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视频>其他>

电影《绝美之城》带我们走进一直追寻的绝美地带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02-10

 

La grande Bellezza 绝美之城》原声 The Beatitudes

p1:《La grande Bellezza 绝美之城》原声 The Beatitudes p2:The Beatitudes—Vladimir Martynov(祈福—马尔季诺夫)演唱版

每段时间都有它的意义 电影《绝美之城》主题曲《The Beatitudes》

《 The Beatitudes 》 演奏 Kronos Quartet 电影 《 绝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 》
 


《绝美之城》由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一部讲述了一个中年作家漫步在罗马,拾寻逝去的青春记忆的影片。2013年5月该片成为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入围片。2013年第26届欧洲电影学院年度颁奖典礼,《绝美之城》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剪辑奖四项大奖。 该片还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爱沙尼亚哭泣之声合唱团为电影电影《绝美之城》献声的《Beata Viscera》,歌曲圣洁古典,配合电影画面简直美轮美奂。

在音乐运用方面,《绝美之城》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电影配乐好比交响乐的起承转合,几个动机则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影片中的经典配乐还包括: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Arvo Pärt作曲Robert Burns诗的《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John Tavener 作曲的《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作曲的《Dies Irae》、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The Beatitudes》等。

 


随着男主角王者漫步在罗马花园中,见证这群人的空虚和颓废,强势和绝望。垂头丧气,让人眩晕,这就是罗马,恰似一位香消玉殒的佳人。紫醉金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繁华之后必将是落寞,末代气质在索伦蒂诺的镜头中令人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原声配乐。在结尾处,镜头从河面慢慢推向前,耳边响起的是弗拉基米尔·伊凡诺维奇·马丁诺夫(Vladimir  Martynov)作曲,由kronos Quartet(克罗诺斯四重奏)乐团演奏的“The  Beatitudes”-----

乐曲在简单与重复之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美轮美奂,那可能就是我们所一直追寻的绝美。
--------------------------------------------------------------------------------------------------
电影原声音乐由俄罗斯作曲家Vladimir Martynov制作完成


Vladimir Martynov是俄罗斯作曲家,于1946年2月20日出生在莫斯科,以协奏曲、管弦乐、室内乐和合唱音乐而闻名。

Vladimir Martynov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苏联作曲家的领袖人物,追求前卫方向。而在那时,这种风格是不为官方所接受的,会给作曲家的事业发展带来严厉的惩罚,但已经不像苏联早期那样有生命危险了。

他从小学习钢琴,然后对作曲发生了兴趣。后来他被莫斯科音乐学院录取,跟Mezhlumov学习钢琴,跟Sidelnikov学习作曲。他于1971年毕业。
他 在最早的几部比较成熟的作品中使用了序列音(或十二音),比如说1966年的弦乐四重奏,1968年的双簧管和长笛的协奏曲,1971年的钢琴作品《易 经》,1973年的小提琴奏鸣曲,以及1988年由基顿·克莱默(Gidon Kramer)和作曲家的合伙人Tatiania Grindenko一起演奏的为小提琴和室内乐队而作的Come in!

 

他于1973年开始在斯克里亚宾博物馆电子音乐室工作。对于这个时代的苏联作曲家,这个工作室就像米兰的RIA电子音乐工作室、西德广播工作室和巴黎的 ORTF工作室一样,是前卫作曲家们的聚会场所。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Sergei Nemtin、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和Edison Denisov都是那里的常客。

Martynov在斯克里亚宾工作室帮助成立了一个摇滚团体,还专门为他们写作了一个摇滚歌剧,Seraphic Visions from St. Francis of Assis (1978).
他是一名正式的音乐人类学家,研究高加索一带的国家——比如说塔吉克斯坦以及俄罗斯境内的各个民族的音乐。他也研究俄罗斯和西方中世纪音乐、宗教音乐史和音乐学。这在当时是可以被官方接受的研究领域,但这些也使他能够通过研究神学、哲学和宗教史来表达自己的宗教情感。
他 于70年代晚期开始研究早期的俄罗斯圣咏,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作曲家马肖(Machaut)、加布雷里(Gabriel)、伊萨克(Issac)、杜费 (Dufay)和邓斯泰布尔(Dunstable)的音乐,并将他们的音乐编辑出版。同样在70年代晚期,他开始对在苏联开始发展起来的极简主义发生兴 趣。这种乐风和美国式的充满了眩目的脉冲式的节奏不同,是一种静态的、充满了灵感的风格。圣咏那不受岁月影响的音质和文艺复兴复调音乐那种缺乏小节线的风 格渗透进了他自己的极简主义作品中。

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在圣谢尔盖三一神学院执教,并一直至今。80年代早期,为了工作上的稳定,有一段时间他几乎专门为教堂的服务写作音乐,后来才恢复写作极简主义的原创音乐。
他 主要作品之一是近一个小时的《遗腹作》(Opus Posthumum)(1993),是专为一种思想——一个人接触两次真理,第一次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叫,第二次是死亡前的挣扎,两次之间或多或少都不是真 理——而作。他还创作了短得多的《Opus Prenatum》,以及为7架钢琴而作的《亚瑟王的十二次胜利》(1990)。

苏 联解体之后,他写了一些挺长的宗教主题的作品,比如《启示录》(Apocalypse,1991)、《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 of Jeremiah,1992),《圣母颂歌》(Magnificat,1993),《圣母悼歌》(Stabat Mater,1994),以及《安魂曲》(Requiem,1998)。
他的录音作品有Le Chant du Monde公司和莫斯科的Long Arms Records的《Les Saisons Russes》。伦敦爱乐乐团在2009年春天为他的歌剧Vita Nuova举行了全球首演。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