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唐寅《王蜀宫妓图》作品欣赏

来源:金玉米 编辑:豪宅 时间:2019-06-20

 

    《王蜀宫妓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该图最早名为《孟蜀宫妓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 · 画录》定名。经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
       《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画中仕女粉面桃腮,柳眼樱唇,下巴尖俏,并以白粉晕染额、鼻、脸颊,使其形象愈发娇媚可爱,为唐寅式的“三白”画法。画家题款:“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

 

 王蜀宫妓图(局部1)

 

 王蜀宫妓图(局部2)
       唐寅创作此画旨在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王衍热衷于和身边奸佞之徒吃喝玩乐,喝酒时喜欢行一种摇头一类的酒令,喜欢出入烟花柳巷,为防别人认出自己,便下令全国的老百姓都戴上一种能遮住头的大帽子,时人谓之“泥首包羞”。后唐军队攻来时,他仍在饮酒,兵士们都说:“没什么,再行一把摇头的酒令吧。”唐寅于画中题款所记“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王衍平时喜欢宫妓们戴莲花冠,穿道袍,这样看起来才显得更加妩媚动人,风情万种。他曾与母亲、妃子带上一群宫女去成都附近青城山上的上清宫游玩,宫女们戴莲花冠,着道袍,衣服上还饰有精美的云霞图案,远远看去,犹如神仙下凡。王衍自作“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荒淫无度的王衍最终被后唐庄宗灭了族。

 

 王蜀宫妓图(局部3)

 

 王蜀宫妓图(局部4)
       画家在描述四个宫女时,放弃了一切背景,只题了一首诗:“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花柳不知人已去, 年年斗绿与争绯 ”乃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在人物造型上,特点显著。唐寅在刻画仕女形象时,往往采用小眉小眼,尖削的下巴,刻意描绘出她们那弱不禁风的情态。这种造型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一种创新。画家用极为工细的手法,线条细劲、流动,如春蚕吐丝。设色明丽,色彩感强。画中的人物,色彩有浓重的,也有清淡的,有大块的灰绿色,也有上下衣裙斑斓艳丽的,变化丰富。在设色上,画家采用了“三白”设色法,就是用白粉烘染额头、鼻子、脸颊,这一方法的运用对表现宫妓弱不禁风的情态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画中四人交错而立,平稳有序,并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攀连的手臂,形成动态的多样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感。画中一正一背两个宫妓,在近处的背向者身穿一件淡黄色的长褂,与其相对者则身穿一件颜色较深的花青大褂,这就在颜色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余的部分或浓或淡,或冷或暖,或呼应或对称,变化十分巧妙自然。笔墨技巧近法杜堇,远宗唐人,衣纹作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冠服纹饰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该画作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注: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京解元等。吴县(今苏州)人。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赋风流,才华横溢,一生放荡不羁,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合称“江南四才子”。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