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犹大之吻》
画名:《犹大之吻》
作者:乔托·迪·邦多纳(意大利)
时间:公元1305
类别:湿壁画
尺幅:约200×185cm
收藏:意大利,帕多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犹大之吻》是佛罗伦萨画派奠基者乔托的另一经典之作。“犹大之吻”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大经典之吻”之一。这幅画不但是西方绘画史上的名画,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
此画取材于《圣经·新约》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耶稣的门徒犹大为了取得30块银币,与官兵约定,他上前吻谁,谁就是耶稣。随后,罗马士兵和法利赛人逮捕了耶稣。
【名画探秘】
乔托所生长的年代,壁画是主要的绘画表现手段。乔托的作品大都是绘制教堂内的壁画,罗马、佛罗伦萨、帕多瓦等地的教堂内都有乔托的作品。尽管这些壁画描绘的仍然是圣经故事,如《圣芳济的生涯》、《施洗约翰的生涯》、《基督传》、《圣母的生平》、《逃往埃及》等,但是,乔托不仅在构图上打破了中世纪传统绘画的抽象、古板和僵硬,而且使人物充满情感,一下子饱满而鲜活起来。乔托所生活的年代,人文主义已经萌生,但尚未形成一种思想运动。人们逐渐从对神的盲目崇拜中解脱出来,开始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
《犹大之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据《圣经》记载,犹大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背叛了耶稣,偷偷勾结敌人,愿以30块银币出卖耶稣。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犹大要出卖自己的主人,犹大便提前溜走,并立即引领敌人,前来捉拿耶稣。之前,犹大已经与敌人约好,他吻谁,谁就是耶稣。这幅画表现的就是
画家运用戏剧化的处理手法,将尖锐对立的矛盾双方的核心人物----耶稣和犹大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以主体人物为中心,呈对称式,分列两旁。犹大被纯正而明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在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醒目而突出。他抬手搂抱耶稣,作亲吻状,使斗篷表面形成醒目的褶皱,这些褶皱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呈扇面状排列,将人们的视线自然而然地引向头部,引向耶稣和犹大那两张对立的面孔上。犹大向上作祈求状,而耶稣冷静地俯视着犹大,锐利的目光中夹着仇恨,像利剑射向叛徒的胸膛。两张对立的面孔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之间的尖锐对立与搏斗。画家用画笔和色彩最大限度地突出表现了这一决斗场面,赞颂光明、正义和美,鞭挞、揭露黑暗、邪恶和丑。
虽然这幅杰作的构图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僵硬与呆板,但是,乔托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安排的更加接近真实,并且有意拉大了画面的远近空间,增强了整幅画面的层次感。为了突出群像人物的主次感,乔托也费尽了心思,抓住了像褶皱这样的细节,探索明暗表现和物体的体积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在他的《神曲》里曾写道:“奇马布埃强逞能,自负艺坛最英雄。而今乔托名远扬,竟将先生变后生。”
13世纪以前的意大利绘画,一直在拜占庭艺术的控制之下。拜占庭艺术是一种高度程序化,色彩艳丽,人物僵硬,重装饰而轻造型的绘画。这种绘画风格在宗教画上表现最为突出,人被“神化”,而神又被僵化,人物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这种情况从乔托的恩师奇马布埃(约1240--1320年)开始,逐渐有所转变。乔托使意大利绘画真正摆脱了拜占庭的定型式宗教画风。
乔托所塑造的宗教人物不再是中世纪的幽灵,而是充满七情六欲的世俗男女。他们犹如雕像般浑厚,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乔托是公认的使西方美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序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开创写实画风的鼻祖,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
【画家简介】
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绘画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早年随奇马布埃学画,辗转于罗马、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画。最能反映其艺术成就的是1305--1308年间创作的阿雷纳教堂壁画。乔托是一位多产的画家,《最后审判》、《金门相会》、《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摆脱了中世纪圣像画的桎梏,以全新的画面感,展现了人文主义的新精神,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尤其是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托尼得到了但丁在《神曲》中的热情称颂,备受著名画家马萨乔、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人的推崇。
【绘画辞典】
[素描]
用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做素描。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通常讲的素描多元化指铅笔画和炭笔画。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也是研究绘画艺术所必经的阶段。
[若亚敬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