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转载>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4-09-10

 

 卷绢本水墨 31.4cmx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伯牙鼓琴图》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

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王振鹏很好地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既连绵不断,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画中部分衣帽用淡墨渲染,石块略加皴擦,这些丰富而简洁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显单调。

 

此图最右边略有残缺。根据画上所钤印章可知,该图在元朝时为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元仁宗之姐)收藏,清初归著名收藏家梁清标所有,乾隆时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

《伯牙鼓琴图》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纸本白描加淡水墨,不设色,线条繁简适度、圆转流畅,辅以精炼的水墨渲染。画中人物的举止神态和其它景物的设置,处处显出高尚、清纯、真挚的知音之谊。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中均有记载。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

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

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

伯牙子期动人情怀的故事成为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诗文书画的题材,传说伯牙以此故事所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至今仍在流传。

《伯牙鼓琴图》画的是伯牙弹琴子期听曲的场景。画面上共有五人,中心人物是左边膝上横放一琴的坐者伯牙和右边坐在大石之上的子期。
 
画面右边的子期,坐在伯牙对面的一块大石上,长袍素衫,气质儒雅,正聚精会神地倾听品味着琴音。他的右腿搭在左腿上,好像正随着琴声节拍轻轻摇动,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钟子期身后有两个童子,一个手执如意,一个手捧书卷,目光左顾右盼,显得似听非听,反衬出主人听琴的痴迷陶醉之态。
 
古人弹琴时需焚香,袅袅清香与高雅琴韵相得益彰。画面中,伯牙和钟子期两人之间是一个别有异趣的香炉台,树根造型的炉架上摆着博山炉。这一道具散发着一种古雅的士人之气,给伯牙子期两个知己的赏曲雅会增添了一份高雅的意趣。
王振鹏(生卒年不详),字朋梅,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曾官漕运千户。延祐年(1314~1320)在宫内秘书监供职,工墨笔界画,画风工致细密,自成一体,深得元仁宗赏识,赐号“孤云处士”。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仁宗朝。现存界画作品有:《伯牙鼓琴图》《江山胜览图卷》《阿房宫图》《金明池图》。
王振鹏不仅山水画佳,而花鸟画亦甚高妙,其《鱼藻图》《蜻蜓图》更有诗作自赞。特别是其人物画更是用笔细致而传神。有《大士妙观图》《群仙高会图》《鲁恭三异图卷》,素绢本,着色,题款:“孤云处士王振鹏造。”还有《揭钵图》《货郎图》《钟馗送嫁图》,素绢本,款题:“孤云处士王振鹏画。”而《伯牙鼓琴图》则是目前在国内所能见到的王振鹏唯一的人物画,伯牙长髯拂胸,双手抚琴,气派高雅;子期对面而坐,俯首品音。人物神情生动,线条流畅,造型笔法均近宋代李公麟,而稍有变化,洵为元代人物画之精品。
下一篇:雍正小像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