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旅游景点大全(一)(
1、概述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
长沙历史悠久,有“楚汉名城”之称。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遍布城乡,其中古城址主要有:北津城遗址、天心阁古城墙、古居住遗址等;古墓葬主要有:西汉长沙王室墓、望城坡王室墓、马王堆汉墓、韩玄墓、福王墓、曾国藩墓、左宗棠墓、谭嗣同墓等;古学府主要有:岳麓书院等;古寺庙主要有:古麓山寺、开福寺、石霜寺、密印寺、浏阳文庙、陶公庙、云麓宫、清真寺、长沙天主堂等;还有长沙吴简、唐代长沙铜官窑和古战场、古书法胜利等。
长沙人文荟萃,有“革命摇篮”之称。近代史上,这里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有黄兴、蔡锷、宋教仁等一批仁人志士的故居、墓葬和陈列馆等。现代史上,这里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刘少奇、徐特立、谢觉哉、胡耀邦、李富春、肖劲光、许光达、王震、杨开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求学,从事革命活动和故居、纪念馆等。
长沙风景秀丽,有“山水名郡”之称。名山主要有:岳麓山、大围山、道吾山、石柱峰、影珠山、黑糜峰、回龙山、沩山等;名水主要有:湘江、浏阳河、浏阳湖、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和黄材水库等;名乐泉主要有:白沙井、灰汤温泉、白鹤泉等;名洲主要有:桔子洲、月亮岛等;名园主要有:湖南烈士公园、天心公园、桔洲公园、南郊公园、望月公园、晓园公园、浏阳烈士公园、沿江绿化带和长沙动物园等;名洞主要有:九溪洞、古风洞等;还有一批古今名人故居、墓葬和名店、名校、名乡、名镇、名街等。
长沙市已列入国家级、省级的旅游资源如下: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
省级风景名胜区:岳麓山
国家级森林公园:浏阳市大围山、长沙市天际岭
省级自然保护区:浏阳市大围山
国家级文物保护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黄兴故居、墓,刘少奇故居、岳麓书院、长沙铜官窑遗址,谭嗣同故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
2、长沙市区揽胜
(1)岳麓山
岳麓山又称麓山、灵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离市中心五一广场不过5公里,既有近城方便,又有深山幽静之趣。入山中,扫城市喧哗之扰,有脱俗之感,如此景观,为国内名山城市之罕见。岳麓山范围约31平方公里,景观中心约8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
麓山前列湘流,中浮桔洲,万家灯火隔河相望;后绕龙王水,目视湘山大半低。在湘江一桥环视麓山,俨然苍龙北上;移步湘江二桥去看,忽变成雄狮南踞;在西郊望城坡遥望。宛如巨梳抚地;至南麓靳江河口仰视,又好比城堡连天;待到东麓近览,她像突然伸出许多臂膊,将细堂坡,赫石坡,清风峡夹抱,真是“山形步步移也”。奇特的自然风光四时入胜:春来滴翠含烟,夏日荫重凉生,深秋丹枫似火,晚冬岭堆残雪。如此风光曾令多少英雄陶醉,“苍苍云楼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蔡锷),“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黄道让),“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就是岳麓风光的写照。
岳麓山自古为湖湘名胜,“诚一郡之大观也”,是与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分不开的。比如白鹤泉,是因一对仙鹤飞止泉上,日后泉中见鹤景,用泉水冲茶,热气蒸腾似白鹤飞舞,被视作喝了延年益寿的“灵水”。又如“老道赫曦台扫帚写‘寿’字”,“袁枚趣说爱晚亭”等传说妙趣横生。其他像笑啼崖、响鼓岭、飞来石、罗汉松等等,都有优美传说,使灵麓更具神秘色彩。
岳麓山集深涧、悬崖、名泉、幽谷、秀峰、绝顶于一体,或曲涧鸣泉,或石倚中天,登山路径不同,景观意境迥异。从清风峡拾级而上,游人如织,胜迹相连,令人目不暇接;从岳王亭登攀,则只闻自己的脚步声和林间鸟雀惊飞的“朴朴”声;若从赫石坡绕山南行,则似乎有转不完的梁和坡,但闻人言语,不见人踪迹,此乃“名山未入不知深”。
麓山还是个天然植物园,有植物种类近千个,成林大树百万余。其中百年以上古树有14科349株。清风峡一带还保持成片的亚热带原始次生林。六朝松历时1700余年,至今树冠团团如帷盖;唐代银杏、宋元香樟、明清枫栗,千种风情,高耸入云。城区内分布着如此集中的古树资源,全国罕见。
岳麓山上有宋真宗、理宗和清康熙、乾隆的题赠,晋陶侃,唐裴休、宋朱熹的寓所,有杜甫、刘长卿、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辛弃疾等人的诗篇,更有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传人的奋斗足迹。这里有“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有隋舍利塔、唐麓山寺碑,有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建于宋初的岳麓书院,还有宋代翻刻的禹王碑。儒释道共生共荣于一坡,钟鼓之声相闻,举世少见。更令人景仰的是,这里安息着许多为国捐躯的志士:黄兴墓为全国重点文物;蔡锷、焦达峰、蒋翊武、禹之谟、陈天华、姚宏业、刘道一、黄爱、庞人铨等著名先烈之墓为省级文物。此外,还有“七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及其他烈士墓。1993年1月,肖劲光铜像在云麓峰东向揭幕,纪念园地有970平方米。麓山中心景区内,近年修建了黄兴山庄、步虚楼、兰圃、万景园等颇具特色的景点。1993年建成湖南省首条观光索道,从细堂坡到尖峰山,全长1238米,改变了景区的旅游格局。近期投资建设的“中华故土园”、“岳麓山宾馆”等大型旅游设施,将使麓山成为湖南最佳休闲、娱乐和旅游胜地之一。麓山景区内集中了十来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湖南重要的文教科研基地。岳麓山科技园的建设,更是开放的在风景区的一朵奇葩。
岳麓山有以下重要景点:
●爱晚亭长沙爱晚亭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始建于1792年,坐落在岳麓山清风峡,东望岳麓书院,北、西、南三向面山,亭后两条小溪自幽壑中潺潺而来。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常携友到此读书聚会,纵谈时势,探求真理。“凭拦熟计连朝夜”,爱晚亭成了新民学会会员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毛主席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请,题写了“爱晚亭”三字。该亭早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禹碑岳麓山巅的禹碑是块扑朔迷离的瑰宝,古今聚讼的名碑。禹碑刻于紫苍色岩壁,高1.84米,宽1.4米,9行,每行9字,末行空4字,计77字。每字径约 16厘米。字体奇古,如行走龙蛇,似拳身蝌蚪。据明代学者杨慎的释文,是记述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富功伟绩。全国各地禹王碑,均由引模本复制。
●麓山寺碑麓山寺碑系唐朝著名文学书法家李邕于开元十八年(730)撰书,江夏黄仙鹤刻于古麓山寺。碑石青色,长2.72米,宽1.33米。全文1413字,历述麓山寺的创建沿革及岳麓风光,文辞华丽,字体秀美雄健,镌刻传神,最为艺林珍重。传拓风靡一时,被誉为文、书、刻俱绝的“三绝碑”。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称“北海碑”。
麓山寺碑为湖南省级文物,现珍藏于岳麓书院之碑亭内。
●古麓山寺被称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为晋代法崇禅师首创,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次毁于战乱。建国后重修。该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寺内保留两株六朝古松。朱墙环抱,四周枫樟耸立。深秋层林尽染,不愧为佳境中的一处古刹名胜。
●云麓宫雄据于岳麓山最南端的云麓峰巅。绝顶盘石陡峭,楼阁凌江,虬枝疏影,妙比蓬莱,古今游人,凡达岳麓者,无不“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云麓宫是中国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二十三洞真虚福地”,始建于明成代十四年(1478)。清代有殿堂三进,前后依次为关帝殿、祖师殿和三清殿。
1976年将频临倒塌的关帝殿改建成望江楼。
露台前有株唐代银杏,树杈中原夹一铸有“明万历四年造”的铁钟,乃传说中的“飞来钟”,钟声听之若“归来”,故又名归来钟。
●白鹤泉在麓山寺观音阁外南侧,上山公路旁。山崖前有一碧瓦单檐方亭,亭中有泉池一方,周以汉白玉石拦护之。椽从山顶直下有一裂隙,山上水经沙岩层过滤后经裂隙流下,至白鹤泉处稍转平缓,泉水从石罅中涓涓涌出,汇集泉池,不盈不涸,“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泉水清流澈甘冽称“麓山第一芳润”。宋张轼云:“满座松声间金石,微澜鹤影漾瑶琨”。相传古时一对仙鹤爱泉水甘润,飞止其上,后泉水中即留下双双鹤影,以泉水沏茶,热气升腾,盘旋于杯口之上,酷似一双白鹤翩翩起舞,故泉名白鹤,又名双鹤。北宋“铁面御史”赵忭游山盛赞此泉:“灵脉本无源,因禽漱玉泉。自非流异禀,谁识洞中仙。”清光绪三年 (1877)粮道夏献云建亭护泉,翰林院编修杨翰书《白鹤泉》碑,后亭废碑存。现在的泉亭系1956年重建,亭顶绘双鹤翱翔颇引游客注意。白鹤泉处设有茶馆,可品尝白鹤泉水,惜乎“白鹤一去不复返”了。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坐西向东,系该山大型墓葬之一,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进入,墓前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有10米,昂然直立,直插云天,四面嵌钢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六个大字,光芒耀眼,气势雄伟。墓表四周绕以石墓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苍松翠白,掩映期间,其下建有黄兴墓庐,专辟有《黄克强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全面介绍了黄兴生平业绩,供游人瞻仰。
黄兴(1874—1916),字廑午,后改名兴,号克强,湖南善化(长沙县黄兴镇)人。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先生同为中国革命重要领袖。1916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终年42岁。1917年4月15日,黄兴遗体隆重回葬于岳麓山。
●蔡锷墓位于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亦系该山大型墓葬之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冢、墓碑及整个墓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宽阔的平台基座上建园形尖顶墓塔,正面嵌紫钢碑心,楷书镌刻“蔡公松坡之墓”六个大字。墓塔四周环以栏杆,墓地周围均筑围墙,左右均有石梯导入,整个墓区古枫翠柏掩映其间,亲临其境,使人肃然起敬,其下建有蔡锷墓庐,专辟有《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迹展》陈列室,供游人瞻仰。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著名军事将领。因患喉疾于1916年9月赴日本福冈医院就医,因医治无效,于同年11月8日不幸去世,时年34岁。遗体运回湖南,于1917年4月隆重国葬于岳麓山。
(2)岳麓书院
“书院”一名始于唐朝,原为国家的藏书校典之所,宋时,变为讲学藏书之处,清末改学堂。
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名播中外,代有闻人,翰墨流香,已逾千载。
北宋后期,岳麓书院纳入“潭州三学”体制,学生按肄定年限和考试积分,由州学升湘西书院,再升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为湖南最高学府。
与世界古老的大学相比,岳麓书院的创建时间仅晚于摩洛哥的加鲁因大学,而远早于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和法国的巴黎大学,是全球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产生了著名的湖湘学派,在我国的文教史上写下了极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也曾多次寓居书院,从事革命活动。
书院有一套与官学不同的办学良规,重视德育,治学严谨。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学思并进,博约相须,知行互发,循序渐进,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多思多议,生疑生异。
岳麓书院是文化的摇蓝,保存着众多的碑刻书画珍品,“实事求是”匾给寓居半学斋的青年毛泽东以深刻影响。
岳麓书院是我国宋代以来教育的缩影,也是革命的纪念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现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阁、轩、斋、祠、庙组成的古建筑群。
(3)湘江
自广西灵川县海洋山之龙母崖而来,一路萦山泻壑,穿林越野,接纳百川。过昭山,入长沙,又西接靳江、沩水,东纳浏河、“捞刀”,浮15洲,淌13滩,烟水云天,千帆竞发。春夏不时波涛汹涌,浊浪排空;夏末秋初常见西水倒灌,水碧如镜。两岸赤壁如霞,白沙如雪,垂柳如丝,樯帆如云,构成美丽的湘江风光带。清初刘献廷(1648—1695)在《广阳杂记》中赞道:“长沙小西门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绝无烟火气。远近舟楫,上者,下者,饱张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无不入画,天下绝佳处也。”
长沙是借重湘江而发展的,自古码头林立,至1949年,两岸尚有81个码头,解放后货运码头南移,轮渡取代了木船。1972年建成湘江大桥(一桥),结束了过河出没风浪里的历史。湘江一桥为17孔大型双曲拱桥,全长1532米,“T”字结构,从8号桥台南侧向桔洲伸出10孔支桥,北侧还设有旋梯。桥东有悬臂式梯级,桥西筑实体踏步阶梯,各具特色。1990年在新河、银盆岭之间建成双塔单索面斜拉桥,总长3617 米。碗口粗的拉索,远看如银丝闪闪。弧形匝道对称凌空。倚栏凝望,浩淼碧波下洞庭,落入天际白云中,泛起遐思万千顷。
湘江给长沙带来了繁荣,也曾淹没过文明。如今江岸已建成宽宽的石砌防洪堤,植以名花佳木,配以石栏石凳,是市民休息、散步、赏景、跳舞、习拳佳所。昔日由“八大公沟”排入废水,而今全在江边截住,抽至污水厂净化处理后再排入湘江,故湘江至今清澈透明,鱼跃虾戏。
(4)桔洲
长沙的明珠。象一片鲜嫩的柳叶,直浮湘江不知多少岁月;象一张玉弓,含情脉脉陪伴星沙;更象一艘巨舰,逆水扬波长护古城。它东临城邑,西瞻岳麓,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5 0~200米,是世界城市中最长的内河绿洲,自古以秀丽风光著称。因洲上盛产美橘,故名橘洲,又因洲上建有水陆寺,亦名水陆洲。随着杜甫“桔洲田土仍膏腴”、毛泽东“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等壮丽诗篇益扬名于世。长岛人歌动地诗,“长岛”成了长沙的代称。
解放后桔洲居民增至5000多人,1000多户。在此建了工厂、水上文化宫和桔洲小学,19 59年6月24日毛泽东主席畅游湘江后曾到此与该校师生合影留念。1960年建桔洲公园,1972年从湘江大桥抛下一根“玉带”,直伸到洲关和洲尾,将桔洲和两岸连成车马通途。
199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利用外资开发桔子洲,建造集园林、旅游、娱乐、体育、文化、商贸于一体的国际性观光文化风景名胜区。届时将有水上冲浪运动场、儿童乐园、美食街、电影街、健身院、国际会议中心、度假村、科技园等几十个大型娱乐场所对世界开放。
桔洲公园始建于1960年,占地14公顷。进大门,迎面相见的是一长方形花坛和由雪松、杜鹃组成的“屏风”。两翼桂花、山茶等花开数度,宽广的草坪齐整如茵。
绕过“屏风”,是望不到头的桔园。桔树千余,品种数十。秋来果实累累,为公园一绝。桔园内石径远伸,间以修竹和游乐场。两侧游路掩映在法桐香樟芙蓉迎春之中。路旁建有东、西亭廊和草坪藤架及“西施靠椅”。在此小憩,或凭栏远眺,或专注江涛,乐不思返。
穿过桔园,跃入眼帘的是镌有毛泽东主席手迹的“橘子洲头”巨型汉白玉碑,四周箭竹丛丛。再往前,即望江亭。亭为正方形,16根水磨石柱相撑,重檐歇顶,典雅庄重。两翼各建卷棚式方亭,转角游廊相连,好比金凤展翅南飞。
出望江亭,为半月形水泥坪,酷似巨舰之首。“舰首”正前方有下水码头,可由此登艇游览,或搏浪江中。
桔子洲头是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桔洲公园融美化绿化香化果化净化为一体,观山观水观桔观桂观城四时皆宜。
(5)湘江绿化带
湘江两岸的防护林是敞开式园林绿带。
河东的沿江绿带,东靠车水马龙的沿江大道,南起西湖桥,北止新河开福寺路口,全长4.5公里,总面积约35000 平方米。绿带采取规划式与自然式相结合,乔木灌木相结合的设计,疏郎开阔而富于变化,给人们留有较多的隙地。樟树、雪松成行栽种,各色花灌木随处点染,绿色和鲜花装扮的四季在这时浓缩。江岸,杨柳丝丝,河风习习。特别是西湖路口至坡子街口一段,新近修建了26个花坛,安装了造型别致的庭园灯具120盏,修建了乐亭、木架亭、琴状喷泉、浅水池等景点。每当晨光熹微,人们走出家门,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夏日夜晚,多少情侣,双双对对,细语喃喃。平时,行人息足,游人嬉戏,到处一片祥和,一派情意。绿化带的湘江一桥南侧耸立着一座雕像,大理石基座上,熊熊火焰托起一个圆球,引起人们“升华”、“更生”的联想。长沙城曾毁于“文夕大火”,受到火的洗礼,是一只“火中凤凰”,在火中涅磐再生,现在呈现在人们眼前是一座新生的城市。
河西沿江绿带南起湘江一桥,北至溁银桥,西靠望月湖居民小区和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化以花灌木为主,尤多夹竹桃。规划布局上与河东绿带迥异。在绿化精华部分建构独具风格的园林小品,或亭、或廊,冠以“绿怡潇湘”、“望血”、“泣红”等美名,诗意盎然。
(6)白沙井
神州有民谣:“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长沙沙水,即白沙井。白沙井,自古为“长沙第一泉”与济南趵突泉,贵州漏趵泉,杭州虎跑泉并称为全国四大名泉。至现代,更因毛泽东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名扬天下。
白沙井在南门外回龙山北麓,白沙路南。依山而砌的扇形井台南边,一字排列着4口80厘米宽的泉眼,清澈见底,随舀随满,旱涝如一。旧时城南一带均食用白沙水。取水者肩挑车推,依次排队,“日暮不息”而久汲不干。今在井台东侧和北侧另砌石沟,泉水从沟中涌出,汇成一条寒玉,自南而北、由西向东,静静然没于东北隅。
白沙井水从何来?原来,回龙山一带,上为网纹红土,中为夹沙砾石层,渗水性好,地质上命名为“白沙井层”;再下面,至南郊猴子石一带,均为不渗水的板岩,且地层不陷,成为一个地下水库,白沙井仅其一露头而已。附近还有南沙井,老龙潭等,均受此地形影响。古人认为这是地脉所在,现了天上“长沙星”的“文光瑞气”,于是在井旁建龙王庙及亭榭牌坊,以应天象。
白沙井,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玉澧流甘”之载。明清时累加凿修。人们赞其“清香甘美”,“煮为茗,芳洁不变”,“为药,不变其气味”,“为酒不酢,为浆不腐”。
(7)马王堆汉墓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一位2100多岁的老太太,有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观”。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土丘东部一号墓。
4月28日,考古专家将第4层棺的棺盖揭开,只见棺内是深褐色棺液和色彩绚丽的丝衣。揭取20层丝绸麻布衾被衣袍后,才见到静卧2100年,保存完好的軑候夫人。
为了揭开女尸不腐之谜,12月14日对女尸进行了解剖。切开腹部,只见内脏十分完整,食管肠胃内,还有138粒半甜瓜子。
1973年11月19日开始挖掘位于一号墓南侧的三号墓,使现代人第一次看到2000多年前的绿色世界。三号墓为一椁三棺。
1973年12月18日开始发掘土丘西部的二号墓,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了“利苍”玉印和“长沙丞相”“軑候之印”等三枚印章,证明这是西汉第一代軑候利苍之墓。
在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室,不仅可以见到安睡的軑候夫人及木椁巨棺,而且可见她冥冥受用的锦锈罗绮、酒肴山珍、彩陶漆器、竹木精品……仅完整的丝织物和服饰就有100多件,堪称西汉时装展览。食品有100多种,五谷杂粮蔬菜瓜果鱼畜禽蛋齐备。
马王堆女尸及大量食物、服装、帛书为何历经2100年而不腐,很多竹漆器甚至完好如新?除深埋造成恒温恒湿外,最重要的是我们祖先发明了白膏泥密封法。外裹厚厚的白膏泥,内用大量木炭吸潮,隔绝了外界的空气水份。
马王堆汉墓出土后,世人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无不惊叹。帛书《五星占》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金、木、土等五星在天空的运行位置;推算出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天测值只大0.48日;测得土星的恒星周期为 30年,比现测值只大0.54年。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绘有29幅彗星图,科学画出彗核、彗发和彗尾,而且都是头上尾下,这个规律欧洲直到1531年才发现。出土的17箱多丝绸中,令人惊叹的是素纱单衣和起绒锦。两件素纱单衣分别征48克和49克,折起来手掌可以握尽。
马土堆出土文物是我国古代发达科技的一次实物展览,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生动例证。马王堆汉墓陈列馆接待境外3000多个代表团,10余万游客。
(8)长沙吴简
我国自70年代以来,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先后出土的新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长沙马王堆汉墓简牍、帛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共计简帛70余万件(片)。
1996年在长沙市城区中心走马楼发现的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数量超过了上述地区出土总和,达17万片。其内容十分丰富,发现了“嘉禾”元年至“嘉禾六年”的年号,“嘉禾”为三国孙权的年号,“嘉禾元年”即公元232年,距今约1700余年。这批简牍内容涉及三国时代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租调、户籍、司法、职官诸多方面,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社会交往、经济关系等等,犹如一处三国孙吴长沙郡的文书档案库。这一惊世考古大发现有力的推动了正在初步发展的简牍学在继甲学和敦煌学之后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新兴国际显示学之一,被专家称为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古代文书的第五次发现,与我国文物史上的甲骨文、西北地区屯戍简牍、敦煌藏经洞、清宫内阁档案四次最重要的古代文书发现相提并论。为研究楚汉名城长沙演变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资料。
(9)西汉长沙王室墓
湘江西岸,咸嘉湖北侧,山丘连绵。70年代发现,这儿竟是西汉前期长沙国王室墓葬群。1975年,在陡壁山发掘出有“梓官”、“便房”、“黄肠题凑”等葬制的大型木构墓,在江南属首次发现。
1978年在象鼻山发掘出规模更大的有“天子之制”的王室墓,为竖穴岩坑,墓坑长20.55米,宽18.5米,深 7.9米。墓由通道、题凑、外椁、前室、外回廊、内回廊、棺室和套棺组成,通道、前室、回廊、棺室间有门扉相通,俨然是地上宫殿在地下的缩影。该墓虽在唐代被盗,出土文物仍很丰富,其中“题凑”木枋即达千余根,整个墓地所耗木材约500立方米。
(10)长沙古筑
三年前由西汉长沙渔阳王后墓出土的古乐器筑,经过文物保护工作者近半年的努力,近日终于脱水定型成功。这为永久性保护和研究开发筑这一国家级文物打下基础。
筑是中国古代弦乐之一。秦时,高渐离击筑送荆轲于易水,留下了一段悲壮的故事。但自宋以后,筑便失传,史书也无记载。长沙渔阳王后墓出土筑以后,引起世人广泛关注,被誉为天下第一筑。挖出的器,三件为实物,但其中两件实物因盗墓等原因已朽坏,剩下的水后重一千二百三十二克。脱水定型后的筑长约一点二米,音箱部为长方形立体中空结构,有五弦,下部有一旋状固定装置。
(11)湖南省博物馆
位于长沙市东风路28号,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南方有影响的博物馆。该包1951年开始筹备,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1785平方米。它紧邻公园,环境幽雅,草木葱郁。设有展览部、社教部、古代文物陈列研究部、近现代文物陈列研究部、保管部等12个部门,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望的专家学者。
湖南省博物馆文物藏品非常丰富,其中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汉唐陶瓷、历代书画等蜚声中外。馆藏珍品先后在美国、法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北、香港等地展出,受到各地人们的欢迎。现馆内有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马王堆墓坑遗址陈列、湖南古墓复原陈列、湖南名人名胜陈列及其它临时展览长年对外开放。
湖南省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文物局评定的文明博物馆,是长沙市政府授予的花园式单位,是湖南省外事办、湖南省旅游局对外宣传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物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