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出水莲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19-07-27
吴晓红,出生于广州。香港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香港城市中乐团之独奏兼首席,香港中国器乐考级协会评审委员、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及香港音乐事务处古筝导师。
吴晓红是自幼喜爱音乐,六岁随父学习小提琴,七岁起已经常上台表演,12岁开始师从南派大师饶宁新老师习筝,之后更得项斯华、高自成、陈蕾士教授等名家指导,集各家之长,演奏风格温婉细腻,技巧全面。1989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并于当年荣获香港校际音乐节公开组及香港艺术节“中乐大赛”冠军。
近年来,吴晓红以其全面、纯熟的演奏技艺、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及不断推演各类筝派曲目而在国内、国际民族器乐界赢得广泛声誉。她先后在香港、大陆、台湾及新加坡等地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多次参与香港临时市政局、临时区域市政局、香港电台、香港音乐事务处等组织的演出活动;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她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在“庆祝回归道遥音乐会”上表演,诸多艺事,均获成功。
她曾先后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合作,两度录制个人专辑《梁祝》及《孟姜女》。其中,《梁祝》的销量不仅是亚太地区最高的唱片之一,而且居香港电台第四台古典音乐畅销榜第三位。吴晓红目前为香港城市中乐团古筝首席兼独奏演员。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同时致力於音乐教育。2001年,她在香港创办“吴晓红古筝艺术学院”和“香港儿童古筝团”,并继续兼任香港音乐事务处、香港音乐专科学校、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古筝导师。
《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也称汉乐筝曲。宋朝末年,我国河南一带百姓为避元兵的掳掠,南迁流入广东、闽西等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客家”。客家带来的音乐“中州古调”,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戏曲以及生活习俗结合起来,历经数代,逐渐形成了独具音韵的客家筝乐。 客家筝曲《出水莲》保留了中原古曲的风貌,音调古朴淡雅、优美抒情,因此非常讲究弹弦。
《出水莲》乐曲属潮州音乐(并非客家汉乐),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两晋至南宋,中原地区人因避战乱,大量向南迁徙于现粤东地区时,已有此曲的流传。据清钱热储《清乐调谱选》所载,此曲的题解云:“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艳嫩也。凡软线诸调,均可用此调起板。”曲调平缓,意境深邃,旋律清秀,气韵典雅,宛若一幅清新韵染的水墨画,脱俗超凡。
《出水莲》是一首“大调”曲子。所谓“大调”,就是乐曲是8板结构的“八板体”曲子。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有一流行全国的曲目叫《八板》或《老八板》。中国传统音乐有把某个曲目作为基础进行种种变化的习惯,这个“母曲”的变化随着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演变成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子曲”。《八板》与其各种变体之间,就是这样一种“母曲”与“子曲”的关系。这些“子曲”往往被冠以较为文雅的曲名。这首《出水莲》是1933年由广东汉乐理论家、演奏家钱热储记谱,饶淑枢审谱,刊载在汕头公益社《乐剧月刊》上,题解为“出水莲描写莲塘萧散、秋凉景色,富有睹物伤时之意”。
《出水莲》一曲实际上是借景抒怀、言志,全曲着意表现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的纯洁、高尚情操。
《出水莲》全曲分为三大段。第一段可分为三个乐句。第1乐句第1小节前两拍弹奏得强,后两拍弹奏得弱,第2小节是正常的强弱规律。力度对比非常鲜明,速度缓慢,每分钟只有四个八拍,疏密有致。“fa”音左手重颤,短小细碎的花指对旋律进行似有若无的修饰。第2乐句是第1乐句的重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像是讲述一个故事的开始,不像第1 乐句那么凝重,略显得轻快、明朗,速度上稍快,旋律线条委婉,往返富有活力,结尾句又变得弱。第3乐句的开头又强,这样速度和力度鲜明的对比把层次拉开了,仿佛远处朦朦胧胧的接天荷叶、映日荷花逐渐呈现在听着的面前,一幅静谧、清新、可人的雾莲图展现在听赏者面前。曲作者由远及近把听者的思路一步步推进主题。 第二段则是乐曲的主题部分,分为五个乐句。第1乐句的弹奏,在中强的力度上,铿锵有力,一气呵成。尤其小切分节奏有力饱满,使得音乐产生一种内在张力,仿佛为后面的乐句积蓄能量,以此象征出水莲的盎然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有莲花冲破淤泥而不染,亭亭出水的意味。此处音弹奏得弱些,又有如莲花、莲叶在水中迎风摇曳婀娜的姿态。第2乐句是第1乐句和第3乐句的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乐句微降变宫音“si”和微升清角音“fa”的大量带入,使得音乐既显示中州汉乐古朴典雅而又凝重的风格,又显示了客家筝曲细腻、含蓄、哀怨、深遂的韵味。在力度上由中强到弱,紧接着到中弱,后面紧跟着到第4乐句又到弱,第4乐句的第3小节又到中弱。力度上频繁地变化,使得音乐跌宕起伏,二度的上下滑音反复运用使得乐曲色彩饱满,仿佛出水莲对自然惆怅与无奈,后又奋起跟暴风雨进行搏斗的场面,俨然一幅热情洋溢、英姿飒爽的斗莲图。第5乐句是第4乐句的强调与补充。 第三段是全曲的尾声部分,在力度上运用了中强,结束句渐弱渐慢,稳定而完整地结束在“do”上,仿佛是经过暴风雨洗礼后的莲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坚贞顽强,宛如一幅清雅脱俗高洁的圣莲图。镜头被拉远,直至莲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人类的美好品德是《出水莲》一曲的深刻主题。在当今社会中,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为了生存发展而奔波忙碌。在追名逐利中,很多人放弃了自身品德的修养。古人尚且知道“三省吾身”,懂得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可当今有些人受到利益的驱动而放弃了精神上的追求,这是与社会物质生活进步非常不协调的一面。在《出水莲》中,应该在优美的音乐中学会寻找迷失的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欣赏《出水莲》,应该用心体会,不但要感受到乐曲的优美,更要由此而展开思考,以此为桥梁探索人生的哲理。 《出水莲》乐曲保留了中原古曲的风貌,音调古朴淡雅、优美抒情,因此非常讲究弹弦按音的尺度,如右手拂音加花手法要求以古朴淡雅为主,极少使用华丽的长拂弦,而一带既过的、若有若无的装饰性短拂弦居多。上滑音的演奏往往是以回转滑音效果为住,这种奏法表现了客家筝委婉柔美的音韵特点。 要演奏好《出水莲》,首先需要掌握客家筝曲中所普遍运用的技巧,包括滑弦、颤弦以及揉弦等特有规律。这种规律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演奏者基本可以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演奏。其次要掌握此曲所表现的含蓄而深刻的内容,由物及人,借景抒情。演奏《出水莲》,也应该与欣赏乐曲一样,用心体会、感受乐曲的优美,更要由此而展开人生哲理的思考。 《出水莲》是广东潮州客家筝曲的代表曲目,借音乐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其实是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时也反射出鄙弃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心理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是此曲蕴含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