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响基金回报
持股比例道理很简单。仓位80%的股票基金,和不允许投资股票的货币市场基金相比,谁的回报更好?这个答案不是绝对的,牛市里股票基金可赚得盆满钵满,但熊市里却难说。请教一下2004年买基金的朋友,在后来的1年多时间里,是不是多数做了“套中人”。而同期正是货币基金大热之时,因为它至少没有出现亏损,且基本还有2%以上的年收益。
就持股高低而言,收益和风险依次为:股票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用一些数据,可以对持股比例的影响,看得更直观一些。2006年市场上涨行情中,沪深300指数上涨121.02%,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涨121.4%,开放式股债平衡型基金涨112.46%,开放式债券型基金只涨20.92%。但在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市场下跌行情中,上证指数下跌42.69%,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下跌20.42%,开放式股债平衡型基金下跌17.74%,开放式债券型基金仅下跌4.79%。
市场表现除了货币基金和中短债基金与股市绝缘外,多数基金业绩会随市场变化而变化,逆势飞扬的基金固然也有,但要完全脱离大环境不太可能。就像再牛的基金,在2004年的低迷市中也不可能做出2006年的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场热点轮动,即便都是股票型基金,但因不同的投资策略,各基金表现也迥异。如2006年下半年大盘蓝筹行情中,但凡仓位中有当时价值低估的大盘股,这样的基金在后来几个月行情中的业绩,想不好都难。而同期一些限于契约要求只能投资中小盘股票的基金,就只能暂时郁闷一下了,像跟踪中小板指数的中小板ETF,在那样如火如荼的行情中,也只好望“牛”兴叹。当然很快风水轮流转,今年以来它的表现就远超大盘股基金了。
三、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有高下之分,所以不同基金经理掌管同一只基金,也可能业绩悬殊。很多新基金在发行时,都会把基金经理,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作为金字招牌来宣传。这一招是很奏效的,虽然过往业绩不能代表未来,但至少一定程度证明了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
当然,由于基金本身的设计不同,基金经理对基金的影响力也很不一样。像指数基金,它的投资对象绝大部分都要限于目标指数的样本股,如ETF基金,甚至要求持股比例跟样本股的权重尽量一致,这对基金经理的发挥空间就所剩无几了。需要投资特定领域的行业基金也是这个道理。
四、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建议首先考虑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可经常流动,但基金公司不会变。一个投研流程完善且严谨的基金公司,不会因基金经理出走而让基金成为“孤儿”。在选股投资的成熟体制下,能尽最大可能让基金业绩得到延续和复制,这对保障基金持有人的投资预期最为关键。
较严谨的投研流程是这样的,一般基金公司会设立一个股票池,在1400多只股票中选取200只左右,进入一级股票池。这200只左右的股票是经过券商行业研究员推荐,基金公司自身研究员调研后决定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立核心股票池。公司旗下基金就从股票池中选取股票作为投资标的,基金经理可能有一些偏好和个人判断,但权力有限。没有进入股票池的上市公司,则无法得到垂青。
五、交易成本每次交易有千分之一交易成本,这要从基金资产中提取。换手率越高,交易成本越高,这对基金净值是无形的蚕食。“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尔认为,指数基金战胜主动型基金(非指数股票基金)是应有之义,因前者不需太多换手,交易成本低得可怜。
除了上述提到的5个主要因素,基金规模也会影响回报。就目前市场而言,业内比较统一的看法是,50亿元左右的基金规模比较标准。此外,管理人的道德风险也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