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17~18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时期经典世界名画欣赏 1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6-19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洲。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等,他们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艺术的特色。

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影响了欧洲的其他国家。洛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引导人民》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头戴天鹅绒贝雷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Velvet Beret)

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van Rijn)

1634年

德国柏林,德国国立博物馆绘画陈列室

 

与莎斯姬亚一起的自画像(Rembrandt and Saskia in the Scene of the Prodigal Son in the Tavern)

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van Rijn)

1635年

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

 

浪子回头(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van Rijn)

1669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

 

夜巡(The Night Watch)

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van Rijn)

1642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争议最多的一幅作品,创作于1642年。像《夜巡》这样的集体肖像画,在当时的荷兰绘画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伦勃朗早就对这种陈旧俗套的方式感到不满,因此,伦勃朗接受订画时,就决心不把所有的人物都平等地排列在画面上,而尝试新的集体肖像画创作。

例如此画中伦勃朗表现了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出巡前一瞬间的战斗性效果。事实上,那时候民兵连已不具有军事作用,只是在庆典时盛装列队,烘托气氛而已,但若要创作出充满活力的画面,捕捉出巡的一瞬间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光线的正是柯克连长和威廉·凡·莱汀普克副官二人,其他队员都在阴影里,可以说是近乎于画面背景。画家伦勃朗还画了一个正对光线的小女孩来和副官华美亮丽的衣着相对比,这个小女孩在画面上实现了色彩上的平衡,同时呼应连长和副官,起到映示两人荣誉的作用。但是,这种打破传统模式的集体肖像画,很难被人们理解。

一般认为《夜巡》是描写民兵连夜半出巡时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所以《夜巡》这个名字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然而,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班宁·柯克上尉的民兵连》,描绘的不是夜间而是白天的景况。但由于伦勃朗强调光影明暗的画风,使这幅画完成之初给人以暗淡的印象,后为保存画面又涂上了多层凡尼斯,但凡尼斯经过久远的年代后都会变质、变深,甚至影响到下层画面的色彩,再加上灰色沾染,使画面更加灰暗。因此,不知从何时起,原本是白天场景的画面,竟被误认为是黑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修复、清洗,才确认画面的景况是白天,但因为这幅画长期是以《夜巡》而闻名,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窗前读信的女孩(A 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

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57年

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

 

倒牛奶的女佣(The Milkmaid)

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60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倒牛奶的女佣》创作于1658年,构图并不复杂,轮廓较清晰,环境纯朴。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观者产生怀旧心理。画中倒牛奶的女佣人是个健壮的村妇,她塞起了围裙的一角,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扇窗户,旁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油画《倒牛奶的女佣》中所有人和物的质感都很强烈。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The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65—1667年

荷兰海牙,莫瑞修斯博物馆

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一幅谜一样的作品。画中背景浓黑,只有赫然出现的亮丽女子孤影。维米尔这种画法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现存的仅此一幅。这幅画如同他的大部份肖像画一样,认不出画的是何许人。维米尔是一个全然不同于伦勃朗的画家,他的笔法绵长流畅,同时也细腻得多。

 

宴会与肉馅饼(Banquet Piece with Mince Pie)

威廉·克拉斯·赫达(Willem Claesz Heda)

1635年

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

威廉·克拉斯·赫达(Willem Claesz. Heda,约1593—1680)是荷兰17世纪最富诗意的静物画家。

赫达描绘的静物题材比较专一,集中于金属与玻璃器皿的表现。他从这些具有反光效果的器物中发现了绘画色彩的表现力,他喜欢画金银或玻璃餐具配上各种点心食品,组合成一幅幅贵族早餐时餐桌的景象,所以人们称他的静物画为“早餐画”。

 

密德哈尼斯大道(The Alley at Middelharnis)

梅恩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

1689年

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风景画的示范作品。荷兰绘画题材的多样性,像一面镜子反映着荷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在风景画方面,霍贝玛给我们展示了荷兰农村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霍贝玛是田园风景画派的画家,终身都在描绘荷兰农村的景色,这幅画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画中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错落有致,既对称,又富有变化。小河和村庄屋舍安然而静谧,还有在岔道路边交谈着的妇女、远处的行人,以及劳作的农夫,这一切都描绘得十分生动,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情趣。画家把地平线画得很低,以便更多地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天空。整幅画面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透视美。

 

乐师(The Musicians)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95年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是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出生在北意大利伦巴底省的卡拉瓦乔村,因此人们称他卡拉瓦乔。父亲是庄园主家的管事,早年去世,11岁的卡拉瓦乔移居米兰,师从于自称为提香弟子的西蒙·彼得查诺,他是当地样式主义的代表画家。在米兰期间,卡拉瓦乔看过《最后的晚餐》,他很熟悉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他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多大师相继逝世后开始的。1593—1610年间卡拉瓦乔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卡拉瓦乔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篮水果(Basket of Fruit)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95—1596年

意大利米兰,安布罗西阿纳美术馆

这幅油画是画家卡拉瓦乔早期的代表作,据史料考证,这是美术史上的第一幅静物画。这明晰而结实的轮廓,这单纯而质朴的光线,这鲜明而实在的苹果、葡萄、柠檬、无花果、竹篮、新鲜的叶子、干枯的叶子,以及这如实刻画的苹果上的虫子眼,不仅标明了静物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绘画主题而存在,也标明了卡拉瓦乔与当时追求理想化时尚的潮流格格不入的率真与求实精神。在他看来,不论是静物、人物还是其他实物,都是自然的客体,因此,他总是以自然本身为依据,如实地反映自然,而把前人的一切规范和模式抛在一边。

 

胜利者丘比特(Cupid as Victor)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601—1602年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