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评剧电影【刘巧儿】选段:小桥送线(新凤霞)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0-06-16

   刘巧儿 - 剧情简介:

 

     1942年,陕甘宁陇东地区的人民,在政府的倡导下,实行婚姻婚姻自主。刘巧儿是个纺线能手,劳动好、人品好,可经父母包办自幼许配赵柱儿,自己从未见过未婚夫的面,她常为此事苦恼。一次在劳模会上,她偷偷地爱上了勤劳俊秀的小伙子赵振华。地主王寿昌早就看中刘巧儿的美貌,许给刘媒婆厚金,叫她去向刘巧儿的爹提亲。刘彦贵贪图钱财,听信刘媒婆的谎言,答应嫁女。刘彦贵骗女儿说赵柱儿是个二流子,巧儿不知是计,自动提出退婚。刘彦贵借机逼赵柱儿的爹赵金才前去解除儿女婚约。一日,刘巧儿去合作社送线,与王寿昌相遇。王寿昌上前纠缠,并告诉巧儿她爹已收下彩礼,马上就要迎亲,刘巧儿听后非常气愤。妇女主任李大婶正往地里送饭,看见刘巧儿在伤心落泪,问明原因,就带她去找乡长。正巧遇上正在地里干活的赵柱儿,巧儿这才知道赵振华就是赵柱儿,懊悔心中爱慕的人原是自己退婚的人。幸亏李大婶机智,想法使他们解除误会,自订终身。刘彦贵财迷心窍,逼巧儿嫁给王寿昌,巧儿誓死不从。刘彦贵便将巧儿反锁在家。当晚,柱儿的爹带人把巧儿救出。于是,两家官司打到庆阳县政府,偏巧遇到一个主观的审判员,他只看事情的表面,咬定赵家“抢亲”犯法,拆散了巧儿和柱儿的婚姻。专署马专员受理了巧儿、柱儿二人的诉状,深入调查,查明真相,批准了巧儿、柱儿二人的婚事,处置了那些为非作歹的人。  

  

                 

                 

                               评剧电影【刘巧儿】选段:小桥送线(新凤霞)

 

                 

                                          电影  新派评剧《刘巧儿》

 

   新凤霞之评剧《刘巧儿》唱词:

(喇叭牌子)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盼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
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树上的鸟儿它是唧唧喳喳呀。
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

这段曾经风靡全国的唱腔采用的是“喇叭牌子”。传统中这个曲牌用唢呐伴奏,唱词虚词衬字多,曲调简单粗糙。
初排《刘巧儿》时这段唱曾遭到非议(夏淳执导),徐文华在几种板式都不理想的情况下,提议用这个曲牌,节奏跳跃灵活,但由于旧评剧中此调比较庸俗,所以要推陈出新。
经改革后的这段“小桥送线”,其前半段,伴奏乐器中去掉唢呐,改为弦乐,细腻传情;过门也变化得长短灵活;演唱时也去掉不必要的衬字;后半部有数板,半说半唱,用高低木鱼和三弦衬托;
最后几句对桥下景色的描绘与人物此时的心境融合起来,传神传情。

 

    刘巧儿原型 :

    刘巧儿:原名封芝琴

                                           封芝琴青年时




 

 

    1924年农历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肃省华池县城壕乡转嘴子村樊坪庄,乳名捧儿。

 

    幼时,捧儿便被父亲许给张家柏儿为妻。随着年龄渐长,两人经常往来,互生爱慕之意。但是,因张家贫穷,捧儿先后又被父亲另许给高家、另一户张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儿拒绝。 

 

     眼看其父不断为捧儿张罗婆家,张柏儿家担心夜长梦多,便集合族人夜闯封家,抢回捧儿,为两人完婚。封父到县政府状告张家“抢劫民女”,县司法处未作深入调查,即宣布婚姻无效。 

 

     多变的婚事,并未让捧儿失去主意。在陕甘宁边区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儿徒步上百里路,到庆阳专署驻地庆阳城状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婚姻的干涉和县抗日民主政府断案不公,争取婚姻自主的权利。 

 

     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采取调查、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县政府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开宣判,纠正了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错误判决,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马锡五审判方式”也由此诞生。 

 

      这起争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仅让周围的百姓们刮目相看,而且轰动了陕甘宁边区,成为20世纪中国八大名案之一。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陇东报》等接连对此进行报道;随之,著名艺人韩起祥将之编成陕北快书《刘巧团圆》、陇东中学教员袁静创作了秦腔剧《刘巧儿告状》在边区广为传播;解放后,中国评剧院又将其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随后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使“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甚至还推动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普及。 

  自此,捧儿便有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大名——“刘巧儿”,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刘巧儿”成了新中国巾帼楷模、妇女解放的象征。 巧儿旧居”今成红色景点 br>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为名人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捧儿也发挥“名气”,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倡导婚育新风、参政议政,先后当过省、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乡、村妇女干部,出席过省劳模大会。如今,无论各级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到了华池县,大都会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处,一睹“刘巧儿”庐山真面目。为此,从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儿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刘巧儿事迹展馆”3间。 

 2005年3月,华池县委、县政府又将“刘巧儿旧居”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的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旅游规划之中,计划筹建“陇东妇女解放事迹纪念馆”予以重点开发建设。 

 

 

     在专辟的“刘巧儿”事迹陈列室里,简单的文字、图片和实物,记录了这位农村妇女大半生的光鲜与波折。 

    带动当地出了许多幸福家庭

 

     “刘巧儿”勇敢争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满?封芝琴说,虽然在农村,但她和丈夫张柏儿十分恩爱,和睦相处,直到1991年张柏儿去世,夫妇俩几乎没吵过几次嘴。 

 

     老人的儿子说,在他的记忆里,除了偶尔吵吵小架,父亲和母亲从未真正红过脸。说起家庭和睦、夫妇相敬之道,封芝琴传授起自己的经验:“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气气,多交流”。 

 

     婚后,封芝琴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宣传《婚姻法》,向年轻人传授自己处理恋爱、婚姻问题之道。封芝琴说,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养子、三个侄女全部是自由恋爱结婚,自己从未干涉。不仅如此,封芝琴还积极促使其他“小字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封芝琴的带动下,悦乐镇上堡子村出了许多“好婆婆”、“好媳妇”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老人的儿子介绍,母亲自1989年以后, 除了参加政协活动,已经不再参与到其他社会事务中,也不再下田干农活,但她手不闲、做事麻利,性格开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刘巧儿”为名,创办了民间工艺品公司,注册了“巧儿剪纸”、“巧儿香包”商标,作品已享誉全国,成为华池、庆阳乃至甘肃的一张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