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经典世界名画欣赏(2)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洲。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等,他们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艺术的特色。
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影响了欧洲的其他国家。洛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引导人民》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港湾与美第奇别墅(Harbour with Villa Medici)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1637年
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港湾与美第奇别墅》是洛兰17世纪30年代成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画的是美第奇家族在罗马的一组建筑群,由费迪南德一世·德·美第奇建立。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3—17世纪拥有巨大财富的名门望族,他们对欧洲的艺术、科学、建筑等多有赞助,被称作为欧洲现代化奠基的文艺复兴时代教父。美第奇家族第一位成名的祖先应该与医学有关,姓氏“Medici”的字源来自意大利语中的医生“medico”。
本画以金色系的色调画成,洛兰的金色系(银色系)光线给西洋美术史上的画家带来很大的启示,这种高贵的风格受到皇室贵族的普遍喜爱。这幅画的色彩挑战度非常高,既要画出耀眼的阳光,也要画出渐暗的天色,从画中人物衣着的描绘,可看出画家非常清楚人类视觉在暗处也能辨识色彩的微妙光线变化,它们既被日照的色泽影响,同时也保存了自己的本色,无论是色彩还是光线的描绘,都令人叹为观止!
风景与阿波罗(Landscape with Apollo)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1645年
意大利罗马,多里亚-庞非勒美术馆
宴会静物(A Banquet Still Life)
亚伯拉罕·凡·贝叶林(Abraham van Beijeren)
1655—1665年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亚伯拉罕·凡·贝叶林(1620—1690)是一位荷兰巴洛克风格画家,最擅长的是静物描绘。贝叶林出生在海牙,先后在阿姆斯特丹、阿尔克马尔生活过。后来,1678年,在鹿特丹定居下来,并在那里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贝叶林擅长描绘海景和静物,17世纪40年代之前,贝叶林的作品大多是一些海景,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他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了静物银壶、中国瓷器、玻璃瓶以及各种蔬菜的描绘上,此外还有一些是关于植物的静物画,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贝叶林的作品大多收藏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之中。
自画像(Self Portrait playing the Lute)
扬·斯蒂恩(Jan Steen)
1655年
西班牙马德里,提森-博内米撒艺术博物馆
舟发苔西岛(The Pilgrimage to the Island of Cythera)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
1717年
法国巴黎,卢浮宫
让-安东尼·华托(1684—1721)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绘画代表画家。1702年到巴黎学画,曾师从吉洛和装饰画家奥德朗。1717年,被接受为皇家艺术院院士。因患结核病,英年早逝,年仅37岁。在艺术上,他是鲁本斯的追随者,但他比鲁本斯用笔更轻快,尤以色彩著称,有“敏感的色彩诗人”之称。他的影响极为深远,并左右时尚,开一代新风。
油画《舟发苔西岛》是华托送给学院来获得入学资格的作品。
在1712年后,华托的绘画艺术趋于成熟,开始创作反映上流社会生活的作品。华托画自己想象中的那些摆脱了苦难和生活琐事的形象,画那些梦境般的美好生活——在从来不下雨的神话花园里快乐地野餐,那是淑女个个美丽、情郎个个优雅的音乐集会。在那样一个社会里,人人都穿着光鲜亮丽的绫罗绸缎,然而却不显得浮华。这一时期华托的艺术已经开始反映18世纪初期法国贵族的趣味,一种喜欢优美色彩和精巧装饰的风尚代替了巴洛克时期较为刚健的趣味。
1717年,华托创作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舟发西苔岛》。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维纳斯刚刚从海中诞生,西风之神塞比罗斯便把她送到西苔岛,所以自古以来西苔岛就成了维纳斯岛和爱之岛。画中表现了3个姐妹出于对幸福与爱情的向往,决定带着自己的情侣,乘舟奔赴幸福之岛——西苔岛。华托在这幅抒情性的作品里,以含蓄的色彩,表现了爱情的幻境,他也因此被评论家称之为“风流韵事画家”。
热尔森画店(Gersaint's Shopsign)
让-安东尼·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
1720年
德国柏林,夏洛滕堡宫
华托到巴黎时走投无路,幸亏结识了画商热尔森,才使他有个安身之处。华托成名之后,他就给这位患难相助的朋友画了这幅《热尔森画店》作为店铺的装饰,据说只画了一个星期就完成,轰动了当时的巴黎。
这是一幅画店的真实写照,并蕴含深刻的时代精神。在画店的墙上挂满了名家名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鲁本斯、凡·戴克和当代的一些名家作品,模仿逼真。画中有意安排了两个细节,一是画面左边工人在向箱子里装画,从露出的肖像认出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肖像,现在已装箱收起来,这暗示路易十四时代已经过去。另一个情节是画的右侧中间,在一幅大圆形画幅前,有两位头戴假发的青年,似女性打扮,正跪在画前有滋有味地欣赏画中众多裸女情态,这一细节表现出那个时代贵族的精神追求,无聊的时代才产生这无聊的社会现象。画家把这幅画视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
画家使用了一种最好的稠性颜料,色泽丰润,画中男女身着华丽衣裳,光泽耀眼,体现了画家运用光色的高超技巧,由于明暗处理巧妙,使画面呈现空间真实感。
克利奥帕特拉的宴会(The Banquet of Cleopatra)
乔万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1744年
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
在18世纪,威尼斯画家在艺术领域占有特殊的地位,乔万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罗(1696—1770)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壁画名家。提埃波罗不仅在意大利,同时也在德国和西班牙从事创作。提埃波罗的艺术受到巴洛克的影响,也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传统。
《克利奥帕特拉的宴会》是画家提埃波罗最著名的作品,是提埃波罗为威尼斯贵族宅第所作的壁画。提埃波罗在画中以豪华的衣着、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古代故事来打动观众。
圣马可大教堂朝东看的视图(A View of Piazza San Marco Looking East towards the Basilica)
卡纳莱托(Canaletto)
1738—1739年
私人收藏
卡纳莱托(1697—1768),是意大利风景画家,尤以准确描绘威尼斯风光而闻名。在《圣马可大教堂朝东看的视图》、《大运河上的赛船》及其他作品中,他将准确的建筑细节与明亮的色彩很好地结合起来。卡纳莱托出生于威尼斯。他跟随他的父亲开始职业生涯,在威尼斯和罗马画舞台场景。1720年左右,他转向风景画。他的威尼斯风光画很快受到游客的欢迎,作为特产被买走。卡纳莱托的有些风景画,将真实建筑置于想象的背景中。
18世纪卡纳莱托在其故乡威尼斯画了许多精致的风景画。这些风景画画面十分逼真,以至于今天的气象学家可以将它们用作气候研究。
威尼斯的圣马可水道(Bacino di San Marco, Venice)
卡纳莱托(Canaletto)
1738年
美国波士顿,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蓝色的男孩(The Blue Boy)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
1770年
美国圣马力诺,亨廷顿图书馆
赶着群羊的牧羊人(Landscape with Shepherds and Flock of Sheep)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
1763—1765年
日本东京,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1732—1806)是法国洛可可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擅长风俗画、风景画、肖像画及历史画,同时他也是一位图案师、装潢家及蚀刻铜版画家。他出生在法国南部格拉塞的一个商人家庭,6岁时随父亲移居巴黎,15岁进到一位律师家当学徒,29岁返回巴黎,即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弗拉戈纳尔的艺术风格不仅受到布歇和意大利艺术的影响,还吸收了来自北方的鲁本斯的色彩和伦勃朗的明暗法,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为传奇式的“法普雷斯托”(即快速绘制的意思,与古典缓慢的绘画方法相对),这种快速画法与威尼斯画法是一致的。弗拉戈纳尔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调情的画面、田园风景及装饰画为主,并以此闻名。
洛可可英文为Rococo,是起源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而得到蓬勃发展,故亦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画派是洛可可艺术的一个分支,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奇物。它一方面浮华做作,缺乏对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洛可可艺术以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为其特征。洛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中国明清工艺美术的影响。绘画方面,以法国画家布歇、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画家。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为代表作品。
秋千(The Happy Accidents of the Swing)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
1766年
英国伦敦,华莱士收藏馆
读书的少女(A Young Girl Reading)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
1770年
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The Third of May)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Franciscovde Goya)
1808—1814年
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这使画家戈雅无比愤怒,他用画笔当刀枪参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这时期他创作了表现这一民族斗争的画作。起义者面对死亡,宁死不屈,法军却不敢正视起义者,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画家将要被杀害的起义战士置于画面上方的视觉中心,突出3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右边跪着的是一位僧侣,在就义前,正做着最后的祈祷;中间是位农民,看上去有着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神情坚定地望着夜空,无惧无畏;画家着意描绘一位愤怒之极、高举双手的市民,义正辞严地痛斥敌人的暴行,这是人类英雄的伟大形象。画家以马德里的夜景作为画面刑场的背景,意在表现黑暗笼罩着西班牙。画面聚光于起义者形象,而将法军置于暗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又在地面置一灯笼,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放射,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
荷拉斯兄弟之盟(Oath of the Horatii)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1784年
法国巴黎,卢浮宫
这幅《荷拉斯兄弟之盟》原是1784年画家为国王路易十六所绘制。大卫没有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去画,而是加强英雄人物的刚毅决心。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在建立共和制的历史时期,公元前7世纪,罗马人曾与比邻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战争,但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为了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出3名勇士来进行格斗,罗马城选派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阿尔巴城(Albe)指定了古里亚斯家族的三兄弟。以胜败来判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归属谁。然而这两个家族之间有着多重联姻关系,各自都有嫁到对方家族去的姐妹。
作品描绘了荷拉斯家族的三兄弟在他们的父亲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城:为了祖国,不是胜利就是牺牲。画面的右边,家族中的妇女们沉浸在悲痛之中:荷拉斯长子之妻萨比娜也是古里亚斯家的姊妹,还有卡米耶,她既是荷拉斯家的姊妹,又同古里亚斯兄弟中的一个订了婚。此时,她们悲伤地低下了头。在她们身后,荷拉斯兄弟的母亲紧紧地抱着她的孙子们。整个画面布局严谨,具有舞台般的光线效果,共和制时期风格的房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表现男性人物的刚毅笔直的线条和强烈的暖色,以及表现女性群体所用的柔软线条和较浅色彩。她们面对不幸近乎崩溃,却只能屈从于命运。
故事的最后,荷拉斯的三兄弟中只有一人战胜了阿尔巴城的古里亚斯兄弟,从决斗中归来,而后他杀死了自己的姊妹卡米耶,因为她为死去的未婚夫——古里亚斯兄弟中的一个而悲痛哭泣!
当时的法国革命者们主张为祖国作出最大牺牲,试图追溯古代文化,在古罗马历史中找到某些突出的片段来为革命思想服务。画家大卫便是这一“新古典”运动的领导者,并创作了这个流派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1801年
法国巴黎,拿破仑博物馆
皇帝拿破仑在他的书房(The Emperor Napoleon in His Study at the Tuileries)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1812年
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
雾海中的流浪者(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卡斯珀·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818年
德国汉堡市,汉堡市立美术馆
孤独的树(Solitary Tree)
卡斯珀·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822年
德国柏林,德国老国家美术馆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1774年9月5日出生于德国格雷夫斯瓦德港市,早年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定居德累斯顿,在那里他过着平静的生活,有时会去波西米亚的山区和湖泊旅行。他的性格忧伤而内省,喜欢依靠自己的沉思来唤起创作的灵感。
弗里德里希天性内向,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令人吃惊地对荒凉的废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孤独和寂寥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主线,弗里德里希把自己强烈的宗教情结和对彼岸世界的渴求都融入自然的风景中,创造了极富感染力的诗意画面。这幅油画是弗里德里希后期的作品,此时画家已逐渐放弃了早期的以黄褐色为主调的、被戏称为“乌贼墨”的画面用色,丰富的色彩开始在画家笔下出现。他用淡蓝色处理天空,并加上几抹金色的霞光,藏青色的群山在薄薄的雾霭中显得有些迷茫,联系前景和背景的辽阔草原被赋予亮丽可爱的绿色。前景中,一棵枝干扭曲的橡树茕茕孑立于苍凉的空气中,静静地生长着。这是一幅足以让观众为之怆然涕下的油画杰作,面对如此忧郁深沉的景色,不难理解浪漫主义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对弗里德里希的评价:“这是可以让野狼和狐狸嗥吼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