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旅游景点大全(四)
4、宁乡县揽胜
(1)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在离毛泽东故居不远处的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有房屋21间半,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此生活、学习、劳动长达15年之久。他1919年离家去保定后,直到1961年5 月才偕夫人王光美回家,在故居住了7天。1988年在故居附近山坡建成了刘少奇纪念馆,为绿瓦白墙的园林式建筑。门前有广场、花园、水榭和纪念亭。纪念亭有四幅楹联,分别是:“衡岳云蒸,洞庭波涌;沩山木秀,靳水花明。”“少志远谋,一生献工运;奇才伟略,两论树党风。”“革命仗雄才,论功曾与周朱并;经邦怀远略,筹策今随日月新。”“工运展经纶,安源一炬山川赤;国家纾筹策,华夏四时日月光。”
纪念馆内窗明几净,曲径回廊,建筑面积 3200平方米,分8 个展室和一个声像厅,共展出文物1000多件。既系统地介绍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又突出了工运、白区斗争、党的建设、故乡调查、调整国民经济等重点内容的陈列;既有朴实无华的版面展览,又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介绍。纪念馆西南山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捐建刘少奇全身铜像一座,像高4米,基座3.1 米。
早在1959年,刘少奇故居就被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1966年10月被迫关闭。1980年2月刘少奇彻底平反后,故居迅速得到修复并重新对外开放,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室内农具均按原貌陈列,不少是刘少奇使用过的原物。
(2)谢觉哉故居
1884年4月26日,谢觉哉生于宁乡县沙田乡肖家湾。后举家迁至附近奇花丛生、馥郁醉人的兰馥冲。谢觉哉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层峦耸翠、石泉奔涌、淳香朴鼻的环境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晚年写道:“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溪里水清湛洗脚,门前树大好遮荫,六月冷冰冰。”
兰馥冲故居建于1850年,为砖木结构的庭院式农家房舍。现陈列着大踏板床、睡柜、老式灯椅、砚台等原物及谢觉哉早年的诗文手稿、日记等。
(3)灰汤温泉
与毛泽东故居毗连的宁乡县西南之东雾山麓,花岗岩广布,地下岩浆结晶构成热源,滚烫的泉水从灰汤镇南侧之乌江河畔涌出,水珠成串,晶莹洁白,热气蒸腾似石灰撒过。这就是宁乡旧时十景之一——汤泉沸玉,即灰汤温泉,是我国三大高温温泉之一,被誉为“潇湘第一奇泉”。清同治《宁乡县志》载:“其泉有坎,上沸中热下温”,上可煺毛,中可涤衣,下供沐浴。泉池多孔,主池长8米,宽2米,用余水养鱼鸭,肉嫩、骨酥、髓多、味美,世称“汤鱼”、“汤鸭”,为明清贡品。因泉水中含有氟、氡、钼等20多种成分,为低矿化重碳酸纳——氟硅质水,对关节炎、皮肤病等颇有疗效,1966 年建有湖南省灰汤温泉疗养院( 省总工会灰汤温泉职工疗养院身)。1975年建成地热发电站,装机容量300千瓦。目前开发的温泉86—93℃,钻探水温最高达102℃,日产水量 3500吨,尚有日供水量万吨以上的温泉待开发。
“灰汤”是古来名胜。相传三国时蜀将蒋琬曾在井旁紫竹林中读书,今存“相公桥”、“紫龙寺”故址。现这里已成为了一座集疗养、保健、美食、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温泉疗养基地。
(4)沩山
长 沙的“柴达木”,耸立于宁乡西北,距湘江约90公里。在四周海拔800 米左右的崇山之中,隐藏着一块1~2平方公里、海拔460~500米的平川,这就是沩山乡。乡政府前面即千年古刹密印寺。寺外古木苍翠,田连阡陌,小桥流水,错落民居,一个静谧的世外桃源!真是“四面爬坡上沩山,身在沩山不见山”。
广义地说,沩山也指大沩山,包括原沩山区、黄材镇的10多个山乡,方圆几十公里。传说该地区原有一巨石,四周为水田,叫围山。后演变为沩山,沩者,四面皆水也。亦说因舜帝有个叫“沩”的儿子在此开发而名。这里处宁乡、安化、桃江三县交界处,接近安化暴雨中心,常云雾腾绕,气势磅礴,“大沩凌云”是宁乡旧时十景之一。
沩山自唐以后即名传四海。除密印寺外,还有诗僧齐已故居——齐已庵;密印开山之祖灵佑禅师的法体之塔——祖塔;唐裴休墓等均在附近;相传还有阴河通桃江;现已发现“十三洞”等溶洞;解放后又修了可蓄水1.53亿立方米的黄材水库。可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荟萃。炎夏,沩山气温比长沙低5℃左右,随着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沩山必将变成更加美妙的避暑、旅游、科研、疗养胜地。
(5)密印寺
位于宁乡沩山的毗卢峰下,为唐代高僧灵佑所建,唐宰相裴休捐田千亩,召各寺名僧汇聚沩山,盛极一时。寺宇高大巍峨,山门刻联语:“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主要建筑万佛殿壁上嵌有佛像12218尊,为世界之最。该寺为禅宗五家宗派之一的沩仰宗的祖庭,现已恢复成庄严雄伟的禅家道场。
(6)回龙山
湘 中有俗语:“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回龙山何以与南岳齐名? 盖因山中有规模宏大的白云寺。白云寺前身叫清林寺,位于回龙山北麓之粟溪,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乾隆二十八年(1763)移基于南坡幽谷更名白云寺。昔有依山而建的房屋300多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烟云缭绕,暮鼓晨钟。朝香者四方涌来,初一、十五尤盛。山上宿客曾达千人之多,是湘中六县的主要寺庙,故与南岳并称。1958年寺院遭破坏,80年代部分恢复,现每年朝山者在20万人次以上。
回龙山海拔365米,宁乡麦田乡境,沩水南岸,山形如龙,峰回路转,林木葱郁,流水有声。寺后山塘倒映翠岭白云,寺前新修水泥斜径与山麓公路相通。顺公路而去,对面麦田村山中有与之呼应的星子洞,为一垂直溶洞,洞口约1 平方米。相传洞原深几十丈。附近百姓怕牛掉入,填以土,故现深10多米。但洞中有洞,钟乳石千姿石态,神秘莫测。
毛泽东1917年游学宁乡益阳时,曾歇宿白云寺,与方丈会晤。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主席找赴会的宁乡同志谈话时,还问及回龙山的情况。为开放开发回龙山,当地政府正在集资建设融佛教、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回龙山风景名胜区。
(7)沩水
因发源于沩山而名,自西向东穿越宁乡县,经望城县新康入湘江,全长144 公里,流域面积2447平方公里。
沩水流域蕴藏着发达的古代文明,特别是上游的炭河里、寨子山一带,屡屡出土精妙绝伦的商周青铜器,令人惊奇,叫人赞叹,学术界称之为宁乡青铜器群。
沩水两岸有密印寺,张浚、张南轩墓,云山学校,何叔衡故居等名胜。沩山毛尖茶、量具,是沩水上游著名的特产。宁乡石化总厂所产柠檬酸钠,省外驰名。
(8)云山学校
坐落在宁乡县城西40多公里的水云山北,沩水南岸,其前身是建于1864年的云山书院,占地14000平方米,有讲堂、文昌阁、先师堂等。原有房间158间,雄伟巍峨,古朴大方。废科举后改为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云山学校。
1909年起,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等先后在此任教,人称“宁乡四髯”。他们倡新学,收穷生,聘明师,办农村夜校,宣传革命,传播马列主义,使学校成为“五·四”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了甘泗淇等革命志士。云山学校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裴休墓
位于沩山密印寺对面端山之阳,坐西北朝东南。两侧山势如围椅环抱,前面黄材水库碧水如镜。墓地铺麻石,前饰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石雕,青石碑已断,但墓门对联“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春”仍很清晰。
裴休字公美,唐孟州济源(今河南)人,能文善书,累官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转兵部侍郎兼御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奏言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赋。因直言被贬为节度使和湖南观察使,后复入为吏部尚书。
裴家世奉佛,休尤甚,为灵佑禅师奏建密印寺。晚年退居宁乡祖塔之裴公庵。卒后与夫人陈氏同葬于沩山。
裴休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官山张墓
宁乡罗带山上,葬有南宋抗金派首领张浚及其长子张轼。原有“文武百官至此止步下车”的御碑亭。嘉靖三年明世宗敕建张浚祠及南轩学舍,命其墓地为官山。今官山乡在宁乡县西约70公里处。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徽宗时进士,力主抗金。公元1135年任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庸懦刘光世。后被秦桧贬为潭州安抚史,排斥在外20多年。1161年复出,封魏国公,主持北伐。1164年客死江西余干。病时手书付二子:“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后移柩潭州,其子张轼及著名爱国词人知州张孝祥护柩宁乡,葬罗带山。
张轼(1133~1180),字敬夫,又名乐斋,号南轩,幼从师胡宏,得理学真传。后执掌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多年,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全集》,死后葬于其父张浚墓西50米处。
官山张墓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长沙县揽胜
(1)影珠山
长沙有民谣:“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其实影珠山高不过509.4米,南北长7公里,是长沙与汨罗的界山。她的出名,与“影珠山有 48寺庙”相关,此语见于《今古奇观》。相传梁武帝时三里一庵五里一观,确有此确况。当地则有“十二个岭,四十八个庵”之说,老人们现还能数出20多个,仅山顶附近就有老庙、新庙、养静园、腰子坡庙等五六个,彼此喊得应。其中新庙曾祀陈公真人肉身。据说他生前是个孝子,在外遇到美食,除非有老母一份,否则不食。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换袍晒衣,后被毁。其它寺庙亦仅存遗迹,近年恢复了养静寺,有僧尼数人。
“影珠”之名由来有三:一曰南朝陶真人先隐居于此;二曰“山顶有井,其影如珠”;三说山中有珠之影子。据在山上生活了17年(1934~1952)的开福寺觉了师介绍,她们先前常在晚间看到山上山下有灯笼火光来回飘动,“萤火虫没有那么大的光”。
影珠山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我新四军在山北腰子坡痛歼日寇,至今仍不时出土子弹壳之类。腰子坡东侧有巨石临空,如啸天狮子,故名狮子岩。崖下乱石嶙峋,有石洞几层,俗名“九间房”,传为陶真人修炼处,现需侧身入内,洞室如房,进第三间即寒气逼人,打火机打不起火来。此外,西坡有“仙人洞”。山南有九马嘴;九座山头昂头耸立,如九马奔槽。山顶原有一银杏,历千岁,4 人合抱。惜树皮被剥,树身易进水,屡遭雷击,火往往从树心烧起,救火无效。80年代的一次竟烧了一天一夜,现仅存已炭化的树桩,高约5米,两人仍不能合抱。
影珠山美在田园风光,层层梯田从东坡一直绵延到山顶,间以石径农舍,竹篱瓜棚,池塘果树。林荫泉喧,蜂飞蝶舞,夏夜更为幽静宜人。
(2)黄兴故居
在市区东南约15公里处,隔浏阳河与黎托乡相望,属长沙县黄兴镇杨托村凉塘。故居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1864年,原为53间的四合院,现存12间土砖青瓦平房。
1874年10月25日,黄兴诞生于斯。上厅右边正房是其父母居室,摆雕龙琢凤中式古床;左边是黄兴卧室,置西式铜腿金属简易床。下厅正房耳房均辟为辅助陈列室,介绍黄兴生平事迹。
黄兴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徐特立故居
位于长沙县五美乡观音塘,为砖木结构的普通民房,有槽门、堂屋、厢房等,天井中有徐特立亲自栽的柚树。
徐特立(1877~1968),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1913年在家乡创办五美学校,1915年把自家房屋捐作校舍。1930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劫走校具,学校停办。解放后续办,并扩建了校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陈列徐老用过的书籍、皮箱、布衫、布鞋等实物外,还有照片、题词、手迹书信等。常年对外开放。
(4)杨开慧故居
出长沙城东北60多公里,有座面垅背山,坐北朝南的古朴院落,中国的女杰杨开慧1901年11 月6日诞生于斯。这儿当时叫长沙县清泰都板仓,是个山青水灵,田垅曲曲,莲荷亭亭之处。现名开慧乡开慧村。故居建于1975年,前后三进,中有天井。东厢房内陈列着杨开慧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用过的粗布衣等实物;西厢房内有毛岸英烈士生平展览,有江泽民、李鹏、万里、李瑞环等人的题词。
(5)许光达故居
在黎托乡东山镇渡浏阳河,顺机耕路前行数百米,右侧有四间砖木民居,青瓦脚,土砖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左边一根用楠竹代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许光达大将故居,现属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南距黄兴故居1公里多。
许光达故居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有两进,上进倒于1954年的洪水中。许光达1908年6月3日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
许光达高风亮节垂风范。在战争年代中,他与妻子邹靖华天各一方,十年间杳无音信,他身居高位而对爱情坚贞不渝,与结发妻子白发同老。1955年,当得知将被授大将时,他即向毛主席反映,要求只授上将,而将大将授予王震等同志。授衔后,他又主动要求行政上降一级,故十员大将中唯他是5级。1987年,地方政府派人赴京商量许光达80诞辰修旧居塑铜像一事。许夫人邹靖华意味深长地说:“请你们转告父老乡亲、当地政府,感谢他们的一片敬意。我的意见,故居不要修,像不要塑,纪念会也不要开,腾出钱来为孩子们修建学校。这样做,老头子定会含笑九泉,只要后人不忘记他就是最好的纪念”。
(6)左宗棠墓
位于长沙县石门乡柏竹村,从黄兴故居过杨梅河大桥,南行约2公里,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清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十月初七生于湖南湘阴左家塅。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创办了福州船厂、甘肃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局等。
左宗棠最伟大的贡献是收复新疆,巩固海防。清同治以来,中亚阿古柏入侵南疆;沙俄侵占伊犁。企图霸占北疆。李鸿章之流主张放弃“塞防”,拒不发兵,散布“出兵必败”。左宗棠力排众议,以古稀之年,“扶榇(棺材)西征”,大长士气,用其卓越的军士才能,督军“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得到各族人民支持。清军“一月驱骤三千余里”,所向披靡,使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接着又屯垦边疆,“授民农法以尽地利”。不久,法国侵略者在南方挑起战争,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晋大学士,封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他自请赴前线督师,旋调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抱垂暮之病痛之躯,亲临福州布防,组织 “恪靖授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7月27日病逝福州军中,谥文襄。临终前,他还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爱国之忧,感人至深,不愧为杰出的民族英雄。
(7)陶公庙
长沙县梨镇临湘山,有处神奇的“丹丘紫府”,这就是历经十朝的陶公庙。
临湘山,貌似狮子头,故亦称狮岭。1400多年前,东晋长沙郡公陶侃的孙子陶淡,曾孙陶隐居修炼于此。
陶公庙现已部分修复。循中轴线,分别为山门,戏楼,庙坪,48级麻石台阶,前殿和后殿。庙中戏楼号称“长沙第一楼”,建筑奇巧,巧在楼中有楼,奇在高低远近各不同,前瞧后看侧视仰观,形态各异。
陶公庙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6、望城县揽胜
(1)黑麋峰
黑麋峰位于长沙城北30公里处。主峰海拔590.5米,是望城县第一高峰。峰顶石岩峭壁,三面如削,翠光四溢,耸拔云霄。山顶原有麋峰古观,建于唐玄宗年间,前后三殿,正殿中悬“道高云洞”匾,相传乃怀素所书。两旁石柱镌联曰:
有仙则灵,听暮鼓晨钟,逸响遥分蓬岛外;
引人入胜,看岳云湘水,普天齐付画图中。
古观后一度为佛教所用,故又称麋峰古刹或洞阳寺,明万历后曾三次修缮。现已恢复“黑糜寺”。山巅还有刘仙姑梳妆台,相传唐代刘氏女修真于斯,每日清晨在此梳洗,成仙后乡人建台,竖碑传世。从峰顶沿200多级石阶而下,修篁夹道,细泉淙淙,抚人心脾。不远处有“佛”字石、皇塔、真人坟、雷打泉、双龙出洞、象鼻吊千钧、池畔金龟等名胜古迹。附近还有龙门瀑布、十门洞、玉带桥等景点。山下有“寿字石”,字高1.88米,宽1.08米,传为吕洞宾手迹。旁边原有一碑,镌文曰:“有人睡得寿字了,可与寿字同到老”。
如今,山上修有盘山公路。茶花拥翠,高路入云,湘水扬帆,山塘如银的景观着实让人游趣盎然。
(2)丁字湾麻石
清同治《长沙县志》云:“丁字湾,县北四十里,石崔嵬,横出岸外,(湘)水至此出入纡回,形如丁字,故名。变名金紫湾,俗讹为金了湾”。这横空纡回的叫麻潭山,是著名的麻石之乡。
麻石,书名共岗岩,亦名黑云母,长石,是地层深处的岩浆上升后凝成的酸性岩。其英文名称来自拉丁语、意为“粒状”。丁字湾的麻石,为中颗粒浅白色结构耐温耐磨耐腐蚀,抗压度达2040公斤/平方厘米,是一种高级建筑材料。天安门广场、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岳阳楼等地,都留下了它坚不可摧的身姿。1958年修建北京人民大会堂时,因大量使用这种麻石而从望县调去石工800 多名。
丁字湾麻石的开采史上溯到西汉。据对我国一些古寺碑塔的取样分析,所用石料多取材于此。近年来这种石料还销欧亚的许多国家。丁字湾的麻石真是铺天下。
(3)望城坡王室墓
在咸嘉湖南岸的望城坡古坟垸,1993年又发掘出一座西汉长沙国王室墓。该墓在枫林路南侧山头、地势高旷。墓地面积万余平方米,3 座丛葬坑呈品字形自东向西拱卫着稍北的主墓。主墓长37米,宽近16米。墓室如斗,四壁光滑,深约10米,四周“黄肠题凑”为柏木枋,每根长70~74厘米,宽、厚47厘米,层层环绕垒积,每层60根,共7层。内有“梓宫”、“便房”。该墓虽在汉、唐时即被盗掘,仍出土5000多件文物,内有金光闪烁、玲珑精巧的金扣饰;有做工精细,质地上乘的玉器,最大的玉壁面径达25.9厘米,有的还有鎏金余痕,有高雅华贵,色彩绚丽的漆器;有造型古朴,生动有趣的陶俑;保存完整的漆盒砚台更为稀世之珍,其中圆砚直径14厘米,旁置墨块笔槽,构思奇巧,装饰精美,为汉砚中之佼佼者。
在墓道与墓室之间,发现一对偶人,双臂平伸,阻拦于墓室之前,寓意镇墓、祛鬼,是承袭战国镇墓兽的传统习俗发展而来的。“偶人”头部为整木精心雕刻,木骨泥胎,头插鹿角,耳着彩绘,屈膝于竹垫上,高88厘米,造型生动,保存完整,为汉代雕塑珍品,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偶人”。
望城坡西汉长沙王室墓的墓主身份等级、葬制规模均超过了马王堆汉墓,是我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墓葬之一。
(4)唐代长沙窑
又称长沙铜官窑,位于城北20多公里的湘江东岸。这里的十里河滨已发现古窑址19处,而以陶都——今望城县铜官之南4公里的瓦渣坪最为集中。在约30 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色彩斑斓的瓷片俯首可拾,弃瓷堆积层有的厚达4米多。从已发掘的一座长41米,宽3米,呈长条形向山顶延伸的窑址看,龙窑由火门、火膛、窑床、风道、烟囱等部分组成,具有体积大、造价低、产量高、热效率大等特点。
解放后,从西沙群岛到黄河之滨,十几个省区内均有长沙窑产品出土,而以扬州、宁波为最。由此而至朝鲜、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及至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和一些欧洲国家,都发现了长沙窑彩瓷。在伊朗和日本九州等地出土的唐瓷中,占第一位的是长沙窑产品。这些标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的瓷器漂洋过海,对沟通中西文化,繁荣唐代经济,提高“唐人”和“瓷之国”的知名度,无疑有重大的贡献。
长沙窑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长河中,它尽管只是昙花一现,却至今光彩夺目。一个集保护、展览、科研为一体的长沙窑遗址博物馆,正在兴建。
(5)荷叶亭
即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谭钟麟的墓碑亭,在望城县白泉乡荷叶塘,故名荷叶亭。该亭形制极为罕见,颇具科学和艺术价值。亭高6米,6方,边长3米,6根30厘米直径的花岗石柱托以圆墩石坊,上面1.3米高的六角飞檐亭帽由水泥现浇而成, “帽沿”彩绘鱼龙花鸟等。亭内立有30根花岩石柱直通亭顶,人不可入,内伏青石龟。龟背上有—2.5米高、1米宽的石碑。
碑亭建在小山包上,占地约80平方米,前有小河绕过。碑亭四周今皆开成田地。护栏石柱已断一根。碑首脱落在地,碑身斜倒于护栏石柱上,然碑文清晰可见。
(6)何叔衡故居
位于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杓子冲,建于1785年。群峰连绵、青松翠竹之中,平头槽门、土砖泥筑院墙之内,有青瓦土砖平房23间。堂屋门口悬有族人所献的“开国元勋”金字匾,堂屋正中挂有何叔衡遗像,右壁有烈士生平介绍,左壁有董必武、谢觉哉、熊瑾玎等的题诗。右侧正房陈列历史照片,书籍、书信手迹。卧室有书桌,衣柜、雕花床等实物。清光绪二年五月初五(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诞生于兹。
(7)雷锋纪念馆
建在雷锋故居 南面的小山包上,319国道北侧,占地7240平方米,为庭院式布局,主要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纪念馆分4 个展室介绍了雷锋的成长过程及生平事迹,内有雷锋用过的公文包、一家三代用过的棉絮、蚊帐等实物140多件,照片、图书130多幅,泥塑、雕塑各3组。该馆自1986 年峻工开放以来,已接待观者670多万人次,其中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5万外宾。
(8)戴公墓
相传晚唐有戴宗德、戴宗仁、戴宗义三兄弟,武艺超群,见义勇为,曾于严寒风雪中两次在洞庭湖临资口下水救船,搭救55人,深得人群敬爱,逝后葬于今谷山乡桑梓村羊垴(亦说杨阁老)。“乡人感恩立祠祀焉”。祠宇后移至今大湖乡七峰村,即“老戴公庙”,昔有石人石马钟鼓等物,每年八月初一戴公生日,四方香客拥来,将戴公菩萨抬至羊羖垴庆寿,名曰“行香”。
庙毁于1958年。80年代修复,周昭怡题:“老戴公庙”。
因戴公墓地葬有“兵书宝剑”,具文物价值,1993年,被列为望城县文物保护单位。
(9)曾国藩墓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去世,终寿62岁。其弟曾国潢,子曾纪泽、曾纪鸿等从金陵(南京)扶柩回原籍湖南,五月下旬抵达长沙,六月中旬出殡,葬于南门外金盆岭南。两年后,曾妻欧阳夫人去世,曾纪泽遂将父亲改葬,与母亲合茔于善化县湘西伏龙山之阳,即今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
曾国藩系糯米混浇铸墓堆,墓碑三道,主碑题曰: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墓围直径5米,花岗石围:墓前古坪台50平方米;坪台东西石阙下通石级,沿桐溪寺墙而下,接曾国藩墓庐槽门。通道两旁原侍立石兽、石人,今仅存残迹。墓地正前有古银杏、罗汉松各两株,蓊郁茂盛。另墓地附近还有一倾圮神道碑,系李鸿章撰文,黄自元书法,大抵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尤为珍贵。
(10)郭亮烈士墓
郭亮烈士位于望城铜官镇以东2公里的西湖乡思量桥坟文家坝。苍松翠柏之中,琉璃陶砖砌成的陵墓闪闪生辉。墓碑刻:“中共党员烈士郭亮、李灿英墓”,旁边一陈旧小石碑刻有“郭公砚章之墓”。
郭亮1901年生于铜官文家坝。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1927年当选为中共“五大”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是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悬重赏捉拿的人物。
1928 年1月任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3月27日深夜在岳阳被捕,29日凌晨被杀害于长沙。反动派把郭亮头颅先悬挂在长沙城内的司门口,后又挂到铜官东山寺戏台 “示众”。郭亮二哥郭正雅和赤卫队员们一面设法将烈士身躯从长沙运回铜官,一面冒险从东山寺抢回头颅,缝合后裹以红绸迅即葬于郭砚章(郭亮之大哥, 1915年病故)墓穴。
1950年4月,郭亮妻李灿英逝世后也合葬于此。1957年修墓时特保留了郭砚章墓碑作为历史纪念。1963年在墓右下方10米处修郭亮墓庐。1983年将郭亮故居按原貌易地修复,陈列烈士业绩和部分原物。1987年利用墓地周围山地修建了郭亮烈士陵园。
郭亮墓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