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区大全集
富国之富人区
富人区是一个迷人又恼人的概念。
既是凡人,谁不向往那份温柔富贵?即便你不去想,你老婆,恐怕还不原意呢。这是富人区的迷人之处,那么,何以恼人呢?盼而不得,故生烦恼,许多人谈到富人区,立刻就义愤填膺起来,其实,介中就不乏这恼羞成怒的成分。
但富人区,既然是一种“在”,就有研究的必要。并且,这个存在,越是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复杂,也就越是有进行复杂的研究的必要。本质寓居于形象,那就让我们从描述开始。
富人区不是画给孙悟空的圈
一说到富人区,许多人就本能地认为,这个区应当是一目了然、泾渭分明的。并且,在一座城市,可以称作富人区的,应该也就那么一个。因为,一是富人毕竟是少数,给他们那么一块地方,应该够住了。二则人家属于上等人,也不屑于和咱们杂居一处。
其实不然。尽管通过一些外部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社区的高尚程度的差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有雷池相隔。比如在纽约,有著名的长岛(LONG BEACH),还有另几处社区,说来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少富人区,是与城市的规模、发展史、地理资源的分布特征、知名度的大小、定义的标准等密切相关的。
再比如整个巴黎西区,或伦敦东区,都算得上富人区,而这个区域内,又是群星璀璨,各显异彩的。
但也许是因为几千年的私有制传统,和传统的分区规划理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各个城市,基本上都有富人较集中居住的区域,即所谓的富人区。
占山、霸海、依河
综观发达国家的富人区,整体特征基本大同,简直如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相似到了乏味的地步。
选址上,非山即水,非河即海,总之,是要占尽风水的便宜。比如香港的浅水湾,拥山抱海,开车几分钟,便至商业第一宝地:中环。闹中取静,僻而不偏。再如悉尼的玫瑰湾富人区,风景旖旎,本身就成了必游之景点。
从整体上说,大部分富人区都是远城而去的。这主要得益于交通的发展,事实上,早期的富人区,反是以居于闹市为荣的。富人区的变迁,与城市的扩展,噪音污染的出现,等等,紧密相连。功也罢,过也罢,说到底,是汽车,把富人区,搬(赶)到了城外。当然,这种远,也有例外,比如,刚才说的香港浅水湾。简直就在城市中央。但,付出的代价,也自然不菲。
由于远,就有了许多奇异之景象。比如,柏林的一个富人区,与学生村毗邻。其前身是美军兵营,二战后,伴随着柏林一分为二,美军便在这里安营扎寨,一住半个世纪。两德统一,美军撤走,这里简直成了上帝的礼物,森林茂密,鸟音啁啾,松鼠踱步。以至于,专门立了规矩,夜间行车,不可开大灯,不准鸣笛-----不准惊扰了万物的美梦!
由于环境好,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湖里裸泳,在湖边裸晒。甚至,准备迁址的德国政府,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准备征用,由此冲突爆发,游行、示威、逮捕与反逮捕,已经闹了大半年,仍旧继续着。而这一切,恐怕也是富人区的所特有的,特殊的欢乐,必然跟随特殊的苦恼呀。
同样的苦恼,当然还有动物的排泄习惯。由于地广人稀,动物活跃,如果很不走运,头顶鸟粪,脚踩狗(或猫)屎,你也应当安之若素。因为,你住在富人区,和平民区的平民一样,你们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选择的选择。当然,你的选择,并非得不偿失的,比如,你至少可以避免楼上住着一对同性恋者的尴尬-----而这样的邻居,在多层公寓里,并不罕见。
美丽的单调
房型上,基本上是小洋楼一统天下。或有雄辩者激动地质问,难道,在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富国,也是这样?哈哈,雄辩者,你错了。其实,在今天的日本,西化早已深入骨髓。大多数日本人坐的是沙发,家中只保留一间“和室”,为的是“把根留住”,“和室”的使用者,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
对建什么样的房子,一般是没有太多限制的。但,也有例外,比如,著名的好来坞比弗利山庄,为了提高土地使用率,政府已经不允许在部分特别好的位置,建设单体别墅。
一栋房子的面积,在房子的定价中并不是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与环境、内部功能设置、设计品位、房子的故事等,同时影响最终价格的形成。但,通常,这种房子的面积最少也要200平米,当然,英语国家多是以平方英尺为测定基本单位的。
贵不贵,看性价
价格上,其实,富人区的价格也未必如我们想象的,比天还高。前面提及的香港中环,超高层住宅的价格,已然名列世界第二,最高者也不过22万港币一平米。而号称世界楼价之最的东京,市中心的涩谷一带,34层高级公寓的均价,甚至还不及20万/平米。
因此,虽然富人区的住宅通常很贵,但如果计算其性价比,则未必。一般地说,撇开所在区域不谈,同样住宅,富人区的顶多比平民区的贵2倍,已经很有点偏高了。这其实还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直接相关。贫富悬殊教小,这种差价也就相对较小。以美国为例,大部分住宅在20万美金左右,而富人区的房子,低的也不过30万美金,并且,同样是按揭。只不过,行息有所差别,美国政府规定,房贷所享受的低息有上限,超过19万美金的部分,利息从高另计。
小说里的富人区
作为一个阶段性小结,我们不妨引用DAVID的小说《拯救费思》(SAVING FAITH)的部分章节,对富人区抵近参观。费思在美国南部海边买了一栋别墅:
“这至少有六千平方英尺----三层高,木瓦边框,有两个石砌的烟囱和雪松板铺就的屋顶。二层和三层的两座宽大的走廊式的通体阳台为房子增添了种植园的感觉。还有三角形的塔楼以及格构墙和玻璃;地面有大片丛生的狼尾草。李看着,自动喷头开始喷水,随后室外的美化灯点亮了。他能听见屋后拍击堤岸的浪潮声。房子座落在一条宁静的死胡同达到尽头;极目远望,岸边也有类似的豪宅,漆成黄、蓝、绿、灰色,鳞次栉比地展开。虽然空气温暖,微湿,但实际上时间已是11月了,而房子们,一片漆黑。费思说:“我确实从未计算过面积。4月到12月,我就把房子租出去。扣除月供,每年还能净落3000----内部比外表更漂亮。李看到这地方居然有一套安全系统感到很高兴-----高高的天花板,木屋梁和嵌板,一间巨大的厨房,有些地方铺着意大利地砖,有些铺着昂贵的勃勃尔地毯。他数到6间卧室,7间浴室,后阳台还有一个室外冲浪浴池,至少能容纳七个醉汉同时在里面戏水。还有3个壁炉,其中包括主套房的一个燃气壁炉。家具是厚实的藤编和柳编制品,”
大富人、小富人、老富人、新富人、真富人、假富人
什么人住在富人区?
当然是富人,这个说法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诚然,“人以群分”,富人云集一处,比邻而居,当属正常。比如,刚刚辞世的SONY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其隔壁住的就是丰田汽车的丰田先生。但在富人区,这个案例,并不意味着全部,甚至也不意味着大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衡量富人。是只按年收入呢,还是以净资产为准?
一位美国老富翁对他的邻居颇有猥辞,他认为,只有自己这样的,才算是富人,才应该是富人区的真正主人。他又是怎样的呢?
“老汉我今年57,己婚,育有3个子女。像我这样的百万富翁(在美国),1/5已退休,2/3是自己开业。我们大都从事一些普通的行业,比如包工头、农场主等等。我们的太太大都是家庭主妇,不工作,只管操持家务。我们的年收入13万美元。家庭净资产160万。 住32万美元的房子,大多数人在同一座房子中住了20年以上,且房子买入时十分便宜。 我们中80%是第一代百万富翁,全靠自己打拼。 我们每年的收入是净资产的7%,但开销远远低于我们的购买能力,我们身穿廉价服装,开国产车,也不经常换新车。而我们的邻居,平均资产却只有我们的1/7!”
当然,这位老富翁的说法,包含了部分的守旧因素,比如,象他那样的人,对电脑的态度通常是复杂的,想学又畏难。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住在富人区的人,并不都是真的富人。
如果按净资产衡量,富人区里,50%的人,都是假富人。在日常的家庭财产拍卖会上,你就会经常见到,富人区的住户,以一成的价格,拍卖家产。既然有人混入富人区,那么,也就意味着,有人混出富人区。如果只有50%的富人住在富人区,那么,还有那一半人丁呢?少部分是索然寡居,大部分则是打入“敌人”内部,混在平民区里,比如,股神巴非特,为了赚钱及生活的便利,就怡然自得地住在市中心。
什么便宜,都被他们占去!
住在富人区,自然也有吃亏的地方,比如,什么都贵,就连普通的商品。而如果财力不支,却还要跟邻居比美赛阔,那自然更有一番苦滋味。再者,就是旅游者的骚扰,无论是香港李嘉诚,澳门何赌王,还是巴黎十六区的住户,都免不了在川流不息的游客的目光中,未必得意地生活,荣耀,自然要付出特制的代价。
但权衡利弊,还是得大于失。住在富人区,还有意想不到的额外的好处,比如,最近美国医生就发现,富人区儿童患哮喘的概率就只是贫民区儿童的1/21。此外,美国公立中小学校的经费,是与当地房产税挂钩的,虽是合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但也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富人区学校的学生,人均经费可能是其它区的数倍。以至于,很多洋人大骂,“什么便宜,都被富人区占去了”。
一家1000镑,雇个警察和警犬
这在中国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如此贫穷,还要防盗门、防盗网层层设防。为什么电视里,洋人的房子,总是连围墙都不装呢?是他们早已超越了“饥寒起盗心”的阶段?不全是,即便小偷没有,大盗岂不更多?是因为有枪?那只是美国,基本禁枪的其它发达国家,不也是一样吗?是所谓的文化差别?从来就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叫盗贼崩溃,让防人之心绝迹。
其实,主要是因为保安技术的进步。在发达国家,与控制中心联网的家庭保安设施,早已普及。不但富人区,就是一般的公寓,都装有红外防盗系统,一旦出警,警察会在几分钟内自动赶到。比起静态的防盗网,这种系统美观又实用。真是“无形胜有形”啊。
总的说来,富人区的安全状况明显好过其它区域,以至于留学生们租房,宁愿多花30%的钱,都不愿去非富人区。但,正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如果整个社会动荡,富人区岂能豁免?最近便有一例。伦敦的富人区,集资搞治安,(估计是一年费用),雇个警察和警犬,在区域附近巡逻------据说,收效不错,但由此也引发了一场舆论混战。
委员会认为----
既然是区,就有一个社区管理及“社区文化”的问题。通常,富人区有自己的委员会,如果是一“村”子命名的,则还有村长。委员会表现自己的价值的方式,就是“立法”与“执法”,比如规定,房前要种花,房屋不准出租等。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委员会就要担负起及时处理的责任。比如,电话扩容,电话公司安装了个大铁柜,生冷又刺眼,需要大家集资把它绿化起来,隐藏起来,这时候,委员会就开始忙了。
进入网络时代,很多富人区,也有自己的社区网。主爷的设计,通常是要介绍一下社区的历史的,比如建立于1891年,成形于1920年之类,另外还有公告板等。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有的是由拥有一技之长的社区成员负责,免费或分摊费用,不一而足。
穷国之富人区
穷国也有富人区,这一点,有些意外,却也在情理中。因为,穷国之穷,只是国家的问题,而富人,在哪里都是存在的,有较多富人,也就有富人区。
穷国的富人区,其中的建筑,居然也与富国的大同小异,都是别墅、小楼、花园。从越南的“西湖边”富人区,到新德里,甚至在苏丹,这个拉登的藏身之所,富人区也是别墅排排------这个消息,是从拉登的一个儿子的辟谣声明中得知的。那则谣言声称,“拉登在苏丹境遇凄惨”。
想来,富国里的富人的衣食住行,当是穷国的富人与穷人的共同榜样。但也有例外,比如,在那些摩天大楼还是稀罕之物的地方,高层住宅也可以成为富人区。比如,官司连连的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遗孀伊梅尔达,就坚持不懈地住在太平洋广场三十四楼,俯瞰马尼拉马卡迪金融区,据说,这个广场,拥有菲国最昂贵的豪宅。瞧,这个富人区就是吊在空中的,也算一个穷国特色吧。
另一个特色,其实也是国家的特色,是与贫穷相关的。在非洲,即便是经济尚可的尼日利亚,停电也是家常便饭,富人区也不能幸免。因此,富人区也就成了发电机区,谁家拥有发电机,多大的功率,什么牌子(从美国康明斯到中国的“义乌”牌),都成了财富的衡量尺度,就象汽车一样。
还有更掺的,比如,西非冈比亚,有时电一停,就是几个月。当然,比起广大的无电地区来说,停电,比起根本无电可停,要好得多,毕竟,你还有权利抱怨,有未来可以等待。
选址上,穷国的富人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与使领馆区为邻。近代中国天津、北京、上海,今日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西非冈比亚,以及前南斯拉夫,莫不如此。被炸的中国驻前南使馆,就毗邻富人区,前南总统米勒舍维奇以及总理的官邸,就座落其中。和外国人做邻居,这大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被殖民的历史。介中蕴涵的一个道理,就是,“国,大家之家也”。
再有一点,不象富国的富人区的富而不横,穷国的富人区,绿色掩盖不住森严。高墙、狼狗、保安、仇恨的目光,这就是穷国特色。在本质上,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问题。发展中国家,就象一个混乱的大工地,杂乱无章,从无序正走向有序,正义被灰尘掩埋,投机家暴殄天物,每一个人都生活在阴影之下,也包括获利者。
BILL的新窝
世界首富,大傻BILL GATES,坐拥300多亿美金。他为自己定制了一座豪宅,一是出于美国人的好客习惯-----大部分美国人总是在你屁股还未焐热,就忙不迭地邀请你参观他的窝。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窥探需要,三则恐怕是基于社会形象的考虑, BILL很是大方地,将它广而告之。不过,只有规划图。因为,据说,房子尚未竣工。
此宅所费不菲,5300万美金,但比起他每年数亿元的慈善捐助,比起他的资产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节俭了。美国人,习惯于超前消费,大部分家庭甚至连区区5万元储蓄都拿不出,却住着20万美金的房子,大鱼大肉,高枕无忧。
而无论从造价上还是规模、设施上说,这套房子,一定不是世界第一。据说,阿拉伯王室正在建造一座人工岛,而整个岛屿,就是王宫房子的地基。
现在我们书归正传。BILL 的房子,占地5英亩,约2公顷,合20000平米。大地上遍植桤(读“七”)木、枫树、道格拉斯冷杉,而人则似乎藏在自然中,一切都在静谧中,自然而和谐。板岩人行道,牢固的混凝土墙体,包在沙岩、花岗岩中。
从功能上,全宅分为家庭区和宾客区。前者共11500平方英尺,约合1000平米,内设4间卧室和一间保姆房,一座紧连的4车位车库,在家庭区的较低楼层,设计有合家欢电子乐器室,估计有点象卡拉OK房,以及健身房一间,内部设施,据说令一般的健身俱乐部为之汗颜。
主楼的南半部分,就是宾客区。包括主入口,专用大楼梯,小剧院(20座,一起看HDTV),图书馆,正餐室,迎宾厅(RECEPTION HALL),以及相关的会议附属设施,客用卧室只有两间,可一次见证了BILL不爱社交的老毛病。
此外,还有地下车库、艇库、门卫室、池类建筑(POOL BUILDING ,包括泳池、喷泉等)、多功能房、活动房、河口等。但所有这些加起来,外带土地,也断然用不了5300万美金的一半,那么,剩下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呢?对了,用在自动化建设上了。就象好莱坞的蜀葵屋(建于1921年),主屋之外,还有十几个独立的演出会场一样,每一所房子,都会泄露主人的信息。BILL也要刻上自己的烙印,这一回,不是为苹果电脑里装上BASIC程序,不是将视窗与IBM电脑捆绑,而是“将之建成明天的房子”。一切,尽在自动中。
美国第五豪宅的中国主人
丁绍光,男,中国著名画家,现定居美国。
在洛杉矶,著名贝弗利山庄,他拥有两套住宅。一套在山下,自用。一套在山上的中心点,被列为美国五大豪宅之一。这套房太大,只好专门出租。房客名单中,麦当娜、某阿拉伯王子,赫然在列。不过,时间都不长,麦当娜小住3个月,王子租期半年。
这套豪宅,占地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据说,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曾想出2850万美元买下产权,丁先生未同意。据说,此宅时价已在3000万美元以上,并且,还在涨价----作为参照,美国硅谷的房价近十年来,一直保持20%的增长率。以至于有中国工程师戏称之“鬼谷”。
全宅共三层。门分两重,有如中国四合院的三进。门大而阔,入门即是前院,院中一尊喷水雕塑,进入厅,就到了所谓的GRAND STAIRCASE区,即巨梯区,类似立交桥,起着宅内枢纽的作用。除步梯之外,还有电梯一部,这可能也是豪宅之必不可少的“豪”处之一。
豪宅内外,应有尽有。一楼基本是运动、社交区,泳池、健身房倒也常见,网球场也在想象中,但主人还不满足,竟自建了个迷你保龄球厅。作为配套,浴室、桑拿室也在一楼。二楼,传统上是更私密处,设有会客室、宴会厅、厨房、书房。三楼则是外人禁地,主卧室外,还有独立的洗漱室、梳妆室、更衣室等。
因为太豪的缘故,租客寥寥。倒是好莱坞对此情有独衷,常常租下拍电影,日租金2万美元,通常一租就是一个星期。也许是嫌合同小而琐碎,并且对房子损耗较大的缘故,丁先生表示,“对租给他们不感兴趣。”
富人区,该不该,搞不搞
在全世界范围,富人区,都是一个可以提神的话题。小偷关心,那是因为职业需要。平民关心,是因为心有梦想;革命者关心,因为他们可以拿来作为社会问题的有力证据。同样,富人也关心,是因为,与自己可能直接相关。
而在早就承认“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国,这个话题,别有一番意味。
政府无言
对这个话题,政府讳若莫深。记者就此事采访深圳市规划局,碰了一老鼻子灰。客气的,“你让我如何回答呢,是我能回答的吗?就连市长,恐怕都不好回答。我劝你还是别写”;不客气的,一脚就把球踢飞,“对不起,你找局长去!”
政府无言,但,行胜于言。让我们看看他们实际上在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