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
来源:金玉米 编辑:小河流水
时间:2018-06-06
2005年2月8日,大型舞蹈《千手观音》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隆重上演。21名演员身着金光闪闪的服饰,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以完美和谐的动作,优雅的神态,权释了舞蹈之美。而所有舞蹈演员,全部是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哑姑娘,这一切,深深打动着数以亿万的全球华人,成为2005年春节晚会最瑰丽的风景,恐怕也是有史以来春节晚会上一个最震撼人心的节目了。
舞蹈《千手观音》的领舞是来自湖北的聋哑女孩邰丽华,她曾以表演舞蹈《雀之灵》被广大观众熟知,也是中国惟一登上两大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
舞蹈《千手观音》的编导是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由于聋哑人听不到声音,又要求动作统一协调,所以在演出的现场,有四位艺术团的手语老师分别位于舞台四角用手语指挥聋哑人演出,虽然她们听不到音乐,但是手语老师就是她们的耳朵,她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优美的手语传达。
《千手观音》的美就美在其艺术魅力。
第一,当《千手观音》组出“盛世开屏”的画面,千只纤手曼颤,千只慧眼闪烁之时;当舞者用优美的身段和婀娜的体态表现无声世界的韵律与美感,用端庄的容貌和天使的微笑透出心灵窗户中的祥和与美德。便是前面所说的“身韵”的表达,美的享受。
其次,《千手观音》感动人心的艺术之魂,这舞的舞者皆为聋哑人,无法感觉声音的律动,却排除万难,通过千万次的练习,直到身体产生了记忆。这舞得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他们的心。
第三,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身体在婀娜中呈现出S状的曲线体态,使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流畅与优雅,尽显无遗。虽是在舞台中流动的人体,但是那出胯、扭身、低头的三道弯的体态,柔中有韧,在时快时缓的动律中,有柔和的S形,也有直角的Z形,呈现出柔曼圆曲的韵律感,有着我国古代妇女腼腆含蓄,以及观音安详、端庄的味道。这种动态中,形成的线条美感,有着与中国绘画、雕刻所共同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运用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势,利用21人纵列叠加,由一名女演员在队前静止模仿观音雕像,身后由数十名演员的手臂左右摆出不同高度的手臂姿态,在灯光的配合下,宛如一尊“金佛”屹立于舞台之中,惟妙惟肖。
第五,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观音”的左右手交替伸出,依次地抖动,舞蹈演员的金指在灯光中闪闪发亮,光芒四射,仿佛给泥菩萨赋予了人性,把千手变换的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以往静止的画面流动了起来,让人如幻如影,激动不已,无限美景尽收眼底。其舞蹈中段,一尊佛像,突变成无数的双人小千佛,双人舞姿造型的出现,小巧、灵活,与群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给人以新异变化之美感时,也预示了“一颗爱心可化作千手,千万之手,又可汇成爱心颗颗”的希望。
第六, 舞蹈后段,数人排成方形,由低到高,双膝跪坐,双手向前伸展做祝福手势,手语间仿佛传递着佛光普照、把美好送给人间的寓意。舞蹈中创新使用的动画手法,把“三头六臂”、“幻影动作”、“摇身百变”表现得十分逼真,让人为之感叹。这些特色观音的造型,充分发挥了舞蹈形式美与造型美的特点,不用一丝言语,却传达了无尽的涵义。
指指传神,一张一弛,那优美、曼妙的舞姿如北风邀来梅花的馨香,伴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带给人是一种迷醉与徜徉的享受。在这雍容华丽的场面,演员们那纯洁而饱满的精神力量与唯美的人格魅力,婀娜的体态、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的动作将视觉效果演绎的美仑美奂。作为一名观众,大屏幕前的我是何等的激动!欣赏台上的舞蹈,激动伴着感动、崇敬伴着羡慕,再夹杂上几分慨叹揉搓着我多愁善感的肝肠。
二十一位表演者,或站成一排,演绎出千手律动、孔雀开屏、鱼贯而出;或分成几组,演绎聚合的宝塔;他们的手时开时合、时伸时缩,变化万千。真正领悟到什么叫将手部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动作时那么的到位,他们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与和谐。假使他们二十一个当中的其中任何一个,动作有些许瑕疵,那么这个表演都不能成功。然而在春晚的舞台上,这套表演无疑是成功的。表演者用手表现属于人们的真、善、美。在看时一直没有注意到二十一位舞蹈演员是聋哑人,知道后感叹他们的默契度之高,如果他们要向世人阐释聋哑人表演者的身残志坚,那么他们成功了。
舞蹈中的动态与造型,恰恰证明了“舞蹈是活动的雕塑,流动的画卷。舞蹈中大量雕塑似的佛像造型、流动的动态壁画和现代动画手法的运用,使观众在感叹舞蹈能揭示深刻哲理的同时,更能体验到作品中丰富的动态和造型之美。
《千手观音》的成功离不开舞蹈本身传达或者演绎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华美的内涵。从舞蹈《千手观音》中,看到了东方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元典之美,那种温文尔雅、柔美万象、经纬天地、博爱人间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