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D大调卡农》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11-06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为三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所作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也叫叫做《D大调卡农》
作者Johann Pachelbel是德国人,其中一种译法为帕赫贝尔。此人与巴赫家族有交情。甚至有人猜测《D大调卡农》就是为了Johann Christoph Bach的婚礼而作的。虽然帕赫贝尔生前因他的室内音乐获得了不菲的声誉,但是他的作品大多却遗失了。不过这首《D大调卡农》被幸运地保留下来,在20世纪被人们所重新发现,并获得相当的声誉,还被改编成了各种乐器版本。
Canon并不是曲名也不是曲式而是一种技法,源自古希腊语Kanon,意思是规则。以《D大调卡农》为例说明,现在的演奏一般是大提琴先演奏,然后三把小提琴依次延迟两小节演奏。三把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完全相同,大提琴则独立演奏的低音部分。因此这种曲子的难点是旋律上的每个音既是主音也是和弦。简而言之卡农就是各声部延时演奏相同旋律的一种创作技法。
《D大调卡农》的精髓之处就在于此,这种如同数学公式般准确的演奏方式,却能奏出如此优美而令人陶醉的声音。其形式之美总是让我想起数学上的傅里叶变换,每一条的曲线都能分解为无数不同周期和相位的正弦和余弦波。相同旋律在时间的流逝中此起彼伏,有幸的是卡农与傅里叶变换的不同点在于我们并不需要借助公式的变化就能细细地倾听和分辨每一个声部的变化。也许卡农就是结构与秩序美感的最为感性的表达方式。上帝制定了秩序,为了让其易于了解,于是他又写出了卡农。
最后谈一下Gigue(基格舞曲),起源于英国的民间舞蹈Jig(吉格舞曲,突然觉得翻译好忧郁)。虽然很多版本的都去掉了Gigue这段,其实最后这一段吉格舞曲也是用卡农写成的,与前面的曲子起到很好的相互呼应的效果。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一种纯以模仿手法构成的复调音乐形式。当先后进入的各个声部自始至终在相同或不同的音高上演奏(唱)一旋律时,即称为卡农。其最先出现的声部称为起句或主句,随后进入的各声部称为应句或答句。简单的讲,卡农〈canon〉是一种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後演奏」。
“卡农”就是根据严格模仿的原则,用一个或更多的声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于用什么乐器,几个声部,就要随作曲家的便了,一般来说,2-6个声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写个几十个声部也未尝不可,倒是现代音乐里常有的事。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不只是帕黑尔贝尔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农,只是我没听过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说。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海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顺便提一句,卡农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点不差的模仿下来,可以加快和放慢节奏(这一点在帕海贝尔德猕农中应当能够看到),还可以做倒影处理。
在有些钢琴家里面有这么canon的手法,比如 在《December》中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EVA-came sweet death、Canon Flying In The Sky、sweetbox-Life Is Cool、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巴赫-《五首卡农变奏曲》。
曾经风靡一时的《我的野蛮女友》中的钢琴曲就是巴洛克时期Pachelbel, Johann 大师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很抒情也很浪漫。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在卡农乐曲中,简单不过的曲调一再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则,各自规律地不断往前发展,和谐演奏出曼妙的旋律,最后光辉地结束,听起来却丝毫没有单调之感,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