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圣母之死》

作为17世纪宗教绘画最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卡拉瓦乔在《圣母之死》中,完全打破传统绘画表达此类主题的方式。以他最擅长,运用日常生活图景的手法,表现宗教题材
比起矫揉造作的高贵,卡拉瓦乔更钟情“有血有肉才是真理的荣光”。
——弗朗辛·普罗斯
在《圣母之死》中,他犯下一个可怕的错误,他省略了作品展示的地方,圣母死亡之后是升天,但他的画中,只有死亡。
——克劳迪奥

《圣母之死》(局部)
1600年,罗马特拉斯提弗列区的阶梯圣母堂,向卡拉瓦乔订购一幅圣母像。他花费了近5年时间,精心构制《圣母之死》。然而,作品交付之时,却遭到圣母堂僧侣的拒绝。
卡拉瓦乔完成的作品是什么样?为什么会遭到教堂拒绝?
作为17世纪宗教绘画最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卡拉瓦乔并没有遵循既定的规则,处理传统的宗教题材。
在《圣母之死》中,卡拉瓦乔也完全打破传统绘画表达此类主题的方式。以他最擅长,运用日常生活图景的手法,表现宗教题材。

与之前所画的《圣马太蒙召》一般,卡拉瓦乔在画面左上角设置了一束光,将焦点集中于画作的主人公——逝去的圣母与画面前方哭泣的女子,这束光也照亮了众多人物的面部表情。
身躯苍白、浮肿的玛利亚,蓬头赤足,面色难看,穿着也十分破旧。她躺在一张简单的铁床之上,呈现出一种意味深长的姿态——她的左手向外伸出,搭在床边,仿佛摆出了一个十字架的形态,而右手则放置于腹部上。

卡拉瓦乔笔下“凡人化”的圣母
围绕圣母身边的是为她哀悼的圣徒,他们都深陷在悲痛之中,这些人挤缩在黑暗之中,仅有的光线照亮了使徒们的头部。
在《圣母之死》中,卡拉瓦乔展现了他戏剧性地运用光线与明暗对比的高超技巧。通过光和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将画面悲伤肃穆的氛围烘托出来。
此外,角落里的水盆,屋顶上的木板营造的室内环境,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幕,没有一丝一毫的美化,也没有刻意表现圣母的神圣与荣光。
巨大的红色布幔,巧妙的与圣母身上的红衣形成呼应。悬垂的红布,犹如加强画面氛围的设置,协同强调了画面的哀恸气息。

巨大的红色布幔,加强了画面的戏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