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时尚>生活>

启功家族世系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8-02

   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爱新觉罗氏,字元白,也作元伯,其宗族为清朝皇室后裔,满族正蓝旗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中央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是当代负有盛名的书法家。启功曾被称为“诗、书、画”三绝。此外,启功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启功字体被方正公司制成电脑中的方正启体。

  九世祖:雍正帝

八世祖:和恭亲王弘昼
七世祖:和勤亲王永璧
六世祖:和恪郡王绵循
五世祖:贝勒奕亨
四世祖:一等辅国将军载崇
曾祖父:奉国将军溥良
祖父:毓隆
父:宗室恒同(1895—1913)。生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月初八。
母:克连珍((1895—1956 )阿鲁特氏
姑母:恒季华(1902—1957)。

夫人章宝琛(1910—1975)章佳氏。岳父章鹏(1883—1976),岳母赫舍里氏.钰蔻(1890—1976),敬懿太妃侄孙女。

爱新觉罗·弘昼(1712年1月5日-1770年9月2日),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由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抚养成人。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母纯悫皇贵妃耿氏(1689年-1784年)。

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七月十三日申时薨,年六十岁,谥恭,是为和恭亲王。

纯悫皇贵妃(1689年-1784年),耿氏,管领耿德金的女儿,雍正帝妃子之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入侍雍王府为妾,号格格,时年十四岁。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初封裕嫔,雍正八年晋裕妃。乾隆二年(1737年)九月,尊为皇考裕贵太妃。耿氏与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关系很好,情如姐妹。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崩。乾隆念裕贵妃慈爱恩情,四十三年(1778年)十月,乾隆帝为庆祝皇考裕贵妃九十岁大寿,尊封耿氏为皇考裕皇贵太妃,十二月二十八日为耿氏举行了册封典礼。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十七日病逝,寿高九十六岁,仅次于康熙帝定妃万琉哈氏的九十七岁。谥号纯悫皇贵妃,寻葬泰陵妃园寝,位列诸妃之上。生育皇五子和恭亲王弘昼。

和勤亲王永璧(1733年7月23日-1772年4月4日),和恭亲王弘昼第二子,母妻吴扎库氏,其父为五什图,和亲王系第二代。

他在雍正十一年六月(1733年)出生,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合1757年)受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乾隆三十五年十月(1770年)接替父亲成为和亲王第二代。

乾隆三十七年三月(1772年)他去世,虚龄四十岁,由长子绵伦袭封和亲王系第三代,不过需递降为郡王袭封。

和恪郡王绵循(1758年8月26日-1817年5月23日),和勤亲王永璧第四子,母侧室李佳氏,其父为唐古塞,和亲王系第四代。

他在乾隆二十三年七月(1758年)出生,乾隆四十年正月(1772年)接替兄长成为和亲王第四代。

嘉庆二十二年四月(1817年)他去世,虚龄六十六岁,由三子奕亨袭封和亲王系第五代,不过需递降为贝勒袭封。

贝勒奕亨(1783年9月26日-1832年7月17日),和恪郡王绵循第三子,母侧室金佳氏,其父为金全,和亲王系第五代。

他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1783年)出生,嘉庆七年十一月(1802年)受封为头等辅国将军,嘉庆十二年七月(1817年)接替父亲成为和亲王第五代,但因为和亲王并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贝勒。

道光十二年六月(1832年)他去世,虚龄五十岁,由四子载容袭封和亲王系第六代,不过需递降至贝子袭封。

贝勒衔敏恪贝子载容(1824年9月17日-1881年3月20日),贝勒奕亨第四子,母侧室康氏,其父为康玉成,和亲王系第六代。

他在道光四年闰七月(1824年)出生,道光十二年闰九月(1832年)接替父亲成为和亲王第六代,但因为和亲王并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贝子。

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朝廷赏赐他贝勒头衔,至光绪七年二月(1881年)他去世,虚龄五十七岁,由长子溥廉袭封和亲王系第七代,不过需递降至奉恩镇国公袭封。

奉恩镇国公溥廉(1854年12月12日-1898年5月3日),贝勒衔敏恪贝子载容第一子,母侧室黄佳氏,其父为特通阿,和亲王系第七代。

他在咸丰四年十一月(1824年)出生,光绪三年十一月(1877年)考封二等辅国将军爵位,光绪七年闰七月(1881年)接替父亲成为和亲王第七代,但因为和亲王并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奉恩镇国公。

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1898年)他去世,虚龄四十五岁,由次子毓璋袭封和亲王系第八代。

奉恩镇国公毓璋(1889年2月15日-1937年5月4日),奉恩镇国公溥廉第二子,母妾黄氏,其父为赛南阿,和亲王系第八代。他在光绪十五年正月(1889年)出生,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接替父亲成为和亲王第八代,但因为和亲王并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奉恩镇国公。

一等辅国将军载崇(1826—1876),奕亨第五子,生于道光六年丙戌五月廿六,卒于光绪二年丙子三月初五。历官散秩大臣、乾清门行走、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副都统。原配富察氏(尚书桂庆之女)、继配萨尔图克氏(桂翰之女)。侧室舒氏。子四:溥善、溥良、溥兴、溥元(1861—1865)。

奉国将军尚书溥良(1854年-1923年2月15日),字玉岑,载崇次子,母富察氏。生于咸丰四年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卒于民国壬戌年(1922年)十二月三十。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封奉国将军。光绪元年乙亥科(1875年)举人,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广东学政、理藩院左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职。卒于民国壬戌年十二月三十。原配章佳氏(庆廉之女)、继配瓜尔佳氏(延恩之女)、再继配鄂卓氏(海澄之女)。侧室徐佳氏。子五:毓隆、毓盛(1873——?员外郎)、毓崧(1876—1880)、毓本(1879—1886)、毓年(1883—1931,员外郎、贵州石阡府知府)。

伯曾祖溥善(1853一?)载崇第一子,字小峰。初由荫生起,历官工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内阁学士。光绪二年(1876)袭奉国将军。二十二年(1896)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署正白旗护军统领。二十六年(1900)署镶蓝旗护军统领,充正蓝旗总族长。二十九年(1903)调补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宣统二年(1910)升内阁学士,三年(1911),授典礼院学士。

叔曾祖溥兴(1858一1907)二品荫生出身,光绪六年,授三等奉国将军。光绪十年,代理验封司掌印。光绪十五年,任满档房领办、吏部主事。光绪十六年,任杭州理事同知,次年改吏部员外郎、会典馆帮总纂官[。光绪二十一年,任吏部郎中、光禄寺少卿。光绪二十二年,任通政司参议。光绪二十四年,任大理寺少卿。光绪二十五年,任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六年,改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正蓝旗步军统领、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光绪二十八年,任查斋大臣、理藩院右侍郎、朝审大臣、验看月官、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值年大臣。光绪二十九年,任右翼前锋统领、直年河道沟渠大臣,左翼总兵,管理火器营事务;后改左翼监督、正蓝旗族长、理藩院尚书。同年署礼部尚书、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咸安宫事务、考试翎枝大臣。光绪三十一年,任刑部尚书。次年改正白旗汉军都统,查估东西陵工程。光绪三十二年,任管宴大臣。

典礼院学士毓隆(1872年-1923年),溥良长子,字绍岑。生于同治十一年壬申四月二十九,卒于民国十一年壬戌七月初七。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二甲109名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历官右中允、左中允、侍讲、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光绪二十八年(1902)充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九年(1903)九月授国子监祭酒、十二月授翰林院学士。三十年二月充安徽学政。宣统三年(1911)任典礼院学士。卒于民国癸亥年七月初七。原配赫舍里氏,益龄之女(敬懿太妃堂妹);继配博尔济吉特氏,宝芬之女。子三:恒同、恒愉(1899—  1903殇)、恒邕(1909—  );女二:长适 费莫氏,次恒季华。

启功母亲家族世系:军机大臣赛尚阿(1794-1875)——五子驻藏帮办大臣崇纲(1837—1907)——长子克昌(?—1897)——独女克连珍。

三伯祖崇绮(1829年-1900年),字文山,,出身蒙古正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同治乙丑科(1865年)状元。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

庄和皇贵妃(1857年-1921年4月14日),阿鲁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皇帝妃,出身名门,为赛尚阿的侍妾所生,是庶出女儿。同治帝孝哲皇后的父亲崇绮是赛尚阿第三子,即庄和皇贵妃的哥哥。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姑,却比皇后小3岁。

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初三。同治十一年初,姑侄二人同时被选入宫,姑母被封为珣嫔,侄女却被立为皇后,相差四级。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晋升为珣妃。光绪二十年正月,又晋升为珣贵妃。光绪皇帝死后第四天,宣统皇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储秀宫。清朝灭亡后,1913年农历二月初五,溥仪又尊封她为庄和皇贵妃。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同年十二月初七入葬惠陵妃园寝。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同治帝后,阿鲁特氏,。满洲镶黄旗人,原隶蒙古正蓝旗,是清朝继孝惠章皇后后第二位出身蒙古族的皇后(不列入追封皇后)。父亲是翰林院侍讲崇绮,生母是慈安太后的表姐(即慈安太后之姑母与郑亲王端华之女)。生于咸丰四年七月初一,比载淳大两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册为皇后。

其父崇绮是清代第一位旗人状元。孝哲幼承父教,“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亦工书,能左手作大字,《清宫词》有诗曰:“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据传说,在选立皇后时,慈禧太后意在凤秀之女,慈安意在崇绮之女。同治皇帝遵从了慈安的意向,选中了阿鲁特氏。因此,从立后的那一天起,慈禧就不喜欢阿鲁特氏。后来又见载淳与皇后感情甚密,相敬如宾,而当时被封为慧妃的凤秀之女常被冷落,慈禧更加愤怒,经常干预帝后的私生活,所以野史中才有阿鲁特氏被慈禧迫害致死的说法。

光绪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时距穆宗崩才七十余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载淳驾崩后,因入继大统的光绪帝为同治平辈,故阿鲁特氏只能称皇后而非皇太后,徽号嘉顺皇后。阿鲁特氏死后,梓宫也在隆福寺暂安,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与载淳同日入葬惠陵。她的谥号全称是:“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三伯克諴(1883—1959),字敬之,著名满语学者。

附书法家启骧世系:贝勒衔敏恪贝子载容(1824——1881)三子二等辅国将军溥绶(1888—1958)长子奉国将军、护军统领毓逖(化名狄琴荪1888—1958,地安门外西皇城根信成杠房掌柜)长子恒昶(1909—1974)子启骧(1935—    )。

附启源世系:载崇(1826—1876)长子溥善(1853——?)长子毓厚(1882—1916)长子恒荫(1901—   )长子启源(1919—    )长子焘健(1951—   )。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