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视频>其他>

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2-06-26

 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Rain Drop)
1838年,《雨滴前奏曲》诞生于马略卡岛上的一个寺院。大海、山峦、棕榈树、教堂,这是肖邦对于马略卡岛的描述,1838年,健康状况不佳的肖邦于此疗养身体。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小岛上,肖邦写下了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是其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的第十五首。开头低音声部似乎有些单调的音型,却如雨滴声般晶莹,旋律间甚至可以嗅出一丝夜曲的宁谧与柔媚,充满浪漫气息。升C小调的进入令人倍感压抑。健康状况的不加,丰富多变的情绪,不妨用苏轼的词句来描绘肖邦当时的心情:“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降D大调的回归,乌云散去,一切恢复如初。肖邦,一个把音乐情绪的抒发与展衍发挥到极致的大师。

肖邦“雨滴”前奏曲(降D大调前奏曲)Chopin: Prelude in D flat major, Op.28: No.15 “Raindrop” 《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肖邦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对整个浪漫主义音乐中产生重要的影响。《雨滴》是一首流行甚广的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 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作出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1] 据乔治·桑在《我的一生》中记载,有一天她在暴风雨后回家,听到肖邦正应和着屋檐滴落的雨声弹奏一首前奏曲———这恐怕就是“雨滴”的出处;不过乔治·桑随后又写到:“当我让他留意窗外的雨滴声时,他否认曾听到雨声,还很不高兴我将此称之为模仿和声。”由此可见,肖邦并未给此曲取名“雨滴”。其实“雨滴前奏曲”总体上纯净明朗,如赞美诗般清新与宁静,倒是同时期创作的《b小调前奏曲》(OP.28,No.6)更符合“雨滴”的标题,其曲风伤感,伴奏声部有“雨滴”特征。《雨滴》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乐曲的音乐形象虽比较单一,便仍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清纯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歌,充满浪漫气息。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