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rahms的《安魂曲》看德意志民族的克制美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0-07-11
Brahms的《安魂曲》是Brahms前后历时11年完成的曲目,也是他的成名曲。伴随着曲目的完成他也从24岁的年轻人步入了35岁的中年。这部乐曲共有7个乐章,他写这个曲目的起因是他的恩师和忘年之交舒曼的去世,而作品写作过程中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所以其中两个乐章是为了纪念在他作曲期间去世的母亲加写的。
《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纂而成的。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是有血气生命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对于信仰而言,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信仰那里得到安慰。有人说过,《德意志安魂曲》是“无声也无泪的哭泣”,这里体现的是纯正德意志民族的克制的美。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我参加过的一个德国同事的葬礼,那里没有啼哭和哀嚎,在极其宁静的气氛中,在缓缓音乐的陪伴下,参加葬礼的人们在牧师的悼词引导下一起回忆了逝者的一生,像所有的人一样,她曾有欢乐,有痛苦,有获得和荣耀,有失落和遗憾……最后每个葬礼的参加者用一支玫瑰花来伴送逝者的安然离去,留下生者无尽的怀念。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死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