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时 倾听 《“皇帝”钢琴协奏曲》
来源:金玉米 编辑:月亮
时间:2019-07-30
李云迪演奏贝多芬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
1809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贝多芬欲婚不成,耳疾日趋严重,加之“保护人”的嬗变无情,遂使他的生活和身心陷入困境。其间,正值拿破仑大军进攻奥地利,维也纳市区整日炮火连天,满目疮痍。
然而,贝多芬毕竟是贝多芬,窘迫的生活不能使他屈服,他要继续“扼住命运的喉咙”,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反倒更激发了他昂扬的创作力。这年二月,他完成了一部气势恢弘,充满英雄气概的作品——《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然而由于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这部协奏曲迟迟不能上演面世。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一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 ”。直到1811年,这部协奏曲才得以在德国莱比锡首次公演。
作品首演后,立即引起轰动。当时的音乐杂志《音乐时报》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协奏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渐渐,一个别致的曲名诞生了,人们把它称为“皇帝”协奏曲,以示其鹤立鸡群。
《“皇帝”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所创五首钢琴协奏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全曲由三个性格不同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的气势宏伟而壮观、其规模,比《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篇幅还要大些。音乐开始,整个乐队以强有力的全奏首先拉开乐曲的序幕,而后,独奏钢琴连续奏出几个富有朝气的华彩性乐句,滚滚的音流像瀑布般的倾泄而出,循着这激动人心的韵律,一个雄浑有力的主题赫然逸出,这是乐章的基本主题,它热情、豪迈、勇敢、竖毅而又充满英雄式的魅力,当人们听到这里时,都会脱口而呼,“呵!这就是贝多芬”。在后面的发展中,这个主题处于各种相互对置的插部的变换中,在各种不同色彩的配置中进行着,它时而奔放,时而抒情,时而热烈,时而安宁,与独奏钢琴配合默契,浑然天成,从而使整个第一乐章呈现一派动人心弦的场景。
协奏曲第二乐章的色调明朗而舒缓,具有浓郁的幻想性意境。独奏钢琴在这个乐章里没有作更多的技巧性展示,而是以深挚的抒情性取胜。它像是一位诗人,在向整个大自然轻歌漫语,尽吐衷情……
第三乐章是第二乐章的延伸,作者有意这样安排,以保持乐曲内容上的完整性,这一乐章共有二个基本主题,一个活跃有力,充满旺盛的精力,另一个幽婉抒情,这两个动人的主题与独奏钢琴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共同描绘出一派振奋人心的热烈情景。这是英雄般的赞歌,这是胜利者的欢乐……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皇帝”钢琴协奏曲》为人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磅礴的气势和意境。
钢琴大师莫利齐奥·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 1942-)的名声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确立。1942年1月5日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自幼习琴,年仅18岁就在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夺得大奖,被媒体称为奇才。传说那届肖邦比赛的评委、以弹奏肖邦名闻天下的钢琴大师阿瑟·鲁宾斯坦听完波里尼的弹奏后,低声问四周的评委:“我们中间,有谁比这个小伙子弹得更好呢?”此问问得钢琴界的大人物们面面相觑。波里尼技术的精湛,一定让鲁宾斯坦忘了身份与情面,以失落矜持的方式向新一代钢琴俊秀致意。
然而如此辉煌的荣耀,却成为当时还十分年轻的波里尼就此远离舞台的理由。他原本是可以藉此多多曝光,名利双收的。可他却执意作一名隐士,“进山”拜另一位钢琴大师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基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继续修习。米凯兰基里是世界钢琴界的坏脾气“皇帝”,向以古怪著称——动辄因天气或钢琴音质有问题取消音乐会,完全不顾演出商与听众的反应。波里尼与他订下了学习10年的契约。两人密室抚琴对弈,师傅对弟子精心调教。到20世纪60年代末,学了八年的波里尼提前两年出山,以尽得恩师的精髓而王者归来。
事实上,听波里尼的琴音,有时会带给人聆听米凯兰基利的感觉。米凯兰基里的钢琴声冷静,准确,旁若无人,结构与线条清晰,有金属般的漠然味道。从类型上看,他算琴键上的数学家、几何学家,而不是化学家、炼金术士与诗人。波里尼继承了米开凯基里拒绝渲染音色与个人至上的准则,但比乃师更丰富多元。其感情的变化极为多端,对比的爆发感更富人性。
评论界一致把波里尼称作殿堂级大师,对其钢琴成就尊崇有加。这些年,波里尼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传播古典音乐理念,对抗商业的庸俗化风潮。他的演奏让每支钢琴曲作为个人精心研究的结果奉献给听众,演奏会是一场场内心的交谈。波里尼恢复声音与静默之间的关系,不廉价感动听众,孜孜以求演奏者与文本之间的辩证统一。而这,才叫真正的音乐家,才是真正的钢琴大师!
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名作《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