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Annie Fischer)
钢琴演奏:安妮·费舍尔(Annie Fischer)
指挥:卡里迪斯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3
1789年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贝多芬创作《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笔也在疯狂地舞动。法国大革命成功地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进步的新思想,《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也带着贝多芬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对于生命的热情和音乐的自信诞生了。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唯一采用小调写成的管弦乐作品,并且用的是常常被形容为贝多芬的“英雄”或“普罗米修斯”调性的C小调。所以《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一出世就像贝多芬的其他音乐一样带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人文情怀。
全曲共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不同。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2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其中钢琴在第二呈示部时进入,随后便与乐队进行交替表演,使得音乐之间产生宛如人们对话一般的效果。突出钢琴的表现力,使得钢琴像是乐队中发号施令的将军。而且干脆、利落的音符令曲目的第一章更显得威风堂堂、气势恢宏。
第二乐章,最缓板,E大调,3/8拍子,三段体形式。首先以舒缓饱满的钢琴声拉开序幕,之后的整个乐章都变现为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可以听见装饰音的轻盈、装饰音与重音结合时的清晰有力,这让乐章呈现出梦幻般意境的同时也十分恬静、优美。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乐章的主题反复在各个乐器之间循环变化,并采用同主音大小调并置、平行大小调转调、远关系转调等多种手法,配合上钢琴急速有力地演奏,使得整个乐章既表现出了英雄主义又展现了戏剧中所具有的冲突和矛盾性。第三乐章中贝多芬转换了不同的手法,他这一举动异常的大胆但是同时却也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也看到了贝多芬作曲能力的又一个飞跃。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贝多芬的音乐也同他本人一样,是顽强不屈永不放弃的英雄,呼唤着灵魂深处的真善美。也正是贝多芬在《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所倾注的自信,才使得音乐中永远洋溢着一种年轻向上的气息,带着生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音乐中每一部分的处理都堪称典范,对以后音乐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现当代音乐家所以要做的就是研究《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并继承和发展曲目中的精华。
这首曲子或许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有着那股冲劲,说不定就会成就你自己的梦想呢。无论前路有多黑暗崎岖,只需要我们抓住黑暗中唯一的光辉,说不定能找到旅途中的引路人,握住你的手,带你一步步走向光辉的地方。逐渐远离黑暗,不假思索。为了自己所追求,而不断前进。犹如夕阳用尽自己的光辉,把所有的光明照向大地。因为热爱,所以追求,或许这一切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吧。也如传教士一般,呕心沥血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教徒。也许只要热爱,一切都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