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SPA:意大利街头的小黄蜂

如今,在中国满目塞车的城市里,随处可见踏板式摩托车。它轻如小黄蜂般的穿行在街头巷陌,成为上班族和小青年出行的必须品。虽然受众的年轻化,Vespa的第一款经典作品却诞生于五十年前,以优雅、轻便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人对“意大利设计”和一段“罗马假日”的美好记忆。
在1953年的罗马街头,一个记者,一位公主,驾着一辆轻便的小摩托车悠闲地穿梭在罗马的街头巷尾。《罗马假日》,这部派拉蒙公司拍摄的传世经典,我们所能看到的不单是赫本所饰演的公主安妮的离经叛道,这更是意大利式生活模式的一次广泛传播。
所谓的意大利生活精髓究竟是什么呢?是罗马城承载百年的历史建筑,是罗马人慵懒悠闲的生活步调,还是奥黛丽·赫本一身典雅裙装?一辆载着格里高利·派克和奥黛丽·赫本漫行罗马的踏板摩托车成了“意式风范”的铭牌。
那就是Vespa,意大利国宝级摩托车品牌,直译过来为“小黄蜂”,因其优雅的款型也被台湾人称作“小绵羊”。如今,它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世界的大街小巷,成为复古而至潮的代步工具。

“小黄蜂”诞生
谈起Vespa的故事,曲折而有趣。它是典型的战争产物,二战战败后的意大利,工业经济灾难性的倒退。原先经营航空业的恩瑞克·比亚乔公司亦面临着物资短缺和资金困难的窘境。无奈下,比亚乔决定由航空业转而进入国民交通工具领域。
比亚乔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被称为“Velte”的机车,由意大利设计师Vittorio
MP5设计完成,人们却嬉笑着给了它一个花名“Paperino”,意大利语中的“唐老鸭”。恩瑞克·比亚乔看着这奇怪的机车外形大为不喜,驳回了设计。
第二任设计师Corradino D'Ascanio是意大利早前的飞机设计师,精通空气动力学,恃才傲物,从第一天接手Vespa起,就拒绝去碰上一任设计师的成品乃至草图。其实,这个穿着合身西装,一丝不苟的光头佬在此之前压根不会骑摩托车,甚至从没碰过。从他“门外汉”的角度认为,需要像骑马一样提腿跨上去的摩托车太不方便了,一点也不符合适合男女老幼的国民交通工具的标准。于是在一个周末早晨,他很自然地就决定了Vespa的重要特色——前置把手、车身中空、后座马达——这种结构方便人们轻易坐上去,而不是骑上去,也不会容易蹭脏姑娘的裙摆,或者是遇到身材矮小的人跨不上鞍的尴尬。
新的设计被命名为MP6,线条流畅,比例精确,且因Corradino D'Ascanio的航空出身,在许多技术上都融入了当时首屈一指的航空科技。老板恩瑞克·比亚乔一见到就心生欢喜,他一试机,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响起,他立即大声叫道:“Sembra una vespa!”(这是黄蜂的声音!)
于是,小黄蜂便诞生了。

和Mods一起流行
1946年,Vespa在米兰博览会上公开亮相,随后开始转民用量产和销售。很快Vespa就在14个国家建厂,在114个国家销售,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南非、伊朗和中国。其款式出现了十多种版本,从最基础款到有长毛绒坐垫的,不一而足。它的大规模发展甚至吸引了美国《读者文摘》的注意,并为其撰写了一篇长文。
而除了设计巧妙外,Vespa的流行其实与60年代英国Mods与美国Rockers的竞争不无关系。当Vespa诞生之时哈雷·戴维森机车公司成立已经43年,并且为世界第一摩托车生产商。而以美国哈雷摩托为代表的摩托文化在当时已经影响颇大,哈雷精神带着掩不住的野味和粗粝豪放。而二战后的欧洲却荣光消退,但内心仍有一份挥之不去的骄傲感,经济渐渐复苏后的他们开始怀念起欧洲盛世时期的低调和优雅。
谓之绅士雅痞的Mods应运而生,年轻人创造了一种优雅的现代主义风潮来对抗由马龙·白兰度(Marlone Brando)和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的那种摩托党风潮——牛仔裤、机车皮夹克、巨大无朋的哈雷摩托。Mods选中的文化代言物则是带着欧洲式的优雅,着Fred Perry Polo衫,头顶法式的覆耳摩登发型,Ben Sherman的箭靶T恤、窄身西装、Rayban墨镜、Clarks沙漠靴亦或是Dr.Martens,而一辆轻便的Vespa小黄蜂终成独特的Mod Look。
在2004年被翻拍的电影《Alfie》里,Jude Law所饰演的花花公子Alfie则重新刻画出了一个现代版MOD的形象——实质上,称之Dandy或许更为恰当。但可惜,真正意义上的Dandy绝没可能赶上Vespa的年代——男主人公Alfie信奉“衣着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因此他衣着考究,穿一套Tom Ford时期的Gucci西装,粉红色衬衫及Prada皮鞋;喷香水时,甚至也不忘给“下卧铺”的兄弟来上点儿,足见情趣。但这是个落魄的花花公子平日却以开豪华房车为生,他的出行工具便是一部蓝白相间的Vespa,载着他,也载着他的各式女友,徜徉在曼哈顿街头。
青蓝色的光芒
然而,度过了六七十年代的黄金时代,Vespa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却遇到了时代变迁的困难。这时,廉价的日本货来袭。这段时间,比乔亚公司虽然几度易主,但Vespa这个品牌却一直得以保存。但在爱国主义以及保护主义的夹杂之下,Vepas受到的伤害并不像英国的自行车品牌那么大。那时候,意大利的路上处处可见的是日系的本田、丰田。而 Vespa不仅依靠民族保护,并在几年内改变了动力系统,增加了四冲程的发动机,成为“节能”机车并成功打入要求甚高的北美市场。
同时,Vespa开始改变形象。在意大利设计之下逐渐成为现代世界流行的设计品,值得一提的是它成为一种电影元素的出现。无论是《天才瑞普利》、《本杰明·巴顿》、《吃蛋糕的人》还是《罗马罗马》,它均示人以自由潇洒的形象。而在《变形金刚》中它成功“植入”了一个蓝色的Vespa LX,并借此推出全新广告:“Vespa:变形金刚里的摩托车”。
2009年春夏,adidas与Vespa跨界合作,创立adidas Originals Vespa男子运动系列。经过经典而简洁的设计融合,完整再现了60年代的英伦街头文化,波普艺术和意大利式的甜美风格。英国老牌时装设计师Paul Smith甚至也曾三番两次地为Vespa“换新装”。酷爱意大利设计的欧阳应霁也曾专文讲述Vespa,并在一番赞美后自嘲:“根本没有任何驾驶执照的我,所谓爱车也光是经过汽车陈列师的橱窗目瞪口呆地看。”
实际上,不是只能到意大利才能看到Vespa。在二战期间,Vespa便进入了台湾,并且发展出了香港独有的雪糕电单车。直到今天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20辆的留存,成为香港集体印记的一部分。
70至80年代是台湾Vespa的全盛时期,有三四家车厂同时生产该车型,预计有上百万量Vespa在当时台湾的道路上驰骋,Vespa还在70年代末开发出了P系列车款,全新的设计同时挂上Vespa New Line,一推出便成为当年台湾最风行的车款,至今仍在持续生产。98年还特别推出了一款PX 98的二十周年纪念款。而在中国大陆,比亚乔集团也于2004年和宗申集团合资成立比亚乔摩托车企业有限公司,使得这一经典产品进入我们的视野。
如今,64年过去了,Vespa作为一个脚踏式摩托车,一种意式设计的典范,在时尚圈里流行多年,而时光都没有带走它一丁点的轻盈和灵动。它仍然是优雅的金属结构,闪着青蓝色的光芒,风行在世界的街头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