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家李成、王晓合作之《读碑窠石图》
&李成(约919-967)字咸熙,唐宗室,初居长安,五代后周时,避战乱移居营丘(在今山东昌乐县境),人称李营丘。李成的祖父、父亲都是当时著名文人,李成继承家学,喜赋诗,鼓琴,更以山水画名震画坛。但他性情孤僻,酷好饮酒,终因酒醉死于客舍。在绘画上,他在吸收王维、荆浩、关仝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从荆、关豪放雄奇的画风转变为清旷、温秀的格调。他和范宽,都师法荆、关,但二人风格迥然不同。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描绘荒寒旷野上,有骑骡老人看古碑(或为此画描绘的是蔡邕观曹娥碑,因而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占据画面大半的老树,光秃的树枝状若“蟹爪”,树下是嶙峋怪石(窠石,指凹凸不平有孔洞的石头)。这个特殊的环境把观者引入荒寒苍茫的意境之中,形制古老的巨碑矗立其间,十分协调、自然。读碑人戴竹笠,有髯须,神态凝重。从者持杖而立。笼罩他们的是无尽的寂寥。这幅画并不表现某个特定的山川景色,它的感染力不在自然风光的优美或壮丽,而在情感气氛。画家以简单的景物安排,创造了一个静穆、萧索的感情环境,这是作品构思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