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时尚>时事新闻>

二十一世纪性:新媒体:Huffington Post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10-11-21

Huffington Post让雅虎垂涎三尺

 
核心提示:如果雅虎想成 为一家媒体公司,没有什么比收购Huffington Post更好的事情了;但Huffington Post值这么多钱吗?

雅虎显然想在在线内容领域大显身手,证据之一就是最近收购了联合内容(Associated Content)网站。但有传闻称雅虎真正的猎物是Huffington Post。目前这两家公司正就深度合作进行谈判。也有消息称雅虎想完全收购Huffington Post,但收购价格可能很高。不管怎么说,Huffington Post似乎更愿意跟雅虎进行内容合作,而非卖掉公司。

雅虎寂寞了?

雅虎需要高质量文章和视频,Huffington Post需要更多流量和页面访问量。双方进行内容合作范围可能包括整合在雅虎所有站点上的文章、视频和广告。这两家公司有很多关联,Huffington Post CEO Eric Hippeau是雅虎董事,董事长Greg Coleman曾担任雅虎销售主管。

Huffington Post目前如日中天,是全球最大的博客。来自comScore的数据显示四月份该网站的全球独立访客数为2600万,已经超过《纽约时报》网站 NYTimes.com了。目前Huffington Post的内容已经从政治扩大到20多个不同分类,并借助社交网站分享增加网页浏览量,甚至还在尝试勋章系统和其它游戏元素,来回报忠实的 读者和分享者。

如果内容再次为王的话,在线媒体公司将需要大量优质内容。如果Huffington Post被雅虎收购,公司增长将加速,与此同时,也会大大充实雅虎的内容业务。知情人士透露Huffington Post拒绝收购,但只要出价合理,一切皆有可能。

收购Huffington Post价格不菲。2008年12月,公司融资2500万美元,公司估值为1.25亿美元。而现在Huffington Post希望这个估值会翻几番。Huffington Post预计明年销售额将达到6000万美元,2012年达到1亿美元。公司筹集的投资还没有花完,并且将在明年年初实现盈利。如果按明年收入的6-7倍 算,雅虎至少需要支付3.6亿美元,一年后这个价格还会上涨。如果雅虎想成为一家媒体公司,没有什么比收购Huffington Post更好的事情了。但Huffington Post值这么多钱吗?只有等雅虎收购Huffington Post之后答案才能揭晓。

腾讯科技讯(明轩)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 道,美国著名政治类博客网站Huffington Post周二表示,该公司并未同雅虎就收购问题进行谈判。此前有消息称,雅虎希望收购Huffington Post,价格可能高达3.6亿美元。

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Huffington Post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博客网站,4月份的全球独立访问量达到2600万,比《纽约时报》网站的访问量还高。除政治内容外,Huffington Post还向多方面发展,目前已经覆盖20多个不同的新闻类型。同时,该网站正尝试通过社交网络的分享功能增加其页面浏览。

Huffington Post发言人马里奥·鲁兹(Mario Ruiz)周二表示,“Huffington Post从未就出售公司的问题进行过任何谈判。”对于收购Huffington Post的传闻,雅虎方面则表示,“公司对于市场传闻不予置评。”

科技博客TechCrunch本周初报道称,雅虎希望收购Huffington Post,以此来获得高质量的文章和视频内容。目前,双方正在洽谈内容的深度合作。不过Huffington Post网站价格不菲,收购属实的话,雅虎将为此付出至少3.6亿美元。

雅虎在上月收购了Associated Content,以提升网站内容业务,制作出成本更低、更符合用户兴趣的网站内容。

 

Huffington Post:互联网第一大报?

       最近,美国最著名的政治博客Huffington Post频频出现在媒体头条。
根据尼尔森在线的数据,2008年2月,Huffington Post的月独立访问量达到370万,第一次在流量上超过美国第一博客“德拉吉报告”。
不久,《卫报》评选“50个最有权势的博客”,Huffington Post排第一位。
《时代》杂志评选“25个最好的博客”,Huffington Post同样排在第一位。
在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链接数量排行榜上,Huffington Post仅次于Techcrunch。
《纽约客》刊登了一篇封面文章,题目叫《绝版:美国报纸的生与死》,文中一幅漫画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得意地掐着一个惊慌失措的绅士。这 幅漫画带点悲哀的意味,报业黄金时代一去不返,在互联网的压迫下苟延残喘。画中那个女人既是互联网,也是阿丽安娜·哈芬顿(Arianna Huffington)。
阿丽安娜·哈芬顿,Huffington Post的创始人,57岁,美国女作家,富婆、政界名流。生于希腊,在剑桥大学受教育,曾是剑桥大学辩论社社长,研究希腊哲学、毕加索和女性主义,前夫是 亿万富翁、加州共和党国会议员迈克尔·哈芬顿,她本人则与阿诺德·施瓦辛格竞选过加州州长。2006年,她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100 人”之一。
3年前,阿丽安娜开始写博客,她猛烈抨击布什的伊战政策,炮轰《纽约时报》对军事和外交事务的报道。虽然报界对她本人的新闻专业素养十分怀疑,但因为 她在政界的知名度,Huffington Post很快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为了“汇集各种有趣的声音”,她开始邀请她的“朋友”与她一起写,名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布什的御用撰稿人大卫·弗鲁 姆、好莱坞明星黛安·基顿、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都是她的“朋友”……现在,Huffington Post的800名博客中,多半是激进政客和好莱坞自由派名流,大都因与阿丽安娜的私交而加入,Huffington Post逐渐成为他们发表反布什政府言论的大本营。虽然身为“新媒体”,但Huffington Post的壮大过程充分说明了,在传媒界,旧的游戏规则仍然有效,比如名气、金钱、铺天盖地的宣传。
现在,Huffington Post突然改了口号,自称要做“第一份互联网大报”,直接将竞争矛头指向CNN、AOL、雅虎和《纽约时报》网络版。他们邀请《纽约时报》的资深编辑梅 林达·赫尼博格主持政治板块的原创报道,增加娱乐和商业的内容,体育和图书板块也在策划中。
从规模和实力上看,Huffington Post其实不足以与美国任何一家大报相抗衡。尽管经过最新一轮的裁员,《纽约时报》编辑部仍然保留有1200名核心员工,《华盛顿邮报》和 《洛杉矶时报》各自有800名和900名员工,而Huffington Post只有四五十个乳臭未干的小编辑,甚至都还买不起一辆车。《纽约时报》在巴格达的分部每年要300万美元支撑,而Huffington Post则基本没有原创报道。但是,Huffington Post认为自己重新改造了美国报纸。
2005年,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一次演讲里,默多克谈到报业在互联网时代遭遇的困境,他警告这个行业顶级的编辑和出版人,新闻的本质改变了。新闻由 少数编辑控制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报纸正失去对内容的控制权,尤其是对“头版”的控制权,而这正是报纸权威性和社会价值的基础。没有读者会再像接受上帝福音 一样听你告诉他这个世界怎么了。今天的读者按需索取新闻,按自己的标准重组新闻,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态度重新设置“头版”,他们要在一个更广阔的语境里使用 新闻——谈论、辩论、质疑,与那些不同政见或相同政见者直接交锋。3年后,Huffington Post证实了默多克的预言。在新闻的呈现方式上,它采取24小时新闻聚合+名流博客评论。他们没有职业记者,新闻绝大部分转载自传统媒体,并且不避讳挑 选新闻,尤其是政治新闻时的态度和立场。博客,包括名流博客的功能是围绕这些新闻写评论,与读者一起参与讨论。编辑的角色则从一个“守门人”转变为一个 “调节者”,主要责任是活化社区,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刺激社群之间的对话,让读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编辑过程中。
“互联网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什么故事能吸引读者,刺激评论、共享传播,并激发他们Google的欲望。我们越来越发现,关键不是压倒‘德拉吉 报告’,而是怎么利用我们的社群。新闻必须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的共同事业。”
去年10月,Huffington Post启动了一个叫Off the Bus的项目,募集“沉默的大多数”共同参与总统大选的报道。他们将一个采访任务,比如跟踪奥巴马在十几个州的拉票过程,分给50到100名普通人,每人 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只要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写上自己的观察,然后将素材统一交给Off the Bus的编辑,最后写出一篇完整的报道。这与新闻界以往的“通讯员”制度很相似,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完全透明的,在Huffington Post上能看到全部源素材。还有志愿者为这个项目设计了维基页面,提供候选人的各种背景信息。阿丽安娜·哈芬顿把Off the Bus称为“分布式新闻”,以群众智慧来制造更活泼的新闻。
《绝版:美国报纸的生与死》中,作者提出,报纸与互联网之间的这场“控制权”之战,在80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伏笔。20世纪20年代初,一场关于民主与 媒体的辩论战发生在美国著名报人沃尔特·李普曼与哲学家约翰·杜威之间。当时年轻的李普曼一连写了3本书,探讨民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人们对民 主的期待和人的现实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民主理论要求公民对身处的世界有清晰的认知,但事实是,绝大部分公民并不了解也不关心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在 一个国家里,一个普通公民只是“局外人”,就像体育赛季时坐在后排的聋哑观众,身处一个他看不见、不能理解也不能主导的世界里。一件很复杂或者微妙的事 件,必须被归结为某种类似情节剧的冲突或简单的故事,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不如直接将了解世界的任务交给一群社会精英,让他们接触所有的信息,代替 大众来判断和监督政府的行为。他由此建议将新闻业提升为一种更受尊敬的职业。约翰·杜威并不否认李普曼对新闻和人性缺陷的论断,但他认为李普曼开出的药方 只会让一切更糟。因为在他看来,民主的基础不在信息,而在对话。而且,他批评李普曼对精英的过分信任。
这场辩论的结果影响了美国新闻业在之后80多年的发展方向。很显然,20世纪的新闻模型是建立在李普曼的处方之上的。报纸力争政治独立,标榜不偏不倚 的客观立场,代表公众利益,扮演不同政派之间仲裁者的角色。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而言,报纸是“局内人”,而读者是“局外人”,他们的权利被压制到最小。直到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使信息的发布和社群的组织变得如此简单、迅速、零成本。人们由此绕开大众媒体的机制,得以在一个志趣相投的社群内展开对话。 这意味着在对“新闻”本质的理解上,杜威重新挑战李普曼。
现在,几乎所有报纸,尤其是严肃大报,都在力图让自己适应这个被技术彻底改变了的世界。他们试图理解和利用这些技术,构建社群,让记者都去写博客,做 视频报道,给读者提供与编辑对话的机会。《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在裁减平面人员,增加网络上的投入和报道深度。但对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要从 李普曼式的“局内人”情绪中走出来,却并不容易。
很多人仍然认为,博客只是在“嚼新闻的残渣”,是报纸的寄生虫。作为博客的代言人,阿丽安娜说:“我们不是嚼,而是吐出新的新闻。”她对主流媒体奉为 圣经的“专业精神”和“中立立场”不屑一顾,认为报纸甚至不是被博客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因为早在博客产生之前,主流大报,包括《纽约时报》就已经 辜负了大众的信任。在监督社会、揭露丑闻上,博客甚至比专业的记者做得更出色。《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丑闻、CBS主播丹·拉瑟丑闻、美国参议院前 多党派领袖特伦特的垮台都不是被专业记者发现的,而是博客。美国司法部长阿尔伯特·冈萨雷斯因窃听丑闻下台,不是由《华盛顿邮报》揭发的,而是 Talking Points Memo,一个自由调查者的博客群。
根据《纽约客》的文章,Huffing-ton Post预期年广告利润能达到600万到1000万美元,但它并不付给博客们一分钱,虽然阿丽安娜美其名曰“没被金钱污染的新闻”,但多少说明了它缺乏一 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因此,也有人猜测她可能会在美国大选结束之后就将Huffington Post卖掉。
事实上,几乎所有报纸在网络上都没有商业模式。在2006年在线出版协会的一次会议上,《纽约时报》网络新闻总监马丁·尼森霍尔兹这样总结报纸在数字 时代遭遇的双重困境:“广告商想按点击量付费,消费者则根本不想付费,在这样的世界里,你怎么指望我们生产高质量的新闻?”
美国著名学者尼克拉斯·卡尔写过一本书叫《大变局:重连世界,从爱迪生到Google》,探讨数字技术变革中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新经济模式。他认 为,传统报业的问题不是它的读者在减少,或者广告利润在缩水,甚至不是物理形态的消亡,而是支持整个报业系统运转的经济模式在瓦解。
当报纸从平面转到互联网,最关键的变化在于内容的“松绑”。一份日报提供大量的内容,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娱乐、文化、技术、评论、意见、 专栏、照片、股票和各种分类广告……报纸把这样一个捆绑好的内容卖给读者,再将读者卖给广告商。整体是最重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但是,当报纸到了网 上,内容自动“松绑”了,读者直奔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而去,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点,搜索、RSS聚合、Google news、Digg……他们不再关心版面,甚至不会意识到这则新闻出自哪家报社。这时候,报纸作为整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局部。每篇文章必须以独立的个体 参与市场竞争,独立统计成本和收入。
因为没有读者愿意为网络新闻买单,所以,一个故事的成功与否,广告利润成了唯一现实的评判标准。一篇关于抑郁症新疗法的文章是好的,因为抗抑郁药物的 广告商愿意为它买单,但一篇关于政府腐败或非洲疟疾的长篇调查报道却不会有大的经济效益,即使它能吸引读者,但读者并不为它付费。
因此,报纸内容的“松绑”,意味着一个复杂、隐形的津贴系统会迅速瓦解。在网上,硬新闻会变得很难生存,因为分类广告将不再负担它们的费用。如果你是 报社老板,当你的报纸转移到互联网上,你能怎么做?雇用更多的调查记者,还是电子消费品的软文写手?
“报纸不可能再回到50年前的黄金时代。但新闻不再印在报纸上,这个社会不会损失什么,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经济模式而已,真正应该忧虑的问题是:在一 切旧模式分崩离析的环境下,怎么维持调查新闻的传统?”这是纽约大学教授克莱·肖基的忧虑。
在他看来,既然报纸内容的“松绑”不可避免,真正值得拯救的是调查报道,因为聚合和意见是廉价的,而调查报道是昂贵的。这个社会需要有专业的记者,去 做长期、深入甚至枯燥的调查,否则政府会退回到过去的腐败状态。
事实上,调查新闻的衰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缩减调查新闻的开支。去年,《华尔街日报》的前执行总编保尔·斯台戈受两位亿万富 翁的委托,主持一个非盈利的独立调查新闻项目,这两位富翁据说不愿意眼看着调查新闻传统就此没落,因此承诺每年为这个项目投入1000万美元。但是,克 莱·肖基认为,这样的特例并不会扭转调查新闻整体衰落的趋势,报纸现在需要的,是少一些怀旧,多一些新媒体的实验,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延续调查新闻的传 统。比如著名的战地记者凯文·赛兹靠读者的捐助到伊拉克采访,然后在博客上免费发布自己的战地日记;Smoking Gun善于从法律文件和法庭卷宗中挖掘新闻线索;Off the Bus利用成员的分布式观察以获得更广泛的报道;Wikileaks以维基百科的模式把上千万读者变成调查新闻的线人.

 

【聚杰网社区博客】美政治博客Huffington Post收购236.com

  北京时间1月14日上午消息,据国 外媒体报道,著名政治博客网站Huffington Post日前利用上个月获得的2500万美元融资收购了娱乐新闻网站236.com.

   236.com创建于2007年11月,是Huffington Post和IAC公司建立的合资公司的一部分。交易完成后,236.com将成为Huffington Post旗下的一个垂直频道。

   鉴于美国大选已经结束,预计流量和广告将大幅下降,Huffington Post意识到有必要扩展其网站内容,而不仅仅发布政治评论文章。236.com每个月的独立用户访问量约为200万,而Huffington Post每月的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1600万。

  IAC上个月对公司进行重组,解散了规划部门。除236.com外,IAC的规划部门还 包括幽默视频网站CollegeHumor.com、Very Short List、RushmoreDrive.com以及Daily Beast.

 

 
 
 
 
<tr> <td bgcolor='#ffffff' align='center'><table width='97%'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8' class='huisekuang'> <tr > <td align="left" ><font color="#324D65" size="2" style="font-family: "黑体"">    <b>核心提示</b>:</font><font color="#324D65" size="2">北京时间10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两大市场监测机构comScore及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博客媒体 TheHuffingtonPost9月份独立访问用户数首超《华盛顿邮报》网站 (WashingtonPost.com)。</font></td> </tr> </table></td> </tr>
 
 

  北京时间10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两大市场监测机构comScore及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 博客媒体TheHuffingtonPost9月份独立访问用户数首超《华盛顿邮报》网站(WashingtonPost.com)。

  流量大涨

  HuffingtonPostCEO埃里克·希皮尤(EricHippeau)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并不关乎《华盛顿邮报》、《洛杉 矶时报》或是《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在所有大型全国性报纸中,现在只有两份比我们大:其一是《今日美国报》,这份报纸的读者群体比较不同;另一份就是《纽 约时报》,这份报纸将始终品牌响亮、阅读者众并且深受尊崇。我们并没有与报纸展开竞争,我们没有特地与任何事物展开竞争。我们的目标只是,建立一个品牌, 并赋予数字平台上的新闻和观点一个全新的定义。”

  comScore的调查显示,HuffingtonPost网站9月份独立访问用户数为682.5万,同比增长50%,尼尔森 MediaMetrix的统计数据则有所不同,认为HuffingtonPost网站9月份独立访问用户数为947万人,同比增长26%。尼尔森还统计 称,华盛顿邮报网站同期独立访问用户数量下跌30%至920万人。不管采信哪家机构的调查数据,这都显示出,即使是在没有总统大选助力,该博客新闻网站也 保持了增长。此外,该公司声称,其采用Google分析统计得出了创纪录的2700万独立访问用户数。

  希皮尤表示:“我们非常注重运用技术手段,使用能用上的所有数字工具,其中许多是自主开发的。我们实时地报道新闻,因此我们非常快速, 并且帮助形成即时的观点。我们有一群非常活跃非常投入的读者,加上数千人的博客社区,他们对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能迅速做出回应。”

  该网站目前融资超过3700万美元,拥有足够的财力对网站大加投入,使报道覆盖至政治和时事以外的其它内容,包括生活方式、时尚、图 书、科技和商业等。迄今为止,HuffingtonPost已推出了芝加哥、纽约等本地版,并将于今年底前成立一个致力于体育报道的垂直网站。

  Facebook助力

  推动HuffingtonPost在9月份流量大涨的,是该网站在8月17日启动的一个项目,通过FacebookConnet服务推 送社会化新闻。

  据希皮尤透露,自项目启动以来,Facebook带来的流量增加了48%,而评论数量则从7月份的170万飙升至220万条。目前,该 网站15%的评论来自Facebook。9月份,Facebook为该网站带来了350万次浏览量。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希皮尤过去十年里一直从事风险投资行业,他表示,如果盈利是短期目标,那么现在就可以让HuffingtonPost实现盈利,但董事 会和投资者希望公司继续增长。他坚称:“我们有着巨大的机会、优秀的团队和良好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将继续谨慎投入,弄清楚HuffingtonPost哪 些核心领域能实现盈利,并进行投资。投资可以是各种形式,包括建立新的垂直网站、在不同城市推出本地版,或是推出新平台。与此同时,我们希望确保早期产品 及服务能实现盈利,我坚信能达到这一目标。”

  谈到HuffingtonPost的盈利模式时,希皮尤表示仍是传统的那一套,即提高流量出售广告。他对博客资讯网站 DailyBeast那种将博客文章编辑出书的模式不感兴趣,他表示,对于其网站而言最重要的是提高网页的浏览量,从而出售更多广告。

  此外,他认为想要在行业内保持增长,必须在品牌营销、活动营销等方面做得更出色。目前该网站正在试水美国互动广告局(IAB)和网络出 版商协会(OPA)的全新广告格式。过去几周里,HuffingtonPost削减了1/3的首页广告数量,希皮尤认为这样使首页更有价值。希皮尤同时表 示,HuffingtonPost目前没有进军国际市场的打算。

 

 

 

作者Erick Schonfeld Huffington Post对社交网站的把捏越来越到位。

步Foursquare后尘,这家网站今天开始向那些忠实读者提供荣誉勋章:疯狂评论以及在 Facebook和Twitter上分享文章的读者将获得超级用户(Superuser)勋章;粉丝和关注者众多者可获得网络专家(Networker) 勋章;举报不良评论的读者可获得审阅者(Moderator)勋章。该网站还对用户档案进行了改进,突出显示用户的评论、好友、粉丝和关注者。

去年夏天,该网站推出了“HuffPost社交新闻”网络,允许读者通过Facebook ID登录,在站内相互添加好友、粉丝。之后又添加了Twitter、Google和雅虎支持。公司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称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站,迄今为止,这对网站成长非常重要,对未来增长会更加重要。

HuffingtonPost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于五年前成立的这个政治博客目前已有2300万美国读者(comScore,2010,3月数 据),比纽约时报网站读者还多(comScore,2010,3月数据)。目前该网站有20个不同新闻分类,政治新闻流量不到四分之一。 2300万读者中大部分不是常客,但其中80万用户有自己的HuffPost社交新闻档案,这些登录用户每月留下230万条评论。

为了维护文明环境,阻止恶搞行为,公司除了花钱雇人对评论进行审阅外,也鼓励读者举报不良评论。现在获得审阅者及以上称号的读者还有权删除评论。

HuffPost的增长大部分源于读者在Facebook、Twitter上的链接分享,网络专家勋章就是为这些读者准备的。为此,网站到处都可见 Facebook和Twitter分享按钮。公司CEO Eric Hippeau说:“来自搜索的流量依然很大,但来自社交网站的流量在飞速增长。” 换言之,HuffPost越像一家社交网站,它对Facebook和Twitter的依赖就越强,接下来就是网站的飞速增长。

 

 

 

作者Erick Schonfeld Huffington Post对社交网站的把捏越来越到位。

步Foursquare后尘,这家网站今天开始向那些忠实读者提供荣誉勋章:疯狂评论以及在 Facebook和Twitter上分享文章的读者将获得超级用户(Superuser)勋章;粉丝和关注者众多者可获得网络专家(Networker) 勋章;举报不良评论的读者可获得审阅者(Moderator)勋章。该网站还对用户档案进行了改进,突出显示用户的评论、好友、粉丝和关注者。

去年夏天,该网站推出了“HuffPost社交新闻”网络,允许读者通过Facebook ID登录,在站内相互添加好友、粉丝。之后又添加了Twitter、Google和雅虎支持。公司创始人Arianna Huffington称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站,迄今为止,这对网站成长非常重要,对未来增长会更加重要。

HuffingtonPost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于五年前成立的这个政治博客目前已有2300万美国读者(comScore,2010,3月数 据),比纽约时报网站读者还多(comScore,2010,3月数据)。目前该网站有20个不同新闻分类,政治新闻流量不到四分之一。 2300万读者中大部分不是常客,但其中80万用户有自己的HuffPost社交新闻档案,这些登录用户每月留下230万条评论。

为了维护文明环境,阻止恶搞行为,公司除了花钱雇人对评论进行审阅外,也鼓励读者举报不良评论。现在获得审阅者及以上称号的读者还有权删除评论。

HuffPost的增长大部分源于读者在Facebook、Twitter上的链接分享,网络专家勋章就是为这些读者准备的。为此,网站到处都可见 Facebook和Twitter分享按钮。公司CEO Eric Hippeau说:“来自搜索的流量依然很大,但来自社交网站的流量在飞速增长。” 换言之,HuffPost越像一家社交网站,它对Facebook和Twitter的依赖就越强,接下来就是网站的飞速增长。

 

Huffington Post

最大政治类博客网站HuffingtonPost联手Facebook添加“社会化新闻”功能

2009年8月19日
 

facebook-connect

HuffingtonPost是美国最大的政治类博客网站,估值在一亿美金以上。昨天发布了一个“社会化新闻”的功能,让读者针对新闻展开互动。

“社会化新闻”是基于Facebook Connect,能够把你正在读的文章分享给Facebook上的好友,同时产生关于你的阅读喜好的统计数据,并且跟踪那些你的朋友们展开评论的新闻。在 HuffingtonPost上的每一次点击和每一个动作,都被传送到Facebook。当然,用户也可以设置,关闭这个功能。

HuffingtonPost的创始人Arianna说:这个新的平台让我们的社区成员能够容易的分享新闻并且发表评论,就像在同事们在茶水间里碰 到随便寒暄两句一样。社会化媒体已经从基础上改变了我们读者和新闻之间的关系。新闻再也不是我们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身处其中,分享、反馈、收集、交流。 社会化新闻让新闻的消费变得前所未有的动态化。

这对于Facebook和媒体来说都是一个突破。不过,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融合已经在实际上非常普遍,在Twitter上,诸如Techcrunch 和CNN等的跟踪者已经到了数万或者几十万。HuffingtonPost和Facebook的创新在于,双方在Facebook Connect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整合,数据的共享。

如下是Arianna Huffington应Facebook邀请特别写的一片博客。顺带介绍下,Arianna是HuffingtonPost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编辑,写过 12本书,在创立HuffingtonPost之前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

即便现在关于报业的痛苦和挣扎非常之多,但我们确实是出于新闻消费的黄金时期。我们能浏览网络,使用搜索引擎,接触全世界的新闻,在社区里跟其他读 者碰撞。

由一小撮的所谓的精英来告诉我们什么重要或者什么不重要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能在我们期望的时间、以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一个习惯的地方、读到 我们期望读的新闻。

互联网给了我们对于消费新闻的控制权。并且高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又在基础上改变了我们和新闻之间的关系。我们再不是被动的接受新闻,而是主动筛选、反 馈、分享、交流,并且直接影响新闻的创作。

新闻开始成为社区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围绕它们交流,于是形成了社区。我们通过添加评论和相关的链接,通过写出自己知道的相关事实,扩展了这些新闻,

新闻已经变得社会化,新闻会在社区的合作中被创作出来,谈话、交锋、读者反馈都被顺畅的整合进了新闻的创作过程中。

新闻如果不被交流,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影响力。HuffingtonPost做“社会化新闻”的目的,就是使这样的交流更加顺畅。我们的目标是使我 们的网站成为一站式的新闻和评论消费的场所,所以社区就是这个场所的基本元素。

通过和Facebook Connect连接,我们的新闻就能够立即和Facebook这个强大的社区系统连通电流。我们的读者立刻和他们的朋友融合在一起,相互分享和评论新闻。

想知道你的朋友在读什么吗?看看来自Facebook的信息流就可以了。想要在几千条评论里看到你的朋友的评论吗?用Facebook的帐号登录我 们的站点,你朋友的评论就自动出现在眼前。

社会化新闻还在另一个大方向上迈出一步:个性化。读者以真实的身份在这里交流。

而这一步还只是整个新闻的社会化的一小步,在未来几个月,我们还会添加更多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更多的新闻网站会这样做的。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