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黑龙江>旅游景点>

哈尔滨城市备忘录

来源:金玉米 编辑:盖茨 时间:2013-04-20

道外区


提起道外,人们习惯把它说成哈尔滨的发祥地,至今,哈尔滨人仍津津乐道道外的小吃。2004年2月4日,原道外、太平区合并为道外区。如今,如虎添翼的道外区正飞速发展。


 道外区旧名滨江县,滨江市,东、西傅家区,俗称傅家甸。早在两汉时期,古代的挹娄族、肃慎族人先后在道外这块林木茂密、水草丰盛的土地上,依山(天恒山)打猎,靠河(阿什河)捕鱼,过着不定居的生活。


 距今800年前的辽金时期,女真人在这里开始建立原始村落,把天恒山脚下的草原作为放马场,到了清王朝,1746年以后,随着京旗移民到此地开荒放垦,大量满汉族人涌入,从事农业和渔业,形成了固定的小村落。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建成后,沙俄强占哈埠铁路沿线地区,划归中东铁路局管辖。松花江自西而东横贯全境,将道外区分为南、北两部分。江北地区(含松浦、万宝镇、前进乡)为龙江将军管辖。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在傅家甸设立滨江厅,隶属于吉林省辖。1909年(清宣统元年)改为吉林省双城府管辖。


  1913年改称滨江县,1916年滨江县知事张曾矩以傅家店商业日盛、人口渐多,为兴通地面以广开财路,遂请准四家子及江沿一带地基开放,辟为商埠地。随后即修筑马路,建法庭、监狱、公园、市场、平康里等处,规模日大,市街愈广,四家子乃被称为“滨江新市街”。


  1927年设市政筹备处,1929年5月建立滨江市,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辖区。


  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翌年将滨江市、松浦市并入哈尔滨市,同时分设东、西傅家区和松浦区。


解放前,道外区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一应俱全。不仅小商贩、成衣、作坊、当铺、估衣、古铁、棚铺、农具、车店、食摊、理发、池塘等集中在这里,而且商铺、饭店、旅馆、戏院、影院等也都集中在这里。特别是在北、东、南几个市场里,小戏馆、说书馆、茶馆、酒馆充街溢巷,青楼妓院也遍布于此。当时曾经流行着“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荟芳里睡个倒”的顺口溜。


道里区


道里区,在哈尔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哈尔滨人习惯称它为天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道里经历的管辖更迭,同样冗长。如今,道里区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的骄傲和著名景点。

  22000年前,道里地区有了古人类活动遗迹,到金代形成了屯落、城池,有较发达的农业和水陆交通运输业。1234年,蒙灭金,残酷屠杀和毁城,这一地区变成荒原。



  1650年(清顺治七年)三姓屯一带有农民定居耕种。进入19世纪以后,大量满、汉族人移居此地。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道里地区隶属吉林将军治下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管辖。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中东铁路建设局由海参崴迁址哈尔滨,将埠头区和新市街(现道里、南岗老市区部分)一带称为“松花江市”。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竣工并通车营运,中东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松花江市”改称哈尔滨市。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3月11日哈市成立了哈尔滨市董事会,将埠头区土地划为市区,隶属于市自治公议会管辖。


1921年2月5日,东省特别区哈市政管理局成立,统辖中东铁路沿线各地市政。1926年3月30日,哈尔滨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正式成立。至此,被沙俄侵占28年的哈尔滨市政权得以收回。


  1926年9月,哈市自治临时委员会改组,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将埠头区和新市街划为市区,实行“自治”。道里地区的新安埠(偏脸子)、顾乡屯、正阳河以及江北太阳岛仍属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市政局管辖。


  1932年2月5日,日本军队占领哈尔滨。1937年7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改称哈尔滨市,隶属滨江省管辖。道里地区的全部城区仍属哈尔滨市管辖。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道里地区,实行军管,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市临时治安维持会、滨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道里地区的埠头区、新阳区和顾乡区均隶属哈尔滨市管辖。



  1953年8月1日,哈市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道里、新阳和顾乡区仍属哈尔滨市管辖。1954年8月9日,原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哈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道里区和顾乡区属哈尔滨市管辖。



  1956年10月道里区与顾乡区合并为新的道里区,仍为哈尔滨市的一个行政区,直至现在。面积479平方公里,人口67万。



南岗区

如今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知道南岗早先叫秦家岗。每个人都不该忘记曾经积弱积贫的哈尔滨南岗区,在历史上曾被沙俄和日本侵占欺压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拼命发展,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随着“京旗移垦”和清政府封禁政策的解除,在南岗地区散见满、汉农民移居此地,最早形成的村落有秦家岗(现哈尔滨火车站一带)、马家沟(现马家沟地区)、尤家窝棚(现跃进乡红旗村)、白家窝棚(现延兴村)、张老道屯(现永久村)、永发屯(现王岗镇红星村)、杨马架子(现永丰村)、哈达屯(现哈达村)、新发屯(现新发小区一带)、王家店(现新春街道办事处王家店村)、拉林屯(现拉林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俄在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达长春的铁路沿线,设立各种行政机构进行殖民统治,南岗地区沦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势力范围。



1918年,北京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中东铁路督办公署。1920年,派兵进驻中东铁路沿线,解除俄国军警武装。9月,收回中东铁路司法权。10月,开始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并将其改为东省特别区。这期间并未建立区级政权,实行“警政合一”制,由警察署管辖境内行政及治安事宜。1928一l931年,适逢军阀割据,哈尔滨被分为四部分,分别隶属辽、吉、黑三省军阀和哈尔滨特别市。南岗地区仍归属哈尔滨特别市管辖。



  1950年10月25日,南岗区公所改为南岗区人民政府。


  1960年4月,城区实行人民公社化,改称南岗奋斗人民公社,为政社合一机构,仍执行区一级政权职能。


  1987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区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升为处级单位。



动力区


动力区不仅有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三大动力”,而且还有汉、满、朝鲜、蒙古、回等32个民族。如今,动力人正在打造继南岗秋林地区、道里中央大街之外的安乐街“哈尔滨第三大商圈”。


 清朝末年,动力地区先后归双城府第一区、阿城府、双城府第三区管辖。


 上世纪初,动力区先后归滨江县、北满特别警备区第四警察署、东北特别区警察第一区哈尔滨第四署、哈尔滨特别市第二办事处,以及日本侵略军731细菌部队建立的平房特别军事区管辖。



 新中国成立前夕,动力地区远郊的屯子分别归阿城县、滨江县管辖,靠近市区的屯子则由香坊区管辖。


  1950年后,随着新中国1953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在动力地区先后建起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亚麻纺织厂、量具刃具厂等一大批国家重点企业。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工人及其家属的不断增加,开始组建地方政权。



 动力地区地方政权在1958年以前,归哈市香坊区管辖。当时的动力地区城区共有5个街公所:即电工局所、通乡所、和平路所、双榆树所和朝阳村所。1954年城区街公所改为街道办事处。


1958年11月,哈市香坊区所辖的和平路、哈平、安乐、通乡、前进5个街道办事处和朝阳管理区黎明乡划分出来,组建机电人民公社。1959年1月1日起正式行使自己的权利。

  1960年1月,经批准,机电人民公社更名为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中共哈尔滨市委决定,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建立区级政权组织,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根据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在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召开的首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成立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委员会。


  1967年4月“文化大革命”中,经哈市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动力之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8年11月,根据市革委会文件精神,改为动力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1月14日,动力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动力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动力区人民政府。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动力区面积131平方千米,共有人口410842人,有,满、朝、回等32个民族,其中汉民族人口占到了95%以上


香坊区


“田家烧锅”是香坊区最早的名称,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805年(嘉庆10年),山东黄县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指吉林榆树县)来东香坊开荒种地,开办烧锅,逐渐形成了较大城镇,历史上称“田家烧锅镇”。1900年7月,田家烧锅镇被俄军焚毁,其名随之消失。老哈尔滨”是继田家烧锅之后香坊历史上又一名称。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沙皇俄国确定香坊为筑路指挥中心,在哈尔滨地区征用土地l034垧,其中仅从香坊至松花江沿就征用土地65400市亩,并将其规划为“老哈尔滨”(西香坊一带)、“新市街”(南岗)、“埠头区”三个城区。1898年10月,建成第一个运营站,通车后,此站定名为“哈尔滨驿”。“上号”是香坊区的第三个名称,其范围主要是指香坊东部(红旗大街以东)地域。



 曾一智在文章中写到:香坊被称为“老哈尔滨”,是从1903年中东铁路的管理中心自香坊迁到南岗之后的事儿。而对于哈尔滨市最早形成的一个现代城区,我们不能忽略香坊区的历史遗存以及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香坊区自从1805年清嘉庆10年形成田家烧锅、香坊两个村镇,已有200年历史。1895年时,就有了1000多户居民,约4000人口,陆续出现了“哈尔滨屯”、“小北屯”、“小南屯” 保府大院、“魏家窝堡”、“菅草岭”等村屯。是哈尔滨地区农业发达、工商业繁荣的一大重镇。



1898年,俄国人在田家烧锅一带开始建筑铁路和进行市政建设,并将城区中各村屯联片规划,建立了工兵路(现公滨路)、草料街、陆军街等30多条街路。此时的西香坊已具备市街规模,称“哈尔滨”,总面积为7.9平方公里,是当时哈尔滨的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



  1903年,中东铁路管理中心移至新市街(即今天的南岗)。曾经一度繁荣的“哈尔滨”(现香坊)则渐被冷落,遂称为“老哈尔滨区”。


  1925年,香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1932年,香坊区内有粮油加工业13户,占全市的25%%。电灯公司、道德会、天主教堂和清真寺逐渐来到这里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1.9万人。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香坊区形成了5个区域,即军事区域———草料街(香坊大街);工业区域———油坊街;商业区域———安埠大街;俄国人(外侨)居住区域———六顺街;文化农业区域———通天街。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