有胜景八处:“一亩石”、“百步廊”、“明珠窝”、“托天树”、“滴水塘”、“乳燕泉”、“卧牛石”组成了一幅奇绝壮观的画卷。赏景览胜之余,登临抱阳山绝顶,驻足悬崖,头顶青天,举目四望,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晨风习习,俯首东瞰,平原沃野,天地相接,无边无垠,气象万千;暮色苍茫,仰首西眺,太行群山,巍峨秀丽,耸立云天。山脚下柿树如海,桃李吐艳。青山、绿水、碧树、幽村、交相掩映,勾画出山水田园诗般的境界。距保定市30公里左右。
    保定--满城--进了满城县城第一个环岛左拐走满城南外环一直走便到,过满城那个殡仪馆再满城龙凤公墓旁边。


满城曹仙洞

    曹仙洞位于满城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曹家峪村大展山上,相传为八仙之一曹国舅修道成仙之所。曹国舅名佾,字公伯,河北灵寿人,宋朝名将,系北宋曹皇后之弟。因不满官场腐败,厌恶糜烂的宫廷生活而出家修道,成为八仙之一。
    曹仙洞南北长350米,东西最宽30米,最高处8米,洞内冬暖夏凉,景观众多。距洞口10米处的洞壁左侧,并列两根石柱,高2米,直径1米余。石柱表面如液下淌,错落无序,柱面乳白似玉,故称“玉柱”。玉柱前边倾斜的石壁上,有一猪形奇石,人称“猪仙”。距猪仙不远,有一巨石拱起,似一只安祥的大龟驮着一个“龙冒石碑”。前边有一块高5尺,长5丈的巨石横卧洞中央,俗称“仙人戏名”。再往深处走,左侧壁有一石台,台上有一汪清水,名曰“小天河”,水满似溢,清洌甘甜,旱年不涸。离天河不远还有数条形态逼真的石龙飞舞戏水,称为“地龙”。
    洞的尽头有一小洞,为洞中之洞,有“仙人室”、“炼丹房”、“炼丹炉”等景观。似天工雕琢,惟妙惟肖,俯首嗅之,药香尚存。此外还有曹国舅修炼的居室、膳房、得道成仙的“上天石”、“王母玉簪”、“盘龙井”、“群龙戏海”、“八仙讲经台”等自然景观,颇具神话色彩。
    整个洞内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钟乳体,琳琅满目。洞顶有许多孔洞与外界相通,使洞内空气如洗。洞内石质,既有普通的石灰岩,又有墨玉、汉白玉和大理石,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到曹仙洞景区不仅能观赏北方的溶洞奇观,聆听八仙的神话传说,还可以游览周围的木兰溶洞、满城汉墓、抱阳山、龙潭风景区和生态旅游经济沟——神星柿子沟。
    交通:曹仙洞距保定市40公里,距满城县城20公里,从保定乘10路公交车到满城,转乘县内城乡10路公共汽车即可到达。大概需要1.5小时。自驾车从保定出发,沿保涞路经满城县城至坨南,沿路两侧路标指示牌即可到达,大概需要50分钟。
    门 票:10元/人
    保定--满城保涞路--出了满城县城再走15公里左右看到一个牌子下道便到了,这一段路不太好走。

满城龙居卧龙山

    卧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满城县刘家台乡龙居村,地处满城县西部山区,保涞公路北侧,距离保定市区55公里。途径满城县县城西部的拥有国家级珍稀文物“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的满城汉墓、神兴柿子沟、秀兰庄园、顺平桃花节北景区,毗邻革命胜地狼牙山。这里与龙潭湖景区、唐河漂流相距各5公里,距离号称“南有武当、北有清虚”的北方道教圣地的唐县清虚山约10公里,具有形成一个经济旅游带的优势。
     卧龙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满城县刘家台乡境内,距县城35公里,属太行山东麓余脉深山区。海拔高度320米——1052米,总面积21平方公里,山色秀美,空气清新。卧龙山西依巍峨的太行山,东望雄壮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山体延绵,峰峦叠嶂,山上地势平缓,植被完好,林木茂盛,没有任何污染;千亩果园,土质肥厚,梯田交错,一派生机盎然,夏季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18摄氏度左右,天气凉爽,气候宜人,融秀美的自然风光与雄伟的人文景观于一体,构成了自然、幽雅、宁静且具高山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区,是人们旅游休闲、生态观光、避暑度假的胜地。
    卧龙山生态旅游区自2001年开发以来,一期工程共完成上山旅游公路9.5公里,海拔800米处已建成生态种植园300亩,葡萄长廊1200米,集雨蓄水工程40处及水利、电力、生活配套设施。该景区已开发利用的约9000亩。其中景区开发利用约2000亩,苹果用地约3000亩,柿子用地约2000亩,核桃约200亩,葡萄约300亩,其余均为农业种植用地。景区内主项目:乾龙山庄内设有欧陆风格宾馆一座,约2500平方米,其中标准间23套,豪华套间5套,普通餐厅1间,约150平方米,豪华绿色餐厅一间,约800平方米,会议室一间,约150平方米;民俗风情农家小院15套,约1800平方米,其中两室一厅8套,一室一厅7套,情侣小屋7套;联排式民居窑洞27间,约900平方米;山地帐篷20套;山庄日接待能力约230——350人次。山下还建设了物美价廉、经济实惠、补益健康、天人谐美的农家旅馆和餐饮店若干,从民风淳朴的农家院落到高档时尚的星级宾馆,从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到全国各大菜系的精美佳肴,良好的住宿、餐饮环境能满足更多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没有门票````
    保定--满城保涞路一直前行40公里看到旅游牌子写着卧龙山--路右下道行6公路便到山脚。上山路2.5公里,车到山顶海拔800米,采摘园海拔1000米,山路高800米,数学好的可以算算就知道多少度的坡了。

易县狼牙山
    保定境内易县西南45公里,距保定市45公里,有两条路。两条道相差不过几公里,好走的是山北--西山--狼牙山。另一条是在保涞路走--独乐--狼牙山。
    保定市到狼牙山55公里左右,是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森林公园、红色教育,旺季42元/人,淡季7元/人。


易县蚕姑陀
    出保定经满城沿保易公路北行40公里,既可到达浏览自然风光的好去处——位于易县西山北乡沙岭村西的蚕姑坨,在这里狼牙山东麓一改其“险”,尽展其“秀”。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潺潺清泉,啾啾鸟鸣,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山径曲折回旋,可沿路攀缓,亦可独辟蹊径,所行处绿波潮涌,或蝴蝶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尽孕其中。忽行至豁然开朗处,近山如刀削斧凿,令人有感于鬼斧神工;远山与蓝天相接,令人慨叹于烟波浩渺。点将台、鸳鸯树、双龙洞、碑楼院、南天门、蜡烛峰……诸景点一一映入眼帘,待你探幽览胜。山美如此,神奇的传说又使这旖旎的风光平添几分神秘与浪漫。
    传说,汉朝,一尼姑在现今的蚕姑坨边一山洞里修炼,在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历经数年,终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顶修建庙宇,为之塑身,以作纪念,尊称为“蚕姑圣母”,蚕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来。
    最新考证,蚕姑乃“三皇五帝”之黄帝(炎黄子孙始祖)的元妃(正妻)。相传,黄帝成就霸业的地方是易县后山(黄山后土)。有一次,黄帝带领军地从蚕姑坨处路过,发现这里的人们都穿着蚕丝做成的衣服,而黄帝他们只是穿兽皮、树叶遮体,细问之下,村民告知蚕姑“教人养蚕缫丝”之事,于是黄帝娶蚕姑为妻,并将养蚕缫丝推广开来。
    蚕姑庙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状如手掌,名曰南天门。传说蚕姑圣母修练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门”,由此乘车飞去,而那“门扇”则被推到黄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还清晰可辩,“门”的下边还有车轱辘印。春、秋两季,鸟雀们总要相约到此驻足鸣唱,仿佛是在向蚕姑圣母致敬。在山腰还有一块奇石,上面有一个竹篮形状的凹形槽,传说是蚕姑圣母当年摞篮子时留下的痕迹。
    据《易县志》记载,到后晋时期,当地乡民常受契丹兵丁的抢掠,就逃往山上避难,大家自行守山,渐渐形成了一座山寨,当时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孙贤意(一说为孙深意),原是将门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艺,乡民大多投靠她的门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众俗家弟子和尼姑们推孙贤意的弟子孙方简为主事,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扯起聚义大旗,抗击契丹侵略。蚕姑坨因此天下闻名。现在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墙,是当时的防御工事遗迹,这里的不少地名,如:点将台、草场峪、王子沟、伙脸沟、盔甲洞等还是根据当时的情形起的名字呢。到了明代,这里设“寨”称为“姑姑窝寨”,和“狼山寨”、“孔山寨”、“燕窝寨”等构成了易州西南对外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受战火等因素影响,蚕姑坨上的建筑物经历了多次扩建、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据史书记载,蚕姑坨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在抗日战争中大多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之中,90年代,一些民间人士对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进行了恢复。
    蚕姑坨,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北京、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的大批观光客,给“狼山竞秀”又增新秀。

二、蚕姑坨主要景点简介
1、点将台:传说为杨六郎出征时派兵点将之所在,在点将台处还有盔甲洞。
2、双龙洞:两处天然石洞,常年有水,从未断流。
3、南天门:为蚕姑坨最有名景点,形似手掌状,传说为蚕姑一掌推出所得,透过南天门可以看到远达度假村。
4、蜡烛蜂:为一天然石柱,傲然独立,直指蓝天,谓之蜡烛蜂。
5、蚕姑庙:也称为灵蜂院,在蚕姑坨主峰下五十米处,建有大小庙宇70多间,多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现只存10多处。
6、老君堂:从蚕姑坨往西南转下约1500米,传说为老子修成正果所在。

三、蚕姑坨残存碑文欣赏(一)
    在狼牙山蚕姑坨上残存的几块明清古碑中,最有欣赏价值的当属“大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岁次壬申孟春正月吉日立”的《灵峰院蚕姑殿创建钟鼓楼碑记》了。撰文者为“保定府易州大方居士廪膳生员卢 (左右结构,左边:火,右边:奎)”,在近500字的碑文中,卢 用了几乎一半的文字来描写蚕姑坨的地理方位、山川气势、晴阴昼夜和春夏秋冬和秀美风光,文字凝练,语句工整。
    自古名山多寺庙,灵峰(蚕姑坨)自然也不例外。如碑文开头所记:“古人云:山不在高,有神则灵。而况山之青翠壁立,高出万仞,莫有逾为者乎!则其有神之灵感可知也。”其实我们不应笑话古人的迷信思想,卢 是370年前明朝末年吃官饭的秀才,况且那时中国还没有马列主义。
  “余乡西六十里遥,琅山照秀,文笔插天。有灵峰院蚕姑圣母宝殿从来远矣。窃赏游鉴瞻拜,祈祷获应。”
    看来卢 住在狼牙山以东六十华里的地方,从他家乡眺望狼牙山(古称琅山、郎山),在夕阳西照下就像数柱巨笔插向天空。上谷八景之一的“郎峰耸秀”描写的也是这种意境。
    “灵峰院”应是蚕姑坨庙宇的总称。“蚕姑圣母宝殿”则是其主要建筑,而且古已有之。于是乎卢 私下常来游览瞻拜,许下的愿每每获得应验。因此他对蚕姑坨所处的地理方位自然了如指掌了:“见北峰名玉皇陀,东峰名仙人陀,西峰名松树陀,南峰名龙门陀。四峰环峙,蚕姑奠位中央。且群峰峭峻,层绕叠围,不可胜纪。”
    碑文所记四座山峰的名称早已失传了。现在老百姓管西峰叫“正西岭”,管南峰叫“南天门”。而东、北两峰现在叫什么名字?具体特指哪两座山峰?至今我也没弄明白。不过这也无关紧要,只要您站在蚕姑坨顶上放眼四周,“群峰峭峻,层绕叠围”的景象尽可一览无余。
    接下来碑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出现了:“入其间也,堑道盘旋,凛如骨立。陡其巅也,岗地弘厂,恍然心豁。晴则清风朗日,光霁无涯;阴则云烟出岫,变幻莫测。昼而俯瞩,环区河山尽入襟袍;夜而仰瞻,霄汉星辰直低徘徊。以至春夏之碧绿青红,草木钟秀;秋冬之清肃寒冱,霜雪凝晶。满目画图,清凉世界。直所谓天地之奇设而山川之胜迹也。”
    寥寥数语,一气呵成。我每读到此都不愿中途停顿下来,仿佛随意停顿一下,就难以领悟作者为描写蚕姑坨四时四季奇妙景色的良苦用心似的。他一边用了四对排比句式,修辞、节律,空前绝后。
    “灵哉神乎!”卢 抒发出由衷的感叹。事实上这里的“灵”与“神”并非仅仅喻指“神灵、神仙”,而是在歌颂蚕姑坨神工鬼斧般的“神韵”了!
    “灵哉神乎!宜其四方欣赴,人心向应,使善男信女造驾献花,而香火特胜于元宵也哉。”卢 在之后的碑文中详细记载了由谁捐款创建钟鼓二楼和其它若干殿宇,同时也没忘记为明朝说上几句歌功颂德的话“……文运亨通,衣冠永龙腾而雕奋,民风康阜,闾阎常巷舞而途歌。……”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明末农民起义已经兴起,明朝**岌岌可危。卢 这里描写明朝官吏百姓安乐富庶,歌舞升平的话,明显是在逃避现实,牵强附会罢了。

    蚕姑陀在狼牙山北边,在一条路上,从保涞路奔狼牙山走过了狼牙山前走便是。从山北--西山下道先到蚕姑陀再到狼牙山,路况好。

易县千佛山森林公园
地址:易县县城西北15公里
景点门票:30元/人
    景区特色景点:千佛山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20000多亩,森林覆盖率65%,平均海拔1122.6米,有三条主要沟壑。景区内怪石林立,群峰凸起,林木茂盛,溪水。
餐饮情况:景区内有农家饭,易县的山野菜品种很多,有香椿、木洛芽、山韭菜等,散养柴鸡及柴鸡蛋为天然绿色食品。加工采用最简单的方式,保持最天然的风味,主食用小米、玉米等粗粮制作,体现天然保健的时尚理念。特色百泉清真风味食品、南湖野生鱼。

    自驾车路线及路况交通:千佛山森林公园位于易县县城西北16公里,从112国道至易县城西3公里处下道,经源泉、白杨餐具厂、盘神庙沙峪口林区即到。通往景区主要为沙石路。
    到了易县县城顺112国道行驶,出了县城的收费站前走几百米路右下道便可以,路上大牌子招眼好找。
    出游须知:1、本景区最佳旅游时间为4月中旬至10月中旬;2、进入景区严禁烟火,注意保护树林和植被;3、山区道路复杂,容易迷路,需要请本地向导带路,并注意上山安全。


易县荆坷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000多年前的一段壮志未酬,历史的天空上却多了光彩的一笔,长剑滑落,伟岸的身躯轰然倒下,慷慨悲歌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幽幽易水河永远流淌……而一个村子,一座古塔则以另一种方式,缅怀着曾经的执著和感动。
    塔旁神奇的蛤蟆石
  荆轲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公里处的荆轲山上,山下有一个不大的村子——荆轲山村。名字自然与义士荆轲有关,当然历史也肯定是非常久远。
  沿着整齐的石阶,缓步走上小山,塔也终于清晰起来。远看像荆轲手中的宝剑,直插云天;近看像壮士荆轲的身姿,巍峨挺拔。荆轲又叫圣塔院塔,原为圣塔院寺内之建筑,建于辽代乾统三年(公元1163年),不久寺与塔全毁,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建,清代又加修葺,现仅存塔与清代“重修圣塔院记”石碑碣,因名圣塔。塔建于山上,清代的碑上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俗称荆轲塔。
  整座荆轲塔呈白色,为砖石结构。共有十三层,呈八角形,高有24米。每层八个角各悬风铎,造型典雅,经风吹动,清脆悦耳。塔的束腰以上有仰莲托,顶有睡莲,上为一舍利封盖。据记载:塔旁明、清两代,塔旁南面曾设有钟楼,“以供骚人凭眺,楼上诗酒”。寺院内曾供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四时享祭。村中人传说,当初宝塔建成时,上面的风铎是黄金打造,后被毁便换成铜制,现在我们看到的则是铁制的。
  塔旁现有明代御史熊文熙所题“古义士荆轲里”的石碑,碑旁还有一块充满神气色彩的石头,村民说这叫蛤蟆石,用石头敲击这块蛤蟆石,荆轲塔内便会发出“呱呱”的娃鸣声。
  传说当年荆轲刺秦出发的时候,太子丹在易水河畔设酒为饯行,送行者全身缟素,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击筑相和,歌声苍凉悲壮,催人泪下,以至连易水河的蛤蟆都为之动情,呱呱齐鸣,以示崇敬。
  荆轲刺秦失败,身死异乡。后人建塔时,传说有一金蛙从天而降,附于塔基之中。之后,但凡有人以硬物敲击碑体,塔内金蛙便呱呱鸣叫,为荆轲招魂,以此引得游客纷纷以石击碑。后金蛙托梦于人,谓此碑久击必损,可在碑旁立一石蛙供人敲打。如今,蛤蟆石只剩下了部分遗骸。

  荆轲墓在陕西
  当年燕太子丹知道荆轲刺秦极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于是命人在易水河畔造土山,也就是后来的荆轲山,同时将荆轲的衣冠埋入假冢。后人为纪念荆轲在荆轲衣冠上修塔,称为荆轲塔。
  资料显示真正的荆轲墓在陕西咸阳市,此墓也是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不一定有荆轲的遗骨。咸阳荆轲墓有一副楹联,上联是,身入狼邦,壮士匹夫生死外;下联是,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荆轲死后,他“重义守信”的慷慨义举曾得到历朝历代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的高度颂扬。晋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盛赞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唐朝诗人李白在《结袜子》诗中评价了荆轲“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清朝嘉庆皇帝在“易水歌”中也发出了“休论遇勇笑前人,士为知已情自真”的感叹。
  距离荆轲山村不远,还有一个村子叫血山村,村子东山上,还有一座血山塔,是为了纪念樊於期所建。
  樊於期原是秦国将领,因战败投降燕国,为秦王所痛恨。荆轲刺杀秦王,必挟樊於期首级,以取得秦王信任。于是,樊於期自刎而死,献头颅于荆轲,其献首处成为樊馆。樊於期死后,在樊馆附近,乡民逐渐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红土,传说那是樊於期的鲜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统二年(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

  塔现残高7米,3层方形,砖石结构,造型奇特:3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而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据记载,血山塔南曾建有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的牌位,四时享祭,如今寺院早已毁坏,独留下一座孤独的残塔。明朝的陈璟有“樊於期”诗云:血祭青锋恨未平,旅魂随月渡秦京。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zēng)鱼祸已萌。
    保定--满城--山北--溏湖(此时走的是京赞线就顺县城方向走吧)快进县城时路左下道便到,离京赞线2公里而已,很近,不要门票。


易县南湖
    南湖位于保定境内易县城西南 30 公里处,是 50 年代利用四周高耸的山势而修建的一座人工湖。水面面积 27 平方公里,最深处 48.5 米,国标二级水质标准。湖的南侧与狼牙山相连,北侧是紫荆关,西侧是海拔高达 1283 米的五峰寨,东侧是九龙山。
    南湖锁住易水河上游水流汇集成湖,水质清澈纯净。南湖周围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自 20 世纪 90 年代这里开辟为旅游风景区以来,因与漓江风光相媲美,被称为 “ 北方小桂林 ” 。
    南湖旅游区的特点是山水相间,具有南国风情。南湖 “ 小桂林 ” 坐落在南湖湖畔,藤萝倒挂的悬崖峭壁,勾划出南国风光的桂林山水画,山上有仙人洞、仙人桥、仙人渠、王子帽等景点,留下了七仙度国舅的美丽传说。游客留下佳句称:七仙到此度国舅,南湖山水小桂林,欲知此处风景美,何必千里下江南。
    南湖由于山峰阻隔,广阔的湖面被划分成南、北两大部分,整个湖面呈凹字形。湖中碧波荡漾,可泛舟戏水,可潜水畅游,可放钩垂钓,可乘船观景。
    荡起双桨沿湖面东行,可看到东侧的九龙山上怪石林立。从远处望去,山顶形似大门,门旁有巨石,状如石狮,当地群众称为 “ 狮子看门 ” 。此外,有的山石如仙人对弈,有的像石壶、石碗。
    湖的西部有 “ 二凤迎面 ” 的凤凰山,山形似凤凰展翅,山顶上有一株翠柏像一只小凤凰蹲立,形成小凤凰蹲在大凤凰背上的奇特景观。湖的西北侧是五峰寨,那里经常有一条白色彩带似的迷雾从低处冉冉升起,将 5 个峰顶团团围住,久久不散,增添了神秘感。由五峰寨伸向湖边的五条支脉,如虎虎有生气的 5 条巨龙。
    与南湖大坝遥遥相对,把南湖分割成块的中间半岛,是南湖的心脏,也是南湖秀丽景色的中心。半岛由大难坨、单寨、双寨、麒麟山等 5 个主要山峰组成,这 5 个山峰如同众星捧月,把最高峰威王山围在中间,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在远离大坝的西部,由于山石长 期受风雨侵蚀,山峰似斧劈刀削,又似精雕细刻,真可谓千姿百态。如在麒麟山巨壁峭岩上的几尊形似罗汉的石像,或盘膝,或默立,如静如动,形象逼真。另外三个峰尖,像三个巨人挨坐在那里,一个戴太子盔,一个戴扎巾盔,一个戴帅盔,就连穿着都是那样整齐。
    半岛的起端距离大坝最近,这里三面临水,由于北面水大,南面水小,湖水倒流,景色壮观。从这里顺南岛湖面西行,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安静,过去庙宇甚多。在半岛前沿脚下曾有摩岩寺,寺前是一座圆形小弧山,寺左侧有一石门,人称 “ 龙门 ” ,龙门里有龙潭,水清见底。
    站在半岛摩岩寺遗址前的小山上,隔湖可清楚地望见东山上的 “ 南寨山倒影 ” 。南寨山临湖矗立,陡峭的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位于山腰上的仙人洞府,周围藤萝倒挂,株帘玉翠,奇花异草,美不胜收。
南湖云海烟波,水面广阔,当夕阳西下,晚霞照在湖中,湖光山色,佛光返照,为南湖一大景观。此外南湖还有凤凰山、李密山等景点。
    景区设有两个旅游码头,占地 70 亩的停车场和有南湖风格的餐饮接待设施。可以有组织地开展划船、野外生存等体育旅游项目。
    美丽的南湖风景区,景色可饮,秀色可餐,游客至此,可以划船、垂钓、游泳,还可以自捕、自食南湖鱼虾,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味北方水乡风情。

    保定--满城--京赞线到易县县城--在易县上G112--过清西陵--小龙华--在大龙华下道,在路左。不清楚时可随时打听,出游记得常打听路,没坏处。  距保定市大概90--100公里吧(本人没走大路算过,走近路是72公里)

易县清西陵

    清西陵简单介绍:【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嘉庆的陵称昌陵】、【工艺精巧的道光慕陵】、【崇陵是光绪的陵墓】。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昌陵、慕陵、崇陵;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跟去南湖的道走的一样,也是沿G112走,在梁格庄附近下路,走观陵路可把整个陵区观赏。看完光绪墓,继续西行可到望龙水库。


易县望龙水库

    易县望龙水库在光绪墓上面,顺光绪墓继续开车走几华里便到,一个小型水库,现在是富人区了,我反感,太煞风景了!真想炮轰那里……
到了清西陵基本就到望龙湖了,可以顺带看一眼。


易县云蒙山
    云蒙山位于易县城西25千米处,因为山中常年云雾缭绕,细雨蒙蒙而得名,晨曦和薄暮时分,山上雾海茫茫,云封峭壁,颇为壮观,登临峰顶举目眺望,但见峰峦叠嶂,翠色横空,密林古树,林壑幽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站国时期,"云蒙叠翠"就被列入燕国十景之一。
    著名的云蒙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倚紫荆关,东连清西陵,北接燕山,俯瞰华北,古代一直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军事纷争的重要关隘。
    云蒙山皇家森林公园,是云蒙山最为险峻壮观的区域,景区由四十一座雄奇险峻,连绵交错的山峰组成,其中北天门海拔 1125 米,是云蒙山最高峰。讲经台、鬼谷洞、神牛石等传说中的历史文化遗迹至今依稀可辨;百步峡、南北天门之艰险雄奇,可谓鬼斧神工,夺人心魄。景区内,植被丰茂,物种繁多,把云蒙山四时节令装点的各有特色,桃花、瀑布、红叶、冰雕,堪称云蒙四绝,“云蒙叠翠”为古易州八大景之一。
    云蒙山庄乃云蒙山旅游的大本营,可全面提供住宿、餐饮、游泳、垂钓、登山探险等服务。请放松身心,走进云蒙山,走进大自然。
    云蒙山位于易县城西 25 公里处,距泰陵8公里,因山中常年云雾缭绕,细雨蒙蒙而得名。晨曦和薄暮时分,山上雾海茫茫,云峰峭壁,颇为壮观。登临峰顶举目眺望,但见峰峦叠嶂,翠色横空,密林古树,林壑幽雅。早在战国时期, “ 云蒙叠翠 ” 就被列入燕国十景。
    清乾隆年间,曾将云蒙山赐名为永宁山。因皇家陵寝清西陵就在永宁山下,作为陵寝护地,这里长年封禁,山高林密,森林植被较好。站在岭峰,眺望群山,有如绿色海洋,波翻浪滚。这里的野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林木不下百余种,有杨、柳、榆、檀、花椒、槐、椿、五角枫、枣、山楂、核桃、红果等等,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林。另外,林中的袍子、黄羊、野兔、狐狸、土豹、狼等野兽出没,是一座天然的动物园囿。
    云蒙山总面积 40 平方公里,由 77 道山峰、 33 道峡谷组成,顶峰海拔 1120 米。由于云蒙山地形复杂和季节的变化,四时皆有佳景。 “ 银丝沟 ” 是云蒙山 33 道峡谷中的一道,这里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深为游客称道。春季野桃花大显风采,在三月三赏桃花节期间,可以看到桃花三变的景观。早看桃花满山白,午看桃花满山红,晚看桃花满山彩。站在山下看桃花,花色粉中有白,登山看桃花,花色粉中含红,站在花中看桃花,白、粉、红三色分明。一片片白花似玉,一片片红花似火,芳香随着春风飘荡,古有 “ 云蒙桃花十里香 ” 之称。夏季的云蒙山,山清水秀,百鸟争鸣,万物腾 生。六月雨水绵绵时节,山峰上瀑布急流,浪花飞起百米之远,迎着瀑布攀崖直上,有惊无险,让人陶醉。秋季,满山的红叶,让云蒙山脱去山清水秀的轻装,各种草木的秋色汇集在一起,变成火焰闪闪的满山红。野果在这个时节全部成熟,酸的、甜的,各有风味。冬季,云蒙山变成千年沉睡的长龙,冰景在长达 2 公里的 “ 银丝沟 ” 内悄然出现。这时,游客将观赏到冰雕玉砌、千姿百态、巧夺天工的天然云蒙山和大峡谷中的百米冰洞。进入谷内,一潭潭谷水热气腾腾,潭水的四周是各种姿态的天然冰雕,有的像人,有的像兽,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
    自东晋以来,云蒙山即是佛教和旅游胜地,历史上不少名人雅士曾隐居于此处的山水林泉之间,或涉足登临游览。原来这里曾建有许多庙堂和塔刹。有的溶洞既可观赏也可居住。如今,这里除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 1144 年)建于静觉寺的双塔仍傲然挺立外,其他庙堂建筑已大多无存。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云蒙山服务设施齐全,已成为一处理想的生态旅游胜地。


易县南管头龙门源头

    在狼牙山脚下,龙门水库西边,是龙门水库的源头,也称漕河。没走到源头但是水流湍急、清但不凉、当地水源丰富。
    距保定115公里,无人管不要门票,当地植被好。水下急流旋涡多,沙土多```游泳危险注意安全。适合爬山、烧烤、散心游。

易县的卧龙山
满城有卧龙山以山路文明,而易县的卧龙山则是清西陵的皇家园林,围着陵区转了一圈,仿佛一条长龙围住了陵寝,山下是嘉庆的昌陵。山下松柏遍地,不要门票。

易县白龙涧
    白龙涧地处易县良岗镇川角村,属于太行山脉。万亩山地间蕴藏着数十道的山泉,溪水密布,清澈见底,终年不断。涧内植被茂密,覆盖率极高,绿树参天,鸟类资源丰富。且远离交通要道,人迹罕至,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线路1:保定--满城--易县-G112-西古县-良岗-川角-目的地----这一路大概160公里左右
    线路2:保定-满城-顺平-唐县-川里-银坊-良岗-川角-目的地---这一路155公里
    线路3:保定-满城-岭西下道奔良岗-猫尔岩村-良岗-川角-目的地---这一路近,大概120公里,但是山路难走如同到独乐那一段,建议不要走,当然越野车一点事没有了。
    此景区没开发不要门票,进入白龙涧沟里道路崎岖难走,千万别开轿车进去,否则进大修车了喷漆去了。

易县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城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南有十八盘为险阻,北侧近有浮图关隘口门户,远有宣化、大同为藩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中间一关雄踞,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岚矗,如屏如障,形势极其险要。为长城内三关(明代所置, 余为居庸关、倒马关)重镇之一。原关门上有“紫塞荆城”四字匾额,现已不见。紫荆关是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雄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关紫荆关最早的记载见于秦代《吕氏春秋》,时称“五阮关”,汉称“上谷关”,北魏为“子庄关”,隋、唐称“白壁关”,宋初为“金陂关”,到宋代中叶以后称“紫荆关”至今。相传城内外和关岭上到处遍布紫荆树,盛夏紫荆花盛开,香闻数十里,故“荆关紫气”被古人定为易州十大胜景之一。
    秦汉时期的紫金关是一座土石混筑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上沿袭旧制而没有什么拓展,直到明灭元后的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改造的同时,筑紫荆关新城一座。新旧两城均以花岗石条石砌筑而成,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洪武之后,经永乐、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都不断地对紫荆关进行了修筑和完善,使紫荆关成为今天的规模,成为我国北方较为完整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
    保定-易县-到了县城上了112国道一直向西走45公里上了十八盘便到

上一篇:河北正定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