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食地图
梅林区 西北风味菜在梅华路上经过,一般人都会注意到百鹭园门口那两个兵马俑,上面沾满泥土,好像刚刚出土的样子。百鹭园主打的是西安菜,却又不仅是西安菜,一般的川菜和甘肃、新疆菜也有,可能想把西北菜全包了。不过我觉得还是西安菜地道些,泡馍、哨子面之类的陕西面食这里都有,价钱也不比三园、韩记贵,而且可能味道更浓一点,但经营上没突出出来,所以没那么火爆。我吃过的陕西菜馆里,基本上都是以面食为主,换句话说是经营主食的,各种杂粮小吃、各种面和饺子等等。百鹭园除了有这些,还有相当不错的凉菜和主菜。我吃过的凉拌西北大白菜,非常简约也非常可口。还有琥珀桃仁、温拌腰丝等凉菜也让人回味。热菜有一道西安老婆饼,用油煎过的小白面饼夹青椒孜然羊肉末,比之白吉肉夹馍更上一层。还有炒烤羊肉,是把羊肉加了香菜和孜然一起炒熟,然后往烧红的铁板上一倒,“咝啦”一声,香气四溢。许多女孩子点百鹭园的金箔烧汁银雪鱼,此菜也是一道铁板菜,把用金箔包着调好汁的银雪鱼放在烧红的铁板上生煎,雪鱼异常鲜嫩,香味包在金箔里一丝不漏,打开后一室皆香。据说这个菜有美容作用,也不知真假。 向阳花 山西农家大锅菜“向阳花”在梅华路的东头,相当偏僻的角落。这个地方是听同事介绍的,要不自己还真发现不了。报社的一群编辑把这里当成了饭堂,中午没事就往这儿跑,说是吃大锅菜。我对各种包装起来的农家菜、大锅菜兴趣不大,但“向阳花”这个名字让我这个年纪的人怀旧。“公社是朵向阳花”这样的歌在我们小的时候听过无数遍,不知此“向阳花”是不是彼“向阳花”呢?亲自考证了一番,看到菜单上确实是印着这样的歌词。主要的菜式是各种肉类的大锅烩,菜名如“牛肉一锅出”、“排骨一锅出”等等,就是把大块肉和土豆、粉丝、白菜等一起红烧,香喷喷的一大锅。还可以把牛肉、羊肉、鸡肉、鸭子等随意进行搭配。锅有小、中、大三种,我们两个人点了一个牛肉一锅出,服务员说来个小锅的半份就够了。等端上来一看,这个“小半”就够四个人吃了。让服务员在锅沿儿上贴了两个玉米面饼子,下面是半锅的牛肉和白菜、胡萝卜、红薯粉丝。点火,盖上木头锅盖,焖了12分钟,又加上青椒和西红柿炒了炒,吃吧!看着这一锅,亲切感油然而生,要是放在上世纪70年代的话,这就够上过年的水平了。如今吃腻了几大菜系,猛不丁端上这么实惠的好东西,还真爱上了这一口。 乡村发现 湖南土菜“乡村发现”离向阳花不远,中间隔着一个图门烧烤。根据目测,乡村发现可能是上梅林最火的饭馆,门口常常排队,“等位”在梅林地区属于稀有现象。在深圳,粤菜、川菜、湘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远远高出其它菜系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市面上这三类饭馆最火爆的原因。乡村发现不大,装修也简单,餐具全部是类似于土陶的那种风格。从菜单上来看,特别推荐的是稻草鸭、红烧肉、小炒肉、剁椒鱼头等家常湘菜,价格居中。我进门的时候大约是下午5点钟,看到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大盆炖好的鸭肉,服务员正用盘子分成一份份的,然后拿进了厨房。我点了一个稻草鸭、一个小炒肉、一个剁椒蒸鱼头,上菜的速度还算快,稻草鸭第一个端上来,看来是把现成的鸭肉回锅调味而成的,菜里有几个干稻草扎成的结,这就是“稻草鸭”的由来了。这个菜基本上算红烧的吧?好像我点菜时要求了减辣,没感觉到特殊之处。小炒肉是攸县家常菜,也就是青辣椒炒肉,非常好的下饭菜。乡村发现的小炒肉却有点不同,肉片非常大,和四川回锅肉几乎一样,只是没有青蒜苗而已。最后上的是剁椒鱼头,没有剁红辣椒,却是用切碎的小野山椒盖在鱼头上蒸的,味道有变化,更清爽了些。 重庆菜根香 新派渝菜上梅林山水大酒店的二楼,最近出现了一家专做重庆菜的菜根香酒楼。重庆菜在我的印象中多是些豪放如南山泉水鸡、酸菜鱼、辣子田螺之类的乡土菜,大盆大碗,吃得人满头大汗,连呼过瘾。怀着这样的意念走进重庆菜根香,坐下来点了泡菜老坛子、张飞牛肉、五香猪手、龙眼甜烧白、担担面,等菜上来一看,完全是婉约风格,菜品精致,碗碟也小巧。泡菜老坛子是我必点的川菜之一,说实话,现在合格的越来越少,还好这次我没有失望。泡菜是四川人的看家宝,家家都有老坛子,不但青菜可以泡,发展到连猪耳凤爪都可以泡。重庆菜根香的老坛子,还算得上精致,芹菜、胡萝卜、青笋,还有猪耳丝和白凤爪,看起来都比较清爽,吃起来脆生生的,可算是中国式的开胃菜。张飞卤牛肉,黑边红瓤,取牛腱子先卤后熏,快刀切成薄片,是一道下酒小菜。龙眼甜烧白,其实是一道甜品,五花肉片包红豆沙卷起来,与糯米饭同蒸,上面还浇了一层糖浆,可当吃完重辣后的解药。 东门区 东门的主街西起深圳戏院,东至茂业百货。如果是节假日乘车从东门中路路过,这条街上密密麻麻的人流会让你吓一跳:怎么全城的人都跑这儿来了? 深圳人爱逛老东门,与本城另一大商圈华强北相比,此处更具休闲性。到华强北一般是要买东西的,而到东门步行街主要就是玩,看电影啦、淘碟啦、打电玩啦,还有就是吃吃喝喝。 外围:牛排馆和回转寿司 东门中路上,有一间“豪客来”牛排馆。内容却还算丰富-最大的意外是:居然比正儿八经的西餐牛扒好吃得多。豪客来就是这样一间百姓口味的牛排店,要一个黑椒牛排套餐,五成熟就够了,汁很浓,肉也嫩,价格也不会让你心疼。 深圳戏院门口的那家回转寿司,空间非常小,但生意却不错。太阳广场开业前戏院火爆过一时,吸引了大批少年看电影打游戏,然后就是吃寿司。我试过的荞麦冷面和天妇罗非常 一般,但这家店的寿司和前菜还算不错,饭团甜中带酸,小孩子爱吃。 主街:太阳、东门两大美食坊 国内第一家麦当劳在东门的西头,二楼还开了个“麦咖啡”-东门之大,却没有一间像样的咖啡馆,不能不说遗憾,麦咖啡虽是快餐格局,聊胜于无了。 除了麦当劳,这条街上还有必胜客、肯德基和什么热狗店,都占据着显要位置。麦当劳对面是太阳广场,楼下有一个小小的“天使冰王”,不注意的话看不到。 太阳广场五楼的美食坊可能是深圳硕果仅存的美食广场之一了,另一个是为食欢乐城。太阳美食坊的兴旺缘于太阳数码影院和电子游戏厅的火爆,情侣们成双成对,少年们三三两两。美食坊的东头是涮涮锅,这是一种相对简洁化的小火锅,一人一锅,涮些肥牛金针菇粉丝之类,价格不贵,环境尚可。其它食档还有龙须糖、日本拉面、寿司、印度薄饼、过桥米线、潮汕鱼蛋等,水准都还过得去。我吃过的花生酱薄饼、日式拉面和生滚牛肉粥都还不错,米粉和寿司比较一般,“麻辣烫”的东西看起来挺漂亮,只是味道没有街边的刺激。 位于大十字路口的东门美食坊,包括必胜客、花田家寿司、百味亭和蕉叶泰国菜,都是有一点规模的。必胜客照例是青少年们热衷的,经常会排队;而百味亭里也往往是学生仔多过成年人。这里比太阳美食坊的消费高一些,没有那种开放式的小食档,环境和氛围不同,如果逛街累了,到这里休憩一下也好。 边缘:味千拉面和乐园牛肉 东门茂业百货楼下有一间“味千”面馆,我在这里第一次品尝了日本风格的面条。“味千”标榜的骨汤是不错的,浓而白,类似于鲁菜用的奶汤。据我观察,捞面的师傅先在碗里放了一点白色的油脂,莫非是猪油?不得而知,反正汤是因此而变香的。日本面还特别注重面码,但他们的叉烧并非是真的叉烧,而是用猪梅肉卤出来的。我爱吃的是猪软骨,一种带着很多筋的卤肉。如果是两个人吃的话,一人一碗招牌味千拉面,再来一份猪软骨,过瘾。 “味千”的隔壁就是“乐园”,乐园牛肉店以牛丸出名,但店面不像本地的潮泰那么大,更像一个茶餐厅。东门“乐园”有全牛系列的边炉,也有简单的牛丸粉面或者炒牛河,我对卤牛杂感兴趣。据我观察,似乎吃粉面云吞的人多一些。 小吃:碗仔糕和小丸子 1998年以前的老东门,只是一个倒腾便宜货的灯光夜市,狭窄的街巷内到处是地摊儿,假古玩、翻版碟、炸羊肉串、榨甘蔗汁一个挨一个。老街的东头立交桥下面有一个专卖猪红汤的档口,可能很多人都吃过-那就是当年最火爆的东门小吃了。东门重建之后,那个位置空了很长时间,卖猪红的大概搬到街对面了,在一间茶餐厅门口仍可看到猪红,还有油炸的虾饼、潮汕的反沙芋头。 现在,在那个位置上是一个专门卖广东早茶点心的食档,有虾饺、粉果、马拉糕、叉烧包和碗仔糕之类,我爱吃这里的碗仔糕,装在塑料盒里,有黄白两种。过去一家,有一个小小的旺旺烧烤,自称是台湾分店,不知真假-不过烤秋刀鱼、烤茄子还是不错的。 靠近深南中路一侧的所谓“女人大世界美食一条街”,有一个“新疆馕饼”小档,这里的馕和别处不太一样。一般的馕都是很大很暄,似乎是加了大量发酵粉的,而这里很薄,中间很脆。 在大十字路口向南的那条骑楼街上,有一些卖铁板鱿鱼、珍珠奶茶、榨甘蔗汁的,铁板上的油基本上看不出本色的,甘蔗汁开始是好的,后来换了一种机器,可以掺水而让顾客看不出。有两家“日本小丸子”,把面浆和鱿鱼末炸成丸子,再刷上糖浆撒上紫菜末,还可以要一点青芥,装在纸盒里让人拿着吃-我一直觉得这是小女人的专利,男人不好效仿,但有一天偶尔吃了一颗之后,现在也不介意和那些穿着吊带装的半大孩子一起排队等候了。 东门的主街西起深圳戏院,东至茂业百货。如果是节假日乘车从东门中路路过,这条街上密密麻麻的人流会让你吓一跳:怎么全城的人都跑这儿来了? 深圳人爱逛老东门,与本城另一大商圈华强北相比,此处更具休闲性。到华强北一般是要买东西的,而到东门步行街主要就是玩,看电影啦、淘碟啦、打电玩啦,还有就是吃吃喝喝。 外围:牛排馆和回转寿司 东门中路上,有一间“豪客来”牛排馆。内容却还算丰富-最大的意外是:居然比正儿八经的西餐牛扒好吃得多。豪客来就是这样一间百姓口味的牛排店,要一个黑椒牛排套餐,五成熟就够了,汁很浓,肉也嫩,价格也不会让你心疼。 深圳戏院门口的那家回转寿司,空间非常小,但生意却不错。太阳广场开业前戏院火爆过一时,吸引了大批少年看电影打游戏,然后就是吃寿司。我试过的荞麦冷面和天妇罗非常 一般,但这家店的寿司和前菜还算不错,饭团甜中带酸,小孩子爱吃。 主街:太阳、东门两大美食坊 国内第一家麦当劳在东门的西头,二楼还开了个“麦咖啡”-东门之大,却没有一间像样的咖啡馆,不能不说遗憾,麦咖啡虽是快餐格局,聊胜于无了。 除了麦当劳,这条街上还有必胜客、肯德基和什么热狗店,都占据着显要位置。麦当劳对面是太阳广场,楼下有一个小小的“天使冰王”,不注意的话看不到。 太阳广场五楼的美食坊可能是深圳硕果仅存的美食广场之一了,另一个是为食欢乐城。太阳美食坊的兴旺缘于太阳数码影院和电子游戏厅的火爆,情侣们成双成对,少年们三三两两。美食坊的东头是涮涮锅,这是一种相对简洁化的小火锅,一人一锅,涮些肥牛金针菇粉丝之类,价格不贵,环境尚可。其它食档还有龙须糖、日本拉面、寿司、印度薄饼、过桥米线、潮汕鱼蛋等,水准都还过得去。我吃过的花生酱薄饼、日式拉面和生滚牛肉粥都还不错,米粉和寿司比较一般,“麻辣烫”的东西看起来挺漂亮,只是味道没有街边的刺激。 位于大十字路口的东门美食坊,包括必胜客、花田家寿司、百味亭和蕉叶泰国菜,都是有一点规模的。必胜客照例是青少年们热衷的,经常会排队;而百味亭里也往往是学生仔多过成年人。这里比太阳美食坊的消费高一些,没有那种开放式的小食档,环境和氛围不同,如果逛街累了,到这里休憩一下也好。 边缘:味千拉面和乐园牛肉 东门茂业百货楼下有一间“味千”面馆,我在这里第一次品尝了日本风格的面条。“味千”标榜的骨汤是不错的,浓而白,类似于鲁菜用的奶汤。据我观察,捞面的师傅先在碗里放了一点白色的油脂,莫非是猪油?不得而知,反正汤是因此而变香的。日本面还特别注重面码,但他们的叉烧并非是真的叉烧,而是用猪梅肉卤出来的。我爱吃的是猪软骨,一种带着很多筋的卤肉。如果是两个人吃的话,一人一碗招牌味千拉面,再来一份猪软骨,过瘾。 “味千”的隔壁就是“乐园”,乐园牛肉店以牛丸出名,但店面不像本地的潮泰那么大,更像一个茶餐厅。东门“乐园”有全牛系列的边炉,也有简单的牛丸粉面或者炒牛河,我对卤牛杂感兴趣。据我观察,似乎吃粉面云吞的人多一些。 小吃:碗仔糕和小丸子 1998年以前的老东门,只是一个倒腾便宜货的灯光夜市,狭窄的街巷内到处是地摊儿,假古玩、翻版碟、炸羊肉串、榨甘蔗汁一个挨一个。老街的东头立交桥下面有一个专卖猪红汤的档口,可能很多人都吃过-那就是当年最火爆的东门小吃了。东门重建之后,那个位置空了很长时间,卖猪红的大概搬到街对面了,在一间茶餐厅门口仍可看到猪红,还有油炸的虾饼、潮汕的反沙芋头。 现在,在那个位置上是一个专门卖广东早茶点心的食档,有虾饺、粉果、马拉糕、叉烧包和碗仔糕之类,我爱吃这里的碗仔糕,装在塑料盒里,有黄白两种。过去一家,有一个小小的旺旺烧烤,自称是台湾分店,不知真假-不过烤秋刀鱼、烤茄子还是不错的。 靠近深南中路一侧的所谓“女人大世界美食一条街”,有一个“新疆馕饼”小档,这里的馕和别处不太一样。一般的馕都是很大很暄,似乎是加了大量发酵粉的,而这里很薄,中间很脆。 在大十字路口向南的那条骑楼街上,有一些卖铁板鱿鱼、珍珠奶茶、榨甘蔗汁的,铁板上的油基本上看不出本色的,甘蔗汁开始是好的,后来换了一种机器,可以掺水而让顾客看不出。有两家“日本小丸子”,把面浆和鱿鱼末炸成丸子,再刷上糖浆撒上紫菜末,还可以要一点青芥,装在纸盒里让人拿着吃-我一直觉得这是小女人的专利,男人不好效仿,但有一天偶尔吃了一颗之后,现在也不介意和那些穿着吊带装的半大孩子一起排队等候了。 华发路区 横亘在深南路和红荔路之间的华发路是一条新兴的食街。这条街在华强北一带本来是寂寞偏僻的,至少在1996年之前是这样的吧?那时我刚到本地,华发北路上多是复印店、五金小店,路灯亮起来后更显得冷清。现在不同了,南有铜锣湾广场,北有群星广场,中间这段食肆林立,入夜后更是灯红酒绿…… 陕西面食 提起华发北,我总是先想起“三元”酒楼。在没有铜锣湾、群星和万佳的时候,三元就出现在华发北路上了。应该说,华发路最后发展成一条食街,跟三元、明香这些始作俑者是分不开的。三元经营的是陕西面食,另外还有烤鸭,以前还搞过“饺子宴”。说实话,后面这两样不算高明。有一个时期我中午常到三元吃面食,几乎成了食堂。人不多,东西也不贵,好像茶位也是免了的。叫一碗岐山臊子面,一笼地软包子,或者吃一点杂粮,黄米油糕、荞麦凉面之类,吃完后慢慢喝点茶,再去上班。 后来在华发南路上出现另一家陕西面食店——从中航搬过来的“老安家”,我第一次吃他们的羊肉泡馍,感觉非常好,向许多人推荐过,遗憾的是后来发现不是每次吃都那么好。但老安家的甑糕不错,他们的面条似乎更筋道,臊子也有风味。 民间煨汤 瓦缸煨汤馆在华发北一出现就走红了,江西菜加传统煨汤,引来吃客无数。好像过了一两年就在不远处又开了一间分店,生意还是那么火。 喝惯了广东的煲汤,这种用大瓦缸焖烤出来的汤让人觉得有新意,把汤煲用锡纸封了口,在大瓦缸里用碳火慢慢烤,确实更原汁原味。莲藕排骨汤、黄豆猪手汤也算得上价廉物美。南昌菜本来不出奇,但诸如井冈山烟笋炒肉、洞庭湖梨茼炒腊肉这样的小菜还是让外省人有些想像空间的。另外南昌的板鸭和炒粉也是值得一试的。 粤菜海鲜 明香酒家也是华发路上的元老,和民间瓦缸煨汤一样开了两间店,门口是一大片海鲜水池,种类相当齐全。 明香基本上是以海鲜菜为主,但传统的粤菜也很全。吃海鲜无非是清蒸、白灼和椒盐,基围虾适宜清蒸,或者也可以蒜蓉开边蒸,扇贝最好是蒜蓉粉丝蒸,带子豆豉蒸,蛏子爆炒,桂花鱼清蒸……这些其实不用说了,海鲜的吃法是差不多的,但明香的火焰虾值得一提,大概是先油炸后再盐?,口感非常酥脆,比之传统的白灼另有风味。明香的生炒煲仔,诸如田鸡煲、黄鳝煲、鱼头煲等都可以一试,这种煲是用小号铁煲生炒大蒜、姜片、洋葱和青椒,再加主料翻炒加盖焖熟,颇有广州特色。 麻辣川湘 华发北路的巴蜀饭庄,早期是以鸡煲为招牌的。鸡煲在深圳最火的那两年,加加鸡煲店和巴蜀饭庄在华强一带都是很有号召力的。巴蜀饭庄的厨师就在店门口现场制作鸡煲,走过的人都要看一看,眼睛里是红红的炉火,空气里是作料的香味,这是一种很好的广告,尤其是在冬天的寒风里,让人忍不住产生占有欲。 鸡煲的做法和广州的生者煲仔略似,都是在煲里爆香葱、姜、蒜,再下主料翻炒焖制,不同的是鸡煲的分量要大得多,味道也辣得多,而且一般以添汤打边炉作为结局。巴蜀饭庄的鸡煲加板结的火锅底料来调味,不知算不算一个窍门? 在巴蜀的对面有一家湘菜馆,名字一下想不起来了。这家店在华发北的年头也不少了,左邻右舍都换过了,它还稳稳当当地在那儿,可见是有特色的。我吃过这家店的口味小龙虾,喝过钵子汤,都很便宜。 在民间瓦罐的隔壁,有一家”湘满园“,是我在深圳去的最多的湘菜馆,菜式、口味都很地道,值得推荐的是臭干子、酱椒鱼头、火辣辣的吻、孜然寸骨... 江苏小吃 许多人弄不清江苏菜和浙江菜的区别,以江浙菜统称之。其实区别还是有的,苏菜以扬州菜为核心,而浙菜以杭州、宁波菜为底蕴,口味上有相通之处,但各有各的代表菜。苏菜以红烧狮子头、盐水鸭和大煮干丝等为标志,而浙菜则是西湖醋鱼和油焖春笋之类了。 华发路上也有一家苏菜馆,我吃过煮干丝、狮子头和蟹黄小笼包,不知是不是豆腐干产地的原因,那干丝实在一般,但小笼包确实不错。另外此店有一个专门外卖包子的窗口,一元钱一个的大包子倒是很实惠。 粉面小吃 我早已说过华发北是粉面一条街,在“美食地图系列”中多有推介,此处只大概再提一下罢了。华发北路上的米粉店有长沙米粉、桂林米粉和遵义羊肉粉,最好吃的长沙米粉。面店则有两家担担面和一家大漠牛肉面,这两家担担面里边新开的那家可能好一点。另外华发南路上还有一家麦香园,专卖罐罐面,其羊肉面不错。三园和老安家则有各种陕西面食,岐山臊子面、油泼面、鸡蛋柿子面各有风味。 广式小吃 渔乡米坊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但好像一下子到处都有了分店。这家店在华发北路上,不算太大,但装修得有点古色古香的广东味道,青砖和琉璃瓦,还有仿红木的家私,让人想起广州西关或是珠三角小镇之类的地方。除了传统的广式粥粉面,还有肠粉、云吞和包点。这样的地方,特别适合正餐之外的早茶或者宵夜,点一碗艇仔粥,一碟布拉肠粉,或者是云吞面和炸春卷的搭配,是逛街途中的一种闲适的点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