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达维特最有名的10幅画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3-08-01

01. 萨宾妇女.法国.达维特.布上油画.纵385×横522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此画取材于罗马神话故事,罗马人在邀请邻城萨宾人赴宴时趁机劫走了萨宾城的年青姑娘。数年以后,萨宾人 前来讨伐。这些女子不愿自己的父兄与丈夫们互相残杀,便出来劝和,使战争平息。画面正中央描绘的是爱尔茜里 王后伸出双手奋力阻止了自己的丈夫罗慕路斯(盾上有托狼纹章者)和萨宾国王塔提乌斯的刀枪,左右几位妇女抢步 上来护住幼儿。画中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中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 还是兵器,都采用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 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调和。前景上两个对峙武士的相对站立姿势,包括他们的正反面盾牌,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 稳定构图。整幅画面气势宏大,构图高度完整。画家强调了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强烈的光影对比,并对环境、服饰 和武器做了精细入微的刻画,表明他极力追求历史逼真感的意图。
  创作背景
  萨宾人是古意大利的一个民族,他们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地区,和罗马人相邻。传说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原为一个部落的领袖,叫罗马诺(后来的罗马城名依他名而定)。他早就觊觎萨宾妇女的美丽,一心想劫夺为罗马士兵之妻。他设计邀请萨宾人参加他们的宴会,乘机悄悄地打进萨宾城,劫夺了许多美丽的萨宾妇女和他们的财产。若干年后萨宾人强大了,他们欲报此仇,但是被劫的女子已为罗马人之妻,为罗马人生儿育女了,此时萨宾人打来,又势必使他们沦为孤儿寡母的惨境,因此妇女们拖儿带女地出来阻止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
  《萨宾妇女》描绘的正是这一情节。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罗马人与萨宾人厮杀的激战场面,两队人马中间是一群妇女和婴儿,视觉中心描绘了一位美丽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阻止这场战争,孩子从她的怀抱中跌落在地,引起两位妇女来抢救孩子,她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阻挡双方的杀戮,她身后的一位妇女高举婴儿,这一情节向人们宣布:为了我们共同的下一代,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成为画面的高潮和主题思想。
  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完全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严格按黄金分割律配置人物,对称、均衡、变化中有和谐统一。画面前景那位左手握盾、右手作投掷标枪者是罗马王罗马诺,他背向观众,对面一位持剑举盾面朝观众的人是萨宾王都斯,双方构成势均力敌的阵势,举双臂的艾埃茜妮使箭拔弩张的敌对双方对称呼应。情势虽然万分紧张,但是画面人物动势和标枪、盾牌圆质的形和线的变化造成画面的稳定感。尽管人人内心激动,但神情毫无生气。画家着意于人物的裸体、半裸体造型,严谨的雕塑形体和细腻的素描功力使这幅激战场面变成古代标准人体展览,缺乏内在精神的感染力,这正是古典主义的缺憾。也反映出达维特此时艺术创造上追求单纯的形式美,理性构思和造型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人们认为这是画家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借复古以消愁肠。
  柯雅各斯•路易斯•达维特(1748~1825)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著名的罗可可画 家布歇。达维特于1783 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成员,毕业后获罗马大奖,得以赴意大利游学,深受意大利文艺复 兴美术的影响。

02. 雷卡梅尔夫人像.法国.达维特.布上油画.纵174×横244厘米.巴黎卢浮宫藏

  雷卡梅尔夫人是巴黎社交界著名的美人,她15 岁时嫁给了一位相当于她三倍年龄的富裕的银行家。她喜欢穿 白色的衣裙,总是风采迷人。画中雷卡梅尔夫人身穿罗马式长袍,靠卧在罗马式的卧榻上,一只手支在身后两只圆 筒形的枕头上面。左侧还有一盏古代铜灯,榻前有一块踏板,背景是一块素朴的布幕,构成了极富古代气氛的典雅 环境。夫人的白色长袍垂搭在靠榻前,色彩与形体相得益彰,呈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一切都显得十分平衡。 画家以古典美的抒情手法,描绘了这位夫人的妩媚恬静和秀丽的姿色,成为达维特肖像画之代表作。
  这幅肖像画被公认具有永恒的价值,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既平滑又富有个性,并始终保持着人们赞赏的理性美。雷卡米埃夫人是19世纪初法国上层贵族中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太太,她在文化界有很高的地位,她的美貌与聪颖,曾使不少人为之倾倒。这里,雷卡埃米夫人身着罗马式长袍,靠卧在罗马式卧榻上,道具有古代铜灯,背景是一块素朴的布幕,夫人白色长袍垂搭在靠榻前,色彩与形体相谐,呈现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整个画面呈现出极富古代气氛的典雅环境,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

03. 被维纳斯解除武装的战神马尔斯.法国.达维特. 布上油画 纵385×横522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作于1824年。那时达维特的生活可以说是平静而又苦闷的。当年曾经在国民议会投票赞成判处路易十六死刑,如今帝国虽垮台了,他只能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用若干肖像画来消磨时光。此幅自诩为“历史画”的神话题材作品,纯粹是画家在枯燥生活煎熬下的精神填充,是以虚构的情节来满足自 己描绘光洁柔美女人体的创作欲。
  画面中三个美神中的两位把战神马尔斯的头盔、盾牌、弓箭都拿走了,马尔斯自己也主动交出宝剑,另一位美神为战神送上美酒和杯子,维 纳斯正坐在床上给战神戴胜利的花环。战神脚下那个小爱神,则正在给他解下鞋带。这一切似乎在宣告,战争可以 结束了,让疲于戎马生活的勇士来快乐地享受一番美与爱情的甜蜜,表现出画家祈求和平的愿望。
  画面构图十分讲究,战神马尔斯裸露着身体躺 靠在古典的床榻上,三个美神居于背景处,中景只留下维纳斯与马尔斯的大字形构图。背景是希腊科林斯式柱头,这是古典主义画家爱用的背景装饰造型,横竖的直线衬托前景人体姿态的曲线变化,造成线条和色彩的对比美感,这一切人物环境又凌驾于云朵之上,翻滚的云层使画面又朦上一层神秘之感,富有对比性的肌肤色调与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的拱廓,与一种雄壮、高贵而又冷漠的形式化的趣味结合,也就是现实与幻想、具象与抽象、古典与现实的结合,象征著一种希腊古代生活的梦魇。这幅 作品是古典主义没落前夕的回光返照,是学院派古典绘画的最后一幅杰作。

 

04. 马拉之死.法国.达维特.布上油画.纵162×横125厘米.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05. 教皇皮尤斯七世.法国.达维特

06. 苏珊娜•乐•佩尔蒂埃•德•圣法尔若

07. 年轻的安格尔.法国.达维特

08. 伯爵夫人和她的女儿.法国.达维特

09. 拿破仑在阿尔科拉桥头.法国.达维特.1800年.新古典主义.布面油画.259x221厘米.马尔迈松堡国家博物馆.鲁伊-马尔迈松

  在与奥国的干涉军战斗中,拿破仑以英勇大无畏的精神冒着冬天的严寒与雪崩的危险,出其不意地越过圣贝尔纳山险坡,带领主力军向敌人腹地前进。在画家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
  在拿破仑执政的十年里,达维特创作了一系列为皇帝颂德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一画中,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他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看了之后,大家赞赏,还特意吩咐画家复制两幅,以供部下观赏。后来做了皇帝后,他还让达维特为他的加冕仪式创作一幅纪实作品。
  这幅著名的古典油画的历史背景是: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用一个月时间结束战争。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这次战争的胜利为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打开了通道。
  拿破仑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情景;拿破仑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
  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充满了睥睨天下的英雄气概,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
  画家达维特在拿破仑的缰绳上留下了自己的签名。
  当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绘制这幅画时,拿破仑只有28岁,而且已经是一名令人生畏的将军,在5年中第二次在意大利击败了奥地利军队。西班牙的查尔斯四世委托大卫完成这幅作品。拿破仑拒绝作模特,但他把自己在马伦戈之战中所穿的军装送了过来。他想要自己的形象表现出“烈马之上的冷静”,而不仅仅是像大卫建议的那样,只带着一把剑。最后的成本充满了政治宣传意味,拿破仑也让人想起汉尼拔和查理曼大帝,后者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而且拿破仑被绘制成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坐在站立起来的马上,身着火焰般的盛装;在现实中,他穿的是灰色外套,骑的是一头驴。对角线式的构图,暗示拿破仑带领自己的军队向前、向上。
  当大卫绘制这幅肖像时,他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他毫不犹豫地跟随了拿破仑,被后者的英雄主义光环迷住;他在作品中美化了拿破仑,满足自己的理想。这幅作品中,最初拿破仑披着一件黄色大氅,后来遵照拿破仑的命令重画多次,大氅的颜色也改了很多次。

 

10. 吹响为民族抗战的号角——达维特《荷拉斯兄弟之誓》

  达维特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古典主义精神的就是大型油画《荷拉斯兄弟之誓》。《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给达维特的订件,达维特接到任务后便去罗马创作了这幅画,于1785年在沙龙展出。该画取材于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表现古罗马故事的名作《荷拉斯》:罗马与阿尔巴发生了冲突,双方都疲惫不堪。为减少牺牲,双方长老议定各派出三名勇士决斗,根据决斗的结果来决定胜负。罗马派出了荷拉斯三兄弟,荷拉斯家族三弟兄在接受父亲授予的武器时庄严宣誓:不是胜利归来,就是战死沙场,画面上表现的正是三兄弟对父宣誓的这一瞬间。画面上的气氛是明确的:为了民族的存亡,为了拯救祖国,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三个刚毅决绝的男人与哭泣的女人、背景的古典建筑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这种庄重的气氛。
  当法国人民高唱着“不是获胜利,就是死亡”的革命歌曲奔向前线的时候,这幅画的鼓动作用是很明显的。
  达维特和他的追随者们,实际上并没有摒弃以直线透视法和大气透视法为基础的绘画结构传统。他们完全致力于自己的观念,认为一幅绘画是古典浮雕作品的变体;他们服从于气氛的效果,强调线条轮廓,将形体安排得如同饰带横过画面一般,并旦运用实强、中间色或不透明的阴影这一类的东西,来封住画面深度,以强调画中的画。这种画法在《荷拉斯兄弟之誓》里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是一种在画面前景的后面、沿着狭窄的舞台去组织人物形象的效果,绘画空间是根据就线透视法和大气透视法构成的。画面中的人物给观者的感觉不是存在于平面的绘画中,而是存在于立体的空间中,这不仅仅是由于他们在空间里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由于雕塑般的造型而引起的幻觉。
19世纪上半叶,达维特以及追随者们越来越强调以抽象的线条来表现理想题材的艺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二者,都从直观的世界飞跃到由东方、非洲或南太平洋的印象所唤起的现实之中。但是,他们的新古典主义,又陷入了特定的道德方面的题材中。这些题材,和法国革命的哲学观念有关,并且以想象的禁欲主义哲学和早期古罗马共和这义的德行为根据。然而,由于画家缺乏足够的古代绘画的原型,所以在追求真正的古典艺术时,便受到了阻碍。不过,古代的雕塑还大量存在,因此,像达维特的《荷位斯兄弟之誓》这样的古典绘画,在一个受到限制的舞台上,竞模仿高浮雕的雕塑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不仅是达维特的成名之作,而且对于法国美术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于178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它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由于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了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
  1785年,达维特回国展出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曾经震动了法国画坛,这幅作品以古典英雄主义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使其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他说:“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从此,达维特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登上了画坛和政坛。《荷拉斯兄弟之誓》与他随后创作的《布鲁特》,标志着他的创作已经与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潮紧密地连在一起。
  创作背景
  1782年,巴黎重新上演大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4年)1640年创作的悲剧《贺拉斯》。故事写的是罗马城和阿尔贝城之 间发生战争,双方谈判各选三位勇士进行决战以定胜负。罗马城选了贺拉斯三兄弟,阿尔贝城推举了古里亚斯三兄弟,他们 之间是亲缘关系,贺拉斯兄弟中老大娶古里亚斯兄弟的姐姐为妻;而古里亚斯兄弟中老三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的未婚夫。这 两对三兄弟之间的决战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选择,结果是国家利益至上,大义灭亲,罗马城取得最后的胜 利。达维特决定创作一幅以贺拉斯为题材的油画来表达他的政治信念和艺术思想。他为了发掘主题、深化艺术构思,深入体 验古罗马时代的生活,他要求法国政府准许他回罗马去完成这幅作品。1784年他来到罗马,用了1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英 雄主题的杰作。
  画面所描绘的是贺拉斯三兄弟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贺拉斯宣誓效忠祖国的庄严场面。构图以老贺拉斯为中心,其他 人物分列两边成视觉对称式均衡。老贺拉斯高举宝剑,三个儿子伸出有力的手臂作接纳状,人们手脚相对;在老人身后是一 组陷入悲痛的女子,她们低首相依、无可奈何。人物的动势和组合都以直线和金字塔式构成,造成视觉上的单纯、沉着、稳 定和强健的冲击力,全部人物被置于罗马圆柱式建筑大厅,这更增加了画面庄严神圣的气氛。
  画家精心选择了英雄出征前的宣誓和妻儿哭泣的情节,造成一种戏剧性的精神对比,形象地告诉人们:女人的眼泪也 不能动摇英雄们尽忠报国的决心。达维特为了强调这个瞬间情节,着重加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力,集中刻画贺拉斯三兄弟的 强健体魄、坚毅面貌、宽大步伐和伸向前方的手势,鲜明地揭示了三兄弟的英勇气概。女人们的情态是一组不可缺少的陪衬 ,她们的悲痛更加烘托出画面的悲壮气氛。作为画面中心人物的老贺拉斯,他是国和家的象征,他的庄严举止制约着三个儿 子的行为,指示着他们履行国民的神圣义务、报效祖国。画家在人物造型上使用雕刻手法,形象坚实有力,重视素描的体积 感,设色很单纯,可与雕刻相媲美。
  人物的背景建筑采用多立克柱式和厚重朴实的拱门,简单沉着、稳定、不可动摇,在精神和形式方面与前景人物相呼 应,并突出主体人物。这幅画虽然是达维特早期作品,但表现出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已逐渐成熟。
  当这幅英雄主题的作品在罗马问世时,立刻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美,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最好的代表作品。不久达维 德回巴黎参加了1785年举办的沙龙展览,获得了革命热情高涨的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给达维特的订件。当这幅英雄主题的作品在罗马问世时,立刻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美,不久达维特回巴黎参加了1785年举办的沙龙展览,获得了革命热情高涨的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贺拉斯兄弟之誓》使达维特一举成名,这幅作品的古典英雄主义主题、庄重的色彩和严谨的构图使其成为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而且对于法国美术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画面男子的刚毅和女性的孱弱对比鲜明。这是一幅唤起人们革命斗志和牺牲精神的具有鼓动性的作品。由于画家达维特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了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
 

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其中最为突出的画家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

  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达维特,画风严谨,技法精工。我们从达维特的经历和艺术生涯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艺术家只有投身于时代的变革,才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一旦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艺术生命也就枯萎了。灵感家达维特给后辈的艺术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的一些颇有见地的话,“绘画不是技巧,技巧不能构成画家”,“拿调色板的不一定是画家,拿调色板的手必须服从头脑”,这些都成为画家的箴言。达维特参与政治,其艺术高峰也是其参政的高峰。随著拿破仑的失败、达维特传奇地艺术活动也随之结束。
  达维特最初的创作基本上是学院派的,到了意大利后,他深入研究古代雕刻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珍品,沉浸在古典美的追求中。他在接受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观念时,保持着独特的见解。从1778年开始,他对意大利17世纪以写实风格见长的卡拉瓦乔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吸收他们的明暗表现法来突出主题。受其影响,达维特创作了《帕特洛克罗斯的葬礼》等作品。
  23岁的达维德第一次参加罗马奖考试,考题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战神马尔斯的战斗,艺术风格基本上是模仿罗可可风格,但是人物形象情绪激烈、步伐沉重,因此画面很不协调而落选,直到27岁达维德历经3次失败后才获得罗马奖赴罗马留学。他在罗马学习期间为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所感动,产生了研究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下决心暂时不搞艺术创作,专心钻研希腊罗马雕刻,认真画了4年的素描,32岁时曾带着一幅素描稿《帕脱克卢斯的葬仪》回巴黎沙龙展出。在接受古代艺术影响的同时,达维德在思想政治上也受到古罗马共和政体的潜移默化,滋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热情。后来他竭力想借用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样式,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达维德最初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他曾说过,古代是当代画家的学校,它是当代画家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后来由于接触到一些反封建的革命党人,如雅各宾党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等,他在政治思想和艺术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创作了一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从这时起达维德就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艺术为反封建斗争服务,逐渐走进现实主义潮流。他说过:“艺术必须帮助全体民众的幸福与教化,艺术必须向广大民众揭示市民的美德和勇气”。从此,达维德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贺拉斯兄弟宣誓》。
  如果说罗可可艺术是路易十五时代为适应快要上断头台的没落贵族阶级的空虚心灵的需要,那达维德的艺术是直接为资产阶级大革命服务的。达维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艺术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比启蒙思潮下的写实主义更进一步地描绘了时代的革命斗争现实,他借历史题材揭示如何建立和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与新的社会风尚的革命思想。当大革命的风暴到来时,达维德不仅仅是画家,他还作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他被选为国民议会的议员,成为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战友,并以国民教育委员的身份从事大量的革命艺术活动。他公开倡导艺术必须为政治斗争服务,他说:“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个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
  在大革命中,达维德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
  1794年是达维特艺术生涯中最光辉的年月,他的艺术充满了时代革命气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并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现实的时代生活相结合,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但是随着“热月党”政变,雅各宾党政权被推翻,达维特被捕入狱,出狱后国家发生的变化令他触目惊心。革命理想破灭了,达维特心灰意冷又无能为力,从此在创作上他放弃了现实题材,又沉浸在对古代社会的向往之中,再也没有画过富有革命激情的作品。他在黑暗的岁月里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情绪非常消沉,艺术生命也面临枯竭。他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了期望和平的《萨宾妇女》。
  当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帝制以后,达维德又为拿破仑服务,成为帝国的首席画家,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反映拿破仑的英雄业绩和形象的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下一篇:王室猎狮图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