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瓷器上的龙

元青花云龙纹牡丹铺首罐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壶

清康熙青花三龙赶珠纹盖罐

清乾隆胭脂红青花云龙纹抱月瓶
收藏学堂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元明清三代,龙纹成为帝王权威的象征,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龙纹瓷器也是当下引人注目的收藏门类,在拍卖市场上比花卉纹、山水纹和人物纹瓷器贵数倍以上。细细探究元明清三代瓷器龙纹的演变,不仅能读出国力盛衰和社会审美,甚至能读出皇帝的性格和喜好。
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纵观历史,瓷器上的龙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各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体现出不同的神态。每当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之时,龙便呈现出威武雄壮之态;每当国力衰落之际,龙便软弱无力,徒具其表。
发:元代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代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状如火炬,清代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代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代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代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
须:元代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代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直而不弯;清代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须尖多数带翻卷。
爪:元代以3趾、4趾居多;明代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代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此外,龙身装饰在三朝多有变化。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遨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的头部一高一低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