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视频>其他>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来源:金玉米 编辑:雪茄 时间:2019-11-23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号》 (1844)

小提琴演奏:茱莉亚•菲舍尔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从多角度展现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虽然谈不上深刻伟大,却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本文通过对《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力求管窥出其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成因。

在浪漫主义时期有一位幸福的天才——门德尔松。之所以说他幸福,是因为他出身于一个富足文明的家庭并且生活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之所以说他天才,是因为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在音乐、文学、美术、外语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特别是他在音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给他本来已十分显赫的家族锦上添花。

门德尔松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华美优雅。门德尔松从1838年起开始构思《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直至1844年才正式完成了全部创作,全曲的创作贯穿了作曲家的两个创作阶段。在写作过程中,门德尔松经常致信他的好友——小提琴家费迪南·大卫。在信中,他不断地向大卫征求意见,以使作品更加完美。1845年,《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音乐本体分析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按照传统的协奏曲形式写成的,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所采用的是奏鸣曲式。门德尔松没有按照惯例使用大段的引子进行铺垫,而是开门见山,在一个半小节的主和弦分解音型后,便让小提琴唱出了那个充满激情的旋律。 作曲家紧接着对主题进行了装饰性发展,采用级进式音型对主题加以变化,最后分别用八度双音和分解和弦结束于e小调的属音上。乐队再次奏出主部主题,并对主题动机加以发展进入了连接部。 连接部旋律与主部主题气质相近,首先在双簧管上出现,接着便移到了独奏小提琴上。连接部由三个段落构成,分别采用了音阶式、双音震音和三连音、分解和弦的手法。在独奏小提琴持续音的衬托下,副部主题首先在木管乐器组中奏响,而后小提琴自然地以相同的旋律衔接了下去。 副部主题并没有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各自发展而又互相交替着进入了展开部。展开部也继承了呈示部的主要主题材料,分为3个段落,结尾处的主部主题动机引领乐曲达到了第一乐章的高潮——华彩乐段。门德尔松没有按照当时的惯例让演奏家即兴演奏,而是将华彩乐段直接写出,既保持了作品的抒情风格,又将小提琴技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华彩乐段末,再现部悄然出现。主部主题依然在e小调上呈示,进入副部主题后转入同名大调E大调。长大的尾声对各主题进行了总结,但并未结束在主和弦上,乐章结尾处,由大管将旋律引入了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就像一首无词的船歌,以三段体的形式写成,三部曲式的首部在C大调上陈述出了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甜美怡人,C大调的音色和6/8拍的节奏营造出了湖光山色的音乐氛围,这得益于门德尔松丰富的游历。接下来的段落是对首部主题的变化重复,在g小调上进行,调性的改变,使人心情稍有起伏,随着调性回归到C大调,乐曲又恢复了平静。之后定音鼓的出现带来了第二次不安,这是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独奏小提琴采用了大量的双音和八度手法,与乐队一起用朦胧的音色描绘出阴霾的景象。但这种惆怅的情绪很快就消失了,安逸的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但乐队织体出现变化,双音震音的手法来自于中部,这与首部形成对比,随后又回到首部的织体,并平静的结束在C音上。

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这一乐章风格轻快、热闹,充满活力,门德尔松在其另一名作《仲夏夜之梦》中的创作灵感又闪出了火花。一开始15小节的序奏在e小调上开始,既延续了第二乐章的音乐情绪,又逐渐趋向于欢快明朗的风格,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管乐组的出现拨云见日,转入明朗的E大调,独奏小提琴唱出了欢快的主部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将乐曲推向高潮,使听者联想到《仲夏夜之梦》中描绘轻盈的小精灵的音乐主题。 主部主题呈示后,紧接着变化繁复了两次,加入了不同的音阶和分解和弦组成的华丽的走句。乐队的全奏在高潮的基础上奏出了铿锵有力的副部主题。这个主题采用了休止符分割音符的手法,形成了进行曲式的节奏,颇似《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但跳进的音型和环绕的旋律又使得乐曲不失灵动的风格。 中央插部是一个短小的乐段,出现在下属方向调D大调上,有些新奇的意味。再现部更加紧凑热烈,完整地再现了主部,副部主题主要由乐队演奏。独奏小提琴采用了抛弓、顿弓、颤音、跳弓等一系列技巧,将乐曲推向高潮,乐队与独奏交相辉映进入尾声,尾声以震音为主,并有双音、和弦的强奏,一气呵成,最终在高昂热情的E大调上结束。

二、作曲家创作特点的体现
门德尔松的一生没有经历过贫穷的磨难,也没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他度过的是短暂而又幸福的一生,这使得他的音乐风格独特鲜明。他的音乐作品并未涉及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题材,谈不上深刻和伟大,却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他的创作特点在以下四方面中得到体现:第一、门德尔松是公认的善于用音乐描绘景色的音乐家。1829年—1832年间,他周游欧洲各国,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把对大自然的印象凝聚成一幅幅音乐图画,于是,苏格兰之行促成了《苏格兰交响曲》的诞生,游历赫布里底群岛后写下了《赫布里底群岛》序曲,意大利的印象映射在《意大利交响曲》和许多的无词歌中。这个特点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用6/8拍写成的第二乐章摇曳多姿,娓娓道来,如歌的旋律将一幅美妙的风景音画徐徐展现;第二、门德尔松写作时,常采用精炼短小的引子,让主题迫不及待地唱响。《意大利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在短小又急促的引子后高声唱起,带给听者强烈的冲击力,把听者带入了意大利的美丽国土。在《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中,仅用了两小节做铺垫,就让e小调的主题出现,紧紧扣住了听者的心弦。这种创作手法在两部作品中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使得音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第三、各乐章间连续演奏,这是门德尔松创新的写作手法。门德尔松崇尚古典规范却不被这种规范所局限,他在创作中为了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采用了各乐章连续演奏的手法,各乐章各自独立又互相连接,浑然一体,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这个特点首创于《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运用在同时期创作的《苏格兰交响曲》和一些钢琴协奏曲中;第四、门德尔松对艺术有着崇高的追求,他对德国生活环境中的庸俗、懒惰十分不满,对改革又充满了忧虑,在他的作品中常隐隐流露出短暂的忧郁不安的情绪。《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第二主题用阴霾的色调涂抹出了作曲家的忧虑,但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很短,安逸的第一主题很快就再次出现。

三、作品的历史成因及创作意义
门德尔松是19世纪最具天赋的作曲家之一。虽然他所处的成长环境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的本质却是古典的,与同代人相比,他的创作理念和灵感更多地来源于巴赫、亨德尔、莫扎特的作品。门德尔松的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他巧妙地运用了文学和其他音乐赋予他的灵感,他的古典主义倾向使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的形式和典雅,又蕴含着浪漫的情愫,旋律独特、优雅,体现了鲜明的个性。

门德尔松的作品常被人认为是肤浅的,但这部作品却从未得到过如此的评价。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三大小提琴协奏曲”。在这三部小提琴协奏曲中,只有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用小调写成的,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

门德尔松的家庭对他的音乐创作也有深刻影响,他的父母爱好音乐,关心子女教育,为门德尔松和他的姐姐提供了最好的音乐教育和人道主义教养。家族中的女性对门德尔松影响至深,博学多艺的母亲,才能卓越的姐姐以及温婉娴淑的妻子,带给门德尔松的不仅是幸福的家庭生活,更赋予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对女性的欣赏也许是门德尔松喜爱用小调进行创作的原因之一。

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特点,既有浓郁的抒情,又有清新的描绘,既有阴暗的忧愁,又有明朗的歌唱。虽然作曲家用了8年的时间来创作这部协奏曲,但整个作品却像是一气呵成般的流畅潇洒,体现了门德尔松富于生命力的才华和浪漫主义风格。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更是深入人心,成为门德尔松的代表性旋律。很多小提琴家(如约阿希姆)通过成功的演奏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登上了世界舞台。这部作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喜爱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充分展现了门德尔松的才华,又是他8年心血的凝结之作。不仅门德尔松本人将这部作品视如珍宝,后人们也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俄罗斯音乐艺术家鲁宾斯坦把这部作品称作形式和技巧完美的典范,美好悦耳的典范;为门德尔松做传的瓦尔特·姆斯给予了更高的评价,他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总谱是门德尔松所有作品中最宝贵的一颗明珠,其清晰性、线性发展和音色均无与伦比。《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让门德尔松名垂千秋,是西方音乐历史上小提琴音乐的传世经典之作。  

      (费拉斯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珍妮.扬森

 海菲茨1949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延伸阅读: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